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四十七章:谁提问题,谁出方案

待燕王朱棣走后,燕王世子朱高煦便成了会议的主持人。

    “诸位臣工,我曾与父王商讨过科举革新的章程,已于昨夜挑灯赶出一份初稿。由于来的匆忙,并未带在身上,方才已命人临时去取,还请诸位耐心等待。”

    朱高煦此言并非谎话,昨晚他与朱元璋、朱棣聊了近两个时辰,沟通了许多事情,之后的确挑灯写了一份洋洋洒洒数千字的科举革新细则。

    对于科举革新,他早已暗自琢磨许久,做到了心有腹稿,故而下笔神速,没有一点障碍。

    不多时,康平捧着一叠厚厚的文稿,来到了文渊阁。

    “奴婢参见世子。”康平鞠躬道。

    “免礼,把手稿分给诸位臣工传阅。”朱高煦颔首道。

    康平恭声称是。

    片刻后,针对科举革新的章程手稿开始在众臣之间传阅。

    当然,能够先睹手稿内容的人,都是六部尚书级别的老臣。

    实际上,今早朱元璋与朱棣已经看过这份科举革新的章程草稿,两人皆给出了颇具见地的点评,朱高煦临时又进行了一番修改,所以众臣眼中的手稿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

    几位尚书看完后,手稿便传到了夏原吉等各部侍郎手中。

    而看完手稿的户部尚书郁新并没有发表评论,礼部尚书郑沂亦沉默不语,只有刑部尚书夏恕忍不住作了一番感慨。

    “世子当真是天纵英才,若科举照这般完善革新,必会让天下人觉得公平公道,日后定不会再现南北榜之争。且假以时日,朝廷每年可用各类人才将数以十万计,如此善政,实乃大明之幸,社稷之福耶!”

    手稿之中,朱高煦针对科举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解决南北榜之争的问题仅是其中一个。

    即便户部与礼部两位尚书不开口,但其他还未看过手稿的人也能猜出这章程草稿定然不俗。

    在场众人皆知,刑部尚书夏恕为人谦和,品德高尚,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再过一二年必然致仕,如此当头,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点事上恭维或讨好朱高煦。

    换言之,若朱高煦亲笔所写的科举革新之章程得以实现,那么日后朝廷每年可用的各种人才,必然如夏恕所言那般,以数十万起步。

    每年皆可培养出数十万人才,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概念,放在过去历朝历代足以凭借此功劳封爵王侯,彪炳史册。

    同样,若在场众人能有幸参与此次科举革新,负责某些具体的事宜,后世史书必会对此有所记录,那真的是青史留名。

    许多人越想越激动,感觉科举革新大有可为,随后望向朱高煦的眼神都变了。

    齐泰才思敏捷,一目十行,是几位侍郎当中率先看完章程草稿之人。

    就在其他官员低声议论之时,一位与齐泰关系不错的同僚,见齐泰看完手稿后,目光闪烁,面露震撼之色,好奇的问道:“齐侍郎,以为如何?”

    齐泰沉默以对。

    那人又问道:“莫非不合礼法?”

    齐泰仍沉默不语。

    那人有些急了,一把抓住齐泰的右前臂,用力晃了晃,再次问道:“齐侍郎如何看?”

    由于手稿之内容令齐泰无比震撼,一时间让他忽略了身旁同僚的声音,此时手臂被晃动,他才回过神来,尴尬的告了一声罪。

    “天纵之才!”

    齐泰望了一眼稳坐泰山的朱高煦,接着面朝刚才那位同僚,坦诚的说道。

    朱高煦身份特殊,他不敢做过多的评价,只好引用刑部尚书夏恕之言。

    彻彻儿山之战过后,天下人皆知朱高煦打仗厉害,极具军事才能,但其在治政方面能力如何,却没有具体的功绩。

    过去五年,齐泰常听身边同僚或朝中官员议论燕王世子朱高煦有经天纬地之才,言其对朝廷某些政策的更新与完善贡献了许多功劳。

    故而,齐泰对于朱高煦之治政才能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耳闻的程度,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或具体事件的参考。

    今日一见手稿,顿时惊为天人。

    待他的话音落下之后,看完手稿的黄湜简直如喝醉了酒一样,面色潮红,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道:“世子眼界高远,科举革新若成,天下读书人之幸矣!”

    另一边,看完手稿的练安与夏原吉皆沉默不语。

    又半个时辰之后,手稿被在场众人传阅了一遍。

    到这个时候,文渊阁里已充满嘈杂的议论声。

    激进派认为,朱高煦的手稿涵盖了科举革新的各个环节与具体细则,朝廷完全可以照此思路来制定科举革新的章程。

    黄湜甚至打算,明日常朝便向请朱元璋请旨,愿意跟随朱高煦推行科举革新之制。

    保守派觉得,朱高煦的手稿确实详细,很有可取之处,但科举革新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具体革新的细节,并非在这文渊阁议论一番便可决定,需要徐徐图之。

    “我等在此商谈已有一个多时辰,几位老尚书年事已高,可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议也不迟。”

    朱高煦见郁新、郑沂等几位老臣精神不佳,一脸疲惫之相,只好让他们先回去。

    待众老臣离开后,朱高煦觉得这样讨论下去效率太低,便起身说道:“诸位,革新科举乃是为了天下的读书人,更是为了大明江山,关乎国运,必须听取各方意见之后而制定最佳章程,否则就会空谈误国!诸位以为然否?”

    见众人皆不敢言,朱高煦懒得废话,继续直白的往下说道。

    “皇爷爷陛下命我父王三日后拿出科举革新的章程,我等奉父王之命商讨的乃是科举革新之章程,而非讨论是否推行,或者如何推行。”

    “在场诸位,皆为国之栋梁。既然我等皆为朝廷效力,那就不能推卸责任。以后议事,谁提出问题,就请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才是忠心办事,为国效力。”

    朱高煦说到这里,刚才激动的众人大都面露肃容,甚至个别人露出了担忧与惧怕的神色。

    “既然刚才有人说要徐徐图之,那么该如何徐徐图之?明日,此时此地,我要听到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请诸位记住,三日后我等必须拿出科举革新的章程!”

    朱高煦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要抢在朱元璋龙驭宾天之前,把科举革新的事确定下来,否则以后遇到的阻力将会超乎想象的庞大。

(https://www.biquya.cc/id98737/14363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