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能至少有八个,除了我们通常都知道的语言文字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有空间图形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是也都有着某方面的巨大潜能。就像一座座埋在深山里的宝藏,要我们努力去挖掘。使自己变得更大,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小宇宙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塑造独特的自我,你的命运将由你掌控。
▲运用首因效应,首次见面给人留下好印象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叫首因效应。它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说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者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整体的印象产生的作用都要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先入为主。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参加面试,或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
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
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走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
而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他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走在马路的阴暗一侧,没有与人打招呼、交谈等。
研究者让有的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可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根据最先接受到的信息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通常难以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有的时候,尽管你表现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首因效应。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某大学一年级的辅导员,开学之初,在学校大门口接待前来登记报到的新生。
有一位名叫张可的新生,报到时衣冠不整,头上的帽子也歪到了一边,站在桌前报出自家名字时,左腿还一抖一抖地制造着“人造地震”。
张可留给辅导员的“首因效应”可以说是糟透了。这位辅导员当时心想:这个学生肯定是一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
一般来说,“首因效应”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相貌和衣着穿戴等外部特征方面,其次才是言谈举止。
这也就完全可以解释这样一种职场怪现象:年轻漂亮、身材姣好的女孩和俊朗帅气、玉树临风的男生更容易得到想要的职位。有的人吃了相貌的亏,有的人却占了相貌的便宜。这是人类本性中的好美恶丑的体现,也是人的基本心理倾向。
为了应对,许多大学生求职前纷纷跑到美容院整容也是情有可原,现实情况如此,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人类普遍存在的这种本性心理倾向。
即便如此,一个人在谈吐、衣着打扮、举手投足间所透露出来的内在素养、涵养、气质和其它个性特征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本质的印象。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因此,在日常交往,尤其是与他人的初次交往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首先,注重仪表风度。通常,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
其次,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好印象。
另外,要重视自己的涵养,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学识渊博、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事情有果断的处理能力、礼节有度的人更能征服他人的心。当然这要靠日积月累的磨砺,但它却能通过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在与人交往的每时每刻透露出来,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和判断。
首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利用近因效应,挽回不利让人喜欢你
生活中我们是否见到这些现象:
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因为一桩私生活的丑闻而败坏了一世名声;
某人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人们就认为他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前的不好都随之而去,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
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恩爱,只想着离婚;
……
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曾国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证明了这个效应。
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
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
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
结果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比如,老师跟学生说:“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
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乐观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生活里,我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性----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旧的信息。
近因效应实际上包含着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
这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保鲜”的,尤其是夫妻之间。
贺岁大片《手机》里有句流行一时的台词:“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
这句话就是说,不管当初如何恩爱,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近因效应会使我们忘记对方过去的好,而因为喜新厌旧,具有移情别恋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影响,突然的一个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识和印象发生质的飞跃。
比如,张娟和郭珊珊是同时进入公司的新同事,俩人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气相投,背景学历相当,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都很相似,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俩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过去,俩人也是越来越有默契,友谊之树在慢慢成长。
但是最近,在闲谈中,张娟发现郭珊珊的一些话语和以前告诉她的不一样,前后矛盾,于是心中犯疑,对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问号,认为她是个不真诚的人,从此以后对她说的任何话都不相信了。
那么近因效应是否和首因效应相矛盾呢?
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
这就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时刻注意近期的表现,时刻注意保持已经树立起来的形象。
平时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认真对待,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
由于是老朋友,就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效应,却是无法预料。
只要有一次表现得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过去的表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一笔勾销。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修炼自我形象,从小细节着手
小驴驮着一袋大豆走在大路上。
路边的小白兔看了,突然嚷道:“驴大哥,口袋上有个小洞,大豆在一粒粒地往下掉呀!”
“没关系,掉一两粒不要紧。”小驴满不在乎地往前走。
又走了一会儿,一条水牛拍着小驴的肩膀说:“小弟,口袋上有个洞,赶快想法儿缝上,大豆漏掉不少啦!”
“没事儿,我快要到家了,掉不了几粒的。”小驴仍然不当回事儿,只顾埋头赶路。
等小驴回到家里才吃惊地发现大豆已经所剩无几了。
最开始一点点小小的细节过失,如果不及时弥补、修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完好无损地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则将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停在相对杂乱的普通社区。
结果:停在杂乱小区的那辆,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碎了。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有专家就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人打坏了,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就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碎。
我们在周围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
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街上,如果出现了一袋垃圾,很快就会到处都零零散散地扔着垃圾。
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有一个人穿越马路,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横穿马路。
……
这样造成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会是灾难性的。
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
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
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都只是无足轻重的变化。
但是当这种趋势一旦出现,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当它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但一旦“量变”呈几何级数出现时,灾难性镜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第一场强权战争的出现,可能是使整个世界文明化为灰烬的力量。
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一点点的小小细节的破坏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治世都以时刻修养自己的身心为基础。不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细微的坏习惯、不良苗头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压毁了我们自己。
明明5岁的一天,因为和幼儿园小朋友闹别扭,就打起架来,把对方打伤了。回到家里,明明有点害怕,妈妈会责备他。
结果妈妈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说儿子是好样的,打架就得打赢,看他们谁还敢惹你。有了妈妈的这种暗示,明明在学校里越来越强硬霸道,打架惹事。
十年后,明明因为恶意伤人致残,而被关进了少管所。
很多时候,这种暗示不是别人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进行的自我暗示。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我在读研期间,十次课有九次都是迟到的,剩下那一次,也是因为实在是晚的太离谱,去了反正也快要下课了,干脆不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在刚读大一的时候,偶尔有一次迟到了,但是没有老师,也没有干部指责我,或者给我任何一点点的小惩罚。
于是就有了自我心理暗示,反正迟到也没事,照样不耽误听课,多睡一会吧,结果就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的迟到大王出现了。
这个坏习惯后来让我吃尽苦头。
我在找工作的期间,曾经有一个自己很看重的大学招聘教辅老师,立马亲自跑去报了名。等统一选拔考试的那天,我竟然因为睡觉起来晚了,到了考场,发现已经开考了三十多分钟,根本就不允许再进去了。只能光荣打道回府。心里那个憋屈!
大一的一次偶尔迟到经过一连串强化性重复的系列反应,导致了我的工作前途的巨大失误,也必将导致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会经历更多的曲折。
我们必须每日三省吾身,防微杜渐,不能让一个小墨点渗透了整叠纸,不能让一杯水污了一桶酒。
▲认清自我,秀出独特的自己
有一位牧师正在考虑第二天如何布道,却总也想不出一个好的讲题,很着急。
而他6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
为了安抚他的儿子,不让他来捣乱,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你回房子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好还原,我就给你一美元。”
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哈哈,这下终于可以清静清静了。”
谁知没过几分钟,儿子又来敲门,并说地图已经拼好。
他有点诧异,也有点不太相信,就跟着儿子一块来到了儿子的房间。果然,那张撕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会这么快?”他吃惊地看着儿子,不解地问。
“是这样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牧师抚着小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了。我已经找到了明天布道的题目了。”
我们经常因为人际关系不畅而焦头烂额,也常常抱怨这个社会太过复杂,觉得世事艰险、人心难测。
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难以有所成就,之所以觉得事事难遂己愿,不是世界不对,而是我们自己有问题。
自己都不对,世界怎么可能对呢?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认清自我,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一则伊索寓言正是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典型:
赫尔莫斯想要了解他在世间拥有何等地位,于是化作凡人,来到一家雕刻店铺。
他看到主神宙斯的雕像,便指着问雕刻匠:“这尊雕像多少钱?”
“一个银元。”雕刻匠答道。
他又笑着问:“赫拉(宙斯之妻)的雕像多少钱?”
雕刻匠回答:“比宙斯的雕像要贵一些。”
接着赫尔莫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他作为宙斯的使者,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世人肯定对他刮目相看,就很自信地向雕刻匠询问自己的雕像多少钱。
雕刻匠回答说:“如果你买了刚才那两尊雕像,这尊就免费送给你了。”
这则寓言极具讽刺意味,对那些妄自尊大者无疑是当头棒喝。
从现在开始,抛弃头脑中两幅自卑和自大的错误图像,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认识真正的自己吧。
认识自我,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像老子说的:“知己者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扬长避短,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客观地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对于我们的成功,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我们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就不会很大,甚至无功而返。
达尔文《自传》表明,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才使他能把握住自己的素质特点,扬长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
他十分谦逊又自信地谈到自己:“热爱科学,对任何问题都不倦思索、锲而不舍,勤于观察和收集事实材料,还有那么点儿健全的思想。”
但又认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记忆范围很广,但是比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众,也谈不上机智。因此,我是蹩脚的评论家。”
他还对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思想深感不满:“我很难明晰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使我对自己的见解和假说的原始表述不是错误,就是不通畅。”
伟大的马克思有许多天赋,但他在写给燕妮许多诗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杰出的诗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
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过自己缺乏小说才能的短处,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是能够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成就自己。
著名史学家姜亮夫的经历很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20年代,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他极想成为“诗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师范读书时所写的400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去请教梁启超先生。
不料梁启超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无才华,不适宜于文艺创作。
姜亮夫回到寝室用一根火柴将“小集子”化成灰烬。诗人之梦醒了,从此他埋头攻读中国历史、语言、楚辞学、民俗学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自我的存在,忘记对自己的关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正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那么怎样才能认清我们心中的那个自我呢?
也许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人给我们讲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千古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就是把他人当做自己的镜子,时刻接受别人的监督,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但是,在此,我要说的是----透过镜子,也许可以看到一个你平时看不到的自己,却难以直视内心里的那个你。
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那么的平凡和普通,只有在经历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重大事件时,才能显示出你的独特。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越能认清自我。
▲挖掘潜能,塑造自我
一只老鼠走遍天涯海角,打算去寻找世上最伟大的东西。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世上最伟大的东西,不正是他日日见到的“天”吗?
于是他去找天。
天告诉他:云比天伟大,因为只要云来了,天就被遮住了。
老鼠就跑去找云。
云告诉他:风最伟大,只要风一吹,云就被吹跑了。
老鼠再跑去找风。
风告诉他:墙最强大了,风一吹到墙那里,就被挡住而消失了。
老鼠再跑去找墙。
墙告诉他:老鼠最厉害了,老鼠一来,墙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老鼠这才恍然大悟: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是也都有着某方面的巨大潜能。就像一座座埋在深山里的宝藏,要我们努力去挖掘。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基于多年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有八个,除了我们通常都知道的语言文字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有空间图形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以上智能统统可以译为潜能)
每个人都有某一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巨大潜能,只是通常,经由传统教育方式和人的普遍观念的影响,反而扼杀了或者埋没了人的潜能。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大山,下面蕴藏着无穷的正待喷发的潜能。
不管我们身处何地,是贫困,是富贵,是卑微,是高贵,是黑色,还是白色,我们都一样。
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乡下的同学们,学校准备组织他们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
孩子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他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他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孩子们的忧虑,他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
孩子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乡间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
蒲公英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狗尾草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每一种草都能开花,都会开出让人心醉的美丽,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开出独特美丽的花,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位年轻人屡受挫折,于是他找到一位年老的智者,向他请教。
年轻人问智者:“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命运这回事?”
智者回答说:“当然有。”
因此,年轻人又问:“既然凡事都已命中注定,那么努力奋斗还有什么用?岂不是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智者笑而不答,他轻轻抓起年轻人的左手,告诉他的手掌中有生命线与事业线。然后他让年轻人举起左手并且握成拳头。
这时,智者问他:“年轻人,你的命运线在哪里?”
年轻人答道:“在我的手上。”
智者又问了他一次:“你的命运线到底在哪里?”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命运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后来每当遇到挫折时,年轻人就会暗自握紧拳头,并对自己说:“命运就在我自己的手中。”几十年后,这位曾经屡受挫折的年轻人,终于实现了他自己的理想。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
只要你相信你能做到,你就会努力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生命将是如此绚丽多彩,风景无限。阳光总在风雨后。
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需要不断地强大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最终,你也会实现你的梦想。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比赛,自负地认为一定可以夺冠。
比赛到了中途,搏击高手警觉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手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突破自己的漏洞。
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失去了冠军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回去找他的师父,央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的破绽,好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师父却笑而不语,只是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线变短。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请教了师父。
师父笑着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相比较之下,原来那条线,看起来立刻短了很多。
这时师父说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也就在无形中变弱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
使自己变得更大,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小宇宙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塑造独特的自我,你就是最棒的,你的命运将由你掌控。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点坚韧,一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点即使昙花一现也要奋战到底的豪情。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做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
通常,依米花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依米花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丽只有一次。一次,便足矣!一次的青春容颜,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的无悔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要坚信自己有着巨大的潜能,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怀着即使昙花一现也要万分璀璨的雄心,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强。
▲好情绪使你的形象更富魅力
李力,虽然身为男性却个性柔弱,思想也很悲观,当他有心事时必定立刻找人诉苦。
他在大学时代曾经有过一段罗曼史,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结束,这件事一直放在他心底,从那之后每当他与人聊天时,就总会过度哀怨地向对方描绘自己的心酸。
有一次,李力去参加同事的生日晚会,同事介绍一位朋友与他认识。
散会之后,同事的朋友抱怨:“和你那个同事李力谈话真累。他一直在说大学时代如何认识某人、如何伤心地分手……我一句话也插不上,只好假装表示同情,耐心地等他说完。”
情绪是会传染人的。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传递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可以带给人朝气、快乐、安心和轻松,然而消极的,悲观的,痛苦、厌世的情绪就像病菌,可以迅速传染给你,繁衍扩张,让人生病,甚至死亡。
张总经理对公司的状况不大满意。在一次办公会议上,他作了激励的讲话,保证自己将以身作则,每天做到早到迟退,力图率领大家扭转公司的颓势。谁知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张先生看报太入迷了,出发的时候,离上班时间只剩几分钟了。他匆匆忙忙地开车,闯了两个红灯,被警察扣了驾驶执照。
张先生感到气急败坏,他抱怨说:“今天活该有事,我向来遵纪守法,该死的警察不去抓小偷,却来找我的麻烦,真是可恨!”
回到办公室,正好碰到销售经理来向他汇报工作。他不带好气地问销售经理上周那笔生意敲定没有?销售经理告诉他还没有。
张先生吼道:“我已经付给你七年薪水了。现在我们终于有一次机会做笔大生意,你却把它弄吹了!如果你不把这笔生意争回来,我就解雇你!”
销售经理一肚子的不满,心想:“我为公司卖了七年力,公司少了我就会停顿,张经理不过是个傀儡。现在,就因为我丢掉了一笔生意,他就恐吓要解雇我,太过分了!”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问秘书:“今天早上我给你的那五封信打好了没有?”她回答说:“没有。我……”销售经理冒起火来,指责说:“不要找任何借口,我要你赶快打好这些信件。如果办不到,我就交给别人。虽然你在这干了三年,不表示你会一直被雇佣!”
秘书心里想:“有病啊!三年来,我一直很努力工作,经常地超时加班,现在就因为我无法同时做两件事,就恐吓要辞退我。欺负人!”
她下班回家,看到八岁的孩子正躺着看电视,短裤上破了一个大洞,她就叫起来:“我告诉你多少次,放学回家后不要去瞎闹,你就是不听。现在你给我回到房里去,今晚不许看电视了!”
八岁的儿子走出客厅时想:“妈妈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就冲我发火,真不讲理。”这时,他的猫走到跟前,小孩一生气,狠狠地踢了猫一脚:“给我滚出去!你这臭猫!”
看,张先生的消极情绪通过漫长的链条,最后传导到了秘书小姐家的猫身上。
人的心境是很容易扩散和蔓延到周围的人和事上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自己也很难控制。但是无论如何,拿别人撒气是不对的,对别人是不公平的。
有一天,姜先生来到一家珠宝店,走近柜台,把手提包放在柜台上,开始挑选项链。这时,一位男士推门走进珠宝店,也过来选珠宝。姜先生礼貌地把包移开,但这人却愤怒地瞪了他一眼,意思是,他是个正人君子,无意碰姜先生的手提包。这人感到受到了侮辱,就摔门而去,临走还说:“哼!神经病!”
莫名其妙地被人骂一句,姜先生很生气,也没心思买珠宝了,就离开商店,开车回家。
马路上碰巧堵车,姜先生非常烦躁:哪来这么多的破车;这些臭司机简直不会开车;那家伙开得那么快,不要命啦;这家伙水平太臭了,怎么学的车?……
在一个交叉路口,他遇上一辆大型卡车,那辆卡车先慢了下来,司机伸出头向他示意,让他先过,脸上带着友好的微笑。不知怎么,姜先生的一肚子不快,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个卡车司机那样,用自己的好心情给别人带来愉快,而不要让不良的情绪无限蔓延下去。
每个人都喜欢和好情绪的人在一起,因为可以感受到好情绪,使自己不好的情绪变好,好的更好。每个人也都讨厌和坏情绪的人在一起,毕竟,谁都不希望成为对方的情绪垃圾桶。
保持好的情绪,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你,让你更具吸引力,更有魅力。
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带给别人的是信心和快乐。一个愁眉苦脸的人,除了别人的同情外,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痛苦中不可自拔。
灿烂的笑容让人心旷神怡,柔和的目光让人心如淡水,自信的气质让心存坚定,乐观的秉性让人心胸旷达。
那么,怎样使自己拥有一个更富魅力的好情绪呢?
答:修炼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
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情感的梯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越陡,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状态转化,即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爱的越深恨的越痛,乐极生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摆效应。
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情绪情感的潮高潮低、潮涨潮落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所谓福祸相依、苦乐相随。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总是快乐幸运,生活有乐也有苦,有压力,有平淡。
不刻意去追求快乐,也不因苦难而过于忧愁。保持一颗达观的心态,处乱不惊,自信,勇敢,坚定地生活。
我们要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着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变动,让自己的心境如同清澈平静的湖水。
《坛经》中记载,某日,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忽然,一阵风吹过,在空场地上的帆动了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个和尚说这是帆动,大家七嘴八舌开始争论起来。这时,慧能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心动。
心浮满目皆燥,心静一切皆宁。
把外界的喧嚣隔离体外,闭上眼睛,保留心中的一点宁静,深呼吸,感受清风抚过脸颊的温柔。
▲自制忍耐力是你的力量之源
某个政党有位刚刚崭露头角的候选人,被人引荐到一位资深的政界要人那里,希望这位政界要人能告诉他一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如何获得选票。
但这位政界要人提出一个条件,他说:“你每次打断我说话,就得付5美元。”
候选人说:“好的,没问题。”“现在,马上可以开始。”
“很好。第一条是,对你听到的对自己的诋毁或者污蔑,一定不要感到愤恨。随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噢,我能做到。不管人们说我什么,我都不会生气。我对别人的话毫不在意。”
“很好,这就是我经验的第一条。但是,坦白地说,我是不愿意你这样一个不道德的流氓当选的……”
“先生,你怎么能……”
“请付5美元。”
“哦,啊!这只是一个教训,对不对?”
“哦,是的,这是一个教训。但是,实际上也是我的看法……”
“你怎么能这么说……”
“请付5美元。”
“哦!啊!”他气急败坏地说,“这又是一个教训。你的10美元赚得也太容易了。”
“没错,10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钱,然后我们再继续?因为,谁都知道,你有不讲信用的赖账的‘美名’……”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
“请付5美元。”
“啊!又一个教训。噢,我最好试着控制自己。”
“好,我收回前面的话,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样。我认为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因为考虑到你低贱的家庭出身,又有那样一个声名狼藉的父亲……”
“你才是个声名狼藉的恶棍!”
“请付5美元。”
这是这个年轻人学会自我克制的第一课,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然后,那个政界要人说:“现在,就不是5美元的问题了。你要记住,你每一次发火或者你为自己所受的侮辱而生气时,至少会因此而失去一张选票。对你来说,选票可比银行的钞票值钱得多。”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自我克制,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懂得忍耐,能做到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必有一番大作为。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
心理学家萨勒做过这样一个糖果试验,他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到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煎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的2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到糖的诱惑,或者用双手抱头,不看糖,或者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来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
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试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糖塞进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是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经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犹豫不定、多疑、嫉妒、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人的本性中,就有各种欲望欲求,七情六欲是人性之根,喜怒哀乐也是人之常态。人总是好美恶丑、喜新厌旧的,别人侮辱你总是让你愤怒的。一个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情感的人,只能在平凡和琐碎的懊悔中度过此生。
凡是有大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很强的自制忍耐力的人。唯有那些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下去,能够抵御声色犬马的诱惑,喜怒不露与外,经得起空虚寂寞,懂得隐忍的人,才能有大作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打败,越国国君勾践没有自杀,而是愿意做吴国国君夫差的奴隶,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死,一定要活着,才有机会复国,打败吴国,收复河山。
在吴国他住草棚,像马一样被夫差使唤,经常受到各种侮辱和虐待,他也愤怒、恼恨,但是,十年的奴隶生活,他都忍了下来(加上西施美女的功劳),终于博得了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到越国。
虽然当时的越国,已经是吴国的藩属和附庸,但是毕竟勾践还是一国之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还是能有着比常人好得多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任何的享受。他克制住自己对吃喝玩乐、美女宝马的欲望追求,每天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吃饭时都尝尝,以此来鞭策激励自己。
就这样勾践又苦心隐忍,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为了心中的目标,忍辱负重,克制自己的欲望,三十年的艰辛,终于得偿所愿。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无法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难以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叉开,立了个马步。众人一哄而上,且看韩信如何动作。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
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命。假如他当初图一时之快,与凌辱他的屠夫斗殴拼搏,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论争。
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为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以便我行我素。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不求完美,有点缺点更可爱
在一次选美比赛的决赛中,有七个美女选手。都是才华、相貌、身材、能力俱强。
其中有六个虽然各具特色,但都非常完美,她们展示给大家的就是一个个无可挑剔的人。只有一个女孩儿,每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脸红一下,虽然她的回答也是那么的有新意有独到见解。最要命的是,她有一次竟然在上台的时候摔了一跤。
但是最终的比赛结果,最具吸引力奖的得主,正是这个女孩儿。
在采访中,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她就像个邻家小妹,有优秀的势力,但也有着小小的缺点,非常可爱。而其他的六位选手就让人高不可攀,仿佛根本不是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发现,一个能力非凡而又完美无缺的人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个能力非凡但身上却有着常人的缺点的人强。这条规律被称为讨厌完美律。
这恐怕是人们认为太完美反而缺失人情味,倒不如有个性、有小毛病的人更贴近人性。
人本来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棱角的个体。在“四人帮”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三突出”和“高大全”的人物。
其实那种十全十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根本就不可信,更谈不上让读者喜爱了。实际上,真正的“高、大、全”,本质上往往是“假、大、空”。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不太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
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
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有些小缺点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倒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说,故意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这本身恐怕就是一个缺点。
世上哪有那么完美的人呢?有些缺陷不在表面上表现出来,就必定藏在背后的某个洞穴里,遮遮掩掩,终也挡不住阳光的洗礼。掩饰的不好,被人轻易发现了,我们说他造作、矫情;掩饰的好,没有被发现,我们怀疑他是不是个人。
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活得比一般人更累。而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或合作的人,也会因为被他们过高要求,而活得比较累。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高等学历,容貌很漂亮,事业上也很有成就。她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很多人眼里,可以算一位相当完美的人。
当然她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相当高,稍有缺点的就看不上,觉得配不上自己。又觉得婚姻是终生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
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自己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每个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对象能具有较多的优点,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完美”,却也让人受不了。
首先会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其次,因为对方要求高,你稍有缺点,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会活得很紧张、很累。
如果让人们选择是活得累而完美,还是活得轻松而有缺陷,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是神,我们认可自己的缺点。
如果适当地修饰自己,改变自己,能让自己更自信,有利于展现自己卓越的能力,我们举双手双脚支持。比如整容整形,能改变自己的一些小瑕疵,穿着名牌服饰,修饰衬托自己的好身材,做造型,学礼仪,塑修养等等,如果这些能让我们自己更有气质,更有自信,更有个性,有助于社交、找工作,那我们十万分的赞同。
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修饰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心中,一定要明确地记住:
完美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喜欢我们。然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是形形色色的,人的喜好、偏爱更是不会等同。人人都爱的人是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完美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集合了所有人的美好追求、喜爱和梦想的综合物。它本身只是一个逻辑上存在的词语,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存在体。我们所认为的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无限向往和不断追求中。
(https://www.biquya.cc/id91513/5208223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