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熙三十一年,八月初二。
一大片白云如轻纱般,被秋风徐徐吹送,从一片松林的梢上飘来,到了宝冢园林的上空。
“郑和,你今年八十一了吧?”
宝冢园正门入口凉亭下,朱高煦与郑和围着一张石桌相对而坐,几名小内侍与宫女在一旁伺候着。
“陛下,臣去年就已经八十三了。”
郑和老态龙钟的说道。
朱高煦微微一笑道:“瞧朕这记性。”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远处的树林,朗声道:“两个月前,王景弘走了之后,朕命人修建了这座园林。数日前,园林竣工,朕这才派王振将王景弘葬在了这园林里,并给这座园林赐名‘宝冢园’。”
说到这里,朱高煦收回目光,看向郑和,道:“康平伺候朕四十多年,朕却没有把他葬入这园子,你可知朕为何这么做?”
“景弘虽是洪武年间入的宫,但他跟随太宗皇帝的时间却不比臣短,他这一生建立的功绩皆源自于太宗皇帝的信任。”
郑和想了想,试着说道:“此处位于长陵之侧,陛下将他葬在这里,是对他的恩典,也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认可。”
“你只说对了一半。”
朱高煦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朕让太子在今日早朝上颁布了一道旨意,凡对国家有大功的宦官,死后皆葬入宝冢园。”
“陛下仁慈,臣感佩万分!”
郑和连忙抱拳拱手道。
朱高煦觉察到旁边的小宦官闻言精神也是为之一振。
《礼记·檀弓》言:“古也墓而不坟”。
《方言》言:“凡葬而无坟谓之墓”。
可见,远古时候的墓是没有坟头的,墓上筑土堆才称之为坟。
“冢”,高大坟墓。
汉律中有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自此以后,各朝代不同爵位等级的人,对应的墓地坟高皆有不同的规格。
朱高煦此举,等于是以侯爵之葬对待如王景弘这样有功绩的宦官。
郑和的功绩不比王景弘少,因此他若去世后,同样有资格葬入宝冢园,如此便等于陪葬在长陵边上了。
“郑和,你与王景弘不一样,你是永乐开海第一人,又是完成绕地航行一圈从海外带回来仙种的大功臣,你的功绩,王景弘比不了。”
朱高煦紧紧握住郑和的双手道:“朕想把你改成民籍,恢复本姓,论功封一等侯。”
“陛下与太宗皇帝对臣的大恩大德,臣这辈子也报答不了,只能下辈子继续报答。”
郑和万分激动的说着话,竟然强撑着站了起来,作势就要跪下。
朱高煦丢了一个眼色给旁边的小宦官,示意他去扶住郑和,可郑和执拗,硬生生跪了下去。
“陛下想给臣封爵,但祖制不能违背,所以想给臣改成民籍,这样臣就不再是宦官了。”
郑和努力提高声音道:“可这样做,日后若有奸宦蛊惑君上为其改籍封侯,外出独领军权,岂不是有重演唐代宦官之祸的风险?臣不能让陛下负担这个骂名,所以臣万万不能答应!”
朱高煦也想过这一层,但朝廷自有法度,后宫除了皇帝及其妃嫔与未成年皇子皇孙外,只有宦官与宫女可以留宿。
而被改成民籍的宦官已经不是宦官,不仅没有资格留在宫中,更不可能随侍皇帝左右。
如此一来,就极大的降低了奸宦乱政的可能性。
然而,郑和说的也有道理,被改成民籍并封侯的宦官被外放领军的话,凭借着其与皇帝的关系,官职自然能越升越高,权力也只会越来越大。
若要避免唐代宦官之祸重演,唯有遏制宦官的权力,哪怕是改成民籍也不行。
这个先例不能开,否则后患无穷。
朱高煦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阵后怕,如他这般的穿越者都会在年老时患糊涂,更何况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郑和,你说的有道理,改籍之事,是朕思虑不周,朕以后也不会再提。”
朱高煦顺势借坡下驴道:“后世之君也不可为宦官改籍,这是朕今日定下的规矩,谁也不能变。”
“陛下圣明。”
郑和这才在小宦官的搀扶下重新坐回椅子上。
“臣十多岁时就跟着太宗皇帝,说句僭越的话,臣也算是太宗皇帝的半个养子。”
郑和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缓缓说道:“臣生是太宗皇帝家奴,到死也是家奴,臣死后能葬在太宗皇帝的长陵边上,臣此生无憾了。”
他说到这里,双眼一闭,含笑而逝。
“郑和?郑和?”
朱高煦见郑和许久不说话,急忙关切的喊道。
小宦官伸手探了探郑和的鼻息,发现对方已经没有了呼吸。
于是,他当即退到一旁,跪地向朱高煦禀告道:“陛下,郑三宝他,他驾鹤西去了。”
“不,他没有死,郑和他还没有死!传太医,快传太医!”
朱高煦愤怒的咆哮道:“快传太医!”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道。
郑和寿数已尽,就算是太医来了也无济于事。
最终,朱高煦只能接受现实,就像当初他不得不接受皇后李瑶与襄武太子朱瞻域去世一样。
数日后,朱高煦命人把郑和葬入宝冢园,修郑和冢立于王景弘冢隔壁。
他又下旨追封郑和为西洋郡侯,王景弘为南洋郡侯。
与此同时,他命人将宝冢园内的凉亭拆除,在凉亭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祭祀用的厅堂,堂内供奉郑和与王景弘的灵位。
又数日后,朱高煦下诏颁布天下,诏令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那一天即六月初七为大明航海日。
并规定今后每年的航海日,大明皇帝都必须亲自前往宝冢园祭祀西洋侯郑和与南洋侯王景弘。
这道诏书的威力,不亚于当年他让张辅与朱能世镇孟甸、孟挝。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大致上分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之前朱高煦让张玉、王真、张武、蹇义、夏原吉、姚广孝配享太宗皇帝庙庭,乃是不存在异议的事。
毕竟,这六人功绩摆在那里。
张玉之子张辅更是以军功搏了一个永镇孟甸省的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王真之子王通在乾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期间对极西瀚洲(西亚与中亚、南亚)作战期间搏了一个永镇怛(da)逻斯城的世袭罔替的郡侯爵位。
即便张武无子爵除,但乾熙皇帝开恩,下令从张武亲族晚辈当中选一男丁过继到张武名下为其奉祀。
姚广孝也是如此,他的侄子被荫封为锦衣卫佥事,为其奉祀。
至于蹇义、夏原吉,其功绩福泽子孙数百年不在话下,蹇、夏两家已经注定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宦官世家,他们的子孙只要不犯下谋逆大罪,必然不会被杀。
可郑和、王景弘两个宦官,即便立有大功,追封为侯也就罢了,毕竟侯爵只是死后殊荣,但两人没有资格接受大明皇帝的祭祀。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也没有哪个王朝的皇帝祭祀过宦官的。
所以,他们不能接受。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以郑和、王景弘立下的功劳,是有资格被乾熙皇帝追封为侯的,甚至乾熙皇帝追封郑和为公他们也能接受。
这是因为郑和从海外带回来了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仙种,让太多的百姓得以活命。
虽然这些农作物都是传入大明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培育产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
但是,若没有郑和以不畏死亡的意志,迎风破浪,历经劫难,把这些农作物带回大明,大明又怎能安然渡过去年冬季到今年春节的雪灾寒冻?
因此,乾熙皇帝设立大明航海日,又规定以后航海日去祭祀郑和、王景弘,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大明皇帝不仅是感念郑和与王景弘的功绩,还代表了百姓对郑、王的感激怀念之情。
总之,朱高煦对于朝野上下的议论,并不在意。
他是穿越者,他知道设立大明航海日与祭祀郑和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所以他必须要做。
(https://www.biquya.cc/id98737/7773969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