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结束,王守仁跟着太常寺的人一起回去。
从翰林院课堂过来的人,都留了下来。
队伍解散,众人回去拿来马扎和小几、笔墨纸砚,重新集合。
慧安带着两个人立起大板,挂上白纸,朱厚照就开始讲课。
翰林院过来的人,武学武生,禁苑官军,都跟着听课。
武生们第一次上课,朱厚照也没有照顾他们的进度,而是按照原来翰林院课堂的进度,正常上课。
武生们自然听不懂,不过没关系,朱厚照让杨廷和、唐亭、成奎下课之后,对所有的人编组。武生和举子们混编,前面的课程,就由举子们传授给武生。这个学习小组将一直保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中午,朱厚照就在武学吃饭。吃的是跟武生和举子们一样的饭菜,所有人饭菜都相同。
文人们的伙食费,由吏部支付。
杨廷和等人是自愿参加学习的,自己负担伙食费。
一些人当然不愿意交钱,但是听说皇上和太监们都是自己交钱之后,就乖乖地交了钱,也没了抱怨。
皇上都自己掏钱吃饭,他们还敢说什么?
武学虽然不差几个人的饭钱,关键是要立下这个规矩,不能开这个白吃饭的先例。
打下什么底儿,就是什么底儿。前面的京卫武学师生全军覆没,殷鉴不远,新武学绝不能重蹈覆辙。
吃过饭,休息一会儿,未时初刻继续上课。上了一个时辰,朱厚照今天的课程结束,文武学员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
朱厚照也没有走,就在校场边上看着大伙儿训练。刘瑾等太监和侍卫们,就在边上坐着马扎,一人一个小几,学习功课。
这些人,朱厚照以前没要求他们学习新学。后来看见别的太监学习,禁苑官军们早就跟着皇上学习,这回也着急了。
他们发现了一重大问题。
别人都纷纷学习新学,皇上对新学如此重视。如果自己不会新学的话,将来在皇上身边儿很可能待不住。
不在皇上身边儿,将来去哪里?不会新学,将来可能都没有地方愿意要自己。
相反,学会了新学,将来离开皇上,就可能到别的地方其当将军。守备太监之类的肥差。这个帐,谁都会算。
于是,没用朱厚照下令,这些人自己就主动学习,其中以刘瑾最为积极。
训练休息的时候,朱厚照把杨廷和、唐亭招呼过来。赐茶、赐座。
“杨师傅,唐祭酒,如此操练,能承担得了么?若是体力不支,可以退出,不必勉强。”
“皇上,想当年太祖创业,吃了上顿没下顿。活了今日,不知道明日能否活下来。刀枪剑戟,血雨腥风,不知道比这艰辛多少倍。”
“我等虽然不如太祖那般神武,但是这点苦还是能吃的。皇上不必担忧,我等决心已定,不管如何,一定坚持下去,绝不半途而废。”
杨廷和的态度很坚决,唐亭也不甘落后。
“皇上,我虽然年过四十,但身体硬朗。姜子牙83岁出山辅佐文王,我等才四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否则的话,岂不是成了笑柄?”
“好,精神可嘉。你们都是饱学之士,朕有一事,一直不明,向你们请教一下。”
一听皇上要请教,两个人立刻警惕起来。
莫非皇上又要耍什么花招,想让我入毂?
还要多加小心,免得上了皇上的当。
“皇上有何疑虑尽管说,我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昔日殷商末年,武王伐纣,彼时攸侯喜率15万大军讨伐东夷。武王大军攻入朝歌,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
“攸侯喜的15万大军,乃是殷商主力,战力极强。若是反攻朝歌,商周谁胜谁负,尚在未定之间。攸侯喜的15万大军,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为何不见记载?”
朱厚照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引出殷人东渡说。
所谓的殷人东渡,是近代的说法。
当初攸侯喜率军在东夷征讨,人方、林方、虎方等15万人,外加涕竹舟、涕竹笋等,一共25万军民,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
就在他们消失的同一时间,在中美洲突然兴起了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具有浓厚的殷商文明风格。
这个奥尔梅克文明,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所以,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殷商移民的后代。
此外,还有人发现了很多证据。
比如文字符号,社会形态,先祖世系,祭祀习俗,原始的多神崇拜,都喜欢玉器等等。
一些外国专家也持这种观点,甚至有的人认为,古书中记载的“扶桑”,就是后来的墨西哥。
当然还有说印第安人起源于华北平原,后来通过大陆桥,从白令海峡一带进入阿拉斯加,然后南下,进入北美、南美。
或者说,攸侯喜的25万军民移民海外,被风吹到了美洲。
这个时代的航海,没有机械动力,只要靠凤风力和洋流驱动,加上人力辅助。遇上大风,被吹离航线,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攸侯喜的25万人被风吹到了美洲,也是可能的事情。
殷人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提出殷人东渡说,就是为下一步寻找殷人制造舆论。
按照线索找到美洲去,就可以认亲。那最先发现美洲的,就不是哥伦布,而是华夏人。
华夏人就是印第安人,就是美洲的原住民。美洲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是大明的一部分。
谁来侵占美洲,就是侵略大明。我大明打你就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美洲人少地多,大明人多地少。向美洲移民,就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正常的人口流动。
当然,美洲的地方很多。大明周边那些不听话的部落和部族,收拾一顿之后进行拆分,把他们迁移到美洲去分散居住,让他们逐渐跟其他人同化、融合。
“皇上,这个说法我等还真的没有研究过。不过,我俩倒是愿意研究一下。”
杨廷和说道。
“如此甚好。若是有所发现,不妨写成文章,送到大明时报发表。润笔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人学习你们的学问,开启智慧。”
是啊,做学问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出名……。哦,这么说俗了,是开启智慧,为往圣继绝学。
至于润笔什么的,自然不重要。
当然,如果硬是给,也不好意思拒绝,坏了人家大明时报的规矩,总是不好的。
(https://www.biquya.cc/id97464/4274622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