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 第二章 人物与流派--心理学家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人类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众多学派中,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去研究的;有从静态去研究的、有从动态去研究的;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种种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承继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
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上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
了解心理学常识,需要对当时的主要心理学家有所了解。
例如,他们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时代背景,他们是怎样成为心理学家的,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各自的理论特点和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与其他心理学家的关系等等。
这些正是本章讲述的主要内容。
心理科学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重要的学派及其发展历程中,这些流派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影响过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学派的研究成果上。
谁是心理学之父?
--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北郊内卡劳的一个牧师家庭。
孩提时代的他,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更是个习惯性的白日梦者,哪怕是父亲来学校里,发现他心不在焉而搧了他几个耳光,也没有改变过什么。
直到后来父亲过世,母亲只有少量的养老金维持生活的时候,他才慢慢控制走神的毛病,痛改前非,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856年毕业。
1857年出任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次年跟随当时名望大振的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他的生理学研究担任实验室助手。
这份工作加强了冯特对生理心理的兴趣。
1864年,冯特晋升为副教授,并辞去了亥姆霍兹的助手工作,在家建立实验室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其间,不惑之年的他也与未婚妻订了婚。
1871年亥姆霍兹离开了海德堡大学,但是海德堡大学也并未让冯特顶替亥姆霍兹的位子,只是授于他临时教授的头衔。
这次提升长了薪水,使得他与未婚妻成婚,并专心撰写《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
而这书著作也给带来希望,1875年出任德国莱比锡大学聘为教授。
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创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个人名声和实验室的名气,吸引了许多助手来到莱比锡,在这所心理实验室里,他领导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项心理学实验研究,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学专门人才。
这些人回到他们各自的祖国,也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也不泛后来成为知名的心理学家,如美国的赫尔、卡特尔、安吉尔,英国的铁钦纳,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闵斯特伯格、马尔比、朗格等等。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专业队伍,为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谁是美国心理学之父?
--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于纽约市,祖父是从爱尔兰来到美国的商人,因投资开发伊利运河而成富豪。
父亲对宗教与哲学极感兴趣,对美国学校颇有偏见,于是不时带着家人赴欧漫游,这使得长子詹姆斯受益匪浅。
詹姆斯曾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和德国都念过书,并且在私立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去过许多名城的博物馆和画廊,也学会了五国语言,甚至于当时的梭罗、爱默生、霍桑等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
他曾经想当一名画家,但父亲希望他在科学或哲学上有所建树;后入哈佛学习化学,又对繁文缛节的实验室工作失去耐心;也想过当一名医生,可惜医学也没唤起他的热情。
最后,他又赴往德国,跟亥姆霍兹学习生理学,并渐渐对新心理学熟悉起来。
1872年,他接受了哈学大学校长的邀请,去哈佛大学教授生理学。
1875年成立一个比较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比冯特1879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还早四年。
可是他一方面强调实验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觉得实验在学术上的局限性。
他不喜欢做实验,但是证明或驳斥一个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所以,他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描述了如何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的实验,也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思想。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张意识是不可分解的整体,这也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主旨。
1884年,詹姆斯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1834-1900)提出了一种的情绪学说,人称“詹姆斯-兰格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对于身体所发生的变化的感觉,身体变化在先,情绪体验在后,简单地说就是悲伤由哭泣引起的,快乐是由大笑引起的。
这个情绪学说以内省观察为依据,没有严格的解剖生理学和实验的证明,但推动了许多关于情绪的实验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情绪研究和情绪理论的出发点。
190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10年他最后一次从欧洲旅行回国两天后逝世。
谁是心灵深处的探索者?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所以童年的拥挤而艰辛生活让他有焦虑感。
或许是他早年就立志刻苦用功,所以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成为小商小贩,于1873年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在学医的中途,他并没感到医学对他的吸引,而受生理学教授布吕克(Ernst Brucke)的影响,全心投入到布吕克的生理研究院。
就这样一边学习医学,一边在研究院里学习,1881年他拿到了维也纳大学的硕士学位。
其间,认识了妹妹的朋友、后来的未婚妻玛莎(Martha Bernays)。
为了开办私人诊所,他投身于维也纳通用学院,学习神经科学,成为脑损伤与脑疾病专家。
1886年他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并于当年娶下玛莎。
其实他独特的职业生涯,源于与医生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合作。
他曾帮助布洛伊尔治疗一位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子安娜(Anna O),利用催眠,用宣泄(Catharsis)恢复痛苦记忆而治愈。
并与布洛伊尔合作于1895年发表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他逐渐开展心理分析的研究,放弃催眠术而改用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法以及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法,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
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阻抗、移情、压抑、投射、升华等等。
著有《梦的解析》用作心理分析与无意识研究,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很大争论,既受到尊崇也遭遇诋毁。
他虽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但显然他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晚年的他患有颌癌,曾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
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八十二岁高龄的他不得不搬到英国伦敦,1939年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谁是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
--桑代克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1874-1949)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牧师家庭。
孩子时代,孤独害羞的他,只有在学习中寻找到乐趣。
极高的天赋,让他1985年就以卫斯理大学50年最高的平均成绩毕业。
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后,他觉得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教程很在意思,并且在听过詹姆斯两次课以后,就完全陷入其中了。
他曾用小鸡、猫等动物,设计一些迷宫和箱子,来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和逃脱行为。
例如,他将小鸡放入迷宫,里面有四条路,三条是死胡同,只有一条路通往有食物、有水和其他鸡的地方。
小鸡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慢慢学会了找到出口,他认为导致成功的行为带来的快乐让小鸡记住了这些行为,同时也忘记那些不愉快的行为。
他将猫放在箱子里,或踩上踏板、或按动按钮,或拉动绳子就可以逃脱。
猫经过试误,慢慢排除了无用的动作,把合适的动作与目标建立了联系。
于是,桑代克形成了自己的联结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强化律和效果律,这两条定律也成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基础。
1912年,桑代克当选为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
--华生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1958)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
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
孩提时代的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
上小学时的他很懒还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过,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
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他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
华生的观点在美国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
他的环境决定论对美国社会发生了广泛影响。
谁是儿童心理学之父?
--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
父亲是位一丝不苟的历史学教授,所以皮亚杰的童年,不像冯特那样迷糊,也不像詹姆斯那样纠结,更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焦虑。
他相对平淡无奇的幼年生活,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几乎没有童年生活,这也可能是他后来为什么喜欢和孩子泡在一起的原因吧。
7岁的时候就开始研究鸟类、海贝等事物,这位少年老成的孩子10岁时,就在当地的自然历史杂志社发表过一篇简要的科学报告。
1918年,他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
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研究所的研究所主任,然后他在纳沙泰尔大学担任了5年的哲学教授。
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1956年起,他一直任新成立的日内瓦大学基因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
此外,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包括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
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谁是新行为主义代表者?
--斯金纳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
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
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谁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
--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父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俄罗斯移民,他是一个生活在非犹太人地区的犹太人,他从小在图中馆中度过了孤独而不幸的童年。
起初,父母意愿让他学习法律,但是他对医学一点兴趣也没有。
1926年入康奈尔大学,三年后转到威斯康辛大学学攻读心理学。
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取得博士学位。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所以他曾是一个忠实的行为主义者。
1937年他到纽约布鲁克林学院任教,在那里待了14年。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其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如果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他的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谁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
--罗杰斯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
父亲是位土木工程师,也是位自由职业者,母亲的观念很传统,父母都信教。
童年的罗杰斯虽然容易害羞,但是很聪明。
念中学的时候,常在父母的农场上做农活。
1919年罗杰斯考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农业,但是学习农业对他来说太没有挑战性了。
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大学,同年前往纽约联合神学院,准备当个牧师。
但是在纽约的学习中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及教育心理学。
1928年起,罗杰斯就在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主要为犯罪和贫困儿童提供咨询和指导。
后来辗转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任教。
曾任1946-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
对人的真正关心是贯穿他职业生涯的主线,他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导向光明的未来。
谁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
--陈大齐
陈大齐,字百年(1887-1983)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
十四岁,随父亲去往上海,在当时江南制造局附近的广方言馆就读,主学中文和英文。
因为当时的新式学堂还没有数理化等自然学科。
到了1903年,陈大齐去往日本求学,先是补习了日文,同时补习了各门自然科学。
1906年,他考取日本仙台第二高等学校。
1909年,陈大齐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哲学。
受当时心理学的权威元良勇次郎教授的影响,陈大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选心理学为主科,社会学为辅科。
到了1912年,陈大齐从获得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学士学位。
从日本回国后,陈大齐与当时的海宁望族查氏之女查淑云结,同年秋天出任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校长。
半年后,他来到北京担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预科教授,讲授心理学课程。
次年夏天,应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的邀请,陈大齐转至北大任教。
陈大齐在北大教学期间,主要教学与学术研究以心理学为主。
他在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出版中国第一部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运用心理学知识反对宣扬神灵的迷信思想,并翻译国外心理学著作等等。
谁是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家?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出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一个小商人家庭。
六岁时,父亲病逝,祖传的小杂货铺也随后倒闭。
七八岁时,他与母亲以替人洗衣服维持生计,并读完了私塾。
1911年,他考入上海。
一次偶然的机公,得知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国内招生的消息,他报名考加考试,并顺利通过。
1914年,他前住美国进入霍普金斯大学,并于1917年,获得该校的方文学学士学位。
随后,他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教育学。
1919年,陈鹤琴学成归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担任教授。
1925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被心理学和教育界公认的学术代表作。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主张和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以及他的“活教育”主张、他的道德教育的文章等等都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谁是中国现代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
--潘菽
潘菽(1897-1988),原名潘淑,字水淑,号有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镇的书香门弟。
1917年,潘菽毕业于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0年,潘菽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名字还潘淑,他觉得“淑”有点女性化,而当他知道南北朝宋文帝有个妃子也叫潘淑后,他但坚定了改名的决定。
取“淑”字的谐音,取“啜菽饮水”之意。
1921年,他前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教育学,后转入印地安纳大学。
在美国求学的留学期间,生活异常艰苦,他通常在学校食堂做零工,到了博士后,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外面餐馆打工。
当时,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博士小工”。
1927年,潘菽学成归国,受聘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又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
潘菽从事心理学研究数十年,不仅作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工作者,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都有哪些流派?
公认的七大心理学派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日内瓦学派和人本主义。
而当代心理学的七种心理学观点:生物的、心理动力学的、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认知的、进化的,以及文化的。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该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进行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在主体思想上是一致的,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机能主义学派主要什么思想?
--实用主义哲学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
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
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
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该去研究那些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东西,即人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则隐藏于身体内部,强度也有大有小。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是反过来通过反应推知刺激,最终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顶峰,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整整30年间,行为主义学派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这在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
格式塔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心理元素
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魏特曼、卡夫卡和苛勒。
这是在冯特本国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
“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由表示“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音译而来。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元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同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因此,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既反对冯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行为主义用来表示刺激与反应的“S-R”公式。
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整体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具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整体并不简单地等于各部分的和。
他们有一句名言:“整体总比部分相加还要多。”
比如,把许多单个的音符放在一起,从它们的组合中会出现新东西(一支曲调),而这种新东西并不存在于任何个别的音符中;把四根线段组成一个正方形,它就已是具有一种新的性质的新的形式,它的含义比四根线段本身的含义要多得多。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
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较大的贡献。
但其不足是,它们研究只局限于感知觉的领域;另外,它的一些原则究竟是否能适用于心理学的全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一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弗洛伊德究竟说了什么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和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
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
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一直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
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成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日内瓦学派研究什么?
--从儿童到老年纵向研究人的心理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
他们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
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
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的智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因此,皮亚杰学说对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心理史上的一个空前创举,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同时,对其他一些学科如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对环境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偏低,对人类智慧的结构化有些牵强、武断。
人本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神经生理学主张什么思想?
--生理机制决定心理活动
神经生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学者。
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
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探能进行研究。
例如,对脑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的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
目前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他们有的甚至不惜放弃原来已研究多年的课题转而投入对神经生理的研究中。
德国解剖学家加尔提出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观点;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仑斯用精确的切除法研究了人脑,发现了脑机能的整体性;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对患“失语症”的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左侧大脑皮层专管“语言”的机能区域的存在;德国医生弗立奇以及法国生理学家形齐格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而发现了大脑皮层上的专管人体肢体动作的“运动”机能区的存在;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探查大脑皮层得到了更精确的机能定位,并首次发现了“记忆”机能区的存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柯贝通过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的触突变化储存在中枢神经的大片网络上的,这种储存是扩布性的,很像全息照相;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通过长期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数理和逻辑等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空间形式、音乐和艺术等形象思维;瑞典生物学家海登在生物学上的DNA和RNA的发现之后,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RPJA是记忆物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休贝尔和威塞尔通过脑电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细胞还有进一步的分工,有的管看线条,有的管看角,有的管看运动等,这项研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认知心理学主张什么思想?
--意识支配行为
认知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高潮。
一般认为,该学派的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
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
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为此他们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来的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https://www.biquya.cc/id90929/5216968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