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乱明者皇太子 > 第六百九十一章 考试之神

  钟化民刚刚说完,朱常洛的笑声就起来了。

  听着朱常洛的笑声,钟化民心中也不免忐忑起来。

  钟化民也知道自己这个点子出的有点野了,可能不会被皇太子认可。

  但是,钟化民不后悔把这句话说出来!

  因为,钟化民知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就是因为儒家教化的缘故,若是能把儒家的教化进一步的再次推广开来,那么“中华”的概念也会随着教化的普及而得到扩张,所以,钟化民自始至终都认为教化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笑完之后的朱常洛感叹道:“钟先生这番高论,直接担任礼部尚书也为过的。”

  钟化民惶恐回道:“殿下恕罪,臣妄言了。”

  朱常洛摆手道:“钟先生说的对,孤亦认为教化才是头等大事。只不过在教化的时候不能仅凭着科举的诱惑,就觉得能够把这些蛮夷们收入彀中。”

  “科举的难度有多高,孤不说,钟先生也应该是深有体会。朝廷三年才有一次科举,一次才录了三百到四百之间的进士。平均到全国的州府,一个州府也就一到两个进士而已。”

  “如此难度的考试陡然的放在这些蛮夷身上,他们并不会认为朝廷这是在施恩,而是会认为朝廷是在变着法子鄙夷他们。”

  “毕竟,这些蛮夷都野习惯了,让他们安安分分的坐在书斋里读着圣贤书,写着锦绣文章,这确实也太难为人了。”

  “国朝初年的时候,成祖皇帝南克交趾,使交趾旧地重归华夏。但是,复归华夏的交趾并未能和大明交心,交趾民心依然游离于大明之外。”

  “成祖皇帝虽然也下诏准许交趾士人参加科举,但是,这一场场科举下来,交趾士人中举者不过一二,且名次都在二百开外。因此,朝廷也无法任用交趾人为官,多派内地官员赴交趾治民。”

  “结果,内地之官与交趾之民隔阂甚重,再加上交趾的叛逆一直都在煽风点火,鼓动着交趾之民谋反杀官,使得交趾仅复土了十几年,就再次脱离了大明。”

  “孤不想再有这样的历史重演,所以,在教化蛮夷的时候,切不可一下子把调子提的太高了。科举可以让这些蛮夷考。”

  “但在科举的同时,也要给这些蛮夷们另外的希望,让他们能够追着这个希望融入到大明之中,这才是正道!”

  朱常洛的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一下教化蛮夷的关键,钟化民听完之后,顿感叹服。

  原来皇太子想远比他还要深远。

  钟化民道:“臣该如何做?”

  朱常洛看着钟化民如此上道,也默许了他的提问。

  这个默许几乎就算是明着告诉了钟化民,他陕甘总督的位子已经定了。

  朱常洛说道:“先生可效仿西山三院,在兰州建立一些以技能技术相关的书院,选拔一些脑袋聪明的人进入书院学习,在他们学习到了一定的技能和技术之后,也可以推荐他们到西山三院继续深造,也可以就地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工作。”

  “使得他们可以从浅到深,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兰州的定居生活之中,而且,还可以以此为跳板,让他们以自己的所学所知,完成从蛮夷到文明的进化。进而补充在大明各行各业之中,完成彻底的汉化和心理归附。”

  朱常洛这就话如醍醐灌顶!

  顿时就让钟化民拨开了心中的迷雾,看到了兰州及大明周边所有藩国全心归附的可能。

  钟化民起身大拜道:“殿下之德光耀古今!臣相信若以此法教化蛮夷,万方蛮夷尽皆都会归附大明,成为大明的永世之臣!”

  朱常洛道:“孤的想法再好,也要有股肱之臣一丝不苟的执行才能达到孤想要的效果。不然的话,就算孤想的再多,计划的再完美,也不过只是一个人的空想罢了。”

  “兰州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大明西北的安定,更关系到游离我中华七百年之久的西域归附问题。”

  “自古圣朝,不论东西南北,疆域达至极盛者才敢言盛世。如今的大明自土木之变,河套之患后,所治之地不过仅两京一十三省而已。”

  “京师以北便是草原鞑虏之后院,这些草原人挥之即来,呼之即去,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中,而朝廷为了防备他们不仅每年都要拨银加固长城不说,还要维持着数量庞大的军队才能保证京师之安全。”

  “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得已解决,孤要何颜面敢称中兴?所以,此次孤不仅要解决了九边之外的草原之患,更要一举张开大明的之掖,将大明的威德重新的宣告于天下四方。”

  “由此,孤才敢言大明中兴!”

  听到朱常洛这么一说后,钟化民顿时就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钟化民也立刻表态道:“殿下若使臣为陕甘总督,臣一定谨守殿下之教诲,做好兰州之事,为殿下张大明之掖,威四方蛮夷!”

  朱常洛看着跪伏在地的钟化民,朱常洛顿了一下,然后说道:“钟先生此心孤已知晓。此次召见先生也不过就是与先生闲聊叙旧一番。兰州事,孤还是要慎重的和内阁军机处商议过后,才能决断。”

  钟化民听到朱常洛这话之后,他知道这是朱常洛的托词,但是,身为臣下,哪有可能去顶撞君上的话的道理。

  钟化民拜道:“臣明白。”

  不过,接下来也没让钟化民等多久,朱常洛就让内阁下了旨意任命钟化民为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去兰州走马上任了。

  到了兰州之后,钟化民看着完全迥异于繁华京师的兰州,心中也生出了无限感慨。

  此地粗犷,但也是一处希望之地!

  若是能把兰州给经营好,不仅可以直接吸收着兰州附近的散落的汉民,更能直接吸收着兰州周边的羌族,蒙古诸部的部众归化。

  可以说未来的兰州不仅不会像眼前这般的贫瘠,她的未来也已经会是无比灿烂的,也会成为一颗大明在西北镶嵌的明珠!

  回忆完了和皇太子在慈庆宫中的奏对之后,钟化民也终于收回了思绪。

  钟化民对着身旁的新师爷孙承宗,吩咐道:“准备一下,今晚我们去肃王府拜见肃王殿下。”

  孙承宗听到钟化民的话后,回道:“在下这就去准备。”

  孙承宗本来是一直跟着房守士的,这次他屈尊来给钟化民做师爷,其实也是朱常洛的意思。

  朱常洛给了房守士一些暗示之后,房守士也只能忍痛割爱把孙承宗介绍给了钟化民。

  孙承宗在知晓自己要跟着新任陕甘总督来兰州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失落,也不是沮丧,他的心情顿时就激动起来了。

  孙承宗虽然也是读书人,但是,他的心从未安分过,当初跟着房守士一起也是为了能过在军中长长见识,顺便一展抱负。

  因为,在平时的读书之余,孙承宗最喜欢研究的就是兵法韬略,在这几年里,他除了给房守士的孩子当先生之后,还专门求了房守士给他开了个条子,让他去蓟县军校深造了半年多了。

  当朱常洛知晓房守士推荐了孙承宗到了蓟县军校后,朱常洛对这位在原来历史时空被誉为大明最后希望的猛人,也不由的多留意了几分。

  朱常洛还专门调出过孙承宗在蓟县军校的成绩,看到孙承宗的军校成绩都加甲上的时候,朱常洛不由的感慨,“学霸就是学霸!”

  朱常洛之所以会感慨孙承宗是学霸的原因,就是因为孙承宗这人的脑瓜子是真好使。

  孙承宗的智商简直就是后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考科举的时候,完全都是轻轻松松,毫无压力的过程。

  考完了秀才之后,孙承宗就开始一直玩,玩的年龄差不多的时候,又突然想起自己要考乡试,于是就临阵磨枪复习了一段世界就把乡试给考了,而且还是一考即过。

  简直就是考试之神!

  等考上了举人之后,孙承宗便跟着房守士一起到了陕西等地做师爷和房守士孩子的授业先生,在这段时间里,孙承宗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喜欢上了军事。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研究一下兵书,或者和一些老兵及低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也有所了解。

  可以说这次让他跟着钟化民来兰州,孙承宗不知道有多开心。

  他就喜欢这种刺激,艰苦的军旅生活。

  等着孙承宗准备完毕后,钟化民打着总督的仪仗,带着孙承宗一起去了肃王府。

  在路上的时候,钟化民看着这位已经三十好几的“年轻人”,发出了一句自己的疑问。

  钟化民问道:“稚绳看你学识也不错,也是举人出身,为何不考进士呢?”

  谁知,孙承宗说道:“进士太容易了,没什么挑战性,所以,我就也没去考了。”

  钟化民真是无语了,钟化民劝道:“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早些年我在慈庆宫中做近臣时,皇太子殿下有提过,他要在将来的某一天限制考进士的年龄,如果在下一科的时候,殿下真的下了如此旨意,你这年龄想要再考进士可能就难了。”

  听到这话后,孙承宗也不由一慌,“这是真的吗中丞?”

  钟化民道:“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皇太子还未监国。现在皇太子殿下不仅监国日久,而且,天下也趋于安定,趋于中兴之像。故而本督以为殿下很可能就会旧事重提,将原来的某些设想变为现实。”

  孙承宗听完之后,更慌了。

  “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钟化民抚着胡须说道:“殿下说朝廷之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实在是太多了。若是朝廷上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一些老人的话,可能就会影响朝廷的正常新陈代谢,使得思想僵化无法完成中兴重任。所以,殿下才有意要控制进士的准录年龄,进而降低朝廷老人的比例。”

  孙承宗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

  若钟化民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孙承宗现在的年龄就很危险了。

  他现在已经三十九岁了,下一科是万历三十二,到时他就四十一岁了。

  如果,那时殿下真的下旨控制了进士准录年龄,他这个年龄就真的危险了,可能连会试的资格都没了。

  孙承宗慌了一下,“此事事关重大,在下以为殿下应该不会轻易下旨的。毕竟科举可是朝廷的根本,正是有了科举所以才会有那么人皓首穷经的苦读。若是限制了年龄,那么那么多苦读一生的老士子该怎么办?”

  钟化民不咸不淡的说道:“这些老士子们即便是考上又能如何?在吏部考功和分配的时候,这些年纪大的老进士们有几个能捞到实缺的?最后,朝廷还不是把精力和资源倾斜给了相对年轻的进士。”

  “所以,老了就是老了,能考上早就考上了。考不上人即便是逆天考上了进士,那也是徒占了年轻人上进的机会,于国而言便是不利。朝廷怎么可能永远倚重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头来治理天下呢?”

  钟化民的话就像是暮鼓晨钟,一下子就敲醒了孙承宗。

  孙承宗对着钟化民一拜,“学生写中丞大人指点迷津!”

  钟化民看着认真作揖的孙承宗,他也说道:“好好在兰州打磨一年,一年后你就回京好好备考科举。争取一战成名,为兰州士人做好榜样!”

  孙承宗拜道:“是,学生定不负中丞期望。”

  教育完了孙承宗之后,钟化民的总督仪仗也到了肃王府这里。

  到了肃王府前的路口,钟化民便下了马车带着孙承宗及几位随从走到了肃王府的大门前。

  孙承宗带着肃王的请柬和钟化民的名刺到了肃王府门前叫门。

  肃王府的看门太监看到孙承宗手中的请柬和名刺后,微微一拜,“先生稍等,奴婢这就去禀报王爷。”

  钟化民和孙承宗等了一会儿后,肃王府长史范义明便亲临迎接。

  范义明看到钟化民之后,立刻抱拳行礼道:“肃王长史范义明拜见中丞。”

  钟化民也微微回礼道:“范长史无需多礼。本督是来拜见肃王殿下的,岂能让长史屈尊?”

  范义明听到钟化民的话后,心情顿时好极了。

  明代的长史可不像汉唐时的长史权力那么大,可以作为藩国宰相,署理藩国政务的。

  明代的长史品级不过正五品而已,权力也小的要死,几乎和管家等同,根本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芝麻绿豆官。

  但是,钟化民却给了范义明足够的面子,这让范义明不能不激动。

  虽然,范义明也知道钟化民对他客气也是看在肃王的面子上,但是,钟化民能做到这一步,还是让范义明激动不已的。

  毕竟,兰州偏远,朝廷的封疆大吏甚是知府这一类的官员都没几个会来兰州的。

  可以说在兰州肃王府做长史,这辈子都别想见过什么像样的官员。

  现在,朝廷要大举的重建兰州,不仅给肃王封了兰州大营的元帅,还把陕甘总督的行辕也搬到了兰州。所以,这都使得整个兰州上下都无比激动。

  范义明也没敢寒暄几句,他立刻说道:“中丞大人,王爷已经在宫中等您了。”

  钟化民嗯了一声,然后就跟在了范义明的身后,进了这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肃王府中。

  走进肃王府中,钟化民也默默的看了一遍,肃王府确实气派,虽然没有京师的浮华,但是在建筑的规制方面,完成都是次皇宫一等而建的。

  所以,那股子皇家气派,依然还是非常浓厚的。

  到了肃王府的前宫大殿,当代肃王朱绅尧也正在殿中等候。

  钟化民和孙承宗对着肃王朱绅尧行礼道:“臣参见肃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绅尧听到钟化民的声音后,立刻起身过来扶起钟化民,“钟总督不须多礼,兰州偏僻,没有那么多究竟。”

  听着朱绅尧一股西北腔的官话,钟化民回道:“礼不可废,王爷是大明亲王,臣是大明之臣,当见王驾当行此礼。”

  朱绅尧开心极了,做了这么多年的肃王,还是头一次有总督级别的大官到肃王府中做客。

  往常的时候,就算是县令这样芝麻小官都不会来肃王府的。

  可见,现在真的是赶上好时候了。

  不然的话,堂堂的封疆大吏,怎么可能会“屈尊”来拜访他这么一位冷门至极的藩王呢?

  朱绅尧说道:“钟总督请坐,本王已经吩咐下人们上菜了,来到了兰州,本王也没啥可招待你的。所以,就准备了一些兰州本地菜,还望钟总督不要嫌弃。”

  钟化民道:“王爷言重了,能受到王爷如此礼遇,臣已经是受宠若惊了。”

  听着钟化民的话,朱绅尧开心的不得了,脸上的笑意从未消失过,他真没想都一位封疆大臣会他这么客气。

  这一刻,朱绅尧也不由得有点飘飘然了。

  等到众人寒暄完毕,落座之后,数十道具有兰州风味的菜肴也开始上桌了。

  ——————————————————————————————————————

  5000字到!!!

  咳咳咳。。偷懒了两天有点上瘾了。。。明天一定改!!!

(https://www.biquya.cc/id95641/68185876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