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122章 不要丢下我们啊!

“嗯!”

朱元璋平复好心情,坐回了原位。

“父皇,何必如此固执。”

“这件事情,能不能行,决定权掌握在您手里。”

“区区一张海上通行证,对您的禁海令,能有多大影响?”

“不如,就当对老臣施以恩典,展现皇帝的开怀大度,更是对韩国公往日功劳的褒奖。”

“何乐而不为呢?”

这话,朱元璋爱听!

做皇帝嘛,就要高高在上,一言九鼎。

治下的臣子百姓,咱允许的,可以放手去做。

不允许的,连碰都不能碰!

总之,最终的解释权,在他手里就行!

至于李善长要出海,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只需要一道圣旨,便能做到。

果然,一番深思熟虑,老朱不像之前那样顽固了。

“这事嘛,不是不能考虑。”

“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和咱的交情也不错,是该给点优待,量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朱标见状,赶忙抓住机会,顺水推舟。

“父皇,您能这么想就对了!”

“韩国公都辞官归隐了,您何不网开一面,让他按照想法自己去活。”

“何况,他还让儿臣转告您,在外面赚到的钱,每年分给咱家三十万两,上不封顶!”

“这可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言及至此,老朱眼皮一跳。

“当真?”

“他竟有这么大的手笔?”

没错,他动心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每年的收入,也就一千多万两(洪武前期),而且不完全归他个人支配。

老朱虽富有四海,但平常能动的,只有内帑里的钱,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国库的开支,是要用在朝堂运转,以及整个天下的。

每一笔钱,都要和大臣们商量好,才行。

像修园子,造宫殿等事项,基本都得皇帝自掏腰包。

听朱标的意思,这每年三十万两,是要送到他老朱手里,并非充入国库。

也就是说,可以随意支配。

这事嘛......的确不赖!

常言道,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

更何况,他朱元璋早已不做和尚很多年了,妥妥的俗人一个。

整整三十万两呢,而且只是保底。

当年,吃不上饭的时候,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即使放在今天,也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同时,发自内心的认为,李善长有头脑,会来事。

出去赚钱,也没忘了给咱分点。

想通了这一层,他不仅不抗拒,还很支持。

当即,把那些不愉快忘在脑后,幻想着每年到手的巨额分红。

“标儿,你说的对。”

“像李善长这样的臣子,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不愿意做官了,就让他给咱赚钱。”

“但有两个条件,得答应了才行!”

“第一,无论搞到什么好东西,不能忘了大明。”

“第二,他可以走,但那两个儿子,李祺和李芳必须留下。”

这就是朱元璋本色,对谁都不完全放心。

光明与阴暗并存,一体两面。

留下李祺和李芳,无非是想抓住李善长的命门,让他有所顾虑,无法脱离掌控。

不过,终究棋差一着。

若是李善长在场,估计会原地笑喷。

老朱,开玩笑了不是?

严格的说,这两个儿子,和他就扯不上多大关系。

正好,借着机会,把他们推开,哪凉快哪待着去。

再说了,只要有钱有女人,儿子这东西,想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在乎。

而且,紫瑶和雪琪两个小妾的肚子,已经日渐隆起,再过几个月,就会有小生命降临。

这便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

没过多久。

在李善长焦急的等待下,总算盼来了老朱的圣旨。

当他得知,可以乘船出海,发展事业的时候,开心的几乎飞起。

连忙高呼万岁,叩谢圣恩。

想到未来的日子,不由得满心期待,望眼欲穿。

只要过了眼下这关,前面便是一片坦途,风生水起。

别的不说,直接获得一座岛屿,换到旁人身上,怕是想都不敢想......

当天,便召集了全院上下,郑重宣布此事。

不快不行啊,老朱为人反复无常,从来不拿承诺当回事,翻脸比脱裤子还利索。

今天满口答应,回头后悔了怎么办?

所以,快刀斩乱麻,先把生米煮成熟饭。

等他李善长拍拍屁股一走,乘风破浪,漂向远方。

你朱元璋就算手眼通天,也奈何不得。

说起来,老朱的威名,只在大明有效,到了别处,不一定好使。

“没错!”

“老爷我,已经得到了圣上许可,乘船出海,到南洋一带发展。”

“何去何从,你们自己选择。”

这次,不同以往。

乘船出海,随时要面临危险,不是谁都有这个胆子。

想跟着一起去的,自然会带着他们。

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就发放盘缠路费,各回各家。

跟了这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了最后离别,李善长表现的十分大方。

给出的钱,每人都有好几百两。

足够让那些留下的,做点小本生意,不愁吃穿,平平淡淡的过完余生。

到最后,愿意去的,和不愿去的,大约各占一半。

至此,本已尘埃落定。

可谁知,得到消息的李祺,拉着从县衙赶回的李芳,没头没脑的冲了进来。

“爹,我们两个呢?”

听说老爹要出海发展,可给他们两个兴奋坏了。

大明虽好,但规矩实在太严。

每个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从穿衣戴帽,到交友礼节,以及房屋的规格,朱元璋都制定一套标准章程,不能逾越。

甚至,还发明了变态路引制度。

大抵意思是,百姓想要外出,需要有地方官府开具的文书方可。

没有的,属于私自越境,等着挨板子、吃牢饭吧。

导致很多人,庸庸碌碌的活了一辈子,都无法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县城......

闲言少语,李祺和李芳两个满心欢喜。

觉得自己是老爹的亲生骨肉,总能跟着一起出去见见世面吧?

可惜,愿望迅速破灭,李善长一句话就给否了。

“不行,谁都可以走,你们必须留下!”

“啊——!!”

两个小家伙愣在当场,眼睛瞬间瞪到夸张的程度,感到难以置信。

“老爹,别丢下我们啊!”

(https://www.biquya.cc/id164927/3342502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