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四十二章:布局十年后

  武英殿内。
  朱高煦继位后,与众臣的首次博弈正式开始。
  “陛下,准许工匠进学并无不可,但授予工匠举人名籍,却是无前例可循。”
  户部尚书夏原吉恭声道。
  蹇义见夏原吉与他观点一致,当即起身走到大殿中间,朝着朱高煦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人怎么看?”
  朱高煦对蹇义的回应是看向宋礼、方孝孺、杨士奇,高声问道。
  蹇义施礼毕,却没有退回原位,而是就那么躬身站在殿堂之上。
  宋礼身为工部尚书,此时讨论的事又与工匠有关,因此他不得不开口。
  只见他起身走到蹇义的旁边,对着朱高煦施礼恭声道:“臣承蒙陛下当年力荐,主持开掘疏浚会通河之事,而立下寸尺之功,得赐男爵。”
  “后又受命便利漕运、入川采木,累功升为工部尚书,得赐子爵。这些年以来,臣常常与各行各业的工匠打交道,见识过太多身怀绝技的工匠。”
  宋礼说到这里,倾斜身子,向蹇义、夏原吉拱手道:“如两位尚书所言,朝廷准许工匠进学已是天恩,然臣以为,工匠之中,也有做事于国有功被授官者,如洪武年间村妇马蓬瀛。”
  大明开国不久后,朱元璋听闻昌黎县有一位精通历数、天文的村妇马蓬瀛经常帮助村民解决难题,如改进农具,设计新型水车,便差人表彰此女,并将其征召入朝为官,又下令昌黎县衙每年补贴此女俸米六十石。
  朱棣继位后,马蓬瀛历任尚宫、司宫。
  永乐后期,马氏因年老,致仕回乡,其子刘政后来被朝廷特许为昌黎县儒学终身训导。
  “宋卿言之有理,太祖皇帝可以征召贤名远播的村妇入朝为官,朕自然也可以征召有贤名的工匠为官。”
  朱高煦点头道。
  接着,他看向方孝孺、杨士奇道:“方先生、杨先生如何看?”
  由于方孝孺与杨士奇兼任着大本堂讲席,所以朱高煦用“先生”来称呼二人,以示尊敬。
  “陛下,老臣认为蹇尚书、夏尚书、宋尚书说的都有道理。”
  方孝孺恭声道。
  朱高煦却不愿意放过方孝孺,而是追问道:“正学先生是赞成还是反对?”
  虽然此时的方孝孺,对士林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永乐初期那么大,但是若能得到一代大儒的背书,拔高工农地位之事,将会更加顺利。
  当然,若是方孝孺不识抬举,不愿意配合,朱高煦也无所谓。
  他心里清楚,大儒背书算是锦上添花之举,要做成这件事,还需足够充分的理由才行。
  “陛下选拔有贤名的工匠为官,臣自然是赞成的。设立技术书院,提高工匠的技艺,臣自然也是赞成的。可授予工匠举人名籍,臣不得不反对。”
  方孝孺侃侃而言道:“宋仁宗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元,此人考中贡士后,因屡次参加殿试皆以落第告终,故而一怒之下投奔了赵宋的死敌西夏国,受到西夏国君李元昊的重用,并一路高升,乃至位居相国。”
  “此人向李元昊屡献计策对付赵宋王朝,给宋王朝造成了许多麻烦及损失。鉴于此,宋仁宗为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张元的恶劣事件,遂对殿试加以革新,取消淘汰之制,考中贡士后只要能参加殿试者,最终皆可成为进士。”
  “赵宋王朝自那以后,将进士分五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重启科举之后,将参加殿试者分为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数十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方孝孺说到这里,缓缓起身,走到蹇义边上,躬身道:“陛下,自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科举革新分九科取士之政以来,永乐一朝二十五载有赐同进士出身者,至今怕是不少于两万人,却从未有赐同举人出身者。”
  他作揖施礼道:“陛下欲设立技术书院,提高工匠之技艺,老臣赞同,但给予工匠举人身份,此举有违祖制,老臣是万万不敢赞同。”
  “陛下,臣附议。”
  杨士奇也连忙起身,来到方孝孺隔壁躬身站立,作揖行礼道。
  朱高煦看着眼前五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起身绕过御桌,走下御陛,来到蹇义等五人身前站定。
  随后,朱高煦左手掐腰,右手抚须,缓缓说道:“工匠与农民皆为国之根本,没有农民耕田种粮,天下人吃什么?没有工匠从事百业,谁来修桥补路、筑城建房、问诊看病、磨刀修伞、造船出海?”
  “诸位皆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朕不是要让工匠去抢读书人的饭碗,而是想给广大的工匠一个进入书院学习的机会。这一点,诸卿都表示了赞同,朕很高兴。”
  朱高煦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沉下脸色问道:“若工匠在技术书院学业有成,并通过了与常科书院学满考试(毕业考试)同等水平的考试,为何不能授予同举人出身?”
  此话一出,方孝孺等五人被怼的哑口无言。
  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的新科举制规定,凡是在常科书院完成学业,并通过学满考试的学子,皆会授予举人名籍。
  有了举人名籍,便有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有了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
  同理,若工匠进入技术书院完成学业,并通过与常科书院水平相同的学满考试,于情于理都该授予其同举人出身。
  “陛下言之有理,老臣附议。”
  吏部尚书蹇义竟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臣也附议。”
  宋礼恭声道。
  就在朱高煦感到有些意外之时,蹇义补充道:“陛下,这技术书院学满考试的试卷,当由朝廷统一制作,否则难以服从啊!”
  朱高煦心中一动,瞬间明白了蹇义的言外之意。
  “而且,对于进入技术书院进学的工匠,必须有所要求。否则,一个刚入行的小学徒也到书院进学,岂不是让人笑话?”
  蹇义再次恭声说道。
  “妙哉!蹇爱卿此言大善!”
  朱高煦顿时抚掌道:“就像只有获得秀才身份的读书人才能入常科书院读书一样,工匠入技术书院读书,也应当设置入学门槛。”
  他也不给蹇义等人反应的时间,接着往下说道:“朕决定在工部之下增设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核对、查验那些申请入技术书院进学之人的工匠身份。”
  “据朕所知,对工匠而言,‘入行三年者为徒,九年者为师’。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凡是申请入技术书院进学的工匠,必须有匠师资格。”
  “此外,为避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朕决定诏令天下,准许各类工匠自发组织成立本类行会,由各行会提供本行匠师名单,朝廷会优先审查各行会推举的匠师资格。”
  “审查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匠师究竟做出了哪些成绩。比如为某个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有拿得出手的绝技,或是革新了某个行业的一部分。”
  朱高煦说到这里,郑重其事道:“尤其是对朝廷、对天下有功者,如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毕昇,他若是朕的臣民,朕必赐其爵位,让其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
  “陛下英明!”
  蹇义躬身行礼道。
  宋礼、夏原吉等人也随之附和道:“陛下圣明。”
  朱高煦本想一鼓作气,趁着准许各类工匠成立行会的同时,也下令准许各乡镇的农民成立农会。
  但他寻思一番后,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
  因为眼下的时机还不成熟。
  等各类工匠行会发展起来之后,必然会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农民。
  到那时,或许才是推广农会的时机。
  在那之前,朱高煦必须完成军制改革。
  毕竟,推广农会,一定会激起大中地主与士绅豪强们的拼命反对!
  届时,局势稍微失控,便可能烽烟四起。
  朱高煦只有将军队牢牢掌握在手中,才能有随时掀桌子的权力!
  PS:感谢梓川哥哥,眉心蕊,读者20220618090326397973798,无忧,书友20181211030810331,z315675,科幻游戏,吹风晒太阳等老铁的票票!欢迎大家加入本书书友群!

(https://www.biquya.cc/id98737/7008897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