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网游竞技 > 叶赫那拉 > 第三章

??

  一切都完了!

  静芬躺在钟粹宫的黑暗里——当那个小太监的哭喊和惨叫响彻整个紫禁城,她就知道,一切都完了。

  有络绎不绝的太监去和慈禧回话:瀛台方面办妥了,钟粹宫看守起来了,景仁宫搜过了……一切顷刻就回到慈禧的掌握中了——或许,根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的掌握。

  更那时,当静芬木偶一般傻坐在暖阁榻上时,张兰德居然从慈禧的内间走了出来,扑通跪在静芬的脚边,道:“主子,珍妃是在利用主子啊……奴才不忍看主子受骗……奴才不忍看主子和老佛爷被珍妃离间……主子……奴才是一片忠心……”

  一片忠心,好个一片忠心!这一切,就是完在这个奴才手里么!静芬一脚将他踢开,真恨不得能将他碎尸万段。可是,将他碎尸万段又有什么用?没有这个奴才,就能斗得过慈禧么?没有这个奴才,静芬恐怕连命也没有了吧!

  还依稀记得,当时那张兰德泪流满面地匍匐到慈禧的脚边,抱着慈禧的脚道:“老佛爷……老祖宗……您饶了皇后娘娘吧……奴才跟了娘娘十年,知道娘娘是敦厚老实的人……都是珍妃花言巧语迷惑娘娘……再者娘娘对万岁爷一往情深,这才着了珍妃的道儿……娘娘对老佛爷,决没有二心啊……”

  娘娘对老佛爷,决没有二心。

  就是这一句话,静芬才能躺在钟粹宫,而不是宗人府。

  但是这钟粹宫她还能躺多久,她心里都没个底——

  珍妃在懿旨上添的几个人,都被端王爷逮捕下狱。

  珍妃复囚景祺阁。

  白宫女杖毙。

  所有景祺阁看管太监宫女,瀛台看管太监宫女,凡有涉光绪珍妃私通书信者,杖毙。

  钟粹宫,景仁宫凡知情不报,或窝藏珍妃者,杖毙。

  一众参与其事的,除了“忠心”的张兰德,还剩下她静芬一个。

  丁酉,诏以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穆宗嗣,封皇子。命崇绮直弘德殿,授皇子读——看来离废皇帝的日子也不远了。

  那她这个皇后,迟早也废了吧。

  她不在乎了,不能在乎了。她想她仿佛是用了一切来赌博,可是她的一切既算不上雄厚的资本,她也没有高明的手腕,如今是输得一败涂地,唯死才解决得了问题。

  但可笑她竟是如此一个懦弱的人,连死的勇气也没有,躺在黑暗里想了无数的死法,却一条也没实施。

  也许再好不过,是去到盛京故宫的凤凰楼,叫那个诡异的小女孩挖坑把她埋了,这样她再次做那个怪梦时,就知道那坑里是自己的尸骨。

  可是梦里的小女孩并不答应她,而是笑嘻嘻对她道:“我是挖东西,才不埋你——再说,我挖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挖出你的尸体来有什么用?”

  静芬问:“那你挖的究竟是什么?”

  小女孩道:“你也来挖挖看,不就知道了吗?”

  静芬起初愣了愣,有些犹豫,可是心里一想: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连命都不知道会在哪一天丢了,还怕什么呢?因往地上一跪,双手插进泥土里挖掘起来。

  钟粹宫的人自此便都传皇后疯了,白天黑夜只在床上撕扯被子。

  张兰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去慈禧面前求情,慈禧只是不肯来看,只传话说:疯就由她疯去,糊涂起来像根木头,疯了或许还好些!

  张兰德无法,只有回来匍匐在静芬的床边上哭

  静芬也分辨不清,只依旧扒拉着她的棉絮——

  这一扒拉,光绪二十六年的什么事儿,她都没了印象——慢说正月里,拳匪起山东,号“义和拳会”,假仇教为名,劫杀相寻,蔓延滋害;便是夏末秋初乒乒乓乓的枪炮声也没让她清醒。她只觉得四周围好像“喵喵”地多出了许多猫来,吵得她挖掘都定不了心。

  她恼火地问那个小女孩:“哪里来这么多猫?”

  女孩不答她。张兰德一把将她扶住:“主子,不是猫!是洋人的子弹飞进来了!”

  静芬还迷迷糊糊的,说:“放手,我还要挖东西呢!快把猫赶走!”

  话音刚落,就听“咯噔”一声脆响,一件事物撞在了地上,滴溜溜直打转儿——这样新奇的玩意倒还吸引了静芬的目光,叫她好奇地盯着。可是那事物停止转动后,张兰德失声大叫:“哎呀,主子,这就是颗洋人的子弹啊!”

  静芬还没清醒过来,但是跌跌撞撞地翻身下床,饶有兴致地把那子弹捡了起来,对着明媚的秋阳细细地打量。

  张兰德急了,咚咚咚地磕起头来,拖着哭腔道:“主子,求您醒一醒吧!李总管那边传出话来,老佛爷要带皇上和大阿哥出巡去,正商议着妃嫔里带谁走……主子您这样,叫老佛爷见了可如何是好啊!”

  “走?”静芬恍惚听见了,“走到哪里去?走去做什么?什么带谁走?”

  张兰德急得不行,僭越地将静芬两手一抓,把那子弹甩脱了,道:“主子,拳匪闹事,惹火了洋人,都打进城来了——不走就要殉难!珍主儿昨儿已经奉懿旨殉难了!”

  当头一棒,静芬的心智稍稍明白了些,愕然道:“你……你说什么?珍妃死了?”

  张兰德道:“奴才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骗主子——是珍主儿不识好歹,硬说万岁爷应该留镇北京和洋人议和,老佛爷就叫她投了琉璃井……”

  静芬发出“啊”地一声低呼,接着两手死死捂住了自己的嘴。

  张兰德又接着磕下头去:“主子,您清醒过来就好……快上老佛爷那边去,跟老佛爷请个安,问个好,求她老人家带您出巡。”

  慈禧亲爸爸。

  静芬连连摇头——一年来疯疯癫癫的不知窗外事,可慈禧当初狠狠瞪着她的眼神,她还血淋淋刻在心里。她是背叛慈禧的人,珍妃死了,下一个便是她。终于要死了。不如在死之前,让她挖出个结果来!

  张兰德却不容主子在这节骨眼儿上继续疯狂下去,大声喝令小宫女们道:“都傻了么?还不快把那衣服拿来伺候皇后娘娘穿上!”

  小宫女们素知张公公的厉害,不敢怠慢,急急上来伺候,而张兰德就亲自拿了梳子给静芬梳头。静芬没有力气的,任由他们摆布,只是两只手还不停地在空中乱抓。

  没多时,静芬穿戴妥当了,张兰德早也备好了轿子,脚不沾地匆匆朝宁寿宫赶。正好在宫门口,撞上了慈禧和李莲英。

  慈禧此时的样子简直不敢相认,金碧辉煌的朝服换了个灰土布的袄子,把儿头梳成一个汉家的圆髻,看来完全像个乡下婆子,若不是她在这紧要关头面上显出那副毫无表情的肃杀,静芬也要识她不得。

  静芬立刻就清醒了过来。

  李莲英道:“老佛爷,是皇后啊。您不是才说,看个人造化么?究竟还是皇后娘娘跟您一条心,连模样都扮得好像母女一般哩!”

  慈禧没说话。

  静芬看自己,才也发现穿着打扮亦是汉家妇人模样,原来是张兰德早有安排。

  李莲英道:“老佛爷?”

  慈禧哼了一声。

  张兰德忙推推静芬:“主子,快请安啊!”

  静芬不由自主,双膝一软,跪了下去。

  “奴才……奴才给亲……亲爸爸请安……”

  这声亲爸爸的威力能有多大,当听天由命了。慈禧并没有就答她的腔,只因那边路上匆匆赶来了各宫的主子,还都没换装束,火急火燎,哭哭啼啼的一大群。

  慈禧叹了口气,对李莲英低声道:“你到处给我乱放话儿了?哪里带得走这么多人?”

  李莲英道:“奴才不敢,就只张公公求奴才,奴才透了个风儿——事到如今,老佛爷您是一国太后,一宫之主,好歹敷衍她们两句吧——哎哟,您看,万岁爷到了——”手一指,果然那边几个太监抬着光绪奔了过来。

  静芬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见过光绪了,忍不住扭过头去看了看——光绪这一向又消瘦了许多,穿一件半旧薄棉袍,轿子跑得急了,袍子就在他身上晃荡着,让人有一种仿佛被掏空了的感觉。

  他的确是被掏空了啊!静芬心里一酸,珍妃的事,他知不知道呢?

  转眼光绪就到了跟前,下得轿来,颤巍巍地要给慈禧行礼,被慈禧拦住了。

  慈禧自己向那群妃嫔都了几步,缓缓开口道:“洋人进京了,李鸿章大人会和洋人议和。只有我和皇帝走了,不落在洋人的手里,谈起条件来才容易些——你们暂时就不必和我走。洋人终不会进宫来骚扰的,你们放心。”

  妃嫔们或有明白的,或有蒙在鼓里的,可听慈禧这样说话,都嘤嘤哭了起来,有几个同治皇帝的妃子呜咽道:“老佛爷这是不要咱们了么?”

  慈禧看这情形,也有些此情何堪,面上虽还是没有表情,可是眼睛里滚出几滴泪来。她用袖子拭去了,声音微颤道:“如何舍得你们。要不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我也不带皇帝出去吃这个苦头。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你们留下,我和皇帝到了地头,自然有旨意传给你们。”

  众人听了这个话,晓得慈禧是心意已决,再求也无用。同治的敦宜荣庆皇贵妃富察氏,年纪较大些,率先擦干了眼泪,道:“皇太后,皇上早日回銮,奴才们一定在京里好好守着!”

  “恩。”慈禧点了点头,算是满意。

  众妃嫔就全都跪了下来,恭送两宫启跸。

  静芬一直都跪在她们的对面——本来这事,该是她皇后带头的,可是,她的模样,哪里还像个皇后呢?她从来就不像皇后啊!这是她一辈子的伤心事,而她的一辈子,看来就要在这一次完结在紫禁城里。

  慈禧和光绪都上了轿,穿过人群而去。

  张兰德面如死灰地望着。

  “主子,您开口说个话呀!老佛爷去啦!”

  静芬说不出来,低着头,紧咬着嘴唇。

  “张公公!”这是李莲英的声音,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跟前,道:“张公公,怎么还不伺候皇后娘娘跟上来?”

  出蹈和门急步往西,在西华门前有瑾妃跪在那里,没功夫罗嗦,慈禧下令把瑾妃也带着。再出西华门,到西苑,稍停了片刻,上车混在难民中往德胜门仓皇出逃。

  这时人人自危,街上乱成一团,几乎寸步难行,这几辆车子直花了两三个时辰的工夫才出到城外。

  静芬和光绪坐在一辆车上,十多年的夫妻,相顾无言。

  光绪一直失魂落魄地靠着,出德胜门后,静芬看他忽然掀起车帘回望北京城。静芬想要阻止他,因为慈禧吩咐过,帘子一定要遮严实,防备给人发现。可是,她一眼瞥见光绪的脸上挂下两行泪水,再眺望北京城头,竟赫然竖起了白旗。她也仿佛心口被狠狠剜了一刀,眼泪夺眶而出。

  光绪颤抖着手,连挑着帘子的力气都没了,颓然靠倒,眼睛只愣愣望着车顶。静芬跟着他抬头看——再看,也看不见天啊!

  一行人一路向西走,因为走得急了,口粮也没有带上,临时叫各地官员进上来的,大半中途就被义和团的劫走,还有些官员干脆溜之大吉,众人风尘仆仆,更兼饥肠辘辘,都是狼狈万状。

  行至沙城堡时更加凄惨,驿站中连活人也不剩一个,慈禧渴得喉咙发烧,命人打水来,一口井没吊桶,另一口中居然漂了个人头!

  夜里的荒原狼嚎声声,驿站没有床铺,静芬和光绪背靠背坐在一条凳子上不能合眼。

  静芬感觉光绪的心跳就从她的背后传来——讽刺啊,过去他们曾经同床共枕,倒还没有此刻的亲密。

  光绪在黑暗里幽幽地开了口,没头没脑地说道:“皇后,原来你也瘦了很多。”

  静芬鼻子一阵酸楚,道:“奴才替万岁爷担忧,万岁爷瘦了,奴才也就瘦了。”

  光绪的身子微微抖动,不知是在笑还是在哭。“皇后——”他说,“朕哪里还是个皇帝呢?你何苦还要给朕担心?”

  静芬“呼”一翻身跪到了地上:“万岁爷,您是一朝天子,怎么说这样的话?来日方长,您要保重龙体啊!”

  看不见光绪的脸,听他苦笑着说道:“来日方长?朕还有什么来日?北京城都陷落了……还有……”他顿了顿:“还有珍儿……珍儿也没了……”

  他知道了!静芬骤然呆住——一路上,她最怕光绪问起珍妃的事,怕谎话编不圆。可是光绪居然已经知道了,而且说出来时,竟然那是这样平淡的语气!

  她心里陡然有种莫名的恐惧,双手摸索着,抱住了光绪的腿:“万岁爷……万岁爷千万别乱想……珍妃她是殉难的……她……她是为了大清国啊!没了她,您还有瑾妃呢……还有……还有奴才呢……奴才没有珍妃的本事,但是万岁爷要奴才办什么,奴才一定帮您办到……”

  光绪傻傻地由她抱着,泪水一滴一滴落了下来。饥饿劳累使他染了风寒,身子滚烫,心也滚烫。他抖嗦嗦握住了静芬的手,颤声道:“皇后……朕……朕向日不仅错怪了你……还错待了你……朕只为你……你是皇爸爸身边的人……朕就……”

  静芬的手被一点一滴地烫着,她撑起身子来,扶着光绪,也哭道:“万岁爷……奴才自选了秀女,就是您的人,您要怎么待奴才,都没错的……奴才无德无能……有心要万岁爷好,可是又没那个能耐……奴才倒希望……希望殉难的那个是奴才啊!”

  光绪听了这样的肺腑之言,再也忍不住了,将静芬一把抱住,痛哭出声:“皇后……皇后……朕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只有你了,皇后……”

  静芬亦是泣不成声,抽噎道:“万岁爷……您是奴才的天……奴才也就只有您了!您千万要爱惜身子,天下还指望着您——奴才也就指望着您了!”

  光绪把头搁在静芬的肩膀上狠狠地点着。静芬感觉到那种走投无路,拼却性命的决绝,也跟着点头,咸涩的泪水就流进嘴里,咽进肚子里。

  她想,这样的依偎,是她从来都没有奢望过的事。如果一件祸事才能成就一件好事,是不是北京城的陷落,成全了她呢?

  出沙城堡再行,情况稍稍好了些,慈禧决定驻跸太原,可进可退

  于是经张家口,过大同,进雁门关往南,路上就传来京城里徐桐投缳自尽的消息。慈禧本来还指望着徐桐能办些事,不想竟死了,来个一了百了,她不由惊得半晌没说出话来。

  报讯来的大臣王文韶还跪着等批示呢。

  光绪在一边就突然开口道:“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总要对天下人有个交代吧!”

  慈禧斜睨了他一眼,冷冷道:“皇帝的意思,要怎么交代?天下还都指望着皇帝呢!”

  立在光绪旁边的静芬不禁打了个冷战——她这样忤逆慈禧的话,居然被听到了,她恐怕要和同治的阿鲁特皇后落到一个下场了!

  然而光绪暗暗地握住了她的手,轻轻捏了捏,毅然决然道:“都是儿子的过错,儿子愿下罪己诏。”

  慈禧有那么一刻的愕然,死死盯着光绪。

  静芬感到光绪微微有些颤抖,她便反握住光绪的手,紧紧不放,夫妻俩互相依靠着,顶住慈禧的目光。

  终于,慈禧笑了笑,道:“好啊,皇帝乾纲忽振,那就依你吧!”

  光绪和静芬都舒了一口气。

  当夜,就由静芬亲自磨墨,光绪草拟上谕。

  静芬见那上面写的是“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不察者多矣……此内讧外侮,是朕之过……”想,哪里就是皇帝的罪过呢?那会子新政的时候,不是一片欣欣向荣么?要怪,那得怪亲爸爸老佛爷——可是,这些大事,也不是慈禧一个人做的主啊!

  想不透那些。她始终不是珍妃。她只享受着眼前逃亡路上片刻的安宁,她和光绪,在同一间屋子里,坦然相对。

  她还是没有爱上他,她知道。但是她同样不能想象失去他。他真的是她的丈夫,她的主子,她的天。

  她默默、默默地想着,看着,每一个字都成了光绪坚毅又脆弱的眉眼。

  光绪二十六年秋七月丁丑,罪己诏下。

  却不是光绪写的那一份。而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的亲笔,委婉地说了一大通推卸责任之辞,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也决不是一两个人的过错,太后和皇帝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此这般云云,光绪听后,几乎吐血。

  他把一支毛笔折断了,竹签子戳到手掌中去,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只与静芬抱头痛哭。

  静芬也什么都做不了,每此时,最恨不能同珍妃易地而处。她有几次,鼓足了勇气,想去慈禧面前替光绪说两句话,可是都被张兰德死拖活拽地拉住了。

  “皇后娘娘,您就别惹事吧!”张兰德劝。

  他一劝,静芬也就勇气全无,除了回去对着光绪发愁,再无可做。她便更加痛恨自己。

  八月丙戌,到了太原。

  王文韶奏,毓贤在山西,杀洋人、杀教民,手段狠毒,洋人会派兵到山西,慈禧便不敢久留,稍加休整,再次上路,取道陕西,经平阳,潼关,渭南,九月壬申,抵达西安府。

  以巡抚署为行宫,朝廷恢复正常办理事务了——据光绪同静芬解释,这也是和洋人议和的一个重要筹码。

  北京那边不断有消息传来,西安这边不断有批示发出去。当月,载漪因义和团事削爵,与载勋、溥静、载瀅并交宗人府圈禁。赵舒翘夺职留任。毓贤戍极边。

  次月,戊申,慈禧圣寿节,停筵宴。辛亥,发内帑四十万赈陕西饥民,趣江、鄂转漕购粮以济。癸丑,授王文韶为体仁阁大学士,崇礼、徐郙并协办大学士。癸亥,开秦、晋实官捐例赈旱灾。

  十一月庚辰,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议交收东三省事。癸未,命盛宣怀为会办商务大臣。乙酉,命徐寿朋赴京随办商约。丙寅,增祺坐擅与俄人立交还奉天暂行约,予严议,寻褫职。

  十二月,京里传来一句谣言,据说是出自李鸿章之口。他说:“庚子年,大清开国二百六十年,从没有这样窝囊过!”慈禧听了,很是不开心,可是,李鸿章说的是事实,她也无从反驳。

  结果她就做出了一条决定,在十二月丁未,诏议变法。

  光绪黯淡的双眸顷刻就发出了光芒。

  慈禧把他当日的那封罪己诏还给了他,说:“这当儿才是用皇帝这份诏书的时候,皇帝改一改,过了元旦,就明发上谕吧!”

  光绪喜不自禁,破天荒把静芬抱了起来,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儿。

  静芬自然并不明白究竟的,只是慈禧点名要变法,光绪开心,她也好光明正大跟着开心。

  于是诏书下了,说:“自今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意思是要文武官员,参酌中西政治,提出改革方法。

  四月里,袁世凯率先上变法奏折,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各位官员因而纷纷响应。与此同时,京里议和的时也有了指望,虽然那笔巨款预计要到光绪六十六年才能还清,可总算洋人也不计较一时。慈禧和光绪都知道大清又得了一个大好的喘息之机,便下诏,择七月十九回銮。预定出潼关,经函谷,到开封,由彭德、磁州到保定,一路祭拜名川大山、古圣先贤,再坐火车回京。

  静芬心里好是兴奋,觉得那紫禁城里有一个全新的皇后生活在等着她。她此番回去了,要陪光绪看折子不提,还要好好做个更贤惠的皇后,广选八旗秀女,早日为光绪产下子嗣。

  她正甜蜜地打算着时,张兰德就来泼她的冷水:“主子可别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跟老佛爷还是跟皇上,主子说不定还得选呢!”

  静芬不解道:“这是什么话?现在亲爸爸和万岁爷都一心要变法,还有什么矛盾不成?”

  张兰德道:“主子,您又不知道他们各自要变的是什么法。现在北京那边还是洋人的天下,万一洋人都出来支持万岁爷,要老佛爷归政,您说老佛爷能让万岁爷回北京么?”

  静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在她看来,光绪是皇帝,君临天下是在正常不过的了,而慈禧训政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尤其在西安,两宫就国家大事并无许多争议,静芬哪里会考虑“一山不容二虎”之事?

  张兰德一副紧张兮兮的神情,叫静芬心力也抖了起来:“那……那要怎么办才好?”

  张兰德道:“依奴才的浅见,主子近来和万岁爷走得太近了,老佛爷那边的请安问好,晨昏定省,可不能短了,多陪陪老佛爷,多听听她的教诲,对主子,对万岁爷都好。”

  静芬有些将信将疑地看着张兰德:出卖过她一次,或者不如说,救过她许多次。信,她只能信!不过,自从那日自己说出“天下都指望光绪”这句话,并且叫慈禧听去之后,她就害怕去见慈禧,这时候贸然跑去,慈禧会不会和她翻这本旧帐?

  还在想着的时候,就听回廊转角后有人“哎哟”叫了一声,接着就看见大阿哥溥儁没头苍蝇般地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嚷嚷道:“自己站在路中间,撞着了怪谁?”一路脚步咚咚地,险些和静芬也撞个满怀。

  静芬不喜欢他,觉得他是暗中威胁光绪皇位的人。但是,她的性子,又天生不会训斥人,皱了皱眉头,就由他去了。可偏偏此时,回廊转角后又转出一个人来,额头流血,身子踉踉跄跄的,竟然是光绪。

  静芬吓得连忙和张兰德扶了上去,道:“万岁爷……这是怎么了?”

  光绪嘴唇都肿了,含糊道:“大阿哥推朕!”

  静芬惊得合不拢嘴,扭头张望一下溥儁蛮横的背影,再看看孱弱的光绪。她一跺脚:正是她该回慈禧身边做回乖侄女儿的时候了!

  静芬眼泪汪汪到慈禧面前告状,张兰德陪在一边添油加醋地数落溥儁的不是。慈禧端详了他们主仆半晌,终于作出震怒的神气,传板子教训溥儁。正好这些打板子的太监也心里为皇帝不平,静芬又暗中取了首饰叫张兰德典押了拿钱贿赂行刑太监,这一顿板子,只差没把溥儁打死在当场。

  静芬心里很是解气,回去照料光绪的伤势,同光绪讲起这报仇的事,光绪也微微含笑。

  静芬由此终于从心底里知道慈禧的好处了,请安问好就勤快起来,而慈禧对她的态度也仿佛回到了戊戌之前,慈爱有加,并无嫌隙。

  张兰德道:“主子这下,越来越像是皇后的样儿了。”

  虽然这是句不成话的话,静芬听着,还是有了几分的得意。她也愈信张兰德了,凡事就和他商量,更不亏待他——她晓得慈禧最好唱戏,有时还亲自票上几曲,因而建议张兰德也学唱几出,逗慈禧开心。慈禧在西行途中,自己的戏班子都不曾带着,李莲英虽然能唱,但毕竟也上了年纪,不比张兰德,才三十多,苗条而秀气。因而张兰德一登场,慈禧就注意到了他,说:“素来只知道你对皇后忠心,没想到还有这点本事——你叫什么来着?”张兰德说了,慈禧就道:“拗口得很,你就叫小德张吧!”

  张兰德由是等于既做了皇后面前的红人,又做了慈禧面前的红人,察言观色更加便宜,给静芬出谋划策,也更切中要害。

  比如那年七月里,慈禧果然推迟归期了,静芬急得不行,张兰德就献计道:“奴才听闻各国使节皆说,两宫不到京,决不签定和约,主子大可在此事上做文章。”又教她给慈禧敲边鼓说,只要多多顺着洋人,洋人就不会再追究“拳匪祸首”了。

  静芬依样说后,慈禧果然觉得有理,电报北京,说八月一定回銮。

  那边李鸿章等人接了这消息,谈判顺利许多,终在七月戊子与十一国公使议订和约十二款成。

  到八月慈禧预备起程,静芬惟恐她撇下光绪,再次依照张兰德教的,在洋人身上大做文章,说既然洋人喜欢光绪,只要母慈子孝,洋人敢说什么是非?

  慈禧淡淡地笑着,道:“皇后一发长进了,正和我想的一样。”于是,八月丁巳,车驾发西安,两宫和所有扈从人等踏上回銮之路。

  此番上路,自然没有来时的狼狈。有马队先行,太监和领侍卫内大臣开路,后跟五台黄轿——头一乘坐光绪,第二乘坐慈禧,第三乘给静芬,第四乘是瑾妃,第五乘是溥儁,都挂起了帘子,以便臣民瞻仰。以军机大臣为首的官员,以及各衙门的档案车辆,扈从在后,好不威风。而所到之处,更有官员夹道,百姓跪迎,全然另一番气象。

  静芬更是快乐——有时在光绪身旁得闺房之趣,有时又在慈禧膝下叙天伦之喜,总之有张兰德助她斡旋其中,她再也不是从前那里外不是人的窝囊皇后了。这样游山玩水般的一条路,她甚至愿意一直走下去。

  不过到了郑州时,北京拍来电报,谓九月己酉,李鸿章卒。

  慈禧接此消息,面色刹那变得惨白,两手颤巍巍抓不住那张薄薄的纸儿,失声痛哭。

  静芬的记忆里,选秀的当日,慈禧就曾在殿上号啕大哭,后来每有事情需要动之以情的,落泪也是常事。可是像这样悲痛欲绝,还是头一次见到。

  “亲爸爸……亲爸爸保重身子啊!”她劝说,劝不住。

  而回到光绪处,光绪也怅惘地凝视着血色黄昏,叹道:“李中堂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是忠臣啊!”

  李鸿章,就是那个北洋水师的负责之人,那个到日本签和约,被人刺杀却大难不死的人,那个曾经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访问洋人朝廷的人……静芬只能依稀地回忆起关于这位封疆大吏的些许片段,但是能叫光绪和慈禧两个人都信任,都牵念,大约,他真的是个大忠臣吧!

  静芬陪着光绪垂了几行泪。

  次日,慈禧的意思,李鸿章谥文忠,赠太傅,晋一等侯爵。草稿拟好后给光绪看,光绪加上了“入祀贤良祠”一条,以示笃念。

  “不过李鸿章留下的缺,总要有人补上吧?”负责拟旨的荣禄说道,“奴才等商议着这样几个人,请皇太后和皇上示下——”

  光绪冷冷地哼了一声——静芬清楚,荣禄算是光绪的一个仇人。

  “商议的是哪几个人?”慈禧问。

  “是王文韶署全权大臣,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回答。

  “好,就这么办。”慈禧说,“发上谕吧!”

  荣禄应道“喳”,退了出去。

  光绪的脸色就变得极难看,瞪着慈禧,要说,又说不出,最终倏地站起身来,也大步走了出去。

  慈禧对个中原因心知肚明,却不说破,只道:“皇帝不小了,还这样毛躁,皇后你该劝劝他——我也不想用袁世凯,但是这个时候,还有谁能担得起?”

  静芬并不知道“谁能担得起”,只知道袁世凯出卖光绪,累得维新变法全盘皆输,这样一个人,在光绪的眼皮底下升官,再怎么劝,光绪也不能忍受。

  但是慈禧既发了话,静芬不能不劝。好在还有张兰德给她出主意。张兰德说:“袁大人怎么能说是出卖皇上呢?当初若非袁大人,皇上果真带兵围了颐和园,伤了老佛爷,岂不是铸成大错?奴才说句没高下的话,正是有袁大人义举在先,奴才后来才敢甘冒被主子骂作‘出卖’之险,将珍主儿要逃的事告诉老佛爷——主子现在请看,奴才当时做的,是对是错呢?”

  静芬这样一想,果然不假——倘若当初张兰德没去慈禧面前告密,坏则光绪珍妃和静芬全都死罪,好,也不过光绪珍妃去天津另立了朝廷,还不晓得闹成什么样,如何有静芬的今日!

  静芬因道:“你说得很对。可是,袁世凯做了什么事,能叫万岁爷知道他其实是忠心的呢?”

  张兰德道:“主子,袁大人做的,难道还少么?变法的折子,是他最先响应,据说那个‘善后捐款’也是他带头捐的,还捐得最多,这不正是他对皇上的忠心一片么!”

  静芬点头道:“果然如此!”便到了光绪面前,照样将这翻说辞讲了一遍。

  可是光绪却冷冷一哼,道:“忠心!谁要他来表忠心!他的忠心只怕早叫狗吃了!”边说着,边狠狠掷下手中的笔。静芬才注意到他画了一叠纸的乌龟,每一只背上都写着“袁世凯”三个字。

  “皇后,你不明白么?”光绪道,“要不是袁世凯,朕怎么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国家怎么会落到要赔四亿五千万两,还要让洋人在北京和山海关间驻军?居然大沽炮台也要削平——这叫朕死了之后,怎么去见列祖列宗?”

  张兰德没教,静芬不会说,只听着光绪的语气越来越激动。

  “还有……还有珍儿……”光绪喉头哽咽,“如果不是袁世凯,珍儿怎么会死?袁世凯,他是害得朕家破人亡啊!”

  家破人亡。这四个字说得声声是血泪。光绪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那叠画了乌龟的纸散乱飞舞。

  家破人亡。静芬猛然间觉得自己很是邪恶——她所庆幸的,如今拥有的一切,原来都是建立在光绪“家破人亡”之上!

  这件事,再也不敢提了。但是袁世凯还是照旧做上了北洋大臣,而且两宫行至刑台时,他还是接驾大员中的带头人。

  这样的会面,简直有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意味。静芬就忐忑不安地坐在光绪下首,生怕光绪会说出什么尖酸刻薄之话来。

  不过首先刻薄的,居然是慈禧。对其余官员皆有表彰慰问的,只是对着袁世凯,慈禧冷冰冰道:“直隶地方很要紧,整顿起来可不容易。你又兼了北洋大臣,这也是吃重的差使——单凭一点小聪明,暗地里拆台,背后捅刀子,这是做不来的,你总明白?”

  这话说得,连同光绪在内,满座皆惊。

  只袁世凯面不改色,给慈禧碰个响头,道:“皇太后教训的极是。奴才接任后,已彻查了直隶官员,凡有贪污的,奴才请破除情面,严惩不怠!而为北洋整顿军务,奴才以为,骄兵悍将,当明正典刑!”

  这次连同慈禧都愣了。

  袁世凯却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而是转口道:“皇太后和皇上此次回銮,奴才已备御用花车,共有车厢两百节。各国公使都向奴才询问两宫确切到京日期——”

  “问这做什么?”慈禧急急打断。

  “回皇太后的话,各国公使是预备迎驾。”

  慈禧最怕,就是洋人拿她当拳匪祸首,这时听说各国公使要给她迎驾,真是又惊又喜,不由得笑了,道:“办得很好!”

  袁世凯赶忙磕头道:“奴才份内的事。”

  光绪却在一边冷笑。

  袁世凯好像没有听见,再次换了话题。

  “各国公使跟奴才提大阿哥的事好几次了。”他说,“奴才觉得很为难,只得推搪他们说,两宫自有妥善处置,如今两宫回銮,公使难免问起来,未知皇太后和皇上有何处置?”

  这句话的意思明显,连静芬也能听出来——大阿哥。大阿哥的父亲已经夺爵圈禁,这当儿该是大阿哥开缺的时候了!本来这满脸横肉的少年就叫人讨厌,上次撞倒光绪的事发生之后,他非但不思悔改,还自恃“候补皇帝”处处想找光绪的麻烦,被静芬和张兰德治了好多回,仇怨越结越深,静芬还正愁解决不了他,不想袁世凯就提了出来,还假洋人的名义,这真是天助她也!

  暗暗瞥一眼光绪——不知他对袁世凯带来的这个好消息有何看法——却是满面的寒霜,拍案道:“大阿哥是穆宗皇帝的子嗣,和洋人有什么关系?怎么处置他,非但各国公使管不着,你做臣子的,也管不了朕的家事!”

  这一喝显然在袁世凯是意料之外,他愣了愣,不答光绪,只向慈禧道:“奴才只是转述这件事。洋人也并没有发话。奴才想,洋人不发话,是因为洋人知道太后圣明,必会有个很好的决断,倘若洋人发话了,再做决断,恐怕又当别论了。”

  字字都说在慈禧的心坎儿上——大阿哥左右是人缘极差,怎么处置,都是圣明的,关键就是不能得罪洋人——好个袁世凯,果然是不想用他,却也并无他人好用。

  光绪二十七年冬十月壬子,懿旨撤溥儁皇子名号。

  光绪全无半分欢喜,也不是兔死狐悲,而是愤愤不平——依旧在纸上画乌龟袁世凯,画完一张撕一张,大骂“可恶”。

  而静芬这会儿没功夫为这事操心——就要进京了,接下来,是归政,训政,还是再议废立,她看不出端倪。

  张兰德道:“要老佛爷归政,多半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只有维持现状,老佛爷训政,才两全其美。”

  静芬因问,那要如何维持现状?

  张兰德道:“老佛爷一边有朝廷,万岁爷一边有洋人。还是那句老话,母慈子孝。只要主子能叫万岁爷和老佛爷同心,万事就都好办。”

  静芬道:“这个谈何容易!本来说变法,都还好好的,只怪跑出来个袁世凯,还弄出大阿哥的事来,万岁爷怕是又要和亲爸爸铆上。”

  张兰德道:“其实依奴才看,万岁爷和老佛爷间有两个心结——一个就是大阿哥。老佛爷立这大阿哥,摆明是要排挤万岁爷。如今大阿哥废了,候补皇上没了,万岁爷心里还是欢喜的。只不过,这事儿是袁大人提的,所以他老人家才不快活。”

  “那可不?”静芬想到“家破人亡”,知道光绪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和袁世凯的仇。

  张兰德道:“这就是万岁爷另一个心结了——珍主儿。要是老佛爷能把这件事也补偿了,万岁爷还有什么怨恨?”

  静芬呆了呆,想起珍妃,自己最后一次见,还是出逃计划坏事之前,如今在琉璃井里,红粉已成骷髅啊!她不禁打了个寒颤——补偿,人都死了,还怎么补偿?

  张兰德最明白主子的心思,不等静芬开口,已经说道:“这补偿也有很多种,人死固然不能复生,但是还可以追封啊,只要心意到了,比还一个活生生的珍主儿还好哩!”

  这倒不失是好办法!静芬想,只是怎么会比还一个活生生的珍妃还好?是了,倘若珍妃复生,珍妃和光绪团聚,静芬要何以自处?

  无论如何,珍妃是不会复生了。

  静芬道:“你说得不错,一回京,我就去和亲爸爸说这事。”

(https://www.biquya.cc/id14728/813951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