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创作的讨论
18岁的生日就这样愉快的过去了,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江挽的诗集很快的就出版了,由于文学版块的粉丝更多,第1次印刷的5万册诗集,很快就在网上销售一空了,出版社很快有印刷了10万册,在文学网站诗歌板块上的销售,至今仍然是火爆异常。蒋菲菲为自己的策划得以极了,出版社对这本诗集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华书店的发行也形成了火爆之势。
江挽的诗在文学网站诗歌版块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称之为江挽现象,追逐这些事的除了一般的网友以外,对这些事的粉丝还是集中在初中生和高中生,那些小女生们,对诗的追求近乎疯狂,那些小男生们,更是如醉如痴。在初中的校园里和高中的校园里,如果哪一个女生或者男生不能够背几首江挽的诗,用最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儿out了,至少也是比较low了。
这次诗集的出版,她实在是火了一把,不但是在网上火了,在中学的校园火了,在燕京大学文学院更是火了。熟悉的同学们都向她索要诗集,不熟悉的同学只能在网上买了,一时之间文学院的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册了。
在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引用现在盛行的诗歌,将现代诗歌的创作原理,更对这些诗歌推崇备至,那些学究们竟然总结了一大套的现代诗歌创作理论,把这本网红的诗集,推崇成现代文学的一种复苏的标志,还有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竟然把对这本诗集和诗歌现象的研究,立项作为她们的毕业论文题目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刚从那个年代解放出来,文学艺术空前的繁荣,那时候的文学现象叫做伤痕文学,一大批的作家就是靠着写那个时期受苦受难而创作出来的,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很快的就搬上了银幕,或者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更是文学繁荣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伤痕文学也成为当时作家的时髦的主题,更是对那个时候思想僵化的一种批判,用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唤起了僵硬的人们,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年代,应该说当时的这种文学复兴的现象,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前兆,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为后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的准备。
最近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又空前的活跃,我们长时间诺贝尔奖的空白,被我们土生土长的作家莫言摘取了,文学创作一时空前的高涨,网络文学盛行一时,一些以小说见长的文学网站成为极负盛名的文学阵地,每年有大量的不知名的作者,把她们精心创作的各种题材的优秀小说,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很多的精品,被那些知名的导演敏锐的抓住了,并且把它们改编成电视剧,投放到荧屏当中,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重生穿越复古的文学作品,当代奇台的现实主义作品,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展开之处,所以写作上也不会那么深刻,缺乏力作,虽然也有些作品被改编到电视剧上,而且也创造了一些收视的记录,但是没有像三生三世这种古典神仙剧,也没有像甄嬛传那样,让人反复的看,真叫做百看不厌。
江挽的诗集就诞生在这个时节,正好赶上文学的浪潮,现代诗句的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朗朗上口,并没有传统诗人,或者那些已经成名的诗人作家,她们那种规矩和俗套,更没有那些拗口的句子,所以这种清纯,更容易让人接受,网上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网上的放大也是惊人的,这种名不经传的小诗人,如果没有赶上这个网络时代,要想成名成家,势比登天。
在这场网络诗集创作的讨论中,文学院的学术泰斗们极其关注,有一位博士生把这种现象归纳成三点:第一这个诗集的作者,在创作诗集的过程中,年龄正处在初高中阶段,涉世未深,保持了那种少女的天真无邪,所创作的诗歌意境是极其的单纯,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追逐,这里面有她们感同身受的心理感应,更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新生代的执着。全国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有1亿多人,那么百分之几的关注,都会把这种单纯少女创作的诗集捧成网红,这是一种人数上的优势,更是一种时势造英雄,人生处在初高中阶段,特别是小女生,正是追星的人群,市局正是在她们呼应当中应运而生的,所以受到追捧也就不奇怪了。
第2点就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单纯无邪的少女,充满了年轻人最纯真的感情,在同龄人当中引起了感情共鸣。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经历青春期的磨练,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在这种青春期的磨练过程中,或者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都是因为性格缺陷造成了她们这个时候逆向思维。有一项不知名的企业做的调查表明,这一阶段的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大于其她年龄段,如果有感情出口的话,会大大缓解这种刚刚被人重视的病,诗集正是她们这个阶段吐露心声的一个出口,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3点是作者的才华,特别是作者的文学素养相当的高,作品充满了艺术性,诗的意境都很纯洁,吃的追求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每一个题材,每一个诗句,每一首诗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什么蒙太奇的流派,更没有意识流的影子,更没有那些拗口的句子,创作的艺术性和通俗性同时并存,艺术性更绽放出想象不到的花朵,所以形成网红更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些研究论文,在网上发表以后,让江挽心里感觉到很好笑。本身这些诗就是她在生活中积攒下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艺术规律,在诗的创作过程中,根本没想到什么创作的理论问题,而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纯真率直才是自己诗歌最大的特点,有感而发更是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诗意境就是青少年时期感情的释放,所有的诗句都来源于自己感情的冲突,与她们理论阐述的123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创作的初衷就是因为喜欢诗,没有刻意的追求是什么流派,所有的创作技巧只是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所有的诗歌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什么可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合辙押韵罢了。
但是她自己也很轻松,既然有人把她的诗歌创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虽然想当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的指导,现在回想起来是符合艺术规律的,不能说人家总结的没有道理,因为诗歌的创作环境,创作过程,感情的经历,还是和她们总结的有些相似之处的,但是因为这些诗却联想到年轻一代,青春期的特征,那就有点儿言过其实了。最不可理解的是还引用了民间调查的数字,让抑郁症和这些诗联系起来,那真是再可笑也不过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呢?
不管总结或者不总结,她心里始终明白,她的诗歌就是一种语言精华的锤炼,更是感情释放的一种方式,艺术性的表达了她的想法,所有创作的技巧只不过是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不能够生搬硬套到哪个流派去,所以自然而然的表达才是她诗歌的最显著的特点,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吸引了大量的同龄人的关注,因为她们产生了感情的共鸣,也代表了她们的一部分心声,这才是同龄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个文学青年的感情,孕育了这些美妙的诗篇,源于她对生活的观察,也正是这些在生活中的感情升华,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些文学的结晶,把一个单纯少女的创作,联系到大的时代背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限的放大,在理论上非要总结出那么些规律来,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三个来源,首先是要有灵感,如果没有创作灵感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是死气沉沉的,更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只能是一种自嗨的表现。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的启发,更是对周围事物的详细观察,积攒起来就触动了创作的灵感,这些灵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在心里的感应,才能够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这些诗篇才更加接近她的年龄段,就会引起相应年龄人的感情共鸣,也会让这些诗篇传诵在她们之间。
其次就是诗歌的创作不同于其她创作,写作技巧再娴熟,也写不出动人的诗篇,只有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了感情和激情,在创作灵感来临的时候,才能写出这些美妙的诗篇,既是对大自然的讴歌,对美丽风景的描绘,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悟,还要充满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样的诗,感情饱满,才具有可读性,充满了正能量,更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警句,而是发自内心,是那种纯真感情的升华,形成了这种文学艺术的结晶。
其次就是诗歌创作必须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技巧,但是不能为了写作技巧而创作诗歌,这样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才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有的诗句不但更加接地气,而且在艺术氛围上更是美妙无比,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带着强烈的生活哲理,更充满了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以后才会更加自然,更加贴近她的年龄段,当然这是一种所处社会背景的表达,并不是什么理论性的高大上,而是源于生活的气息,才能让同年龄的人,或者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更加提升了鉴赏的能力。
江挽把自己所有这些感受,都通过和网友交流的方式,把这些创作的感受潜移默化的放在了网络论坛上,不是为了有意让那些学军们难堪,而是为了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为了让那些粉丝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作品。总之就是一句话,让这些诗更好的纯洁年轻的心灵,激励大家在生活中找到美好的诗句,如果有创作灵感的话,就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更是一种正能量的宣泄。
作者这种脚踏实地的议论,让粉丝们更加的欣喜若狂,因为就是一个身边的小妹妹,或者是一个情同姐妹的闺蜜,也可以是那些追梦少年心里的白雪公主。和她们的距离,通过这种讨论,越拉越近了,虽然没有什么理论性高深的说教,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更容易让这些粉丝们理解,也正由于这种平易近人的沟通,产生了心灵的撞击,擦出了不少的火花,江挽本身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没有文学网站约稿的时候,江挽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自己有灵感和感情充沛的时候,随手撵来,自由式的发挥,可以是任何题材,更不拘泥于形式,不但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艺术性的一种升华,才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代表着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思考,更是这些年轻人与社会的一种沟通方式,把直白的话语变成了艺术的诗句,把直白的意思变成了诗歌的意境,把通俗的语言变成了诗歌语言的凝聚,提炼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美妙的诗篇,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激励你向前,向前。
网络上关于创作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要是有作品发布,只要是有诗人在抒情,只要是在网上发表了诗歌,那么这个种讨论将会永远的持续下去,这不但是一种理论探索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在诗歌的格式上进行探讨,更不会于居于流派的确定,而是一种鉴赏力的辅导,更是对诗歌这种形式欣赏的需要,不仅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挖掘,而是对诗歌意境的一种体会,在这种体会中,你会擦出更明亮的火花,让你在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海洋中徜徉,更会让你达到一种诗的境界,诗的追求,和诗的向往。
诗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释放,更是一种灵感的火花,一个美妙的诗篇就好像是一个激荡人生的作品,虽然短小精悍,并不缺乏感染力,而且有可能开发你的想象力联想力,所以诗歌创作过程中不要受什么理论的滞留,而是敞开自己的胸怀,艺术的创造自己的情感,发出新时代的吼声,那一定是最美妙的诗篇。
(https://www.biquya.cc/id98014/126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