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没想到您还知道下官!”黄淮不由得一阵惊喜。
黄淮其实早就关注吴王了。
两年前,黄淮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
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时常让他发表自己的政见。
黄淮曾好几次被朱元璋召入养心殿,见过两次朱允熥。
从朱允熥身上,黄淮感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种气质,有一种看透世事后的平和,阅尽千帆后的超然。
陛下为何如此青睐一个废物朱允熥?
难道仅仅是因为亲情?
于是,黄淮就开始关注朱允熥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朱允熥如此低调地做事,却干出了很多让人惊掉下巴的事。
比如说他成立的大明盐业和报业,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是笨蛋的话,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
文官们看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认为赚钱是商人所为,而读书人不屑为!
还有打下西域后关于吴王的种种传说。
文官们不相信,但黄淮相信!
黄淮也特别关注大明科技院的动作,大明科技院表面上看是陶成道、孙仲连在运作,但其实是安宁郡主在运筹。
当时黄淮怎么也不明白,吴王已经死了,安宁郡主沐瑶为何还住在吴王府,并且三天两头往大明科技院跑?
文官们遮遮掩掩地看《明报》,但黄淮从不避讳对吴王连载小说的喜欢。
《明报》后来居然登了一个有奖征答。
很多文官都踊跃参加,黄淮感觉他们的文章是牛头不对马嘴。
后来,同乡王守政邀请他一起去大明科技院领奖,黄淮感到不对劲。
最后,还是来自匠籍的王守正是真正的特等奖获得者。
黄淮隐约感到,大明科技院一定是将来大明强盛的强大支撑。
直到后来陛下和吴王在金陵城头出现,黄淮才恍然大悟。
没料到,今日又见到了吴王。
即使过去对吴王的本事进行了种种揣测,但今天的景象仍然让黄淮震惊不已。
曹国公李景隆说今天有上天帮忙,黄淮觉得有些扯。
哪里有什么上天?
明明是吴王所为,只是他不愿意充分展示而已。
朱允熥精通历史,自然知道黄淮。
历史上的黄淮没有当过知县,因此他以为这个黄淮只是与历史上的那个黄淮重名而已。
名有重的,但名和字都重的,十分罕见。
既然是浙江永嘉的,这个黄淮肯定就是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名臣。
此人正直但又不执拗、廉洁而又不苛刻,是一个知进知退、处事灵活而有原则的官员。
最关键的是此人长寿,活到了85岁。
现在才三十出头,还可以使用四十多年。
朱允熥勉励了一番黄淮,交待他组织好民夫,轮班巡堤,做好预判,提前运送石料和砂袋。
黄淮当即组织人员,准备好了锣,规定了预警、集合、运料等各种敲锣方式。
雨还是下个不停,朱允熥浑身早已湿透。
黄淮让县丞用木料和草苫随意搭了一个棚子,作为临时避雨之所。
到棚子底下,李景隆才顾得上理了理思绪。
从两年前事情开始想,一直想到今日,李景隆愈发感到吴王不简单。
这次,跟着吴王到监利县,赚大了!
第二天,黄淮醒来时却发现吴王和曹国公走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天刚亮就坐着一个红色的小船回去了。
吴王说马上返回京城,请朝廷组织流民返回家园。
……
金陵的雨越来越大。
据江防人员汇报,金陵的一处堤坝,水位已经超过了历史水位。
虽然如此,但此时的水位不足以对金陵构成威胁。
但大家最担心的是监利县。
经过了一天一夜,监利县的决口也不知道扩大到何种程度了。
监利县的缺口堵不住,长江洪水从这里找到突破口,不仅会淹了监利县,还会淹了整个江汉平原。
中原和北方大旱,各地在搞生产自救,朝廷出了不少钱。
终于等来了雨水,总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
但现在,江汉平原随时有可能被淹!
大量的房屋被毁!
大量的流民产生!
大量的田地绝收!
但是,监利县的人口太少!
因为府、县两级组织和动员不力,大部分百姓都跑了!
朱元璋来到奉天殿,荆州知府潘继康就声泪俱下,说起了监利县的情况。
因为长江决口,加上流言的传播,流民太多,官府拦都拦不住。
没办法之下,荆州知府潘继康才急忙赶到京城,请求朝廷支援。
朱元璋道:“潘继康,咱昨日就派吴王和曹国公去监利了,路上你没遇到吗?”
潘继康道:“臣是坐船顺流而下,并未见到大船,更没有见吴王和曹国公。”
礼部侍郎王清选道:“陛下,据了解,五城兵马司没有任何调兵迹象。”
“而昨日至今,曹国公的家人还在四处打探。”
“昨天曹国公随吴王出宫之后,不知所踪。”
朱元璋笑道:“难不成,人丢了?这么大个人,怎么能找不到?”
几乎所有大臣都听说了,李景隆不知道去哪里了。
李景隆的家人去吴王府问,吴王府的丫头说,吴王昨天没有回府。
王清选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又道:“莫非是,曹国公没有出发?因为监利决口堵上不易,曹国公找个地方躲起来了。”
不少大臣都点点头,王清选的猜测九成九是真的。
堵长江决口,那就是往上堆人!
得死多少人才能堵得上!
所以,李景隆干脆玩消失。
王清选只提了李景隆躲起来,没有说吴王,就是怕刺激朱元璋。
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吴王应该是与朱元璋有了间隙,又或者是朱元璋对上次朱允熥在大殿中的无礼行为余怒未息。
因此,朱元璋才决定给朱允熥一个教训,让他不要太嚣张。
一个年轻的吏部给事中站出来了:“陛下,曹国公身为国公,不思为国,拈轻怕重,贪生怕死,臣建议即刻派兵,将其捉拿问罪。”
“臣,附议。”
“臣,附议。”
都察院的御史们纷纷站出,要求严惩李景隆。
“不必捉拿,下官来了。”
门口站着一人,浑身上下淋得像落汤鸡一样。
此人,不正是李景隆吗?
(https://www.biquya.cc/id96041/51448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