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我来此界开神道 > 第二百二十七章 秦锁蜀龙,李隆有后

蜀国由于承平多年,“国富民强”,积蓄的国力足以支撑起这座接近百米的大型天柱。

    然而根据李隆观察,蜀国天柱始终未曾超过百米,没有到达真正强国的百米界限。

    归根到底,姬鄢的治蜀方略出现很大偏差,不仅蜀国内部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加大了矛盾。

    除了少数得到利益分配的蜀地世家,其他的蜀人和姬鄢根本不是一条心。

    试想一个文治上倚重外地士子和本地世家,军事上完全倚重中原溃兵的蜀王,如何能真正得到蜀民的认同。

    十数万人齐卸甲不是偶然,打打顺风仗,各地支援而来的勤王军可能还愿意挣得一份军功,  可豁出去所有为姬鄢卖命,却是不可能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姬鄢总体来说,只得到了部分大世家的“民心”,却因为依靠外军高压统治,而失去了县豪大户以及最底层普通百姓的民心。

    天柱崩塌的速度越来越快,一部分气运直接涌向李隆和入蜀的楚军,另外还有大量逸散的红白气运被突如其来的狂风一卷,全部飘向了荆州之地的那座百米天柱。

    一声凄厉的龙吟响起,原本因为连续战败而躲在天柱之中修养的蜀蛟也不得不现身,那火红鲜艳的蛟龙之躯随着气运的流散而变得黯淡。

    最后蜀蛟越来越虚弱,还想要拼命想要扶住崩塌的天柱,只是终究做了无用功。

    一条神采奕奕,威势汹汹的土黄色蛟龙,纵跃飞扑在红色蜀蛟身上撕咬,不过蜀蛟总归是蜀王国的气运龙象,底蕴激发之下倒也能反抗尚未完全成年的黄色楚蛟吞噬。

    几个回合的打斗后,楚蛟渐占上风,但它似有不耐烦,  蛟口一张,  蜀王献上的宝玺飞出。

    蜀蛟看到宝玺,  蛟目中满是无奈和痛苦,眼睁睁地看着一道红光射在自己身上,随后就仿佛被定身了动弹不得。

    黄色楚蛟的蛟头得意的摇晃几下,再度扑在蜀蛟身上,大口吞噬起来,这次它没有反抗了。

    李隆的淡青色本命在灭国得到气运反馈下逐渐改易,淡青色逐渐向深青色转变,这代表李隆的本命将要达到“人臣”之巅。

    那一丝丝在李隆本命深处升起的紫气,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王基将成,非公侯之鼎能受。

    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李隆对于气运之说有了更高的理解,在他看来,除了帝王之外的爵位,其它的公侯伯子男五等国家人主都不算真正的人主。

    只有帝和王,才算人主,只有帝王才能受到人道意志真正的眷顾。

    李隆感受着那若有若无的意志,他明悟到,  为什么说古代帝王能一言九鼎,  金口玉言。

    王,地盘多的一州两州,少的只有半州,如江南繁华之地的吴王和越王,那里人烟繁盛商业发达,能撑起两王之业。

    可称帝起码也要有半壁江山,一个皇帝统辖的子民已经能代表人道的部分意志,那他所说的每一言一行都是天命。

    帝王要做的事,很少有做不到的,他们的旨意都有人道意志去推动,就算是修长城、去海外寻求长生仙药等等荒谬的事情,都有无数人会为之拼命。

    当然,太过分的帝王,也会受到人道气运反噬,最后身死国灭也是寻常。

    一道道楚公旨意,伴随着楚军占据蜀都锦官城的消息,向蜀地各处传去。

    由于蜀国天柱崩塌,部分蜀地天命散落在外,很多野心家得到一分天命便看不清大势,被残余的蜀国气运所激,走上对抗楚国的道路。

    巴郡、蜀郡、乃至广汉郡,李隆的旨意都很有效果,大部分地区传檄而定。

    可占据其它郡县的蜀国官员,就未必能识时务了,很多人对李隆的册封,既不拒绝也不接受。

    都想作壁上观,静待时机,说不定他们就能混水摸鱼成为一方国主,再不济也想着从李隆那里得到更多赏赐拉拢,比如爵位。

    后续平蜀还能稳步推进,可有几个地方却需要马上派大军占领,最重要的就是剑阁。

    李彦章参加入城仪式后,马不停蹄便率领两万大军赶赴剑阁、广元、白水一线驻守。

    蜀地天险再好防守,也要人去守,当初姬鄢将一万禁军从剑阁调回,眼下剑阁便只有一万战斗力薄弱的杂军,十分不稳。

    如果梁国没出事还好说,凭梁国的实力可能还不敢入侵蜀地,可现在梁国出事了。

    早在兴平九年一月,姬鄢听闻楚国大举入侵蜀国,他便着手准备对外扩张。

    是时,临近的象州蕃人再次造反,一度打败占据象州的几个军阀,旬月之间便攻占象州全境。

    治平年间,象州蕃人第一次造反,是正式掀开大虞落幕的序曲。

    那一战让天下的野心家看到了大虞朝廷的衰弱,堂堂中央王朝居然无力镇压一个外州蕃人的叛乱,最后还是如今的秦王应鸿羽方才平息象州蕃人之乱,这也是应鸿羽崛起的第一步。

    由于那一次的无情镇压,使得象州安定了一二十年,就连后续大虞末年的种种大事都没有这个外州的音讯。

    就好似象州消失在了三十六州的版图上,而象州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其它外州还属上等,因为它和沙、甘二州一样,紧邻古夏九州的西北,属于秦国的邻居。

    其实这些年,象州内部并没有安定下来,反而是大战小战不断,多的是想要趁势而起的军阀。

    只是由于当初姬鄢带领的禁军,将象州各大势力都犁了一遍,这才让他们小心了许多,打起仗来也会控制程度和规模。

    今天你和我打,明天我和他打,大家打来打去都达成了默契,那就是不下死手,输得那方割让一些利益就行。

    这样做,倒确实维护了象州大户和军阀的总体利益,手里有兵有粮当一个土霸王,关起门来称王称霸。

    有得益方,就有被压迫方,在象州的被压迫方还是蕃人。

    蕃人治平年间的叛乱,差点让他们灭族,青壮人口足足少了一半,直到最近方才恢复几分元气。

    也因为那次夏人的铁血反制,即使这些年蕃人又被赶到草原上,受冻挨饿,依然没敢再度反叛。

    这次也是象州的几个军阀做得太过分,他们在其它势力那遭受了损失,只能在蕃人手上补回来。

    或是被逼无奈,又或是野心,总之蕃人掀起了第二次反叛。

    猝不及防之下,象州各自为战的诸多军阀被一体横扫,除了少部分逃到秦国求得庇护,其余人等都成了蕃人的阶下囚乃至奴隶。

    应鸿羽受象州绅民相邀,派大将军应长空率禁军五万,入象州平定蕃人之乱。

    兴平九年三月,象州蕃人死伤尽半,余者全数被贬为牧奴,秦国至此将象州纳入版图。

    三月十日,正逢李隆大军汇集锦官城,秦国发大兵十万,南下攻梁。

    大虞末年,朝廷西迁关中,应鸿羽为了自己的野心,夺取大虞基业,掀起多次腥风血雨。

    原本忠于朝廷的官员士子纷纷倒在屠刀之下,不过也有幸运儿逃过了一劫,这些幸运儿大部分都从关西逃到了相对稳定的汉中梁国。

    梁国国主名叫张原,曾经是天师宗一弃徒,可张原并不怨恨天师宗,反而立下在汉中郡立下天师教。

    因为天师教的教义对底层百姓十分友善,因此发展迅速,很快便在乱世发展成了汉中的大军阀。

    再后来不知道怎么姬鄢勾搭上,姬鄢需要一个势力阻隔关中朝廷和蜀地的联系,就扶持了张原一统汉中,最后私底下还支持张原建立梁国。

    张原以天师教为国教,立国后不称孤道寡,反而自称“师君”。

    凡是想在梁国当官,必须加入天师教学道,初称“鬼卒”。

    受本道已信,则号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梁国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

    张原根据天师宗的宗规,自定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天师教的理念十分超前,比如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

    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张原十分宽容,并不像一些夏人世家大族出身的军阀十分倨傲,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对所有民众一视同仁。

    也因此,很多汉中山中的野族异族愿意听从他的指令,遵守梁国的国策。

    那些野族异族也没辜负他,在这次秦国突然的入侵过程中,正是这些异族人通风报信才让梁国有戒备之心,没有让秦国一口吞下。

    汉中没有蜀郡富庶,但也不算差,比荆州大部分郡都要好。

    一郡之地有民百万,加上关中逃过来的官吏士子,可以说梁国的实力绝不是秦国随意就能攻下的。

    不过应鸿羽这次乃是亲自伐梁,十万秦军士气高昂,“孱弱”的梁军抵挡不住。

    梁国其他方面都好,就是军队战力不行,一个个信奉天师教导致没有杀气,除了张原的亲军一万道兵可堪一战,其余都只是蜀地普通地方军的水平。

    自三月十日,应鸿羽攻入梁国以来,一路摧城拔寨,概莫能挡。

    仅仅八日,秦军便攻到了梁国国都南郑,要不是吕璧得知消息入梁威胁秦军侧翼,可能梁国覆灭之日就在眼前。

    吕璧为人沉稳,在军事上也是如此,就算是救援张原,也是步步为营。

    可他的对手终究是应鸿羽,当初能给大虞续命的“战神”,还是被抓住了机会。

    应鸿羽一边命令秦军猛攻南郑,不让张原有喘息之机,一边偷偷率领两万秦军离开南郑,在汉水狭道处设伏。

    适逢三月二十二日,李隆占据蜀国国都的消息传到汉中,吕璧兴奋之下被应鸿羽抓住机会。

    秦军对楚军,两万对两万,吕璧大败,残兵一路败退,无力西进救援张原。

    当李隆得知吕璧大败后,想入汉中阻止秦国吞并张原却也无能为力,蜀地尚未平定,再出动大军入汉中决战,实属作死。

    蜀地还需要用兵的地方太多,楚军能将汉中入蜀的几条通道守好,便已是楚军实力强盛了。

    不过李隆并没有完全放弃汉中,刚好新投靠的天师宗与张原有渊源,于是异闻司中的天师宗弟子便奉命前往汉中支援张原。

    无他,拉拢张原,并且借助天师宗的关系影响张原的后续策略。

    三月二十七日,张原主动放弃国都南郑,率领天师教道兵突围。

    秦军没料到张原会放弃自己的国都,一时不察,真给他突了出去。

    事后应鸿羽觉得哪里不对,可他看到被占领的南郑城,以及一座座望风而降的县城,只能判断张原是不是只想活命。

    为了不留隐患,秦军全力搜捕张原和梁军残兵,奈何张原逃入苍莽无尽的米仓山中,短时间难以剿灭。

    秦军不是没试过,可山中野族都站在张原那边,入山追剿除了损兵折将,任何好处都没。

    关于蜀地的形势,应鸿羽也有所了解,只是派兵试探一下蜀北边境,便鸣金收兵了。

    剑阁雄关,实非仓促能够攻下,与其和楚军对耗,他还不如东出,去争夺洛都地区。

    秦楚都明白,汉中对于两国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在蜀地战略上,将是秦国占据上风。

    历代蜀王少有成就天下一统大业的原因,往往就是蜀地失去了汉中,就会被西北割据势力锁住咽喉。

    此之谓锁龙,蜀龙便是天下最好锁的一条龙。

    李隆在汉中失利,却在其它地方得到了补偿,他的母亲送来家信,伊娣有喜。

    算算日子,李隆兴平九年一月初六伐蜀,到现在已有三月,伊娣被太医查出身孕刚刚好。

    早在李隆建牙开府的那天,就有下属对他的后代有所担忧,直到现在,他总算有后了。

    国君有喜,楚国有后,乃是全国的大喜事,这对于李隆更好平定蜀地也会有加持作用。

    为什么在荆州时李隆没后,一拿下蜀都便有,只能说此乃天命!

(https://www.biquya.cc/id98416/54115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