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小龙虾挺入味的啊,不错不错,这小黄鱼炸的也酥脆。”
高林一边吧唧着嘴一边故意的说道。
小彤那边狠狠的蹬了高林一眼,一口就吞掉了一个水煎包。
孙建新看着眼前二人斗气的一幕,笑着摇摇头,“你们两啊,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场合。”
高林吸了一口蒜茸扇贝,顿时满口生鲜,顿了顿,他看着已经吃好了的李耷问道:“李大师,这窑估计要烧多久?”
李耷已经吃完了饭,此刻他正蹲在窑口前往里丢着柴火。
“这种龙窑用的是松柴,松柴油性大,耐烧,按我的经验来说,这窑最少要烧到明天上午才行!”
听李耷说要烧到明天上午,高林不免觉得有些好奇。
“那,李大师,现在这窑里的温度是多少了?咱们没装温度计,这没法看吧?”高林问出了心中的担忧。
“不能,高先生你看啊!”李达说着往后退了两步。
“高先生你注意看窑口那冒出来的火苗,要是火苗窜到我头顶处,说明里面温度是在1450度左右。”李耷指了指自己头顶处。
“要是火苗到了我脖子处,说明里面的温度在1300度。”
“若是火苗弱到了胸口处,说明窑内的温度在900度左右,这一般就是收尾阶段了。”
高林听李耷说的神奇,他还不知道烧窑时可以这样测温。
“喂!高林,你去他们那边探探情况。”小彤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碗盒,用筷子轻轻点了点山中商会那边。
高林无语,小彤的意思这是要让他去当斥候啊。
“那你怎么不去,非得要我去?”高林指了指自己反问道。
“哎呀,你一个大男人怎么罗里吧嗦的,知己知彼知道吧,哪有那么多废话你,快去!”小彤瞪着小眼大声说着。
“高先生,去看下也无妨,就当看看人家的技术算是吧!”孙建新此刻也在一旁帮衬。
“得,得,敢情你们几个都好奇,却又不敢过去是吧?”高林用毛巾擦了擦手,随手搭在了椅子上。
“行吧,我就过去看一眼。”说完,他便直接向冒着火光的那处走了过去。
“山中先生,没事,我就是来看一看,问一下您还缺什么不缺。”高林到了地,友善的问候了一句。
“高桑不用费心了,我们目前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安康向锦轻声回应。
“高先生过来了,坐坐吧!”
一直在观察窑火的安康原平微笑的递过来一个小马扎,示意高林就座。
“高先生,我听山中先生提起过你,说你虽然年纪轻轻,但在古董学术上的造诣非浅啊!”
安康元平搭着话又向窑内丢进了一根干柴。
“其实我也算是个收藏爱好者,贵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眼下机会难得,我想与高先生探讨探讨,可行?”
火光映照着两人的脸颊,噼里啪啦的烧菜声不时的在耳旁响起。
“当然可以。”
高林也不推辞,你要说安康元平和他探讨烧盏的工艺,他可能一窍不通,但是要说是探讨古董这方面的问题,高林自认为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老夫我收藏驳杂,贵国的青铜器,书画,瓷器,杂项方面我都有所涉猎,就是有几点疑问一直困扰许久。”
“高先生在古董方面造诣颇深,也不妨谈谈你的意见。”
高林坐在小马扎上有些硌得慌,他不知道这安康原平话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出于好奇心要考他呢?还是他确实被有些问题难住了。
“无妨,探讨一下而已,安康先生请讲吧,”高林自然是不怕他的问题的,他有着这份自信。
“高先生知道越窑吧?”
高林点点头:“当然,古玩行里哪里有不知道越窑青瓷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瓷器系列,凡是玩瓷器的玩家都绕不过他。”
“我前几年收藏了一件残器,这件东西说来也怪,从年份上看,老夫认为是隋代青瓷,可若是从品质上看,这件残器的釉色和工艺水平却远远的超过了同时代的东西。”
顿了顿,安康元平见高林正在听,他便接着道:“我后来又找到了美秀博物馆的一位老友,他一眼断定说我这件残器不属于越窑青瓷,应该是属于一种非常神秘的青瓷品种。”
我那美秀博物馆的老友说:“你这件东西应该是一种叫秘色瓷的东西。”
安康元平说到这的时候眼神一亮,随后他又接着道:“秘色瓷这种称谓我是闻所未闻,而我们倭国的研究资料也是凤毛麟角,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点我一直想搞明白啊。”
“秘色瓷?”高林眉头一挑:“看来这安康原平不是在考自己学问,看来他是真不懂啊。”
也难怪他不懂,高林认为这种瓷器无论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确实是太少了,就算是行里人谈论起这“秘色瓷来”,也大多是一知半解。
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高林问道“安康先生这件东西有照片吗?”
“自然,”安康原平说罢便翻出了自己的手机,他打开了一张图片给高林观看。
“就是这件残器。”
高林接过来手机看了图片一眼,这件青瓷确实是件残器,原本的器身缺失了大半,安康元平的这件只能算是半件,看样子整器应该是一只碗之类的器型。
而且确实如安康原平所言,这青瓷碗的发色和越窑有很大的却别。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发色主要是“透,薄,亮,青,”而这只残器的发色却是整体发黄,灰中泛青又似青非青。
高林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张图片。
“秘色瓷净水碗?”
“这东西怎么会流到外国?这东西不是三十年前才在法门寺地宫中出图的嘛?”高林越看越像,当下大感吃惊。
看着安康元平一脸的期翼之色,高林想了想还是对他如实说道:“没错,你这件东西确实是秘色瓷!”
秘色瓷最早叫蜜色瓷,这东西在五十年前就和元青花一样,没有人认。
早年的学者在史书上看过一段话,记载中是这样写的。
“秘色贡瓷共计十一件,划账两千六百两,余者可自行处置,路途崎远,务必小心运送。”
(https://www.biquya.cc/id91546/4983580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