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我有一个宝葫芦! > 第四十二章 四方的奔赴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张浩就起床洗漱准备去赴圩了。

        圩场开集得比较早,一般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热闹起来,等到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其实就慢慢散圩,冷清下来了,所以想要趁热闹就得赶早才行。

        他原本还以为自己起得够早了呢,谁知从竹楼回来时,老爸老妈还有阿奶已经在菜园子里摘了好几个篮子的菜放在禾坪上了。

        张浩走上前去看了看,什么西红柿、韭菜、荷兰豆、油菜等应季蔬菜都有一些,加起来估计有五六十斤的样子,不禁纳闷地向屋里头喊道:“妈,你不是说去补锅头吗,怎么还摘了那么多蔬菜啊?”

        “拿去卖啊。”张秀兰收拾出矮板凳、手杆秤等摆摊的工具,解释道:“今年天性好,菜园里的菜吃都吃不完,留在园子里还招鸟得很,就顺便摘了一些准备去圩上卖掉。”

        “反正你是开车去的,方便!”

        张浩听了也就没再多说什么,老妈愿意卖就卖吧,反正在圩日头里这点蔬菜应该很快就能卖完。

        其实这菜园里的菜长得好,跟今年的天性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因为他随手浇过一次灵泉水而已,而且怕青菜疯长,浇的还很少,但纵使如此,也比往年长的又快又好吃,一家人根本吃不过来。

        反倒是吸引了屋前屋后的一大群小鸟每天都聚集在菜园子里偷吃,惹得老妈烦不胜烦的,要不是怕网住自家养的鸽子,她都想买几张鸟网把整个菜园给围住呢,现在拿去卖掉一些也好。

        进屋洗漱好吃完早餐出来,老爸老妈已经把东西都搬上皮卡车车斗了,随时可以出发。

        老爸要留在家里照看鸡场走不开,就不跟着一起去赴圩了,但张浩看见阿奶拿着扫帚清理摘下来的烂菜叶子时,突然提议道:“阿奶,你要不跟我们一起去圩上转转吧。”

        老人家之前身体不算很好,家里又只有一辆摩托车,坐着比较颠簸,所以已经很久没去赴过圩了。

        但自从张浩回来后,大部分灵泉水都偷摸着供应给自家人喝了,日积月累下,一家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张传平当年出意外留下跛脚的后遗症,虽然喝了那么多灵泉水似乎依然没有恢复的迹象,但现在已经不会一到下雨天,受过伤的那只脚就像被针刺一样痛了。

        包括老人家的身体也是,越来越硬朗了,加上他现在有车,出行方便,坐着也舒服,这才想着让阿奶也去圩上瞧瞧热闹,不然整天围着老屋转不出门,多少会有点闷的。

        这时,张秀兰也跟着说道:“对啊,妈,你都好久没去赴过圩了,一起去逛逛也好。”

        “这……”

        看阿奶似乎有些犹豫不定,张浩直接上前抢过她手里的扫帚,递给旁边的老爸,就要搀扶着她上车,一边还笑嘻嘻地说道:“来咯,家里的活就交我爸去弄就行了,不用您操心。”

        “别人八九十岁了都还经常去赴圩呢,你也要多走动走动,这样才能长命百岁。”

        “我一个糟老太婆能等到你娶妻生子就知足了,要什么长命百岁。”老人家笑骂了一句,也就任由孙子搀扶着上车坐好。

        于是,今天祖孙三人便组团去镇上赴圩了,留下张传平一个人看家。

        ……

        天色还早,清晨的山村,有些淡淡的薄雾尚未散去,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像是娇羞仙女舞动的轻纱。

        张浩怕颠着阿奶,所以车开得比较稳,一路上不时还能看到骑着摩托车去赴圩的山民,等过了安阳大桥到达镇上的时候,人流就变得愈发壮大了。

        安阳镇在琴水河右岸,旧时也叫“横流渡”,一个“横”字便道出了安阳昔日的沧桑和它的江湖味,山区小镇总有它说不完的故事和诉不尽的风情。

        尤其是每逢农历“一四七”的圩日,三日一圩,逢圩当日,不用通知,远近的山民小贩,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车水马龙,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图。

        有坐汽车的,有开拖拉机的,有骑摩托车的,有骑自行车的,而更多的是步行,煞为热闹。

        他们有的赶着牛,有的载着猪,有的担着小狗小猫,有的挑着鸡、鹅、鸭、兔,还有的绑着竹器,运着水果,搬着种苗……各种物资数不胜数,各种人物千姿百态,这些人赶大早争先恐后为的就是在圩市上占个好摊位。

        张浩开着车倒是占了一丁点速度优势,来到镇上老车站对面的农村信用社门前,这里有一大片空地正好可以停车。

        停好车,张浩一边从车斗里搬东西下来,一边说道:“妈,我们趁早先去占个摊位吧,那个锅等会再拿去补。”

        “也行,就去上横街摆,那里热闹,东西比较好卖。”

        于是张浩就挑着两箩筐菜在前面开路,老妈和阿奶各自拿着出摊的工具,融入了赴圩大军之中。

        安阳镇由六条互通的街形成方形布局,与琴水河平行的两条街为上横街和下横街,垂直于琴水河的四条互相平行的街分别是司前街、中心街、水街、新街。

        这些街经营的项目五花八门,有剃头店、打铁店、香纸店、草药店、算命店、小吃店、木器店、照相店、裁缝店、食杂店、布匹店、打面店、拔牙店……也有常设的蔬菜店、水果店、农具物资店和流动的早晚卖青菜的摊点。

        总之,五花八门的店铺毗邻相接,令人眼花缭乱。

        而圩日的买卖又因圩大物博而自然分行。圩内贸易,约定俗成,分门别类,摆设井然有序,牛有牛行,猪有猪行,三鸟(鸡鸭鹅等禽类)有三鸟行,五谷杂粮有粮食行,肉食有肉食行,饮食有饮食行,竹器有竹器行,种苗有种苗行,应用尽有。

        其中上横街就是专门卖果蔬等农产品的,很多流动菜摊都在那里摆摊。

        赴安阳圩的人大都是为买卖而来,但是看热闹的人显然也不少,有的甚至是慕名而来的,为求亲历,所以圩场到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彼此摩肩接踵,举步维艰。

        吆喝声,叫卖声,鸣笛声,各种嘈杂的声音汇合在一起,隔着三五里地都能听得见,在圩场里交流,更是得提高嗓门。

        挤过紧要处,终于到达一块宽松之地,张浩回头喊道:“妈,阿奶,我们就在这里摆吧。”

        大街两边已经摆了长长的摊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地,张浩也懒得再往前面挤了,便和老妈、阿奶就地支起摊位来。

        街上摆摊的太多都是妇女和老人,有些甚至带着小孩来摆摊,张浩他们旁边就是一个大概有六七十岁的老阿婆,在卖各种草药根,看见祖孙三人从筐里掏出一大堆水灵鲜嫩的蔬菜摆上,就跟同是老人的阿奶搭话闲聊着。

        “哟,老阿姐,你家蔬菜种的不错啊,整条街都没你那么靓的。”

        阿奶笑呵呵地回道:“都是我新舅(儿媳)种的,我没操什么心。”

        “那阿姐有福气哟,阿姐哪里人,很少见过你来摆摊啊?”

        “南福村的,就是进凤鸣山那里。”

        “哦…我知道,河背过来有点远啊。”琴水河两岸的山民互称对方为河背人,南福村在左岸,距离镇上确实比较远。

        “还行吧,老妹哪里人?那么大年纪还去挖草药来***我勤得多。”

        “我鹅岗寨人,在家闲着没事做,出来打发时间的。”

        “那挺好……”

        赴安阳圩的人大都是为买卖而来,但是来赶热闹的人显然也不少,见见相熟的人、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聊天,感觉就非常好,有的甚至是慕名而来的,为的就是近距离感受这份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在老人闲聊期间,张浩家的摊位也支起来了,张秀兰拿了张马扎给阿奶,让她坐下和附近的老人聊天,见儿子蹲在摊位前似乎打算帮忙卖菜,连忙嫌弃道:“去去,自己逛去,这点菜我和你阿奶一会功夫就能卖完。”

        “要找你的时候再打电话给你,我今天带手机出门了。”

        张浩知道老妈是怕自己一个年轻人呆在一堆老人妇孺间有些不自在,也怕自己抹不开脸来卖菜,闻言就起身,笑了笑说道:“那行吧,我先去买点东西,你们卖完了就打电话给我。”

        老妈和阿奶以前都不知道赴过多少次安阳圩了,论对镇上的熟悉程度他还远不如两人呢,完全没什么好担心的。

        而且自家的这些菜虽然好吃又好看,但在镇上卖自然不可能跟他之前在花城和县城卖西红柿、枇杷那样,卖个十几二十块钱一斤的,否则这五六十斤蔬菜就算是在圩日,估计卖一天都卖不完呢,所以老妈要卖多少钱他也无所谓,只要老妈高兴就好。

        跟正在和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聊天的阿奶说了一声,张浩便自己在圩市闲逛起来。

        他原本今天来赴圩的主要目的就是买一些桃树苗和几只鹅回去养,昨天晚上巡逻时又看到有老鼠偷吃饲料,现在正好再买一些老鼠夹或黏鼠板,势要将鼠害一网打尽。

        至于说放老鼠药,在养鸡场多少还是有些不安全,况且他还有灵泉水这种引诱神器,对付高高在上的老鹰或许很难起作用,但对付地上的老鼠,相信就算用物理陷阱那也绝对是一诱一个准,效果杠杠的。

        上下横街是镇上最早的圩场所在,所以这两条老街也是圩日最为热闹之地,铲刀磨剪、阉鸡补锅、编织竹器、修制农具、开炉打铁、耍把戏卖膏药等古老行业也都基本集中在这两条街。

        圩场里熙熙攘攘,热浪逼人,赴圩的人吆喝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充满了乡村气息。

        张浩随着人流不时地在两边的摊位店铺前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一些超市里难觅踪迹的小物件随处可见,如掏耳针,咸菜缸,酒瓮,小石臼,小石磨以及一些不知道有没有用的狗皮膏药等。

        说实话,他自从高中毕业后好像就再也没来赴过安阳圩了,尽管如今的超市、商业街遍布,商品各式各样,但是怎么也替代不了在家乡赴圩的那份亲切感。

        现在再次置身其中,竟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记忆中小时候跟随着老爷子或老爸来赴圩的场景似乎与眼前的景象重叠起来了,恍如隔日,但却物是人非。

        “阿婆,仙人粄多少钱一碗?”

        “两块钱一碗,这边可以加白糖,蜂蜜,黄糖。”

        “还有蜂蜜啊?”

        “都是自家养的,甜得很。”

        “那给我来一碗,加蜂蜜。”

        “好咧。”

        仙人粄就是用生长在田间地头的一种叫仙人草的野草熬制成的,黑乎乎的凝胶状,算是本地的一种凉粉,既能解饥渴,又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掏出两块钱零钱给卖仙人粄的阿婆,张浩就端着一个巴掌大的塑料碗边走边吃起来,甘、香、滑、凉而又带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配上浓郁花香的蜂蜜,瞬间驱走了身处人流中的闷热感,沁人心脾。

        “啧,这阿婆还真实诚,这么好的蜂蜜都舍得拿出来加。”

        走了没一会,又看见前方有一堆人在围观,张浩也好奇地在外面踮起脚尖瞄了一眼,发现是卖跌打膏药,正在吹嘘自己的膏药如何了得,他瞬间便没了兴趣。

        圩日最热闹的就要数这一类的小商贩,卖老鼠药的、卖蛇药的、算命的、卖跌打药的,有些还是“撮把戏”兼卖跌打药的,大刀砍在胸脯上不出血,你不眨眼算你有种;报个出生时日便能说出你的过去未来,你不服算你有才。

        但这些人大多都是流窜在各个圩市糊弄乡民的,小时候跟老爷子来赴圩时,他就被告诫过别信这些蛇蛇鬼鬼的。

        “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上夜吱吱叫,下夜死翘翘。”

        想什么来什么,不远处卖老鼠药的摊贩就吆喝得格外卖力。

        张浩走过去问道:“老板,你这卖老鼠夹或黏鼠板么?”

        “有啊,老鼠夹5元一个,强力黏鼠板1元一张,专杀聪明的大老鼠!”

        “那给我拿两个老鼠夹,20张黏鼠板。”

        ……

        在老街逛的差不多后,张浩就兜到司前街,这里是种苗行和三鸟行,正好可以买齐他所需的东西。

        到鸡场的山路不是很长,路两边实际上种不了多少桃树,就随便买了50棵裸苗就可以了。

        三鸟行就是卖鸡鸭鹅等家禽的,还掺杂着一些卖猫狗的小贩,气味比较冲。

        “大爷,你这笼是鹅苗还是鸭苗?怎么卖的?”没养过鸭鹅的人其实很难区分小鹅和小鸭的,两者都是灰扑扑,毛茸茸的,张浩就分不出来,只能问卖苗的老大爷了。

        “左边的是狮头鹅苗,30块钱一只,右边的是番鸭苗,7块钱一只。”

        “那么贵的!”张浩被吓了一跳,他还以为跟鸡苗差不多,几块钱一只就能买到呢。

        不过这些鹅苗都挺大的,一只手都抓不过来,看起来能节省不少喂养时间,可以尽快养大发挥出“村霸”本色。

        最终,张浩还是决定买几只回去,“大爷,这鹅苗给我拿五只吧。”

        “还有,这鸭苗也给我拿十只。”

        养鹅是为了镇场子,养鸭就纯粹是想着养大到过年的时候吃了,葱姜焖番鸭,番鸭煲汤,都是一道美味,正好丰富过年的餐桌。

        鸭苗鹅苗都用网袋装着,还想继续逛一下这条街,老妈就打电话过来说菜已经卖完了,于是他只好先回到停车的地方。

        “妈,菜那么快就卖完了,卖了多少钱?”

        “自家的菜种得好,识货的人自然是抢着买了,一共卖了两百多块钱,比去做一天工都多呢。”张秀兰显然已经很满足了。

        “那确实是。”张浩也不在意这菜价值不值,反正顺着老妈的意思说就是了。

        将摆摊的工具和他刚才买的东西都拿回车上放好,然后祖孙三人就一同去逛圩场买东西,顺便补锅。

        偌大的圩场,转一圈,几乎没有人会空手而归,总会遇上自己中意的东西,当然也有人把收获装在肚里,也有人把收获装在心中,只要你来过,便不会忘记。

        这就是安阳圩天的风情!

(https://www.biquya.cc/id101412/424985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