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341章: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智瑶是用以利诱之的方式在进行融合,以效果看来无疑被证实有效,尤其是对齐人使用效果最大。

    那是齐人早就步进了另一层次的社会,没有亲身经历也时不时会听到关乎利益的讨论。

    以利诱之这一套手法在任何时代都能通用,只是也带着相应的隐患,例如使得整个社会节奏变得更加看重利益,除了利益之外其它都变得不重视了。

    管夷吾提过一个观点,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个。

    到底是对是错,生产力不足的时代,人们想要吃饱和穿暖都成一个问题,着实无法再去追求更多。

    智瑶却是知道一点,哪怕能够吃饱和穿暖,人们还会有新的追求,一般就开始寻找精神层次上的满足。

    作为一名统治者需要懂得一个道理,绝对绝对不能让大多数人闲置下来,顺应局势或者创造环境让人忙得根本停不下来,又在精神状态处在一个临近崩溃的界点最容易进行统治。

    那样的统治方式之下,国家会因为人们的创造在极短的时间内富足,会不会崛起就看统治者为国家选择的方向了。

    智瑶已经给智氏选择了大方向,不管是扩张还是融合占领区的人,遭遇到麻烦在基本盘不动摇的情况下只会是一些小问题,出现了麻烦也不至于会动摇全局。

    至于基本盘会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崩盘?要么是智瑶定下的大目标被证实无法实现,不然就是在实现之后。

    目前智瑶还不用死脑细胞去思考实现之后遭遇难题的解决办法,怎么去实现大目标才是应该费心费力的地方。

    “始皇帝没有找到完成一统后的解决方案,依靠己身的威望一拖再拖,拖到自己与咸鱼作伴,花了几代人创建的帝国在短暂的十五年之内就灭亡了。”

    “我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还没有实施,以控制的疆域范围来说也太小,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帝国,估计是有生之年系列。”

    “不对!一旦我将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农业以及工业已经初有规模,接下来无非就是寻找合适的地点再进行复制,到时候看的是怎么去创造出更多的兵源。”

    “没有遭到重大挫折,哪怕是有所波折,有生之年内还是能够完成大一统的!”

    智瑶又无视了一个事实,当今天下有共主,哪怕是清扫了所有诸侯国和埋葬了周王室,哪天继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打从事实上就是干了一件谋朝篡位的事业。

    当然了,要是智瑶走完完全全的郡县制,不再存在分封,倒是能够取得一个“宇内混一”的成就。

    智瑶现在在哪?他已经离开了“临淄”了。

    最终,齐君顽的亲征请求还是得到了满足。他麾下有了齐国重新凑出来的两万五千人部队,还有一支约在万人左右的辅兵。

    齐国现在的执政是阚止,他的愿望之所以能够成真,肯定也是得到了来自智氏的支持。

    所以,齐国这一次不止是新君亲征,刚刚走马上任的执政也在军中,还有着许多忠于新君的齐国公族以及异姓贵族。

    跟鲁军交手这种事情?齐人真的不会怂,并且还非常乐意。

    齐君顽请求智瑶率领晋军一同出征的原因太过于现实,齐国的济水上游不止出现了鲁军,还有一支胥门巢为主将的吴军。

    这一支吴军的数量约有三万左右,胥门巢被委以重任,副手则是在“艾陵之战”有过出色表现的展如。

    如果说齐人打从心里瞧不起鲁国的话,他们现在最害怕的是晋国,有之前的“艾陵之战”让他们在面对吴军时也会打从心里一阵阵地犯虚。

    以当前人们的三观,齐国无疑又成了晋国的小弟,甭管齐国被晋国压迫得多惨,又是被晋国占取了齐国多大的利益,齐国要跟第三方交战的话,喊晋国帮忙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齐国很清楚自己可以暴打鲁国,可是绝非吴国的对手,有晋国的智氏出兵一起前往,满心思觉得获胜是必然的结果。

    “我军与鲁军相距不足四十里。如何行事,请晋卿示下。”阚止一脸恭敬地请示。

    到后面,智瑶还是放弃了成为齐国执政的计划,并不是什么太过复杂的因素,需要顾忌晋国其余卿位家族的看法,再来就是齐国全面不好之后,谁担任齐国执政几乎跟坐在屎尿堆里没区别,尤其是以智瑶的身份更是那样。

    齐国的衰败跟自己频繁内乱有关,大约是占了其中的六成,剩下的两成责任在智氏,两成责任在吴国。而齐国之所以一直内乱,锅需要由公族去背,期间一直在左右横跳的田乞要承担六成原因的绝大部分责任。

    智瑶想当齐国的“太上皇”,可不是要成为齐国的工具人。

    “齐卿自决便可。”智瑶说道。

    这一战,智瑶不会故意去坑齐国,同时也不会给予太大的帮助,包括一旦吴军奔赴战场,齐军需要在先期自己去应对,智氏不会那么快下场。

    为什么?智瑶要走的又不是晋国成为齐国宗主国的老路,不一下子将齐国正朔的力量玩死,再将齐国君臣玩到彻底丧失信心,再某种程度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底气,为的不就是还有一个田氏盘踞在东莱吗?

    现在彻底弄死齐国,智氏害怕吃撑了,要不然就是让吴国或者谁来占大便宜,吊着齐国使之半死不活就是最佳的方案了。

    愣了半响的阚止回过神来,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智瑶,看模样是完全懵了。

    “寡君绝无灭齐国之心,齐人保卫家园,瑶可予助力,不可干涉过甚。”智瑶说道。

    没错啊,晋国的国君真没有灭掉齐国的能力,他还是想着怎么自保吧。

    当下的时代,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人就是国君,哪怕成为招牌,正式场合依旧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包括对外释放出什么信号。

    所以,晋国内部的卿位家族做了什么,好的会让国君薨逝之后成为评定谥号的根据,坏的也将影响到国君的身后名,跟这一位国君到底有没有实权,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懵圈智瑶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大概在一个月之前,魏氏的三个“师”在“鄢陵”这个地方跟约三万楚军打了一场战役。

    又是“鄢陵”啊,不是“鄢陵”地理位置多么特别,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偏偏魏氏跟楚军的交战就是再次爆发在“鄢陵”这个地方。

    算上这一次的话,晋国在“鄢陵”已经跟楚国较量了三次,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双方的总兵力合起来接近三十万。而那一次双方合起来超过三十万大军的“鄢陵之战”发生在一百多年前。

    一百多年前啊?知道两支军队合起来三十万的交战规模意味着什么吗?以参战人数来说,超过了当时已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即便是轮到智瑶发挥的时代,别看列国屡次爆发大战,实际上真的开赴到战场又实际参战的军队,合起来的数量超过二十万的唯一一次,也就上一次“艾陵之战”齐国和吴国各自出动十万大军。其余战役同一时间参战的军队总人数,真没有达到二十万的这个数字。

    “魏氏明显就是不希望楚国重新跟郑国掺和到一块,打那一场是为了展现实力恫吓楚国,还是什么原因?”智瑶觉得魏氏跟楚国打那一场有些多余,除了上述猜测之外,真想不出其它原因了。

    交往之前先干一场,确认对方不是自己能够轻易招惹的对象,有时候确实更容易谈成一些合作。

    比如这一次,吴国染指齐国之后,夫差已经派了三波使者来见智瑶,第一次恐吓智瑶不要对齐国做得太过份,第二次商谈各自撤兵,最后一次变成邀约一起瓜分齐国,不就是因为上一次智瑶在“艾陵之战”打赢了吴军吗?

    智瑶面对夫差的前两次提议都客客气气,轮到第三次直接让吴国使者滚蛋了。

    不知道夫差有没有被气到?气得一怒之下提大军北上,会是智瑶最想看到的一幕。

    可惜了,智瑶从细作那里得到的回馈是吴国只对挖掘运河的速度增快,没有新一轮的集结,之前多少吴军北上就是多少了。

    “齐军先胜鲁军,后败于吴军之手,宗子依旧无所作为,怕是……”孙武知道智瑶的计划,还是不认可过度放纵吴军,会增使吴军气焰过剩,后面给智氏造成更多的死伤。

    智瑶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出现的结果再一次证明哪怕由子路统率鲁军,顶多就是让鲁军给齐军造成的损失更大,鲁军该不会赢就是输给齐军。

    统率吴军的胥门巢明明能够增援上去扭转战局,还是坐视鲁军败在齐军手上,等待齐军陷入胜利的狂欢之中再突然偷袭,一下子把齐军给打崩了。

    这很符合吴人的习性,能偷袭就绝对不正面干。

    吴军没有偷袭齐军之前,智氏这边其实是掌握了吴军的动向,也猜测出吴军是想要偷袭齐军。

    然而,智瑶并没有将情报与齐军共享,除了派出部队穿插到吴军后方之外,更加没有其余举动,一样是坐视齐军败在了吴军的手上。

    鲁人和齐人或许不理解吴人和晋人为什么明明能做点,到头来却什么不做。

    以晋人和吴人的角度来说,其实什么都不做就一个理由,互相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什么时候轮到鲁人或齐人教吴人或晋人做事了?

    ------题外话------

    今天没拉垮,第二章在中午十二点。

(https://www.biquya.cc/id96386/52430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