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王室取而代之?这就让韩庚有太多应该思考的地方了。
既然智瑶有那么大的志向,且先不论到底是不是大逆不道,韩氏总归是显得更安全了一些?
当然也能是韩氏变成智瑶必须除掉的一个家族,看的是韩庚接下来的表态,以及日后韩氏对命令的奉行情况。
“长达五六百年的统治之后,周王室已经不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礼崩乐坏之下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掀开,没有诸侯国愿意再奉行周天子的命令,确实是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韩庚无比清楚这一点。
曾经,姬周取代殷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一开始的时局其实挺艰难,后来才依靠名份逐渐掌控全局。
有那么一件事情却是韩庚所能肯定,便是一人功成鸡犬升天!
这是韩庚的固有思维所决定了的思考方向,认为一旦智氏取代姬周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一样会大肆分封功臣,根本不知道智瑶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原国成为新的天下共主,我再从中出一份力,获得一个封国不过份吧?”韩庚这一刻想的是这个。
那也是既有的例子带来的经验。
毕竟,曾经帮助姬周定鼎天下的功臣,他们都获得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封国。
“君上,若是远袭楚国,臣以为五千骑兵与三‘师’兵力略少。”韩庚改了一种心态,更有盼头之下,肯定变得更积极了。
智瑶先“哦”了一声,再问道:“司徒以为多少兵力合适?”
韩庚却是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略作思考之后,说道:“理应国中再行调兵,骑兵多寡臣难以定数,不少于一‘军’南下,方才稳妥。”
那么,缺少的两个“师”怎么来?韩庚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个。
在韩庚的意见中,韩氏可以再次征召,征集来的部队可以顶替对魏氏残余围剿的友军,也能干脆让新征调的韩氏所部南下。
同时,韩庚认为狐氏和钟氏还有余力,以其浪费今年的纳赋名额,不如再次让狐氏和钟氏发布征召令,前来“新郑”这个主战场。
智瑶面对突然间变得非常积极的韩庚,心想:“人果然还是要有盼头,不然做什么都不得劲,能应付就应付。”
原国并不是没有兵力可调了,纯粹是智瑶体恤民力,再来也是经过详细计算与谋划,出动认为合适的兵力。
简单说就是,能用十万部队对付的战事,没有必要集结起百万大军,用最合适的数量能够获得胜利才是避免造成浪费的正确方式。
也就是智瑶仗着智氏本部的士兵足够能征善战,再来是军备优良,少不得对一系列计划信心十足,才有底气这么行事。
完善的管理体系,随时能够根据战场形势抽调新的部队增援。这也是智瑶最大的依仗!
智瑶笑着说道:“早做准备自然应该,新征大军则是不必。”
三十多万楚军跟七万左右的原军较量,人多势众的楚军还占不到任何便宜,一旦原国再大批增援南下,极可能将楚军吓得撤兵归国。
若是楚国君臣认清实力悬殊的事实,发现原国调集更多的援军南下,选择看清事实进行撤兵,岂不是弄巧成拙?
韩庚这才明白智瑶在暗地里憋大招,想了想说道:“如此,臣请为南下大军之‘将’,卿君上再委派国尉为臣之‘佐’。”
原国继承了晋国的军事制度,一些思想肯定也是继承了。
统率大军的主将,再有一名军佐,历来就是晋军的标配制度。
到了原国的这一阶段,军佐不再是单纯辅佐主将,或许还有监督主将的另一个职责。
韩庚知道孙武很厉害,尤其孙武对楚国的山川地势并不陌生,并且孙武还知道哪里是楚国的薄弱之处,从军事角度或者君臣相处的方式,认定深得智瑶信任的孙武是最为合适的军佐人选。
“兵力略少,此次南下凶险异常。”智瑶说道。
某种方面上,智瑶并不信任韩庚的军事才华,一开始真的没有委派韩庚作为南下主将的想法。
韩庚的心态不是变了吗?建功立业的心思比以前更重,也就说道:“国尉为‘佐’,臣诸事听取意见,可否?”
想抱孙武大腿的意思让韩庚表达得那么清楚,弄得智瑶想拒绝都不好意思了。
智瑶只能说道:“如此,侵入楚国本土之兵再添一‘师’。”
原国现在不适合内乱,智瑶并没有趁机将韩庚葬送掉的想法。
再则说了,想要解决韩庚有很多种方式,何必拿军国大事做代价,并且让几万人随之陪葬呢?
韩庚见智瑶答应下来,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一种忐忑的情绪却涌了上来,心想:“我南下之前,该做的准备不能少啊!”
他相信智瑶在当前局势下坑自己的机率很小,凡事不还讲一个万一吗?
随后,智瑶将孙武请来,亲自说了刚才的事情,随后说道:“司徒与国尉乃是国中重臣,事可为而为之。若事不可为,不为便是。”
其实就是一种表态,关心国之重臣的安全,表达了充分的信任,给予了便宜行事的权利。
孙武说道:“臣定当全力辅佐司徒。”
本来还没有多想的智瑶,听到官职称呼稍微愣了愣神。
原国不算是草创,又在周王室三公九卿制度上进行了借鉴,某种程度上在管理班子可能比周王室更完善一些。
以职权来区分的话,司徒其实就是执政的副手,算起来是一种文职。
现在,司徒要成为远征军的主将,摆明了就是文武不分。
“文武分明是两宋的事吧?在北宋之前,有能力的人,谁不是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马定乾坤。”智瑶将文武有别的心思压了下去。
文武进行严格区分对一个国家当然有必要,只是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看看两宋和有明一朝就知道是什么后果。
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时间肯定处在和平阶段,失去用武之地的武将一方能不失去话语权吗?一旦文官长时间掌握优势,他们必然会一再打压和剥夺武将的权利。
互相竞争其实没什么,要命的是后面文人会鄙视武人到连觉得进行锻炼都是一种粗鄙的行为,搞得文人全身上下死得只剩下一张嘴,偏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追求合适才是最重要。
当下远远没到智瑶烦恼文武不分的时候,将飘散的思维收回来,静静听着韩庚与孙武商量进军路线,入侵楚国的原军又该是以攻打哪些地方为目标。
听两人的讨论,他们很明白自己南下的目的,不是攻占多少土地或掠夺多少人口、资源之类,简单直接的就是造成楚国更大的恐慌和破坏。
智瑶看他们停下来望着自己,回应道:“暂罢鲁地用兵?可也。”
原军现在还没有全面占领鲁地,也就是鲁国还在苟延残喘。
为了给主战场和其余战场服务,智瑶当然不在乎从鲁地撤兵。
“鲁国现在多的是嘴强王者,真正能打的就一个子路,但是子路又遭到三桓的极力打压。他们的存在威胁不大,今次无法一举灭亡只是我用兵不多,时机合适他们撑不过下一次,我一点都不着急。”智瑶对这点有着清醒认知。
六天之后的某个夜晚,以韩庚为主将的南下大军,他们趁着夜色离开了。
一直在密切注意原军状况的楚军斥候,他们对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出现疏漏,将消息报回去之后,会引起联军高层什么样的反应则是不得而知。
隔天,智瑶接到汇报,说的是楚军再次分兵,抽出三万大军向南方运动。
这三万楚军到底是撤回国内,还是调去加强粮道的保卫,几天之内就会有确切消息。
原因?原军的斥候和侦骑也在密切见识楚军的一举一动。
刚刚从齐地被调过来顶替孙武位置的司马穰苴说道:“如此说来,留在此处之楚军,不过十二三万?”
之前,司马穰苴一直在担任齐地总督的性质,本来还负责钓鱼并宰鱼,后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钓鱼计划遭到中止。
智徐吾说道:“鲁地楚军约四万,‘虎牢’楚军约五万,另有六七万众看顾粮道。此地楚军绝不过十二万。”
楚国前前后后调了多少兵力北上,估计连楚国君臣自己都算不清楚。
原国这边是斥候或侦骑进行目测,得出的就是那样的结论。
对于这一套,原国人其实已经很有经验,谁让“百年战争”阶段的楚军就是这模样,历来不讲严格编制,带来多少兵力全靠楚国贵族的自觉,有时候多报,有时候少报,兵力多寡与构成简直是乱得很。
因为韩庚率军南下,主战场这边的原军数量不增反减。
关于主战场有多少原军,楚军那边能够从旌旗数量辨认得出来。
待在主战场的楚军还有十二万以上,原军则是五万出头的样子。
总的来说,还是楚军占据数量优势,并且一旦事不可为还能退入“新郑”城内,依靠“新郑”变态的防御工事坚持。
“君上,楚君与大臣入城矣!”程武匆匆来报。
智瑶带着一众大臣出了帐篷,前往可观看的位置,确实看到一支队伍在层层大军的保护下,往“新郑”进行移动。
那一支队伍有一杆大纛,本着楚君中在哪,大纛便是在哪的道理,情况一目了然。
司马穰苴笑着说道:“郑君竟敢使楚军入城?”
这里有一个故事,也就是“百年战争”时期,郑国的都城“新郑”遭到晋军的威胁,郑国向楚国进行求援,前来支援郑国的楚军得到接纳进入“新郑”城内,后来楚军竟然从郑军的手里硬抢了“新郑”的控制权。
那一次要是楚国想弄死郑国君臣,几乎是统帅一声命令就能办到。控制了“新郑”的楚军也将嚣张跋扈表现到极致,不过郑国君臣倒是逃过了一劫。
从那之后,郑国君臣再怎么得罪人,历代君臣都不再接纳超过一定规模的他国军队入城了。
智瑶摇了摇头,说道:“我军之威,楚国君臣详知也。”
众人稍微愣了愣,反应过来就是一阵“哈哈”大笑。
明明是楚军的兵力占优势,结果楚国君臣逃进了“乌龟壳”之中,不是怕了能征善战的原军又是什么呢?
楚国君臣怕是应该的。
他们是占了兵力上的优势,奈何一直以来的战损比着实难看,楚军想要杀死一名原军,需要付出至少五人的代价。
现在,原军只剩下五万左右,可是楚军的数量降低到不超过十二万,他们能不怂吗?
认清事实的楚国君臣只知道一件事情,他们回国之后再怎么砸锅卖铁,新军必须组建起来,再不惜代价进行武装和训练,要不然楚国势必成为原国的锅中熟肉。
在接下来,城外的楚军干脆小心翼翼地挪到“新郑”更近的位置,与“新郑”形成一种掎角之势,再也不主动出战了。
碍于想要攻击楚军就会遭到来自“新郑”守军利用城墙高度的远程武器威胁,原军试探了几次也消停下来。
这么一搞,明明这里是作为主战场,偏偏交战停了下来,双方进入到眼瞪眼的时刻。
某日,智瑶在接收到己方大军从鲁地退兵的汇报时,同样收到了宋国和越国出现异动的线报。
首先是越国,越军有向鲁地调动的迹象,大有随时会与楚国结盟,再一起围攻原国的意思。
“越君非一般人,我并未显现颓势,他怎会盟楚攻我?”智瑶需要保持警惕,却不相信勾践会在这个时候下场。
道理太过明白,原国和楚国现在都在拉拢越国,越国站在一旁看着原国和楚国打生打死不好吗?何必参与进来。
司马穰苴说道:“宋国调集七万大军,行止不明,态度不明。”
从很久之前,宋国碍于最为实在的因素,他们一直紧跟晋国的步伐。
到了现阶段,宋国尽管态度上有些暧昧,一些行为举止却是偏向于原国的中立。
按照道理来说,宋国很乐意楚国被原国打得满头包,问题是原国着实也太强了一些。
诸夏讲道义和信誉,然而国家与国家的相处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智瑶心里也是拿捏不准,问道:“宋国欲攻我?”
事情暂时还没有发生,谁能回答智瑶的问题?
(https://www.biquya.cc/id96386/69518976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