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时光与你皆情深 > 54,文本小组

54,文本小组

    我们到的时候,清风师兄已经和邓春在聊天了。

    清风师兄,“最近这几个月你们的业绩上来的很快呀,客服跟得上吗?”

    邓春,“客服现在没问题,配送现在倒是有点问题了,每天出货量太大,原有签单的那家快递公司,在人员配备上不足,我们现在正在改善,春节前基本上能够到位,为了保春节期间的物流,我们也在想办法。”

    清风师兄,“春节前是最忙的时候,现在就得抓紧做呀。”

    邓春,“最近这一段体验店,生意都很好,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体验店,刚刚铺开,生意特别的火爆,新培训的人,还真是很能干的。”

    清风师兄,“越是这个时候头脑越要冷静啊,生意好很可能就会掩盖一些问题,要加强巡查,加强审计,尤其是新开的体验店,标准可不能降低呀。”

    邓春,“我们一直在抓服务质量,对一些有苗头的问题,也都在未雨绸缪,一线的大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主要是三四线的城市,原有的基础不好,服务档次总是上不来,现在正大力的整顿呢,达不到标准就不能够营业。”

    邓春看到我们几个人进来,站起了身,和我们打了一声招呼,刚要走,就被沈小夫叫住了,“邓总,今天如果没别的事儿,就和我们大家一起吧,清风师兄很长时间没来了,好不容易来一次,你也要好好的陪一陪呀。”

    清风师兄笑了,“我又不是客人,只不过现在来的少了,何必跟我这么客气呢,邓总,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吧。”

    我猜清风师兄不知道沈小夫的用意,赶紧插话说,“客随主便吧,既然沈总让邓总留下来陪,这么长时间不见面了,多聊会儿天,多好啊。”

    这个时候杨志博出现了,蒋菲菲对杨志波说,“我来了好几次都见不到你了,现在是不是完全撒手不管了?我二姐的事儿你可得上心点,不然有你好受的。”

    杨志博黑黑的笑了笑,“最近咱们都一样,不是正在考试吗?寒假期间我坚守岗位,有什么事儿就找我吧,我哪儿也不去,天天来公司盯着,别烦我就行。”

    沈小夫没有理睬杨志博,而是对清风师兄说,“师兄对公司还得关心呢,这一段时间你是埋头写小说,我们也不敢打搅你,最近你的小说不是要出版了吗?是不是这一段时间对公司多上点心呢,其实也不需要你做什么,你来了转一圈,我们大家心里都感觉到有依靠,你长时间不来,我们心里真的是没招没落的。”

    清风师兄笑着说,“公司的运转已经进入了正轨,你和杨志博也是把精力转向了自己的学业,邓总对公司管理是很有效的,我就不来画蛇添足了。不是我不愿意管,最近我要出去一段时间,回来可能就要几个月了,如果有什么急事儿,可以和我打电话,没什么急事儿,邓总就完全可以驾驭了。现在那几件大事儿,都落实了吧,产业基金的事儿和产业联盟的事儿都不可以掉以轻心,这可是发展的命脉呀,特别是要搜集对手是不是出现,要小心的应对,要准确的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沈小夫说,“现在公司具体的事儿只能问邓总了,这一段时间因为考试,我也很少来公司,考完试以后寒假我会在这里待一段儿,公司具体的操作还是由邓总全权的负责,邓总,你和清风师兄说一说吧。”

    蒋菲菲说,“我看你们这不是来聚会的,这完全是工作例会呀,清风师兄来一次,为什么不让他轻松一点呢?”

    徐鸽子,笑着说,“清风师兄是我们大家的主心骨,来了以后机会难得,所以邓总沈总就问个不停,还是对清风师兄有所依赖,许多大事情还想让清风师兄给拿主意呢。”

    清风师兄笑着对徐鸽子说,“最近我看徐鸽子同学对公司的运转很关心,这样一个沉靡于学习的人,也开始关心公司的事儿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你就完全可以做我们大家的主心骨呀。”  清风师兄说完话,自己先笑了。

    邓春说,“徐小姐这一段时间真的是出了不少好主意,王珏事件如果不是他出主意,我还真是没有办法了。”

    徐鸽子赶紧转移话题,“清风师兄,听说你的第1部小说马上就要出版了,是不是给我们签名送一本啊?接下来你要出去是不是也有写作计划了?”

    清风师兄轻轻的说,“最近主要是想出去采风,收集一些资料,而且我从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抗战的资料,也去国家图书馆查了一下资料,准备用几个月的时间再写一部有分量的书,现在还正在准备阶段,我也希望这次出去以后能完成它。”

    我看着大家互相聊天,这种轻松的氛围,很长时间都没有遇见了,元旦以后大家是初次相聚,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儿,所以大家聊的都很轻松。

    正在这个时候,杨教授通过微信把文案小组人员的名单发给了我。我看了一下名单,然后就出了屋子,按照名单的顺序打起了电话。

    我约的第一个人是新京报记者,卢大川。

    电话拨出去以后,很快就有了回音。

    电话那头的卢大川说,“江老师吗?我是新京报的记者,我叫卢大川,您什么时有时间?咱们见面聊吧,我过去找您。”

    我对着电话说,“我是燕京大学的小江,明天上午我想和您见个面,约个时间和地点,您过来找我吧,因为任务很重,咱们俩得抓紧的谈一谈,分指挥部要求我们去领任务,这两天我们几个人分别的谈一谈,然后再到分指挥部去。”

    第2天上午,在图书馆阅览室的一个角落里,迎来了新京报记者卢大川先生。

    卢大川是京报集团新京报的深度报道部记者,人到中年,干了半辈子平面媒体记者的卢大川,在新京报,可是一个人物。

    卢大川早年是北京日报新闻部的记者,也是定点跑新闻的,人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日报工作,对北京的好几个口都熟悉,笔下的功力也很让人赞叹,在轰轰烈烈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卢大川,深入到基层,起早贪晚,写了几篇特别有分量的新闻报道。

    卢大川最出名的一篇报道,是对北京的大粮仓顺利的改革开放,进行全方位的描绘。这也是第一次在新闻报道**现了规模经营捆绑上市的概念,当时的大环境是在推广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但是卢大川敏感的抓住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特别是处于北京郊区的这个优势,广大农民创造性的进行土地流转,形成了适度的规模经营,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赋予了广大人民,对北京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适度规模经营也引起了各方面高度的注意,一石激起千层浪,适度规模经营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作为我国古老的农业,经过几十年集体经济的发展,北京郊区的农业发展,当时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农业的效益低,土地又被分成了一家一户经营,对于机械化的生产十分不利,许多人抛下了土地,到城里去打工了,造成了许多良田荒芜,农业的整体的产量和效益下降,但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又不能把农民生拉硬拽留在土地上,为了推动农业生产,顺义的基层组织,积极的想办法维持农业发展的势头,将那些已经进城打工农民的土地,一些种植大户手里,打工的农民有一份土地流转费的收入,种植大户把土地相对的集中起来,发挥自己种植的特长,充分利于农业集体化的优势,采用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既充分保护了农民的自主性,又很好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这种逆势而动的做法,在有些人看来是很忌讳的,最开始都是农民自发的在做,是一些基层组织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趋势,尊重农民的意愿,私下里在操作,而且还顶着有关方面的指责,这种根据时代的需要,实事求是的发展郊区农业的做法,被卢大川写成了内参,终于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才上了头版的专题新闻。

    卢大川本人就是郊区农民子弟出身,对郊区农民的要求了若指掌,感同身受,对郊区农村发展的阶段,也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土地流转形成了初步的调查,对种植大户生产的积极性进行了充分的保护,不仅在粮食生产,果树生产,蔬菜生产上,各种种植大户都很活跃,也成了当时郊区农民主要的生产对象,及少数人掌握极大的土地资源,利用郊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优势,创造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奇迹,虽然不合乎有些人认为的潮流,但是这种农民的创造,让卢大川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

    卢大川因为详细报道了种植大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闻,并且写了很多份关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参,内容详实,数据真实可靠,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有很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他的报道推动了土地流转办法从一个县到一个市的操作,呼吁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保护,对土地流转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在土地流转法制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在北京市引起高度重视以外,也推动了全国的土地流转,立法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卢大川的名字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了代名词。

    卢大川做事情很执着,对于郊区农业发展的领域也很关注,每年都要深入到基层去进行采访,对农业一线的变化都很敏感,时间到了90年代末,适度规模经营被广泛的接受了以后,一些种植大户和一些个体经营者,利用设施农业的概念,变相在土地上进行销售房产的经营,小产权房大棚房,又引起了卢大川的注意。

    改革开放以后,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京郊农业的大幅度的进步,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对农业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企业化的发展,追逐效益也成了当时很时髦的词儿,但是极个别的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利用设施农业的概念进行小产权房的销售,改变了土地的性质,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极大的扰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卢大川又深入田间地头,对一些不良的现象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家的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都有明确的法律界限,但是有些人就是顶着违法的风险,在本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私自改变农用土地的性质,千方百计的进行专营,极大的扰乱了农村土地的秩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卢大川的系列报道,对这些人给予充分的揭露,在一些具体事件上也融入了一些利益集团,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卢大川一如既往的进行追踪报道。

    在锲而不舍的努力情况下,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土地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农业土地规划,清理违章建筑,确保土地性质不变,成了各级政府保护农村发展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做的不懈努力,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基层组织,得到了法律的制裁,让那些利益集团,在法律面前低头。

    最近卢大川最关注的还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长期耕耘在郊区农村,对农业农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卢大川高度的重视,农村的环境建设直接的原因就是私搭乱建违章建筑,农民有了钱,把钱全部投在了自己的房子上,特别是近郊区的一些农民,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城中村的现象,瓦片经济成了他们主要的收入,本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院落,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你有房子就有人租,但是这种无序发展的现象,不仅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形成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卢大川的报道许多都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农民在自己的房基地上竟然盖起了4层或者5层的楼房,本来三四间的房子,变成了几十间的房子,房屋的结构并不是进行精心设计的,而是那些土地的主人拍脑门建起来的,连续报道了几起煤气中毒事件,让卢大川敏感的感觉到,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卢大川就是这样,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后,他就会深入到各家各户,深入到那些瓦片经济的重灾区,对一些集中连片的村子进行详细的报道,不但从规划的角度,环境的角度提出质疑,而且对相关的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这种城中村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藏污纳垢的问题,火灾隐患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进行了追踪报道和深入的解析,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也成了规划部门最突出解决的方向,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重新提出了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这个战略思想。

    卢大川对大是大非追踪报道很深入,对于改革时代促进发展的剧烈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农民工群体是近些年来卢大川关注人和人性的系列报道的重点。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一只大军一直都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农民工群体。

    这些人很多来自于偏远的农村,他们为了生计来到了城里,参与各式各样的城市的工作,但是城市对待他们并不是平等的,除了把那些脏活累活儿粗活儿让他们承包了以外,给予他们的待遇很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社会保障,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时代,这只巨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却长期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有些人长期吃住在工地,那些包工头用农民工干活是完全不顾及安全的,也完全没有法治观念,从头到尾没有休息日,而且吃住的条件都很恶劣,不但没有劳动保护的各种措施,一旦出了工伤事故,拿一部分钱就打他了,对他们的权益到了一种无视的地步,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兄弟,用他们的心情为这个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法律法规对他们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除了那些包工头没有法律意识以外,他们自己也不会运用法律武器,让他们成了巨大的弱势群体。

    还有一些农民兄弟到了城里,虽然没有去一些地方打工,而是利用他们的勤奋,他们的手艺为城市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每天早晨立交桥下,那些挑着担子卖早点的农民工兄弟引起了卢大川的注意,这些人没有营业执照,完全是起早贪黑,用自己的心血在挣钱糊口,但是他们的处境也是很微妙的,除了被城管部门天天追逐以外,小作坊式的生产对食品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方面这些人为了生计想方设法,另一方面他们非法经营也给城市造成了隐患,但是真正的关心他们生活的状况,合理的引导他们在城里合法经营,切实保护他们的人身权利,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农民工队伍遇到的种种问题,卢大川都像是自己的亲兄弟遇到的问题一样,深入到他们的群体中去,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他们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他们的心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但体现了他们的疾苦,对于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思想意识,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记者的良知,让卢大川变成了农民工兄弟最好的朋友,也让社会对这只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引起了高度的注意,除了确保他们拿到薪水以外,为农民工兄弟上保险,也是卢大川多次呼吁,最后终于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体会到农民工兄弟的辛苦,和他们一起生活,让他体会到这个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武器的保护,看到他们遭遇的挫折,呼吁解决农民工一视同仁的待遇问题。

    卢大川就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资深记者,我看到了他的介绍材料以后也是特别的感动,正是40多岁年富力强的年纪,坐在我面前的吴大川却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一副黑框眼镜,显示出了他的文人气质,但是络腮胡须,也让我看到了他不拘小节的一面,和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合作,一定会学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知识,让我心里觉得很期待。

    我对卢大川说,“卢老师,像您这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记者,能够参加到我们这个文案小组以来,也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感觉到十分的荣幸,您对文案小组有什么想法吗?”

    卢大川憨厚的笑着对我说,“我的情况你都了解了吧,你的情况我也在资料上看看,关于这个文案小组,我脑子里还是一头雾水,能不能跟我详细的说说,我们要做什么呢?从我们记者的角度就是做深入报道的,将来对这件事写一篇深度报道是我的任务,其他的工作我就听你指挥吧,我看资料的时候,你是一个特别年轻有为的诗人,对于写诗,我可是不怎么在行,这些年写文章都形成了一种怪癖了,很少歌功颂德,用辛辣的文字讽刺那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我都忘了怎么写诗了。不过读了你的事以后,我真是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所以我从心里想跟你一起合作,把这件事做好,更何况这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呢。”

    卢大川的直白,让我对这个人的印象很好,我也直率的说,“卢老师,我就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我也不太懂,只能探索着做,需要您的帮助,我相信您丰富的经验一定会起到突出的作用的,像您这样的大神,做这件事不是小菜一碟吗?”

    卢大川爽朗的笑了,“你这个高帽子戴的,舒服。合作愉快。”

(https://www.biquya.cc/id98014/141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