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 第21章 没权时,做事的方法和步骤(2)

第21章  没权时,做事的方法和步骤(2)      
              找出你的方法      

              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办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找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世界上所有的大发明、大发现均是如此。

如果你在某方面有了创新,你便会赢取令人刮目的新的身价。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

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边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

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

于是她就答应了。

      

              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

厨娘说,她给了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

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将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在这则寓言的结尾,伊索总结说:“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说到创新,说到成功,可能大多数人会说,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我们大多数所理解的“成功”与“创新”,往往是指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如青霉素的发明,杂交水稻的培育,人类基因组“密码”的破解,等等。

是的,这些都是创新的结果,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起的发明,而发明或发现这些的人士,毫无疑问都是成功者。

      

              但是,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

      

              你也可以创新,你也可以成功。

      

              在日本,一家知名味精公司的社长对全体工作人员下达了“成倍地增长味精销售量,不论什么意见都可以提,每人必须提一个以上建议”的命令。

      

              于是,营业部门考虑营业部门的建议,宣传工作琢磨宣传工作的,生产部门打算生产部门的,大家纷纷提出销售奖励政策、引人注目的广告、改变瓶装的形状等方案。

      

              然而,一位普通女工却苦于提不出任何建议来。

她本想以“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为由而拒绝参加,但考虑到这是社长的命令,并且言明不论什么建议都可以,所以她觉得拿不出建议有些不合适。

      

              就在这当中,某日晚饭时,她想往菜上撒调味粉,由于调味粉受潮而撒不出来,她的儿子不自觉地将筷子捅进瓶口的窟窿里,用力往上搅,于是调味粉立时撒了下来。

在一旁看着的女工的母亲对女儿说:“如果你提不出社长让提的建议,你把这个拿去试试看。”

      

              “这个?

!”

      

              “把瓶口开大呀!”

      

              “这样的提案!”

女工本来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又无其他建议可提,于是就提出了把味精瓶口扩大一倍的提案。

      

              审核的结果出人意料。

女工提出的建议竟进入15项得奖提案之中,领得奖金3万日元。

而且此提案付诸实施后,销售额倍增,为此,女工又破例从社长那里领取了特别奖,其身价在社长眼里又一次上涨了。

      

              受宠若惊的女工想:“出主意,出主意,原来以为很难,没料到这样的提案竟然也得了奖。

像这样的提案,一天能提上两三个。”

      

              所以说,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天才。

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办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找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大发明、大发现均是如此。

      

              这只是一个方法!是一个实在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方法!然而这却是一个成功的方法。

之所以这样讲,是为了要告诉你一个道理,那就是你也可以找出属于你自己的方法,只要你的方法与众不同,也许它就是一个好方法。

关键在于你要去找,而不是坐在那里想:这肯定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方法!如果你总是这样想的话,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你肯定已经输掉了!      

              找出你的方法,实现你的梦想!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脸皮薄难成大事      

              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经不住拒绝的打击,只要略一受阻,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拂袖而去,再不回头,甚至与对方争吵闹崩。

      

              表面看来这种人似乎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是心理素质过于脆弱的表现,只顾面子而不想千方百计达到目的的人,很难办成事情,更难有大的事业发展。

      

              因此,在求人办事时,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笑容可掬地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有这种缠住不放的意志,才能把事情办成。

      

              另一方面,软缠硬磨消耗的是时间,而时间恰恰是一种办事武器。

时间对谁都是宝贵的,人们最耗不起的是时间。

所以,如果你以足够的耐心,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与对方对垒时,就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震慑,足以促其改变初衷,加快办事速度。

所以,你要沉住气,耐心地牺牲一点时间,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有个拉保险的业务员,到一家餐厅拜访餐厅老板,老板一听是保险公司的人,笑脸倏地收了起来:“保险这玩意儿,根本没用。

为什么呢?

因为必须等我死了以后才能领钱,这算什么呢?”

      

              “我不会浪费您太多的时间,您只要给我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为您说明就好了!”

业务员并不退缩。

      

              “我现在很忙,如果你的时间太多,何不帮我洗洗碗盘呢?”

      

              老板本来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戏谑他,没想到年轻的保险员真的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袖子开始洗了。

老板娘吓了一跳,大喊:“你用不着来这一套,我们实在不需要保险!所以,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我们绝不会投保的,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

      

              这个业务员每天都来洗碗盘,老板依旧是铁石心肠地告诉他:“你再来几次也没用,你也用不着再洗了,如果你够聪明,趁早找别家吧!”

      

              但是这位有耐心的业务员依然天天来洗,10天、20天、30天过去了。

到了第40天,这个讨厌保险的老板,终于被这个青年的耐心打动了,最后答应他投高额保险,不仅如此,而且还替这位有耐心的年轻业务员介绍了不少生意。

      

              催问很有讲究,催问时,态度要诚恳,语气应平和。

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处理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处理,受点委屈也值得。

你仍然要心平气和地陈述你的看法。

      

              求人办事时,说话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

“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

为何讲话不算数?”

“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

“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

等等的责问句或命令句。

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

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不管双方认知距离有多大,只要你耐心周旋,缠住别放,用行动让对方感到你十分有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缠”出希望了。

      

              用小事结交情,有交情做大事      

              法国曾经流行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

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联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当上总理,自然就很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

一名政治家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当他被委任组阁的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

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位部长,如何去挑选这么多的人选呢?

这的确是一件难事。

因为被选的人中除了有一定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到别人的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通天的本领,别人也不知道。

由此可见,人和事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做事认识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人之后做成更大的事。

      

              平时多沟通,急时有人帮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也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惜的。

这就需要大家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有位刚去美国的人给他的国内朋友来信说:“我们在这儿也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难得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这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

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去。”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应酬朋友的方法,我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有事情时,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

比方说上星期我儿子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友人江医生想办法,他马上驾车从70公里外赶到,初步诊断,认定他患了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孩子进医院做了手术……”      

              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你可曾有过?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本想马上去找他,但后来转念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看他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

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就会有些后悔“闲时不烧香”了。

      

              友情投资,宜走长线      

              做人做事,不可急功近利。

友谊之花,须经年累月培养。

      

              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看到大鱼上钩之后,总是不急着收线扬竿,把鱼甩到岸上。

因为这样做,到头来不仅可能抓不到鱼,还可能把钓竿折断。

      

              他会按捺下心头的喜悦,不慌不忙地收几下线,慢慢把鱼拉近岸边;一旦大鱼挣扎,便又放松钓线,让鱼游窜几下,再又慢慢收钩。

如此一收一放,等到大鱼筋疲力尽,无力挣扎,才将它拉近岸边,用提网兜拽上岸。

      

              求人也是一样,如果逼得太紧,别人反而会一口回绝你的请求。

只有耐心等待,才会有成功的喜讯。

      

              有一位小公司的老板靠承包那些大电器公司的工程谋生,起初他的日子也过得很是困难。

但后来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这位穷老板很快掌握了制胜的秘诀。

与一般企业家的不同之处是:他不仅奉承公司要人,对年轻的职员也殷勤款待。

      

              谁都知道,这位穷老板并非无的放矢。

      

              事前,他总是想方设法将电器公司中各员工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认为这个人大有可为,以后会成为公司的要员时,不管他有多年轻,都会尽心款待。

这位穷老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作准备。

      

              这位老板明白,10个欠他人情债的人当中总会有几个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他现在做的“亏本”生意,日后会利滚利地收回。

      

              所以,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晋升为科长时隔不久,他会立即跑上去庆祝,并送上礼物,同时还邀请他到高级餐馆用餐。

年轻的科长很少去过这类场所,因此对他的这种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动,心想:我从前从未给过这位老板什么好处,并且现在还没有掌握重大交易的决策权,这位老板真是位大好人!无形之中,这位年轻科长自然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意识。

      

              正在受宠若惊之际,这位老板却说:“我们公司能有今天,完全是靠贵公司的抬举,因此,我向你这位优秀的职员表示谢意,也是应该的。”

这样说的用意是不想让这位职员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这样,当有朝一日这些职员晋升至处长、经理等要职时,还记着这位老板的恩惠,因此在生意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许多承包商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而这位老板的公司开得越来越火,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平常关系投资多的结果。

      

              综观这位老板的“放长线”的手段确有他“老姜”的“辣味”。

这也揭示了求人交友要有长远眼光,尽量少做临时抱佛脚的买卖,而要注重有目标的长期感情投资。

同时,放长线钓大鱼,必须慧眼识英雄,才不至于将心血枉费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庸才身上,以免日后收不回成本。

      

              多聚人情,慎用人情      

              人情好比存款,不能滥用。

人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人情也是这样,尤其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帮助你的情义或能够保护你的人是有限的,要好好珍惜。

      

              “人情世故”总是夹杂着真诚与虚伪的成分。

虽然是一种形式,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必不可少的,因此,除非离群索居,遗世独立,否则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人情世故”的纠缠。

也许你不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但既然身处社会,此事就万万不能疏忽。

      

              人情世故虽然不一定能为你立即带来多少好处,但多施恩泽,助人为乐,即使你是一个穷人,没有多少的资源,但有时无意随手帮的忙,都有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得到回报。

      

              作为一个普通人,本来可用的“资源”就非常少,在社会上的地位往往处于最基层。

要想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把工夫下在平时,所以在平时,你就要注意多聚人情。

因为人情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你存得越多,可领出来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可运用的资源就越少。

福泽深厚的人总是有贵人相助,并不总是运气好。

你越是乐于助人,解人之困于危难,在危急的时候就越有人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所谓“人助者天助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以显示自己的人脉之广,以此来炫耀自己。

但要知道“人情”是有限的,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的忙。

      

              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要他帮你的忙,结果可能是你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转淡,接着别人对你避之唯恐不及,要么就是别人认为你这个人不通人情世故,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就此中断了。

这是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

      

              要好好地把握友谊的亲密度,不可太浅,也不可太过,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好朋友见面和交往的机会当然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可是任何事都有个“度”,超越这个界限你得到的就是相反的结果。

      

              所以请朋友帮忙要注意,第一,弄清楚你和对方的情分如何,再决定是不是找他帮忙;第二,就是即使对方曾经欠你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特别是喜欢斤斤计较的朋友,你们交情再深,也不可轻易找他帮忙;第三,人情要有适度的回馈,也就是要懂得“还人情”。

      

              以朋友找朋友      

              中国人都有老乡的观念,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泪”“汪汪”直流,深刻道出了彼此内心的那种感受,似乎相互之间已不止是同住一个地方那么简单,而且与别人相比,有一种亲情混杂在情感之中。

同吃过一个地方的饭,同住过一个地方的房,这种说不清、道不出的感情很特别,它促使着老乡关系的稳定发展。

      

              国人自古以来,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同姓或联姻的家庭同住在一处,比如什么林家村、李家村,说的就是同一村中大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对外则又都是老乡,彼此血缘承自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开始便利起来,人类的不断迁移也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因此,人们越来越不安分于在那种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他们需要与不同姓或不同乡的人进行交流,迫切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连儒家也提倡读书人多出外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就这样,人不断地出去,有的就在异乡停留下来,定居繁衍,时间久了,同在异乡的人便根据地域自然形成一种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但这种关系,深挖起来,其中还有一层也许近、也许远的血缘关系。

      

              既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老乡,那就更是一家人了,不但亲上加亲,而且都认同一个祖宗,有事求你帮忙自然是分内之事。

因此,在处理老乡关系上,不要只限于地域上的相同或相近,更要懂得在这一层基础上深挖一层,说不定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裙带,那这关系不就更容易搞定了吗?

      

              宋某是清朝末期人,参加科举屡试未中,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宋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精深,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时,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宋某异常欣赏,遂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家财万贯之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却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宋某给赶了出来。

      

              宋某原乃清高之人,现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

不过,冷静之后,宋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那时不比现在,亲属辈分之间不大在意了。

那时的亲属辈分非常严格。

爷是爷叔是叔,就是你比一个人大了十几岁甚至更大,但人家辈分比你高,你就得叫人家爷。

      

              宋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他发现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严格上来说,这位老乡应叫宋某“表叔”,尽管宋某年龄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年龄却已58岁了。

      

              最后,在族谱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他只有遵循几千年来的“礼”,而宋某最后轻松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宋某在这里可以说出奇制胜,耍了一个花招,钻了一个空子,但从根本来说,就是他找到了与这位老乡的裙带关系,续上了血缘关系,在两重力量的压迫下,那位老乡的吝啬之心也不得不变一变了,或许,渐入老态的他也想以后叶落归根吧!      

              所以,在与老乡相处时,并不是所有的老乡都那么好说话,总会有一些非常难相处的人,这跟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也许在地域的观念上,他并不看重;或者是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只懂索取,而不知付出,这样的老乡就很难相处了。

      

              但这时不妨来点“旁门左道”,不要死钻牛角尖,要想方设法找出与他在血缘上相连的地方,当然,这里的想方设法不是要你去骗,而是要你去找,努力地去找。

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他的爷爷的堂弟的妻子是你外公的妹妹,要不然有可能你的姑妈的表哥的侄子的女儿是他的妻子。

这要一找起来,有可能就能找出一点端倪,毕竟,既为老乡,同住一个范围之内,彼此血缘相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这样看来,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基础,底子再牢靠些,以后的关系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些。

任何人面对“亲”人,无论是近是远,在接待的态度上,总会与别人有些许的不同,也不论这不同点有多大,这就可能与之搞好关系。

      

              既然中国人对老乡有特殊的感情,学会利用同乡关系,不但可以多交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万一自己在外面有了什么麻烦,也可以有“征用”别人的资本。

那么,该怎样拉近老乡关系呢?

      

              1.利用乡音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用家乡话作见面礼,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

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

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

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2.利用乡产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互相帮忙,理所应当,还送礼物给对方,这不太俗了吗?

这种想法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

      

              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在于心上。

“乡产”也许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3.利用乡情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一开始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

也许,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家乡上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因此各个集团为维护自己的势力,老乡关系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重用。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都被五台人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提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山西人会理财……”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也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

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一直盼望着能在这里多碰上几个老乡以缓解思乡之情。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以多加照应。

      

              罗某一接到邀请,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又一个“家”,并成为其中的领导者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规模,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都很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就会为我代劳……”      

              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了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可以借力的群体,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简单的一些方便呢?

所以,结交好老乡关系,对于帮助自己办事成功,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以裙带连裙带      

              亲故亲故,无亲不故。

亲之所以亲,就是因为彼此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

因此也就有了“一人飞升,鸡犬升天”之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里的这句话道出了“亲”的性质、精髓。

      

              著名诗人徐志摩当年拜师学艺,就多亏了一位亲戚的引见。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直到15岁了,他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

      

              当听说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这方一面很有造诣时,他很想投入其门下去学习,但苦于没有人从中引见。

      

              恰巧的是,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子恩是同窗好友,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求表舅从中为其引见。

      

              在与表舅的一席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那坚定而又略带哀婉的语气,以及对长辈的谦恭之情,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材,于是,最后答应了他,并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子恩的家,让其拜在梁子恩的门下,从此,老师的辅导加上自身的努力,徐志摩在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亲戚关系时,言语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善用亲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善用语言去说服对方,感动对方。

      

              除了言语技巧外,在中国的亲属往来中,也可以用“投桃报李”之法。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平常,但运用起来往往因人而异,结果大有不同,这其中也是有奥秘所在的。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中的酬报原则。

      

              在社会交往中,任何人都免不了帮别人的忙,也免不了为别人所帮忙,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亲属往来中,当求助于亲戚时,出于亲戚关系,表面上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可真正做起来时,却会拖拖拉拉,或借故推托。

      

              为什么呢?

在亲戚的眼中,求助人即使是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当彼此之间并没有很近或很深的血缘关系时,亲戚无须加以特别照顾。

      

              因此,在利用自己的亲戚关系之前,何不先让人家利用一回,让对方欠下一个人情,或者干脆说,让对方小小地利用一回,欠下一个小小的人情;继而,在“投桃报李”的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在亲情的基础上加上恩情,何愁所求之事不成?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权倾朝野,但有谁知道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八旗女子登上太后的宝座的呢?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谈谈安德海--慈禧太后的一个远房亲戚。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氏,16岁时被咸丰帝选秀女时选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秀女,入宫之后,叶赫那拉氏每天对镜梳妆,精心打扮,等候着皇帝的临幸。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也不曾见过皇帝的人影。

因为皇上妻妾众多,如今又来了这么多秀女,哪里顾得过来。

所以,叶赫那拉氏也和无数的宫女一样,被冷落在宫中桐荫深处。

然而,叶赫那拉氏可不甘心这样无声无息地待下去,她的小脑瓜飞快地转着主意:凭个普通秀女,要接近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她懂得:人托人,能上天。

于是,她找到了同是镶蓝旗的亲戚,现在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红得发紫的大红人)--安德海,请求他帮忙,安德海一见是一位不很熟悉的亲戚,起初并不热衷于帮助叶赫那拉氏。

      

              很快,叶赫那拉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把每月由内务府发给的月银攒起来,买通安德海来打听皇上的消息。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不久,叶赫那拉氏得到安德海送来的消息,说:“近几日咸丰帝每天饭后便乘坐小轿从初宫到水木清华阁去午睡避暑,来回都从桐荫深处经过。”

      

              于是,叶赫那拉氏抓住机会,每天午后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那里婉转高歌,从此地经过的咸丰帝被她的歌声与美貌迷住了,当即叫叶赫那拉氏到他的初宫去,召幸了她。

      

              不几日,叶赫那拉氏便被封为贵人,但她仍不满足,继续给安德海以恩惠,而安德海在亲情与恩情的“威逼”下,成了咸丰帝与叶赫那拉氏之间的桥梁,及时地把咸丰帝的行踪与言谈告诉叶赫那拉氏。

就这样,凭着这个亲戚的通风报信,叶赫那拉氏的地位迅速提升,从贵人到懿嫔,从懿嫔到懿妃,后又升为懿贵妃,最后终于成为两宫太后之一,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叶赫那拉氏懂得利用“投桃报李”的方法处理与利用亲戚关系,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投桃报李”是一种互逆的过程,就是说,除了可先“投桃”后得到亲戚的“报李”,也可先让亲戚“报李”后再“投桃”。

求助于亲戚时,在亲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可先允诺“投桃”,从而得到对方的“报李”。

      

              清朝中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很善于利用这种技巧去利用亲戚关系。

      

              有一次,胡雪岩为了购进一批昂贵的珠宝,急需要一大笔钱,但苦于自身没有那么多的现银,找别人借又因为数目太大,没有人肯借给他。

      

              于是,胡雪岩就去找他的堂伯,他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茶叶商人,家财万贯,且经常仗义疏财。

当胡雪岩把来意说明之后,并向堂伯保证,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到时答应分给堂伯三分红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赏他,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红利的诱惑,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在没有任何抵押、担保的前提下,只有胡雪岩的口头承诺及彼此的信任,堂伯便借给了胡雪岩300万两银子,这相当于他资产的2/3。

      

              结果,这笔珠宝买卖及最后的交易十分顺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还赚了几百万两的巨额利润,并如数将先前允诺的本钱与红利一并还给了堂伯。

      

              如此看来,在求助于亲戚时,可充分运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对方,然后做出承诺,让对方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

这样,才可能先得到亲戚的“报李”。

      

              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就是在做出“投桃”的承诺之后,就必须要凭自己的良心办事,要有诺必践,千万不要做出小人行径,暗中坑亲戚一把。

果真如此的话,亲情这条路会被彻底堵死,相信一般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巧借显贵,抬高身价      

              攀龙附凤之心世人都有,谁不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说不定就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别人眼中的上层人物,从而在办事过程中畅通无阻。

      

              如果你家有亲人位列社会名流显贵,或有亲戚朋友任要职或是能力很强,将来能对你起作用,你就可以利用普通人攀龙附凤的心理,开口向别人请助,往往他们会很乐意为你办事。

      

              当你身边实在没有合适的说客帮忙时,也可以从名人中拉一位,借用一下他们的地位和声望,充当你与被求者沟通的媒介。

      

              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黑人出版家约翰逊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就是用借找人之名的做法招来真尼斯无线电公司的广告的。

当时真尼斯公司的头头是麦克唐纳,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总经理。

我写信给他,要求和他面谈真尼斯公司广告在黑人社区中的利害关系,麦克唐纳马上回信(我断定他只是想抛开我)说:“来函收悉,但不能与你见面,因为我不分管广告。”

      

              我并没泄气!在我一生中每次面临关键性转折点的时刻,人们开头对我总说不行,我不能让麦克唐纳用那官腔式的回信来避开我,我拒绝投降。

      

              “好,他是公司的头头,但又不掌管广告,他是干吗吃的?”

我想。

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他掌握着政策,相信也包括广告政策。

于是我再次给他写信,问问我可否去见他,交谈一下关于在黑人社区所执行的广告政策。

      

              “你真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年轻人,我将接见你。

但是,如果你要谈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广告的话,我就立即中止接见。”

他回信说。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该谈什么呢?

      

              我翻阅美国名人录,发现麦克唐纳是一位保险家,在亨生和皮里准到达北极那次闻名世界的探险之后的几年,他也去过北极。

      

              亨生是个黑人,曾经将他的经验写成书。

      

              这是个我急需的机会。

我让我们在纽约的编辑去找亨生,求他在一本他的书上亲笔签名,好送给麦克唐纳。

我还想起亨生的事迹是写故事的好题材,这样我就在还没有出版的7月号《乌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以一篇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我刚步入麦克唐纳的办公室,他第一句话就说:“看见那边那双雪鞋没有?

那是亨生给我的。

我把他当做朋友。

你熟悉他写的那本书吗?”

      

              “熟悉。

刚好我这儿有一本,他还特地在书上签了名。”

      

              麦克唐纳翻阅那本书,接着,他带着挑战的口吻说:“你出版了一份黑人杂志。

依我看,这份杂志上应该有一篇介绍像亨生这样人物的文章。”

      

              我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将一本7月号的杂志递给他。

他翻阅那本杂志,并点头赞许我。

我告诉他说,“我创办这份杂志就是为了弘扬像亨生那种克服重重困难而达到最高理想的人的成就。”

结果自然顺理成章。

      

              抓住了对方有意攀附于你的心理,如果你有事相求,他一定会尽量答应你。

      

              办事的“冷热水效应”      

              一盆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如果先把手放入冷水里,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若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就会感到温水很凉。

同一盆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

在办事中,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就可赢得某种心理优势,进而获得主动,增添制胜砝码。

      

              姑娘小倩相貌一般,但很有心计。

一次,她去某公司应聘求职,长相出众、能说会道的姐姐要和她一块去,小倩不同意,她非要和人称“丑小鸭”并且还有点口吃的妹妹一起去。

别人都不理解,但小倩却心满意足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经他人介绍,小倩打算和某个男青年“见见面”,同求职一样,小倩不愿姐姐作陪,而是领着妹妹。

别人笑话她,但后来,小倩和那位男青年组建了一个美满家庭。

小倩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呢?

因为她明白,和“热水”一块,主考、头次见面的男青年有可能将其“低看一等”;和“冷水”一起,主考、头次见面的男青年则可能将其“高看一筹”。

      

              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汽车,深得公司经理的赏识。

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车。

极懂人性奥妙的老李对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

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

没想到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大大夸奖一番。

倘若老李说本月可以卖15辆或者事先对此不说,结果只卖了12辆,经理会怎么认为呢?

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老李失败了,不但不会夸奖,反而可能会百般指责。

在这个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的情况--顶多卖5辆车,报给经理,使得经理心中的“预期”变小,因此当月绩出来以后,对老李的评价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提高了。

      

              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一个良好评价。

      

              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下意识要进行相互比较、有时为了让某人接受一件有些勉强的事情(温水)时,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难的事(冷水)作反衬,出于趋利避害、两难当中取其易的本能,他会痛快地接受想让他接受的(温水)。

      

              假若首先让对方尝尝“冷水”的滋味,就会使他心中的“秤砣”得以缩小,因此他会对获得的“温水”感到高兴。

      

              一次,一架民航客机即将着陆时,机上乘客忽然被通知,由于机场拥挤,无法降落,预计推迟1个小时到达。

顿时,机舱里一片抱怨之声,乘客们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

几分钟后,乘务员宣布,再过30分钟,飞机就会安全降落,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又过5分钟,广播里说,现在飞机就要降落了。

虽然晚了十几分钟,乘客们却喜出望外,纷纷拍手相庆。

在这个事例中,机组人员就是运用了“冷热水”效应,首先使乘客心中“预期”变小,当飞机降落后,对晚点这个事实,乘客们不但不厌烦,反而异常兴奋了。

      

              会求人是一门学问      

              有的人把“不求人”标榜为自己的清高,其实恰恰反映了他的狭隘和局限,有的人把“求人”看成是一件很低贱的行为,其实恰恰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认识的肤浅和偏颇。

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求人不如求己”,可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事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人的能力、资源、视野都是有限的,你必须通过请求别人的帮助、引荐、指导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但是除了自己的父母和至爱亲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必须帮助你,因此,求人就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求别人办事时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才能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

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

      

              那么,如何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呢?

当然,办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与人有差异,没有什么通用的办法。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同步心理      

              什么是同步心理呢?

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支配人们的行为,导致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

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

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

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180°的大转变。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

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

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时,就只能放弃求他的念头了。

      

              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也就是“在求助于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

’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怀疑你。”

      

              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

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个希望儿子考上大学的母亲,为了改变儿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而与他进行的对话:      

              “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紧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弹吉他,这样下去不行啊。

唉,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哼,怎么想?

我觉得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

那些书呆子们拼了命考上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结果又怎样?

像爸爸,在公司做了那么久,还不是一遇裁员就立刻失业啦!”

      

              “话不能那么说呀!虽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员了,可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水准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吗?

你想要的东西有哪一样没买给你?

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劳,全都因为他上过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的缘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欢音乐,想试一试自己究竟能不能靠它闯出一条路来,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后悔的。”

      

              “音乐?

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只能把它当做一种爱好。

因为要想成为音乐家是要有特殊天赋的。

你确定自己有天赋吗?

就算你有天赋,还得加上不断地训练呢!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乐吗?

能吗?”

      

              “说得也是……但我还是想试试。”

      

              “喜欢归喜欢,放弃考大学而搞音乐,毕竟太冒险了!”

      

              “嗯,知道了。”

      

              这位母亲的说服相当成功。

她巧妙地利用了儿子对于放弃大学而专搞音乐的潜在不安全感,让他明确感受到危机所在。

      

              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

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

      

              投其所好,诱对方心动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

不先把人搞定,就无法把事搞定。

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俗话说:“不怕对方不上套,就怕对方没爱好。”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办的。

所以,与其苦心孤诣地琢磨事,不如尽心竭虑地琢磨人。

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拍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战国时的张仪,学了一套“纵横术”,带了几个乡人到楚国去求富贵。

但事与愿违,在楚国穷困得无以聊生,生活异常拮据,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气冲天,都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说:“你们是不是因为穷了,享受不到什么快乐就要回去呢?

这样吧,再挨几天,不是我夸口,只要见到楚王之后,我保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则的话,你们可敲碎我张仪的门牙!”

      

              那时候,楚王正宠爱着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

      

              张仪那天见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兴。

张仪就说:“我到这里很久了,大王还不给我一点事做。

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去晋国跑一趟,到那边碰一碰运气!”

      

              “好吧,你只管去吧!”

楚王巴不得他赶快离开,便一口答应。

      

              “当然,不管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还是要回来一次的。”

张仪说,“但请问大王,需要从晋国带些什么吗?

譬如那边的土特产,您若喜欢,我可顺便带一些回来。”

      

              楚王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本国多的是,对于晋国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欢那边的美女吗?”

这句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连忙问:“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

张仪一本正经地说,还做起手势向楚王解释,“那真是妙呀!漂亮极了!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似仙女一样?

粉红的脸颊,雪白的肌肤,头发黑得发亮,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说话娇娇滴滴,简直比银铃还清脆。

正所谓比花花枯谢,对月月无光,云鬓压衡岳,裙带系湘江……”      

              这席话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着张仪的手势转,连嘴巴也合不上。

“对!对!对!本国是一个荒僻地区,我从未见过晋国的那些小娃儿,你不说,我倒忘了,那你就给我去办,多带些名贵的土特产回来吧!”

      

              “不过,大王,没货款办事可就难了。”

      

              “那还用说,货款是少不了的。”

楚王立即给了张仪很多银子,让他尽快去办。

      

              张仪领到银子后,又故意把这消息传开,直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

两个人一听,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告诉他说:“我们听说张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晋国去买土特产,特地送上盘缠,给先生做个路费!”

因此,张仪又刮了一把。

      

              张仪要去晋国了,他在向楚王辞行时,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说:“我这一次到晋国去,路途远,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来,请大王赐我几杯酒,给我壮壮胆吧。”

      

              “行,行!”

楚王客气地叫人赐酒给张仪壮胆。

      

              张仪饮了几杯,脸红起来,又装模作样地拜请楚王,说:“这里没有别的人,敢请大王特别开恩,叫最信得过的人出来,亲手再赐我几杯,给我更大的鼓励和勇气。”

      

              “可以,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早日完成你的使命!”

      

              楚王看在“土特产”份上,特别把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张仪一见,连酒都不敢饮了,“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说:“请大王把我杀了吧,我欺骗大王了。”

      

              “为什么?”

楚王惊讶不已。

      

              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未见到有哪个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

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去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现在见了,觉得把大王给欺骗了,罪该万死!”

      

              楚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是什么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

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没有谁会比得上我的爱妃,是不是?”

又连忙向左右两个贵妃献殷勤,做了个怪样。

      

              南后和郑袖同时眨两下眼、嘴角一撇:“嗯!”

      

              从此,楚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张仪也落得个岁岁平安。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楚王的弱点就是爱女色,而南后和郑袖的弱点则是害怕有人夺去她们的地位。

张仪正是抓住这些人的弱点,从他们身上赚取了许多银两。

当然,张仪日后的发达比这个要大得多,这只是张仪小试了一把。

但给了我们很大启迪,那就是不一定非要认识有权势的人才能办好事,只要稍微动点脑筋,照样可以把难办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并让对方认可,这样才能很轻松地求得有权势的人帮你把事情办好。

      

              促使对方下决心      

              面对犹豫踌躇的人,与他们沟通时,经常需要提出你的意见,甚至替他们作决定。

此时,明确地说出答案可以当成说服的手段。

      

              例如,在服饰店镜子前比画许久的女士,常为该买这件还是那件衣服而伤脑筋,销售小姐如果能具体地提出意见:“长裙能表现出飘逸的美感,牛仔裤呈现潇洒的帅气。”

往往能促使顾客作决定。

倘若仍无法选择时,不妨再告诉她:“你身材修长,穿牛仔裤更合适。”

顾客或许一下就被你的话点醒立刻买下,这是高明的销售手法。

      

              用简单而又令人惊讶的“断定法”来操纵对方,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某男对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说:“除了我以外,再也无人能让你幸福,只有我才最合适你。”

老练的刑警在审讯犯人时,会在语气中偶尔插入这样的话:“你迟早要说出真相!落在我手上的人,没有一个能隐瞒住真相!”

刑警重复地将这个信息灌输到犯人的脑海中,让他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我一定躲不过”的印象,而最终吐露实情。

      

              另外一种促使对方下决心的方法是给人以绝处逢生感。

      

              在说服的时候,如果仅指出对方的做法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就会使他因绝望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相反,如果你在对方泄气的时候,给他指明一条出路,他肯定会十分高兴地采纳。

      

              一位父亲就是利用人绝处逢生的心理来劝说儿子养成储蓄的习惯的。

      

              父:“孩子,好久前你就想买球棒,妈妈给你买了没有?”

      

              子:“没有!”

      

              父:“为什么不自己想想办法呢?”

(引起对方的需求欲)      

              子:“可是我没有钱呀!”

      

              父:“这样吧!从明天起,爸爸每天给你1元钱。

你存1个月后,该有多少钱了?”

      

              子:“30元呀!”

      

              父:“两个月以后你就有60元了,60元可就够买球棒的了。

不过,这两个月中,你必须不花钱买其他东西。”

      

              子(高兴地):“那我就不用等妈妈买了。”

      

              父:“是呀,你以前没有球棒,当时感觉怎么样呢(使对方产生绝望感)?

现在你把零用钱储蓄起来,就可以买到新的球棒,你的朋友看到你有了新球棒会怎样?

你有没有必要存钱呀?”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凭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回答。”

的确,要想给人以绝处逢生感就得把问题提好。

这类提问,不仅能使你有条不紊地诱导对方,而且还有助于对方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礼轻情义重”      

              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出主人的情意。

奇怪的是最讲究传统的国人,似乎忘了“礼轻情义重”这句传统的教诲。

往往一味与他人比,似乎越贵重的礼物越好,甚至有人信奉“办多大的事,送多重的礼”这样的原则,实际上送礼不一定要这样送,不必因为办一件难办的事情而倾家荡产。

善于送礼的高手,所挑选的礼物,总是经过细心的选择,同时把真情包装在礼物之中,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情义,使人觉得于情于理,实在是无法拒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

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

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调查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详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

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

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

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礼”轻得非同寻常,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一片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义重”了。

      

              西方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鲜花、一本书、一篓水果。

礼物虽小,却成敬意。

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好好学习外国人的送礼艺术。

      

              送礼,本身就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义重”。

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分,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人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

要送水果就称它10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有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

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下子提了那么多的礼物,人家还可能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

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

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首先难下台的还是你。

      

              如果取消“经济价值”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送礼标准呢?

当然应是令对方高兴的,而价钱高低不应作为衡量的标准。

      

              前些年一些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些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因为城里缺,或者说不如他送的新鲜,因此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这些礼物。

      

              你愿做个聪明人吗?

那么当你送礼时就不要只考虑到面子,仅斟酌掏多少票子出来,还是要记住“礼轻情义重”这句古训,以能使对方高兴为送礼的最高标准。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极偏远的山区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里人,没有向他收取一分钱的报酬。

      

              那个山里人回家以后,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到城里,把那一捆柴放在医生的脚下,可笑他不知道现代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烧柴”这个概念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费。

      

              但事实却不然,在爱里没有什么是徒劳的。

那位医生后来向人复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里,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对于这个山里人来说,却包含了他的全部。

由于其中所深含的情意,使它成为记忆中不朽的财富,这才是送礼的真正艺术。

      

              攀高结贵,不卑不亢      

              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

这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也是一种自然秩序。

尊贵者是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尊贵者,同时又有自己的遵从对象。

交往对象不同,人们的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

尊贵者虽然与别人不属于同一交往类别,有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但人们却可以打破障碍与之正常交往,甚至发展友情。

那么怎样与尊贵者发展友情呢?

      

              1.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与尊贵者发展友情,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双方关系,给其以相应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和恭敬。

这是对双方关系的确认和定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希望被尊重愿望的满足,必须严谨有致,不可苟且。

小许很得一位教委领导的赏识。

这位领导是老师出身,人也很平易近人。

他与小许并未谋面,但他赞赏小许的才华,便约请小许与他聊聊。

小许在领导面前并没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谈举止,都严谨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离。

领导虽性情开朗,多次表示要小许随意些,但还是对小许的举动发自内心地高兴,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

就这样,小许与那位领导逐步建立了很深的友情。

      

              2.切忌奉承,不卑不亢      

              尊重是有原则、见真情的。

如果不顾原则,另有目的,人格沦丧,不知廉耻,对尊贵者就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来。

这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对方,其实它与尊重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夸大其词,别有用心,只能让尊贵者反感、厌恶直至痛恨。

本来可以建立友情,但因双方失去真情而无法发展下去。

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尊贵者好大喜功,乐于听奉承话、看媚态的。

但这样的尊贵者你还有必要与他发展友情吗?

      

              3.态度自然,不必拘谨      

              尊贵者无论地位,还是阅历、学识,都高出一般人一筹。

与他们交往,往往会令你肃然起敬,有时你还会有一种威压感而在尊贵者面前噤若寒蝉。

你作为一个平常人,尤其是未见过世面的青年人,在这种情势下往往会显得动作走形,言语嗫嚅,特别别扭、生硬。

其实尊贵者也是人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也是一种自然的交往关系,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自己,守住分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交往,不必拘谨。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反倒能显示出你的交际魅力,反而会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尊贵者还会乐于与你发展友情。

小斌就是有才华追求上进的青年人,他很想与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交往,可最终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斌太拘谨了,一副窝窝囊囊、委委琐琐的样子,当然让前辈们大失所望,怎会与他发展友情呢?

      

              4.巧妙配合,不可狂妄      

              从交往的过程来说,尊贵者是交际的主角,而你则是配角,处于次要地位。

这是交际现状,也是交际规律,是由彼此交往的身份和交际能量决定的。

你要积极支持尊贵者,热情配合对方,鞍前马后,服从需要,听候调遣。

这是合乎交际现实的,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身价”,而且会取得尊贵者的信任。

而如不能摆正这层关系,不恰当地显示自己的能耐,卖弄自己的“才华”,以至背弃、排挤尊贵者,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小灿总希望展露才华让一位他最敬重的老人认可他。

一次老人在晚会上唱京剧,虽然唱得不算好,但还是赢得了掌声,小灿又想,自己亮亮嗓子必会让老人有知音之感。

于是一曲京剧唱得嘹亮高亢,虽然小灿是好意,但还是让老人在台下感到很不自然。

如此不合时宜地展示自己,老人怎会与他发展友情呢?

      

              5.主动真诚,做出姿态      

              尊贵者的行为是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

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人交往,而作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然要主动积极,充满真诚,先迈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态,这是尊敬长者的美德,也是交际的惯例。

小文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十分珍惜这层关系,可他是个平常的人,又是小字辈,当然不太容易让作家注意到他。

但小文视为自然,更没有赌气,他每逢节日必寄贺卡给这位作家。

终于作家记住了小文,并与他有了不寻常的友情。

      

              6.求助求教,接受呵护      

              尊贵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面前,别人总是显得很弱小稚嫩。

所以要接受并求得呵护。

这一则是你与尊贵者交往所寻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二则作为尊贵者,他也会从中获得施予和扶持之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寻找呵护一要尊重尊贵者的意愿,二要适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于尊贵者。

这包括恰当地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

这会获得尊贵者的认可,并获取他的友情。

小刚对本校一位知名教师十分敬重,主动拜他为师,经常请教一些问题,求得帮助和扶持。

由于小刚尊重他的作息习惯和癖好秉性,所以每次请教都会有收获。

而在这一次次的请教中,那位教师也对小刚发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产生了很深的友情。

      

              多用暗示少出面      

              帕特丽夏·科克女士是马萨诸塞州智囊团的成员,她工作精干而颇有建树,但始终没有提升。

终于在某一天,她为这事与上司争吵了起来。

      

              “在争论中,我们互不相让,气氛十分紧张,”这位女士后来回忆说,“然而这场唇枪舌剑之后,我就不得不离开这家公司。”

      

              非常遗憾,科克没有遵守同上司打交道的基本规则:没有把握取胜,别轻易向头儿开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尽量避免与上司冲突。

对一位不甘寂寞的下属来说,至关重要的恰恰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恰到好处地向上司表明。

而避免矛盾,只能暂时奏效,如长此以往,下属吃不香睡不甜,人格受贬,上司则耳不聪目不明,指挥失当。

      

              当你想要向上司说出某些话时,不管这样的话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尽量用暗示的方式去说,而不要当面与上司交涉,要给上司留下足够的余地。

      

              具体说来,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并且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你的目的。

      

              当上司的决策出现明显的错误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使之改正:      

              1.让上司自己动摇信心,例如可以说:“您真敢冒险!”

或者“哇!您真是勇敢。”

语气里带上点怀疑,比直说:“你的计划太冒险。”

要好得多。

      

              2.不要怪上司而要怪客观原因,例如:“要不是形势变化太快,您的计划一定会大获成功。”

      

              3.表面恭维,暗中出招,跟上司说:“换成我还真想不出您的办法来,我原来想……”表面上说上司比你聪明,经验丰富,实际上达到说出你自己想法的目的,上司听了也许会动心。

      

              4.询问上司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或许上司会反问你有什么想法,也可能上司会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看起来,这一切也是他想出来的。

      

              5.请上司把他的想法解释一下,在解释的过程中,他可能不必等你提出来,自己就察觉有漏洞。

      

              6.采用假设性暗示,例如“如果这种产品销路不好怎么办?”

你也说得不过火,又能使上司重新考虑。

      

              当上司对你心怀疑虑时,你不妨也用暗示的方式去试探一下:      

              1.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别在他忙得焦头烂额、心情懊丧或者出了家庭纠纷的时候接近他,最好是在有你参与的某项工作接近成功,大家都心情轻松,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提出来。

      

              2.要讲究提问的技巧,例如问他“还需要我做什么事?”

或者“还有什么要我补充?”

上司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你的评价。

      

              3.不要专门和上司谈这个问题,这样会让上司觉得不自在,很多上司比你讨厌受批评还讨厌评价部下。

      

              4.学会察言观色,如果上司总是对你冷淡、不耐烦,而对别人却不是这样,显然他是对你不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立下大功,否则不要问上司对你如何评价。

      

              当你对上司的工作有所思考并形成建议时,可以这样对他善意提醒:      

              1.要先试风向,如果发现上司表现出防卫姿态,最好赶快改变话题。

      

              2.要逐级反映你的意见,越级抱怨会减少你说话的分量,减低别人对你的信任。

      

              3.提出批评的每句话都要有根据,否则上司会认为你无中生有。

      

              4.指责上司的错误,同时要给他提供如何处理才更好的建议。

      

              5.提出困难向上司求助,好让他自己察觉哪里出了问题,或许你不指出来,他就已经体察到了你的难处。

      

              6.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作,因此问题解决了,功劳归于上司,你才能永处顺境。

      

              另外,在用暗示的方式去提醒上司时,有几个方面也要加以注意:      

              1.选择适当的时机      

              在找上司阐明自己的不同见解时,先向上司的秘书了解一下这位上司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

      

              即使这位上司没有秘书也不要紧,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时间就行了。

当上司进入工作最后阶段时,千万别去打扰他;当他正心烦意乱而又被一大堆事务所纠缠时,离他远些;中饭之前以及度假前后,都不是找他的合适时机。

      

              2.先消了气再去      

              如果你怒气冲冲地去找上司提意见,很可能把他给惹火了,所以你应当先使自己心平气和。

尽管你长期已积聚了许多不满的情绪,也不能一股脑儿抖落出来,应该就事论事地谈问题。

因为在上司的眼里,一个对企业持有怀疑态度、充满成见的下属,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使他重鼓干劲的,这个下属也就只能另寻出路了。

      

              3.鲜明地阐明争论点      

              当上司和他的下属都不清楚对方的观点时,争论往往会陷入僵局,因此下属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必须直截了当,简单扼要,才能让上司一目了然。

      

              在纽约城财政部门供职的一名科长克莱尔·塔拉内卡很少与上司有摩擦,这并不是说她对上司百依百顺,她会把自己的不同意见清楚明了地写在纸上请上司看。

“这样能使问题的焦点集中,有利于上司去思考,也能让上司有点回旋的余地。”

      

              4.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通常说来,你所考虑到的事情,你的上司早已考虑过了。

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个即刻奏效的方法,至少应提出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5.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想一想      

              要想与上司相处得好,重要的是你必须考虑到他的目标和压力,如果你能把自己摆在上司的地位去看问题、想问题,做他忠实的合作伙伴,上司自然会为你的利益着想,从而有助于你实现你自己的目标。

      

              在职场中,没有几招保命的本事是不行的,因为那样的话,一旦碰上风浪,你会成为首先被牺牲的那一个。

因此,多练几个绝招,你才能在职场上活得游刃有余。

      

              小人物如何“借贵人”      

              贵人也是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关系。

小人物要想借贵人之光,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贵人的网上结上自己的“扣子”。

      

              谁不想得到贵人的相助,但小人物和贵人之间相隔何止十万八千里。

何况即使有缘碰上个“不论好歹”的贵人,求他办事照样碰钉子。

在无数小人物心中,也许对求贵人相助多半是想想而已,因为贵人实在难求呀。

但也有小人物中的另类,凭着聪明智慧,求成了贵人,办成了大事。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

然而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

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

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

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

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

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扬扬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

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

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

总督要过黄兰阶手中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

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

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

’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

      

              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的。

      

              旁敲侧击,达到目的      

              生活中为人求情、代人办事常常会遇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可是只要你学会委婉的表达方法,旁敲侧击,往往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春秋时期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了完工限期。

大臣段乔负责主管此事。

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官员,将其囚禁起来。

这个官员的儿子就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员子高,让子高去替父亲求情。

子高答应了这件事。

      

              一天,见了段乔后,子高并不直接提及释人的事,而是和段乔共同登上城墙,故意左右张望,然后说:“这墙修得太漂亮了,真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劳。

功劳这样大,并且整个工程结束后又未曾处罚过一个人,这确实让人敬佩不已。

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里主管工程的官员叫来审查,我看大可不必,整个工程修建得这样好,出现一点小小的纰漏是不足为奇的,又何必为一点小事影响您的功劳呢。”

      

              段乔见子高如此评价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兴,然后又听子高的见解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那个官员之所以能够获免,原因大多在于子高的求情。

子高把一顶高帽子给段乔带上,然后就事论题,深得要领,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一般人都存在顺承心理和斥异心理,对那些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

因此,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巧言游说,便容易成功。

      

              这种方法不仅可用来求情,也可用来讽刺,虽不点入正题,却也侧重利害。

      

              齐国的辩士田骄,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并以此自命不凡。

实际上,他依附于权贵,气派和势力比做官的还足。

      

              他朋友云奇一天来到他的府中,对他不肯为官的骨气表示极为钦佩并表示愿做一个小仆人。

      

              田骄喜不自胜,问道:      

              “您是从哪里听说我主张不做官的?”

      

              “听我隔壁的女人说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还说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么人?”

田骄更感兴趣地发问。

      

              “她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早就发誓不嫁人。

可是今年30岁,却生过7个儿子;她虽然没有出嫁,可比出嫁的人还会生儿子。”

      

              “这……这……”田骄有口难言。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云奇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指桑骂槐,痛骂了田骄一番。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便是这样的,旁敲侧击更甚于正面斥责。

      

              向上司“要”的艺术      

              加薪是每个身在职场的人最大的梦想,也是许多人心中暗暗盘算的“阴谋”。

既然能帮公司谈成许多笔生意,也能为自己谈成这个问题吧!可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加薪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要曲折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尽量用暗示的方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加薪谈判和所有的谈判都一样,必须先称称自己的斤两,再决定开口要多少。

所谓薪水,其实就是你的表现和老板给的待遇在中间汇合的那个点。

如果你的表现老板满意,老板给的待遇你满意,两点基本上是重合的,双方都满意;如果你觉得自己表现很好,老板给的待遇比预期的低,那就只有开口去要了。

      

              不只是薪水,还有地位,有时候也得善“要”,老板才给你;而不是大家所公认的那样,你的表现达到了,自然就会给你相应的地位,要知道,老板也是人,也有忘记的时候和看不到的时候。

      

              能否要到你的预期利益,关键就看你怎么去要了。

      

              宋太祖有一天答应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非常高兴,一直引颈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终没有下文。

张实在等得不耐烦,只好想办法暗示。

张思光故意骑着瘦马晋见宋太祖,宋太祖觉得奇怪,于是问他:“你的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饲料呢?”

张回答:“一天一石。”

宋太祖又疑问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么会这么瘦呢?”

张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应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吃那么多,它当然会那么瘦呀!”

宋太祖听出语外之意,于是马上下令正式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

宋太祖终于通过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诺言。

      

              既然是要,那就得讲究点艺术,像上述的这位官员,面对自己的最大顶头上司,他的做法其实还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万一皇帝心里不太高兴,一怒之下把他现有的也给夺去了,他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

封建社会,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幸好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你的要求可以正当地提出来,而不必担心有“性命危险”。

      

              比较好的方法是告诉老板:“我在公司也做了这么久了,对公司也有很深的感情。

但现在我面临财务危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来跟你商量一下(先把老板拉到同一边,而不是对立)。

你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为公司多贡献一些,并能交换多一点儿的待遇,以让我渡过这个难关。

如果公司一时之间真的有困难,而另一家公司表示可以解决我的问题,那么,我可能只好转到那家公司了。

等将来财务问题解决了,如果公司需要,我还是希望回来,为公司再次效力的。”

      

              接下来,就是找个提出加薪的时机了。

什么事情都要看势头、观风向,加薪谈判也是这样。

这里要看的时机,涉及大气候和小气候。

      

              小气候指的是个人因素,比如老板最近的心情如何;最近有别人要求加薪是否成功,老板反应如何;应该趁老板高兴的时候一起要求加薪,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说,免得老板一下子碰到那么多要求加薪的人而被搞得焦头烂额,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还有,比如你要求老板给你加薪10%,因为你过去5年都没有加薪了,你这个要求应该是合理的,老板也同意,但如果他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多,你就可以暗示他每年给你加薪2%,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建议。

由于把压力分摊在几年内,老板兴许就可以接受得了。

      

              当你打算向上司“要”的时候,首先要清楚你的贡献和你所要求的是否能够对接上,如果你的要求有点过分,那最好还是免开尊口,以免到时下不了台,最终只有走人的尴尬结局。

      

              激发同情心,难事不难办      

              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面对求情者的眼泪和哭诉,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

但这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

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

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具体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

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

这时候,求情办事者就得努力激发被求者的责任感,要使被求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

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

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

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

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最后,他说: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

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

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

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

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她还有良心吗?

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

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

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

      

              如果仅靠情感打动不了对方时,还有一着就是激发起所求之人的责任心,同情心与信任心一旦互动被激发,事情办成就八九不离十了。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具备,但总评不上职称,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这位教师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虽然竭尽所能让领导引起对自己处境的同情,但收效仍不大,这位领导听后反而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这位教师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

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

你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

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

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事情最终得以解决。

      

              这位办事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您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在求人办事时,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巧妙地点醒对方身负的责任和手中的权力时,会使对方衍生出一种自豪感,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同时站到了你的立场上。

到了这个时候,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得成。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

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

一旦男人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经用一年时间来解雇一位普通员工,但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原因是这个高大魁梧的领班擅长哭。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人事部经理与这位领班会晤了4次。

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已经泣不成声了。

也许是他演戏的天分,对这位人事经理已经达到了绝佳的效果。

每次经理都对公司领导者说:“如果必须开除他,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

就这样,领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事。

      

              日本国会有一次在讨论政治伦理问题时,中曾根首相为了征询田中角荣的意见而和他会晤。

在谈话中,前首相田中感叹地说:“我听孙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讥笑他,所以不想上学了。

我心里很难过,爷爷的错误竟要孙子来承担。”

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热泪盈眶,并立刻告诉田中:“我们必须在政治与伦理间订立规范。”

敏感人士认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的眼泪蒙骗了。

      

              一般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在日本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选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阴影使他处于不利的形势,但仍当选了。

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压得透不过气来”等低姿态,以流泪的神情来争取民众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头,向来往的行人哭诉,因此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票。

      

              在办事过程中泪水是最厉害的一种武器,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

被求的一方往往因为对方的泪水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对对方的请求一一应允。

铁石心肠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示“敌”以弱,化“敌”为友      

              大多数人是爱护弱小者的,当你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时,很多人就不会把你当做一个“完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敌人”也会放下对你的敌意,而慢慢接受你。

      

              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的下属丑闻的真相。

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

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他的这种态度,首先便把记者的开场白抑制住了。

      

              过了不久,咖啡送来了。

      

              随后,采访不断地被这个政治家制造的偶发事件打断。

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喝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

把杯子都打翻了。

      

              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

      

              “先生,香烟放反了!”

由于记者的提醒,政治家便慌慌张张把烟头给换回来,以致把烟灰缸也碰倒了。

      

              据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嗦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

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情绪消失,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但是,是不是大政治家真的这么弱呢?

显然不是的,他的那些做法只能说是这个大政治家耍的一个手腕。

      

              人们在看到眼前威严的人露出丑态和弱点时,对这个人所抱的紧张感便会消失,相反的还具有接受这人的心理倾向。

反用这种倾向的话,也可借着故意显露自己的丑态,使对方疏忽,甚至也可能将对方拉拢成为自己人。

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给人以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有一位在一流企业担任要职的领导。

他在荣升经理时,在就职的寒暄中宣布道:      

              “我一向对数字感到头痛,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帮忙!”

      

              光这一句话,就让为了迎接能干的经理而战战兢兢的属下们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但是,当属下提出书面报告时,他却总能一眼看出差错:“这地方数字有错哟!”

若无其事地督促其注意。

这个指正其实很细微而且相当重要,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的话,便会建立一种评语:“这经理明明说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是相当不含糊呢!”

短期内属下对他的信赖感也增强了。

      

              如此这般,为了解除人们的警戒心和紧张感,并拉拢他人到己方来,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是能发挥相当功效的。

这点大概可以说是越用在头衔显赫的人身上,就越能产生绝大的威力。

      

              (全书完)

(https://www.biquya.cc/id90770/5221073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