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五十六章:决定疆域大小的三个因素

  “陛下,老臣年轻时读史书,发现有的朝代能远到西域,有的朝代却只能偏安一隅。”

  夏原吉恭声道:“臣起初以为是武力不够,后来发现即便有些地方靠武力可以打下来,但派去的地方官却守不住,如此地方反复叛乱,致使国家深陷战争泥潭,得不偿失,最终只好无奈放弃。”

  朱高煦当然明白夏原吉的意思。

  每一个王朝因为本身财政与军事实力的不同,对于疆域的控制能力也不同。

  旧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并不一定能继承前朝所有的疆域。

  历代封建王朝,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三个根本因素。

  第一个,军事实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若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连自身都难保,更不要妄想开疆拓土了。

  第二个,统治能力,即对占领地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这一点体现在对当地设置郡县官员或直接军管之后,朝廷派遣的文官或武将能够从那里征兵、收税,及其征收其他的物资。

  第三个,在无法对占领地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不能放弃此地,哪怕不断的投入新的兵力与粮食等物资,也要坚守下来,否则敌人就会以此地为据点,实现反攻,这就是边疆军事防御的必要之地。

  简而言之,军事实力、统治能力、防御要塞所处位置决定了一个王朝疆域的大小。

  这三个决定王朝疆域大小的要素之间,既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又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比如,从洪武年间开始,大明就开始攻略漠北,永乐年间朱棣更是三次亲征草原,一直到乾熙二年朱高煦统兵亲征,才彻底剿灭瓦剌、鞑靼这两个草原上最大的势力。

  洪武年间,以大明的军事实力,是完全有把握打残草原各部,但那个时候打残草原各部要花很高的代价,对朱元璋来说并不划算。

  当时于大明而言,打残草原各部,并非绝对必要之事,把国内治理好,增强自身实力才是要紧的事。

  毕竟,那时国内存在着西番、南蛮、西南夷等时常作乱的深山原住民。

  就算朱元璋发兵打残草原各部,占领草原,对那时的大明而言,想要在草原实现有效统治,也是有心无力。

  更何况,打赢一场战争的决定因素比较多。

  即便当时的明军战斗力强大,可面对来去无踪的漠北游牧部落,以及善于躲藏的缅甸丛林高地部落,打不赢才是常态。

  如此一来,明军的防御前线能够维持到何处,何处就是边界。

  就像洪武年间的云南,境内军州比民州还多,其实此省与当时的山西、陕西类似,就是一个防御性的边疆省。

  这样算,在朱元璋时代,大明疆域的极北之处就是漠南,而极南之处便是云南。

  朱棣继位后,南征西讨,打下了安南,收复了西域,皆置以郡县。

  永乐十六年四月,朱棣第三次亲征大漠,率领明军一路打到了阿鲁台的老巢,剿灭了鞑靼汗庭主力八千骑兵。

  朱棣当时可以乘胜追击,渡过饮马河,灭了阿鲁台,却偏偏转向去了狼居胥山,在那里举行了祭天仪式,即封狼居胥。

  后来朱棣班师回朝,与朱高煦谈及这件事时,朱高煦问朱棣为何最终放弃追击阿鲁台,朱棣却说他的目的在于削弱鞑靼实力,并不是非得一战灭掉阿鲁台。

  其实这不难理解,漠北并不是不能种地,但受限于地理气候的影响,农作物产量有限,而且粮食或者说牛羊等作为赋税运回大明内地的成本非常高。

  此外,草原上各部族之间情况复杂,治理内地的经验无法套在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身上,朱棣就算打下草原,设立府县,也很难在那里实现有效的统治。

  朱棣性格当中虽然有好大喜功的成分,可他却知道以当时大明的综合国力,是无法对草原进行直接治理的,甚至得持续对草原进行补贴救济。

  试想一下,在两百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漠北、漠西之地上,散落着接近百万的牧民,怎么施行统治?

  弄不好就是反受其害!

  历史上,安南被打下置以郡县之后,朱棣派去的镇守宦官马骐却为非作恶,欺压当地百姓。

  即便有黄福这样把当地居民当人看的好官,可绝大多数官员却是把去交趾任职视作被贬,更视汉化程度很高的交趾百姓为蛮夷。

  如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越来越深,叛乱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很多次,导致大明在宣德年间放弃了交趾。

  朱高煦很清楚,在铁路系统问世之前,无论是把草原还是努尔干地区纳入赋税征收体系,都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政策方面的倾斜。

  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皆难以真正把全国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所以每个王朝真正依赖的核心地区只有一个或几个。

  不过,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四级道路的建设,到永乐后期,大明朝廷能够控制的这种核心地区已经超过之前的历代王朝。

  如直隶、两广、两淮、两江、两湖、福建都已经算是核心地区,大明朝廷利用全国各地资源的能力也越发完善。

  即便如此,像云南、交趾、北庭、安西、陕西等边疆省,依然是为了拱卫核心地区而存在的军事防御省。

  朝廷并没有指望这些省的赋税减去支出为正数,收支能尽可能持平就已经很好了。

  比如历代闽浙山区的开垦,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价值。

  又比如,像闽、黔、滇地区,历史上宋元明开始大力发展,其实是为了向驻守在那里的军事防御体系提供军需,对当时的朝廷来说,根本就不指望那里可以提供过多的财政收入。

  区别在于云南后来发现了银矿,使其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虽然位置此贵州更边缘,但却此贵州发达。

  因此,历史上经常发生某个王朝主动放弃一些前朝领土的情况,倒不是这个王朝无能,而是相比之下,延续家天下的统治,保证一家一姓的富贵,比维持所谓的广阔疆域更重要。

  可以说,华夏历代王朝维持疆域大小最先考虑的并非财政问题,以至于有些王朝明知道江南、关外富庶却偏偏不去开发。

  朱高煦心里很清楚,科技水平有限的封建王朝,想要维持一个超大疆域并不现实。

  历史上疆域超大的帝国,崩溃起来都非常快,比如蒙元帝国。

  如果朱高煦想要把大明王朝打造为一个超大帝国,必须得解决三个根本问题。

(https://www.biquya.cc/id98737/68439184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