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六十七章:准备西征

武英殿。

    “儿臣拜见父皇。”

    朱高煦入殿之后,走到朱棣御座前方十步外停下,作揖行礼道。

    “免礼。”朱棣抬手道:“坐下说话。”

    待朱高煦就坐之后,兵部尚书金忠当即起身,朝着朱高煦微微鞠躬施礼。

    朱高煦点头示意,以为还礼。

    “太子,  朕唤你过来,是有件事想听听你的看法。”

    朱棣开门见山道。

    金忠眼疾手快,立刻走到朱高煦面前,躬身把宋晟八百里加急递送来的奏本恭敬的递了出去。

    朱高煦接过奏本,认真阅览之后,将其合起,  并放在身旁的案几上,随后面朝朱棣,  抱拳行礼道:“父皇,  儿臣认为,朝廷应该发兵收复哈密,刻不容缓!”

    “说说理由。”朱棣沉声道。

    朱高煦道:“战场形式瞬息万变,每耽搁一天,北元的实力就会强大一分。如此一来,我大明要想收回哈密,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大。儿臣认为,应该趁着北元刚攻下哈密时日尚短,人心不稳之际,迅速出兵。”

    朱棣朗声道:“你曾有过五年多节制军务的经历,当知出兵并非说说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军需转运、调兵遣将等事。而眼下国库财力若仅仅支持宋晟节制的西北官兵,可以勉强够半年之用。”

    “但若派上万兵马增援,最多只够三个月之用。若不能速战速决,朝廷将会陷入战争泥潭,  大明国威与国力皆会受损。”

    “父皇所担心的,应当是军需物资跟不上运转。儿臣以为,  此事不难解决。”

    朱高煦不紧不慢的说道。

    朱棣闻言,  心中一动,当即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父皇,所谓缓不济急,为了运输军粮,儿臣认为可以在正常的官运之外,再设三条辅助路线:一是从河西采购军粮,出嘉峪关,过玉门,运至哈密;二是让宋晟在已经克复的地区向当地人采买;三是广设运粮台站,并于官运之外借用民力,节节转运。”

    朱高煦老成持重的说道。

    “不错,此三条路线皆可行。”

    金忠眼前一亮道:“太子殿下大才,臣绞尽脑汁却只是在官运之外,想出了从河西采购军粮,没想到还可以有另外两条路线。”

    他说到这里,向朱棣拱手行礼道:“陛下,臣赞成太子殿下提出的三条辅助官运军粮的路线。”

    朱棣望着朱高煦,抚须笑道:“太子,  你能想出这三条辅助官运的路线,可见早就计算过朝廷对哈密用兵之事了。”

    除非诸葛在世,否则一个人再聪明,也难以在瞬间想出这种老成可靠的办法。

    在他看来,朱高煦显然早就针对哈密之乱推演过许多遍。

    朱棣当然明白,朱高煦提出来的三条路线实行起来并不难,反而很容易,只要安排专人负责即可。

    “金忠听旨。”

    朱棣心下大定,接着道:“宋晟虽老,但其尽心边事,昼夜不懈于怀绥远人,爱恤士卒,得边将之道。使守边者皆然,朕复何忧?今赐其家乡第宅一区,田园、池塘四十顷,山场二十顷,俾为世业。”

    “让宋晟听朕的旨意,勤加操练军士,多派斥候刺探消息,加紧储备军粮,严加守备,以防帖木儿及其盟军入侵。鉴于哈密已被北元窃取,诏令其余蒙古六卫,悉数听从宋晟节制,如有不从,当视为叛逆,待朝廷增兵到后,一并讨伐!”

    “另外,命宁远侯何福出任宁夏总兵官,从应天府境内卫所抽调骑兵五千,步兵两万,开赴西北,支援宋晟。命工部运送火药、兵器,以加强西北边防军力。”

    “微臣领旨。”

    金忠躬身道。

    “事不宜迟,你这就先去办。”

    朱棣挥手道。

    “微臣告退。”

    金忠恭声道。

    朱棣目送兵部尚书金忠离去,转过头向朱高煦问道:“高煦,你觉得朝廷是否要趁此良机,在收复哈密之后,以哈密为根基,向亦力把里用兵,进而一举拿下西域?”

    “父皇,之前哈密王脱脱第二次被驱逐,朝廷已有足够的理由插手关西七卫,儿臣当时就建议应当趁机问责嘉峪关以西的蒙古六卫,最好能拿下其中三、四卫的长官,换上本朝勋臣子弟以为镇守。”

    朱高煦恭声道:“不过,当时魏国公以皇爷爷定下‘以夷制夷’的规则反驳儿臣,如今哈密被北元窃取,而其余蒙古六卫却无动于衷,朝廷问责其余六位,可谓是有理有据。”

    “亦力把里边将那拿哈勾结哈密王脱脱祖母驱逐脱脱,这才导致哈密空虚,北元趁虚而入。我大明收复哈密,乃至攻伐亦力把里,皆师出有名,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

    “收复哈密不难,难的是下一步该如何攻略西域。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朱棣听完朱高煦的一番分析,沉思了片刻,然后问道。

    “自从上次父皇告诉儿臣哈密王脱脱第二次被驱逐之后,儿臣就在想,若朝廷趁机出兵占领哈密,并以哈密为根基,攻略西域的话,该如何布局与实施具体的方略。”

    朱高煦道:“经过这几日的深思熟虑之后,儿臣想到了一套不算成熟的方案,请父皇斧正。”

    “且试言之。”朱棣抬手道。

    朱高煦道:“第一阶段,增兵辽阳、大宁、开平、宣府、东胜、宁夏等七个军事重镇,将此七大要塞作为抵御北元的前沿阵地。同时,命宋晟率兵攻下哈密,驱逐亦力把里的边将那拿哈与脱脱祖母。”

    “第二阶段,北元必然不会坐视朝廷增兵七大要塞,一定会伺机出兵。因此,在增兵北疆时,当配以重达千斤的新式火炮,让草原人尝一尝新式大炮的威力。”

    朱棣听到这里,打断了朱高煦的话,问道:“你说的‘新式大炮’,可是重达千斤的双轮车载大将军炮?”

    “父皇英明,此新式火炮,正是三个月前兵仗局改进的车载将军炮。”

    谷埂

    朱高煦回答道。

    朱棣想起了那个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抚须点头道:“你接着说。”

    朱高煦道:“届时,北元受慑于新式火炮的威力,必然会有少股或多股部落来降,即便无人来降,我大明官兵也可趁机将边防线朝前推进,加以筑城,再配以车载火炮,以为警示。如此,便可为加固七大要塞争取时间,稳住北疆将成为可能。”

    “之后,令宋晟率兵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再从兵仗局调去工匠,在甘州设立制造局,制造火器,包括火炮,以此加强西北边防实力。”

    “父皇,儿臣了解过哈密的地理环境,在那里屯田的话,一年收获粮食五千余石不成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朝廷在哈密驻军的半年军粮所需。”

    朱棣发出“嗯”的一声,表示在认真听。

    朱高煦补充道:“第三阶段,发兵西域,消灭西域境内一切不愿臣服大明的势力。”

    朱棣颔首道:“朕听出来了,数日前,朕在武英殿召集众勋臣商议攻略西域之事时,你就是这个论调。”

    “父皇明鉴,对于攻略西域,儿臣目前依然坚持这个三步走的战略。”

    朱高煦直言道。

    “这的确是一个老成可行的方略。”

    朱棣不得不承认道。

    他顿了顿,接着问道:“你觉得,朝廷应该如何布局,才能一鼓作气,消灭西域境内一切不愿臣服我大明的势力?”

    “禀父皇,儿臣虽然认真思考了朝廷出兵荡平西域境内不服势力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但对此儿臣心中仅有一个大略的方向,还不算成熟。”

    朱高煦答道。

    朱棣鼓励道:“且试言之。”

    “父皇,儿臣认为出兵荡平西域内的不服势力,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筹措军需物资。第二步,出兵。”

    朱高煦道:“征西大军的兵马贵精不贵多,当轻骑兵为主,辅兵战力要跟上,以求作战时速战速决。因此,在转运军需物资方面,儿臣认为,可以照搬支持宋晟的那三条辅助路线。”

    “而且,有宋晟提前率兵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以及朝廷提前在甘州设立的制造局制造火器、火炮等军械,基本上在朝廷发兵西域时,可以解决征西大军前几次出兵的辎重粮草。”

    他之所以没有提到军饷,是因为目前大明的兵制仍以卫所制为核心。

    在卫所制度没有崩溃之前,大明朝廷养兵百万,确实是不费百姓一粒米。

    因为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

    正因如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时,大明的军队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六千多万!

    根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朱棣第一次北伐,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实际动用人数是十一万四千人。

    这次北伐,仅仅首次运送的军需粮草,就用了三万辆大车,整整运输了二十万石粮食。

    朱高煦接着道:“至于在军事行动方面,儿臣认为要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朱棣问道:“何为‘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回父皇,所谓‘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天山以北的地区,但不急着攻取亦力把里城,之后再进军天山以南的地区。”

    朱高煦答道:“大明收复西域,重点在打垮西域境内各方不服势力,而那些势力主要集中在水草丰美的伊犁河谷一带,在天山北方的实力比较薄弱,朝廷官兵进军天山之北的阻力较小。”

    “不错,言之有理。”

    朱棣颔首道:“拿下别失八里城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此城是前元的北庭都元帅府。从地理区位上讲,攻下北庭,也可为进一步拿下伊犁河谷创造必要条件。”

    朱高煦接着道:“缓进速战,中的‘缓进’,就是积极治军。用半年的时间,积草屯粮,整顿军队,汰弱留强,增强军队战斗力。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粮食,遣送回原卫所驻地,不加勉强。”

    “因为西域远离中原,容易人心不稳,剔除意志不坚者,是为了防止发生兵变。”

    朱棣抚须道:“不错。”

    朱高煦道:“父皇,速战就是儿臣考虑到朝廷国库空虚,以及西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为了紧缩军需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你这个两步走,实在是太妙了!你皇爷爷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咱老朱家的江山,后继有人啊!”

    朱棣感慨万千道:“可惜每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朕位居九五之位,想做一件事一样阻力重重。”

    他见朱高煦面露疑惑,遂解释道:“就说这次,在你来之前,朕召集魏国公、曹国公、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金忠议论是否立即发兵西北,增援宋晟,收复哈密。”

    “其中,曹国公赞成立即发兵,而郁新则以国库财力有限,建议暂缓发兵。至于魏国公,则以朝廷要筹备明年的第二次出海为由,建议朕暂缓发兵。”

    “如此军国大事,牵扯甚广,干系重大。朕既要考虑舆情,又要安抚人心。”

    朱棣似乎想到了一些陈年往事,带着一丝低落的情绪道:“打仗,打的是钱财。有钱,就有粮。有了粮食,才能保证士兵不会饿着肚子打仗。”

    朱高煦道:“父皇说的极对,打仗打的是后勤,没有后勤的支撑,即便战兵再勇猛,也只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此,后力不足,必定战败。”

    朱棣点头道:“是这里道理。”

    他顿了顿,补充道:“高煦,你把刚才所言攻略西域的整体方略,草拟成一个章程,明日呈上来。”

    “儿臣遵旨。”

    朱高煦躬身领命道。

    PS:写一本精彩的小说太难了。兄弟们想看什么情况,可以留言。十八禁的写不了。

(https://www.biquya.cc/id98737/49207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