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五十三章:出海究竟赚不赚钱

永乐三年,十月初二。

    早朝。

    “目前朝廷政事的当务之急,是要五项并举。”

    朱棣端坐在金台上,俯视着朝堂一众王公大臣,朗声说道。

    “第一件,郑和出海巡洋载誉归来,  足以证明开海之举利国利民。大海之中,奇珍无数,既可以养身,还可以养民,更可以养天下。”

    “第二件,《文献大成》已经编纂了两年多,  收集的数目不过一千余卷,大都是历代先贤的典典籍文章,显得过于狭隘,  有些小气。”

    “就没有骂朕的书么?若有,那就也编进去!必须得让后人看看,骂朕的书是怎样的,他们为何要骂朕,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

    朱高煦以皇储的身份,端坐在朱棣左手边下的第二台阶上。

    此时,听到朱棣如此大气磅礴的话,他发现自己与朱棣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比如朱棣博大的胸襟,就很值得他学习。

    “所谓无书不足以知礼,无礼不足以教化。”

    朱棣接着说道:“解缙,你们编纂大典的时候,要把各族各地的精髓,都收集进来,只有相互交融,才能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积攒金玉哪里比得上书籍之教化?编纂《文献大成》是为了传给子孙后代,  此功德无量之举,万万不能敷衍了事,必须郑重以对。”

    解缙出列躬身道:“微臣领旨!”

    朱棣继续道:“第三件,移民实边之事,必须继续执行,尤其要加大对关东(努尔干)、关西(河西走廊)的移民力度。”

    “第四件,推广科举革新、皇家银行、户部银行之事,要逐步向直隶周边各省府县铺开,要让天下臣民皆享受到朝廷的利国利民之策。”

    “第五件,四级官道与各府县书院等工程的修建,不能懈怠,仍要继续。”

    “臣等遵旨!”

    工部、礼部等官员齐声道。

    “陛下。”

    户部尚书郁新躬身道。

    朱棣一看郁新发言,颇有些无奈的说道:“既然郁卿想算账,那就算吧!”

    “陛下,郑和率领的船队,自海外带回的香料、胡椒、苏木、药材等番货,卸船后至今仍堆积在码头附近临时搭建的简陋仓库里。”

    郁新恭声道:“若遇大雨狂风,必然会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此外,广东、云南、山东等地的水涝、旱灾、蝗灾造成的损失,三年内不足以恢复。”

    “郑和这次出海巡洋,所费二百余万两银圆的漏洞,至今尚无处弥补。此时陛下又要编纂大典,修建各地官道、书院都要花钱,但钱从哪里出?不能只靠着国债度日吧?”

    说到这里,郁新躬身作揖道:“老臣夜夜睡不着觉,想都不敢想。陛下,永乐一朝干的大事太多了,给子孙们留点一些事做吧!”

    “说来说去,还是老调重弹。朕派郑和出海巡洋时,你就是这套话。”

    朱棣故作不悦道。

    “老臣当时确实这么说过,可是当时陛下说,若郑和在海外获得成功,定能带回大批的钱财,可现在却带回来一大堆番货,就是没有银钱。”

    郁新直言道:“不仅没有银钱,还得耗费钱财和人力去管理,去的时候花钱,回来还得花钱,这样‘赔本赚吆喝’下去,真的不值啊!陛下!”

    “太子,你怎么看?”

    朱棣不想让皇家商行的职权太重,所以他不打算把郑和运回来的番货交给商行出售,他想让众官员也尝一尝出海的红利甜头。

    目前,欧阳伦已经在与商行旗下各家商号商量着将番货运到内地贩卖,事成之后,朱棣的内承运库将获得巨额的利润。

    朱高煦自然知道朱棣心中所想,故作敷衍道:“父皇,儿臣已去码头看过那些番货,容儿臣想一想,再做定夺。”

    朱棣点了点头,然后望向宗王班序里的朱高燧,问道:“赵王掌管泉州市舶司,可有万全之策啊?”

    “父皇,儿臣认为,就这点事,无须如此麻烦,建一个既大且牢固的库房,把那些番货搬运进去,不就得了?”

    朱高燧恭声回道。

    此话一出,堂上许多官员皆发出了不失礼貌的轻微笑声。

    宁王朱权暗暗叹息,对数月未见的朱高燧感到了一丝失望。

    同样感到失望的还有朱棣,他以为朱高燧有所长进,可从其人眼下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没有领会他的意思。

    朱高燧又不傻,反而很聪明。

    他见周边许多大臣窃窃私语,脸色涨得通红,十分尴尬的向郁新问道:“郁尚书,你说小王的建议行不行?”

    郁新躬身道:“如若按照赵王殿下的建议去做,番货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睡觉,仍然需要耗费人手管理,因此,这个建议等于没说。”

    “那你说该怎么办?”朱高燧反问道。

    郁新向朱高燧拱了拱手,然后转过身,面朝金台上的朱棣,躬身道:“陛下,老臣以为,番货是郑和运回来的,该怎么办,不如先问问郑和。”

    这时郑和发现他被郁新点名,不得不从边上的角门走过来,躬身向朱棣行了一礼,恭声道:“陛下,堆积在码头上的番货,无非两种。

    “一是海外邦国进献的贡物,二是各国贡使随船携带的私人货物。”

    “由贡使代表其国王进献给陛下的贡物,其实数量很少。自洪武年间,太祖皇帝就定下了厚往薄来的规矩,以期与我大明天朝上国的身份相符,所以在明面上,朝廷得到的贡物,还没有陛下给番邦的赏赐多。郁尚书刚才所说的‘赔本赚吆喝’指的就是这个。”

    “至于过去各国贡使随船携带的私人货物,往往超过贡物的数十倍,皆被那些番商在大明口岸自行买掉了,以求赚取私利。”

    郁新听出来郑和是想改变这个太祖之前的旧规矩,于是当即出口提醒道:“郑和,这可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朱棣却给予支持,高声道:“郑和,你说下去。”

    “是。”郑和躬身道。

    然后,他接着说道:“陛下,微臣率大明宝船队,巡使西洋各国,见各国多采用征税之法。”

    赵王朱高燧接话道:“对,番邦收咱们的税,咱们也收他们的税啊!”

    “陛下,洪武七年,太祖皇帝下令关闭了沿袭唐、宋、元三朝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从此只允许朝廷的贡、赐往来。自那之后,来朝使者越来越少,如今正是睦邻友邦,广纳贡使的好时机。臣以为,眼下还是不征税为好。”

    朱棣点头道:“怀柔远人才能万邦来朝,你这建议,可谓是深谋远虑。”

    “陛下,微臣奏请,对各国使臣带来的私人货物,可以清点之后,留出一半,允许他们在七天之内自行贸易。”

    郑和躬身恭声道。

    郁新问道:“那另外一半呢?”

    朱高燧很不礼貌的接话道:“父皇,儿臣建议这另一半,由朝廷没收,充缴国库。”

    “若依赵王殿下之言而行,如此一来,以后谁还敢来大明朝贡?”

    郑和当即解释道:“因此,微臣建议,另一半由朝廷按官价收购,再拿到市场是卖出,两价相差,利润必定不菲。”

    朱棣点头道:“是个主意,既拿到了番货,又不失我大明上国礼仪,可谓是两全其美。”

    “这个主意虽然不错,可这一买一卖,由谁经营呢?”郁新又问道。

    “当然是市舶司了!”朱高燧抢话道。

    朱棣闻言,微微有些皱眉。

    他发现朱高燧现在变得有些跋扈,与他左手下方稳坐泰山的朱高煦完全没有可比性。

    郁新道:“京师附近,哪里来的市舶司?”

    郑和躬身接话道:“可由户部派官员,代为管理。”

    “郑太监的意思,是让户部臣工都去做买卖?”

    郁新义正辞严道:“一买一卖,如同商贾小人一般,岂有此理?”

    朱棣沉默无言。

    御史桂湛出列道:“陛下,此举不可。自古君子喻于义,小人趋于利。让户部官员出去做买卖,成何体统?”

    他接着道:“再者,用番货去赚我京师百姓的钱,这与‘巧取民利’有何区别?这般左手倒右手,并没有为我大明从海外番商手中挣来一分钱!”

    “此言是大大的荒谬!敢问桂御史,能买得起这些番货的,有几个是平民百姓?”

    朱高燧大声反驳道。

    朱棣总算点了一下头,表示朱高燧这话说的比较中肯。

    看着朝堂上众人的争论,朱高煦知道,若不改变重农抑商的观念,朝廷很难实现真正的富强。

    若朝廷没有足够的钱,自然就难以支撑战争,以及攀科技树。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财政赤字不断,就会像历史上的明朝一样,最终被军费、赈灾给拖进泥潭,直至大明社稷倾覆!

    “七天交易的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望了一眼朱高煦,见后者沉默不语,于是朗声拍板决定道:“官价收购番货,然后再上市交易。”

    他说到这里,望着桂湛道:“朕允许番人在京师附近出售货物,可并没有禁止我大明的子民卖货给番人。大明子民赚到了钱,便可体会到朕开海之策带来的好处。”

    这时,朱棣豁然起身,俯视着堂下朝臣,高声说道:“既然众卿口口声声要为君父分忧,那好,从这个月开始,全国所有官员的俸禄,皆用郑和运回来的番货按官价折抵。这叫番货折俸,替朕分忧!”

    他望着郁新、桂湛,接着道:“既然你们认为做买卖有辱君子之名,有悖为官之道。那这个买卖,朕来做!”

    朱高煦见朱棣起身,也连忙站了起来。

    朱棣道:“太子,你替朕主持这件事。”

    “儿臣领命!”朱高煦躬身道。

    散朝后。

    春和殿。

    太子书房。

    朱高煦正在与户部侍郎夏原吉商谈事情。

    “太子殿下,自上次国宴之后至今,经臣统计,竟少了碗碟、酒盅等餐具五百八十余件。这些诸国使臣,真是有失体统!”

    夏原吉苦着脸,起身拱手说道:“臣请殿下让郑和务必与那些贡使说一说我华夏礼仪。”

    “那些瓷器碗盘若不招人喜欢,谁还拿?”

    朱高煦笑着说了一句,并抬手示意夏原吉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夏原吉道:“臣只晓得,再喜欢也不能偷的道理。”

    “偷这个字用不得。”

    朱高煦故意板着脸道:“父皇的意思,不光要他们拿,还要送。”

    “殿下,郑和从海外带回来如此多的番人贡使,吃住全由朝廷供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长此以往,得花多少冤枉钱啊?”

    夏原吉愁眉苦脸道。

    朱高煦打趣道:“夏侍郎,你可知许多京官在私下里都叫你什么?”

    “臣不知。”夏原吉恭声道。

    朱高煦笑道:“叫你夏算盘。”

    夏原吉自嘲道:“微臣喜欢精打细算,多个‘算盘’的诨号,倒也贴切。”

    “你这是算了小账,没有算大账。”

    朱高煦解释道:“诸国外邦使臣来大明朝贡,这是举世瞩目的壮举。这些番人来了又回去,他们就会变成我大明的使臣,将大明的文明强盛传播海外。如此一来,能让郑和少走很多海路,你算算这会为大明省下多少银子?”

    夏原吉闻言一愣,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账还可以这么算。

    “微臣不敢苟同,传扬出去又能怎样,咱们不还是要自己过自己日子么?”

    夏原吉道:“洪武年间,太祖皇帝就是受不了这种赔本赚吆喝、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买卖,才下令限制各国贡使来华的次数。还有,太祖不让用番货,就是怕纵容奢靡之风。”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殿下有所不知,随着番邦商人在京城开始出售番货,秦淮河两岸的民俗风气,已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夏原吉,你算的是衣食住行,心疼的是那五百多个盘子。”

    朱高煦先是说了一句,随后连续问了三个问题。

    “大明国威值多少钱?群臣一心,继往开来的前景,你算过吗?四海宾服,天下太平,能创造多少财富,你算得清么?”

    夏原吉忽然被问住了。

    朱高煦又问道:“夏原吉,午门外展示的海外奇珍,你去看了么?”

    “臣都见了。”夏原吉恭声道。

    朱高煦接着道:“那我问你,你觉得那些奇珍价值几何?”

    PS:关于历史上郑和出海,究竟是赚钱还是赔钱,是好还是坏,有太多的观点。但本人相信,总归是利大于弊,是赚钱的。否则,朱棣哪里来的钱五征漠北、修建新都、修建武当山、修建皇陵?只不过是钱被皇家赚了,官员没有分到红利而已。

(https://www.biquya.cc/id98737/47038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