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的想法委实是多虑了,朱常洛在这个时候是断然不会把内阁的阁老换人的。
毕竟,他监国的时间还短,羽翼还未丰满。
贸然的换人,对朱常洛来说完全就是弊大于利。
而且,现在的内阁之中不管是申时行还是王锡爵,对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敬畏在里面。
如果, 这个时候就因为几条风言风语就要把柱国大臣给换了,那朱常洛就真成了猴他妈——狒狒(废废)了。
所以,内阁换人的事情,朱常洛是不会干,尤其是现在的时候。
他现在需要的是稳定和顺从。只要朝局是稳定的,剩下的事情,都好办了。
万一,换了一个两个不怎么听话的, 看着他这个皇太子监国摄政不爽了,整天的带着百官劝谏上奏,一副大义凌然道德君子的模样,到时候被动的就是朱常洛了。
因为,讲道理这种事情,一百个朱常洛都讲不过一个读书人的。
如果,朱常洛这时候又没有忍住脾气动了刀,他手里又没有成祖皇帝手中的虎狼之师,也没有太祖皇帝开国之后施恩百姓数十年的群众基础。而现在的大明,内部矛盾大到了极致,底层的老百姓们对大明朝只有惧,没有恩。
到时候,天下的读书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声浪冲天而起!朱常洛就可能要做路易十六或者建文帝翻版了。
毕竟,大多数的老百姓们是盲从的,他们才不会在乎朱常洛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他们,他们只会相信自己听到看到的事实,并且认为朱常洛可能就是那个暴君屠夫。
安定了申时行的心情之后,朱常洛也不由得把思绪放到了朝鲜战场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场声势浩大的倭寇侵朝战争, 应该会在明年的某个时间点仓促结束。
但是,这个仓促结束,肯定不是因为明军过于强大和朝鲜反抗激烈导致的。
导致这场侵略战争虎头蛇尾的关键,就是丰臣秀吉突然挂了。
至于,丰臣秀吉到底是怎么死了,历史给了好几个假说。其中,有一个扯淡到死的假说,就是丰臣秀吉是大明使者毒死的。
但是,这个假说动动脑子都明白,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这个假说也朱常洛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毕竟,在历史上丰臣秀吉死后是德川家族上台,德川上台之后,对自己原来的老东家丰臣秀吉可没什么好评价。
于是,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心态,朱常洛觉得丰臣秀吉的死。可能与德川家族是脱不了干系的。
所以,接下来的用间重点上就是渲染丰臣秀吉可能要被人下毒了。
至于, 这条“谣言”, 丰臣秀吉能不能听进去,就听天由命了。
反正,他死的早了是有点影响朱常洛的战略,但是,绝对不会对最终的结果有影响的。
而这就是穿越者的迷之自信!
所以,在知道这个历史结果的时候,朱常洛还是要提前做一些布局,不然,真的等到朝战结束,大明的军队凯旋而归,朝鲜还是朝鲜,大明还是大明,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朱常洛能够接受的。
他认为,既然是战争,既然是胜仗,除了面子,里子也得要。
不然,费了那么大的工夫,打了一场被发好人卡的战争,这可不符合朱常洛的穿越者思维。
众所周知,穿越者都是有侵略性的,绝对不是什么良善之辈的,即便是被美化的再好,那也改变不了穿越者视利益为根本的本质。
既然担心丰臣秀吉不顶用,朱常洛肯定也要想别的方法,继续维持着这场战争了。
于是,这才有了朱常洛今天在内阁与申时行和李成梁说的用间。
用间,这个想法绝对不是朱常洛临时起意的想法。
在朝战二次开始的时候,朱常洛就在想着用间的事情了。
只不过是因为战争状态一直都不同平稳,再加上大明的情报机构停滞严重,根本没有那种精通言语,善于隐藏的精英特工。
所以,用间的想法也只能在朱常洛的脑海里想想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两次的倭寇入朝作战,给了朱常洛两次机会了。
在第一次的时候,朱常洛就命魏忠贤安排人手潜伏在朝鲜各地,融入到当地人生活之中,学习朝鲜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
在第二次的时候,又因为倭寇大肆的掠夺朝鲜人口到倭国本岛,这也使得大量的间谍种子被间接的带到了倭国内部。
现在,经过了大半年的战争,这些被倭寇掠夺而走的朝鲜人也开始渐渐的融入到倭寇群体中去了。
虽然,他们还是会被岛上的倭寇监控,但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这些被掠夺的朝鲜人也还算是自由的。
他们被分配给丰臣秀吉之下的大名们作为奴隶生活着。
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没有被过多的威胁。
而岛内的倭寇之所以会这么“文明”的原因有二。
其一,倭国也属于是东亚文化圈,他们受到唐宋儒家的思想影响甚深,尤其是倭国的贵族阶级,他们经常的以用汉人之礼为荣。而且,他们还用唐宋时期汉字发明了本国的文字,所以,从文化根源上来说他们是东亚文化的从属。对于,同样是东亚文化圈里的朝鲜人,他们自然也就容易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朝鲜人们在他们面前自卑起来。
其二,就是因为缺人。在古代劳动力是极具匮乏的,不管是漠北的游牧民族还是中原的农耕文明,他们都是极度缺人的。即便是现在已经人数接近两亿的大明,依旧还是缺人的。
所以,为了弥补缺人带来的问题,那些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和国家,他们常常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掳掠人口充实自身。
但是,倭寇又有和草原游牧民族不一样的地方。
草原游牧民族在相互攻伐兼并的时候,他们会杀掉一些成年男子,只把妇女和孩子掳走,就是为了单纯的扩充部落人口。但是,倭寇不同,倭寇他们什么人都要,别看他们在海上作恶的时候是没有下限,穷凶极恶的。
但是,在骨子里,来自海上又资源匮乏的倭寇,却又有极强的学习精神。
被他们掳到本岛上的朝鲜人,他们不会轻易的杀害,反而是以学习的姿态,学习朝鲜人们的技能,从而充实本民族的技能。就像日本现在著名的陶瓷品牌有田烧的陶祖李参平,就是倭寇当年侵朝时掳走的陶工建立的。
可见,倭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民族。
他们一边残暴不仁,毫无人性。一边又是放低姿态,努力学习。
如狼如狐,狡诈残暴,同时又彬彬有礼,不耻下问,该认怂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说叫爸爸就叫爸爸。这样的民族也难怪可以在近代史上搅动风云。
真特么是进化论上的一个奇迹啊。
朱常洛最后留着申时行和李成梁又说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是蓟县的事情。
蓟县人口不算太多,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可以说是北京的北大门都不为过。
所以,朝廷对蓟县的关注也是相当之高的。
新任的蓟县县令,从品级上来说就高于普通知县一个大身位了。
现在的蓟县县令是原来的都察院御史张诚。
这个张诚,现在在京师之中可谓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当然,他可不是那个怂恿万历皇帝收矿税的奸宦张诚,那个张诚现在还在凤阳高墙给大明太祖皇帝的老祖宗守灵呢。
这个张诚就是和王进,李德贤一起一同上疏歌颂了万历皇帝的功德,从而得到了万历皇帝中旨嘉奖的张诚。
现在,他们仨的仕途也可谓是平步青云。
原来的七品御史,现在也都变成了朝廷新贵。就以张诚来说,他现在已经是正六品的官员了。
如果按照他原来的人生轨迹,一没有贵人提携,二没有过人才能,他这辈子可能也就在七品官上打转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不仅有了贵人提携,还受到了重用。
以六品之尊担任了蓟县县令,当时谁都知道皇太子殿下无比看重蓟县,蓟县刚刚从镇改县的时候,无数有志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底层官员都在想着法子想要成为蓟县知县。
可惜到了最后,蓟县还是被张诚所得。
当时,可把那些苦求出路不得其门的官员们给羡慕坏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担任蓟县知县,那就等于是进入到了仕途的快车道,干得好了,分分钟就能得到皇太子殿下的青睐,从此平步青云不在话下。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张诚担任蓟县知县之后,在朝廷写给蓟县的公文之中并不称蓟县知县,而是称蓟县县令。
别看这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上的问题,这其中的门道可大了去了。
知县,任何小城小县的主官都是可以称知县的。
但是,县令就不同了。
县令是古称,虽然,在平时的称呼之中,很多地方的知县也会被称为县令,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明代沿袭宋制,宋制,县级长官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到了元代,又被改为县尹。但是,这个称呼老朱可不认的,于是,老朱就跳了一格,沿袭宋制,标榜汉人正统。
结果好像是少抄了一个字,于是,大明基层县官们的正式称呼定为了知县。
所以,知县才是大明县官们的正是官称。
但是,到了张诚这里,就不一样了。
在朝廷的公文上偏偏就称他为县令,这里面可是有说道的。
秦汉之时,有定制:县万户以上者,为县令;万户以下者,为县长。且,在郡制未兴之前,县令直隶国君。
由此可见,县令这个称呼,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而张诚这个县令不仅是品级上高配,他更是有着其他知县不曾有的权利,比如,他能够直接跳过通政司上疏皇太子。
这一条就算是很多侍郎级官员,他们都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的。
可想而知,张诚现在是多么的风光无限,令人羡慕。
(https://www.biquya.cc/id95641/59199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