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 第470章 盐政弊病!最终便宜了谁?

盐田改革,初见成效。

李祺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现在还不算是什么,等到开春之后,天气回暖,特别是到了夏天,这气温上升的话,这场食盐革命就算是彻底成功了!”

李祺看了看两人的表情,很是满意的笑了笑说道。

虽然是冬天,但看样子还是能够晒出盐来的,只是这速度有点慢而已。

可一旦到了夏天,炎炎烈日之下,那速度就比现在快上几十上百倍!

毛骧和韩宜可也极其振奋,立刻将这个好消息通传了出去。

老朱陛下接到奏报后,顿时大喜过望。

经过毛骧的粗略估计,盐场改煎为晒,提升的产量远超数十倍有余,而且极大地便利了灶户盐丁!

有了这个前提,那么推动天下盐场改革,全面推行晒盐法,就没有阻力了。

想到这里,老朱立刻下令道:“传讯给太子,派遣运司官员赶赴长芦盐场,学习效仿盐场改革!”

“今年初夏之前,朕要看到天下盐场全面改革完毕,谁出了岔子,朕诛他九族!”

锦衣卫很快将政令通传回京,太子标也早已经接到了韩宜可的奏报。

食盐产量将会是之前的百倍,这简直就是一场恐怖的变革!

饶是太子标对李祺充满了信心,可当他真正看到数据时,还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文和口中的食盐变革,究竟的什么了。

天可怜见,这些都是食盐啊!

盐铁之利傻子都知道,那朝廷财政将会暴涨多少?

太子标笑得合不拢嘴,捋了捋短须,立刻签发圣旨。

盐运司官员团体在接到圣旨的第一刻,当即动身赶赴长芦盐场。

等他们赶到后,结晶池当中海水基本上都已经晒干,结晶池底部已经铺上了一层,盐工们开始将这些盐给铲出来堆积在一起。

这些盐还有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还需要进行烘干除了,另外里面还有一些固体杂质,也是需要对这个固体杂质进行祛除。

堆盐的地方,一众官员看着一担担的盐不断的挑过来,很快就在眼前堆积出了一座雪白的盐山,所有人都是忍不住张大了自己的嘴巴。

“这晒盐法果然神了!”

“对啊,产量竟然如此高!”

“以前也不是没人试过,怎么就不行呢?”

一众官员议论纷纷,忍不住只感慨万千。

韩宜可同样震惊莫名,前面实验的时候还没有觉得这晒盐法有多厉害,产出来的盐也并不多,可是谁知道现在,等这些盐田开始陆陆续续建好,投入使用当中。这产出来的盐就相当的可观了。

仅仅只是不到不到十天的时间,眼前这片盐田产出来的盐就堆积如山了,这还是冬天,如果要是夏天,气温高,太阳暴晒的话,这产量就会非常的恐怖,估计到时候,这三天两头就是一座座的盐山晒出来。

到时候,老百姓还怕吃不上盐吗?

这是不亚于万家生佛的天大功绩,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那种!

“文和,大明有你,实乃大明之幸也!”

话音一落,韩宜可当即向李祺躬身一礼。

其余官员见状,也是有样学样。

此刻他们对李祺佩服的五体投地,晒盐法真的可行,而且产量高的出奇,在大冬天就晒出了如此多的盐,这要是到了夏天,简直不敢想象。

李祺笑着受了他们这一礼,这才将韩宜可给扶了起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别急着高兴,我们接下来还要做很多!”

李祺看向众人,随后召开了决定盐运司命运的第一次会议。

与会之人,除了盐运司官员,便是监察院的韩宜可,代表着朝廷的意志,再有锦衣卫的毛骧,代表着老朱陛下的意志。

拍了拍手,众人注意力汇聚到李祺身上。

“诸位请看,这是我命人绘制的盐场区域图,这些地方晒盐法都是可行的……”

李祺拿着炭笔不断写写画画,给这批盐运司官员耐心讲解着。

这批官员并非之前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太子标亲自参与选拔的贤才干吏,年龄也普遍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前途璀璨的时候。

他们心中都很清楚,只要自己坚守底线,跟上这位帝婿驸马爷,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所以此刻众人听得都很是认真,唯恐漏掉了任何一个细节。

盐场之后,就是盐商。

盐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大盐商,他们控制了盐场,只有他们能够从盐场里面拿到盐,所以处于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吃最大的利润。

比如一斤盐卖五十文一斤,他们这些大盐商就要吃掉至少一半的利润,有二十五文的利润是属于他们这些大盐商。

而且这些大盐商往往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操作,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盐场当中拿盐出来就可以了,非常的简单。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这样的大盐商,这些大盐商的背后都有极其庞大的背景,基本上每一个人的家族都是士绅大族。

或是自己本家出去的子弟,在朝中为官,又或者是自己本家联姻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的同乡等等之类的,总之每一个都有着非常庞大的利益关系输送网络。

再加上又打通了地方的每一个环节、盐场的上下等等,所以他们这些人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才能够从盐场里面将盐给拿出来。

如果是其他人,即便是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想要从盐场里面提盐出来,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大盐商之后便是中间人,他们的势力范围可能局限于一个省内,没有办法上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办法从盐场拿到盐。

所以他们就成为中间商,大盐商从盐场拿盐,他们就接过来,转手再卖给各自势力范围内的下游销售商,同样也是一个赚一笔。

盐只是在他们的手中过一下,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让他们赚十文钱。

最后的就是下游销售商了,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个小地方的豪强,能够垄断一个地方的食盐买卖,盐只有他们才能够卖。

自然而然的,这盐到了他们的手中,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赚十文钱,有些心黑的,那就赚的更多了。

所以本来盐这个东西,朝廷从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税银少的可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一块的收入。

听完李祺的分析,众人听后全都眉头紧锁。

好端端一个盐场,朝廷却收不到多少税银,反而便宜了这些士绅商贾!

简直岂有此理!

(https://www.biquya.cc/id139832/5679268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