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二十三章:朱棣内禅的最大原因

天黑之后。

    乾清宫。

    膳房。

    亮黄色的烛光照耀下,朱棣与徐皇后正在共进晚餐。

    “不吃了,饱了。”

    朱棣放下碗筷,用丝绢抹了把嘴,看着徐皇后说道。

    “知道陛下最近胃口不好,我今天特地炒了陛下最爱吃的芹菜。”

    徐皇后瞅着满满一盘子清炒芹菜,  诧异道:“上次做炒芹菜,还是去年的事。陛下这么久没吃芹菜,不嘴馋?”

    朱棣没有回答徐皇后的话,而是环视膳房内侍立的众宫人道:“尔等都退下,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是。”

    随着朱棣一声令下,众宫人依次有序的退出了膳房,并在李兴的带领下,退到了距离宫门数十步之外。

    “朕当年忌了芹菜之后,每日一碗羊奶,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高煦第九个儿子瞻堂出生。”

    待众人退下后,朱棣目光落在那盘炒芹菜上面,缓缓说道:“自那以后,羊奶朕会喝,芹菜朕也吃。”

    徐皇后明白朱棣想说什么。

    在朱高煦第九个儿子朱瞻堂出生之前,坚持不吃芹菜,每日一碗羊奶的朱棣,始终没有见到妃嫔再给他诞下一儿半女。

    等朱瞻堂出生之后,朱棣便不再对芹菜忌口,想吃就吃。

    徐皇后也没有再劝,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特地用芹菜为朱棣做一道菜。

    因为朱瞻堂出生于永乐十四年,那一年朱棣已满五十二周岁。

    也是自那一年之后,朱棣就再也不曾纳过后宫。

    好在朱高煦很争气,  这些年给朱棣添了十九个孙子。

    “有一次高煦跟我说了句玩笑话,现在想想,依然觉得好笑。”

    徐皇后见朱棣情绪有些低落,于是主动聊起一件欢快的趣事,想改变一下朱棣的心情。

    朱棣闻言,果然好奇道:“什么玩笑话?”

    “高煦说,咱们既然希望他能开枝散叶,那么他一定要给咱们添一百个孙子。”

    徐皇后以手掩嘴,忍着笑说道。

    “哈哈哈哈哈哈!好大的口气!”

    朱棣开怀大笑道:“好大的志气!”

    他笑了一阵子,然后脸色又重新变得深沉起来,缓声道:“我打算退位,让高煦提前登基。”

    “为什么?”

    徐皇后闻言,脸色不由得一变。

    朱棣不假思索的答道:“朕为大明操劳了四十多年,开海禁,修大典,平草原,收西域,定安南,把几代人的事都做了。现在朕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想提前退位,  颐养天年,  享受诸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难道不成么?”

    “这话说给臣子们听,他们或许会信,毕竟跟你同床共枕的人又不是他们。”

    徐皇后望着朱棣的双眼,似乎想看透朱棣的心思,低声道:“你这套说辞,却是说服不了我。”

    “不错,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享受天伦之乐等都是我内禅的原因。”

    朱棣盯着徐皇后,郑重的说道:“但我决定内禅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大明的将来,确切的说,应该是为了让高煦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好的去处。”

    “陛下打算下海?”徐皇后惊道。

    朱棣立即反驳道:“你这话说的不对,下海是经商之意。我出海,名义上是为了巡视各藩,实际上是为了给高煦的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封地。”

    “我之前听郑和说,沃洲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境内有广阔平原,是一处天赐之地。”

    徐皇后终于猜出了朱棣的心思,试探着问道:“陛下莫非是要巡视沃洲?”

    永乐十年,郑和率领船队从东方大洋之上回航,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

    他率领船队在大荒南洲找到甘薯等作物,并在那里发现汉朝之后几乎在中国境内绝迹的落花生。

    众将士觉得那里景色优美,遍布森林,犹如仙境,于是给大荒南洲起了个雅号,叫蓬莱仙洲,简称仙洲。

    另外,他们发现大荒东洲土地肥沃,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温和,非常宜居,当地有很多长相与华夏人几乎一模一样的土族。

    在郑和等大明将士眼中,大荒东洲犹如上天所赐的第二块神洲大地。

    为了区别于大明所在的华夏神洲,他们给大荒东洲也起了个雅号,叫沃洲。

    再后来,随着回归大明的水手们讲述绕地航行一圈的旅程。

    沃洲的存在,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渲染,逐渐与传说之中的扶桑洲融为一体。

    就这样,沃洲、扶桑就成了大荒东洲的别称。

    不过,在朱高煦的引导之下,朝廷官方行文之中,对于大荒东洲的称呼,却是东华。

    这个充满深意的称呼,非常耐人寻味。

    “东华沃洲,乃上天赐予我华夏儿女的又一处沃土。若大明不能占据那里,数百年之后,那里必然会诞生一个足以威胁我大明宗主国地位的大国。”

    朱棣的双眼似乎穿越了时间长河,看到了数百年后原历史位面某个合众国的崛起及其称霸四洋的情形。

    他说到这里,看着徐皇后,解释道:“若我出海前往东华,必然会留高煦监国。倘若出了点意外,生死不明,高煦将陷入继位不是,不继位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更何况,高煦一日不继位,便一日是太子。我虽然年过花甲,身体还行,但意外之事,神仙难测。若我不测,有心怀不轨之人矫诏,让老大或老三继位,必将引发动乱。”

    “我现在以年老体衰为由,把位子传给高煦。将来高煦年纪大了,也可以提前把位子传下去。有我和高煦的例子在,便可以给后世子孙起个好头,形成一项祖制。如此一来,提前传位,既能保证皇权的平稳过渡,又能避免新旧交替的朝局动荡,一举多得。”

    “古往今来的帝王,之所以不愿意提前传位,皆是私心与权力欲在作祟。我也贪权,可我若继续坐在那个位子上,谁去巡视海外诸藩及东华之地?”

    “只有我的威势可以镇压诸藩,只有我在东华之地上建立一处太上皇行宫,后世子孙才会重视东华之地,而不会轻易弃守。”

    就在朱棣与徐皇后密谈之时。

    方宅。

    后院。

    此时,方孝孺家中的数十名家丁守在后院入口、走廊、门檐之下,警惕的望着四周,听着一切动静,如临大敌。

    而在书房旁边的会客厅之中。

    方孝孺端坐在中堂下的主位,黄淮、杨士奇等六位内阁七位顾问,分坐两边。

    七人齐聚一堂,正议着朱棣欲内禅之事。

    方孝孺放下手中的茶杯,缓声道:“我等七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于陛下欲禅位于太子之事,诸君且都议一议吧。”

    黄淮道:“太子殿下与当年入主东宫的陛下相比,城府之深,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错,皇太子殿下藏得太深,让人看不透,也让人看不懂。”

    方孝孺接话道:“老朽担任金陵常科书院博士二十余年,每次都以为太子殿下要做这件事,结果最后发现殿下做的却是另一件事。”

    “放眼如今的天下各省府县主官,有何人不是太子的门生?即便不是,又有何人不是太子一手提拔?”

    杨士奇沉声道。

    自永乐五年往后,每年都有数千学子从金陵常科书院学成,并考中进士,成为朝廷命官。

    当年的于彦昭、胡濙、王骥、周忱、曾棨等人,已经成为地方高官,或知府、知州,或布政司参政、参议,或按察司副使、佥事。

    杨士奇又道:“至于军中宿将与勋臣,更不必说了。”

    勋臣之中的后起之秀,薛禄、韦贤皆为侯爵,陈刚、王斌、傅让皆为伯爵。

    除了盛磊与赵俊臣,只是兼任锦衣卫指挥使佥事外,其余东宫守将出身的耿瑄、郭鉴、汤运等皆已成为军中镇守一方的大将。

    郑和就不必说了,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督公,也是史上第一个率领船队完成绕地航行一圈的宦官。

    朱棣为了表彰郑和之功,特地赐予其“三宝太监”之名号,品秩俸禄同于一等侯,相当于太监的一种终身爵。

    郑和能有今天,全靠当年朱高煦的力荐。

    因此,大明所有宦官口中的“郑督公”是太子朱高煦的铁杆支持者。

    可以说,大明的水师与宝船队上下将士,皆唯朱高煦马首是瞻。

    而且李远、张辅等一众老牌勋贵,皆是朱高煦的支持者。

    黄淮感叹道:“可越是这样,老夫越发觉得太子殿下之手段非常人所能及。太子殿下他一不贪权,二不贪财,对武将与文臣,基本上算是一碗水端平。”

    胡广道:“可是殿下姬妾成群,民间常说太子英武仁孝,却有好色一毛病。”

    “殿下姬妾成群不假,可除了别国进献的公主之外,哪一个不是皇后娘娘或陛下亲选?”

    方孝孺插话道:“如果非要鸡蛋里面挑骨头,那也只能说太子殿下对不入品级的朝廷在籍工匠、士卒、吏员等比较关注,偶尔会亲自帮工匠设计一些机巧之物,或为士卒、吏员制定日常行为规范,甚至插手工匠、士卒、吏员升迁奖罚。”

    “咱们聊了这么多,究竟是赞同陛下内禅,还是不赞成?”

    解缙憋了很久,待方孝孺、黄淮、胡广、杨士奇等人说完之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解老弟有何高见?”

    杨士奇望着脸色有些阴晴不定的解缙,低声问道。

    “老夫还能说什么?当然是赞成太子殿下继位!”

    解缙面色潮红,微微有些激动的说道:“老夫今年五十有五,近年来常因咳疾昼夜颠倒,而今能见到太子殿下继位,可谓幸事也!”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方孝儒环视众人道:“老朽年事已高,若太子殿下继位,老朽便上表致仕。”

    “时移事易,事易而权变。老夫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家中子弟,各有其福,非人力所能左右。”

    黄淮感叹道:“如今天下局面,已非我等所能揣测。”

    方孝儒拍板道:“既如此,那我等便为陛下与太子殿下,也为家中子弟慎重考虑,各自回去上书奏言矣!”

    PS:今天就这一更,最近需要协助社区做常态检测的辅助工作,需要加班,下班比较晚,因此码字时间有限,希望兄弟们多理解一下。

(https://www.biquya.cc/id98737/5563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