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 第一百七十章 搞不了

  “那阿一,如果这本书完全按照其书里的拍成影视,你觉得会如何?”

  祝守一现在多少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不得不说炳叔问他的问题是越来越刁钻了。

  其实这个问题祝守一觉得不是不好回答。

  因为结论是已经有了的。

  但是说出来就不太好了。

  而结论是搞不了。

  首先祝守一始终觉得会很不好,会很伤心很难过,会发现所有的人物都不是你熟识的样子,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被掀翻。

  第一,唐僧特别爱哭,白马被吃立马就哭,说没有了马,这西天是去不了了。这不像一个下定决心做大事的反应,不应该是冷静下来,哪怕没有马也会坚定信念走过去吗?况且只是没有这匹马,以后会不会有马你知道吗?

  唐僧对徒弟更多的是阶级关系,徒弟一定得是照顾他,不能违。累了找徒弟,饿了找徒弟,不开心念叨徒弟,你说他大义凛然,那为什么人参果那段他会答应孙悟空连夜起逃?被人家问难住了还撒谎不曾去过贵宝地?肚子饿了,叫悟空给他找吃的,悟空说这边太慌了,没什么吃的,你再挨挨,一会就有人家了。嘿,人家不高兴了,我当年怎么怎么救你,怎么怎么开化你,现在要你给我找点吃的你不乐意?悟空去了,然后自己被抓了。

  就是动画片里面小白龙变成仕女舞剑杀妖怪那里,悟空被谴走了,赶回来救师傅,唐僧完全不道歉的唉,说好了不要悟空,他一来开心得贴上去“徒儿你来救为师了啊”(给你一脚)后面还是悟空说什么我答应送你去还是要送你去的叭叭叭…唐僧完全失忆忘了谴走悟空,只字不提好吧。

  第二,猪八戒很好色,有一难,神仙变成一个坐拥百亩良田、带着两个女儿的寡妇,要师徒留一人入赘,每个人都深痛恶绝,猪八戒却去找老母亲,说是愿意留下来入赘,不知道许哪个姐姐给他?老母亲试探说:“我要把大女儿配你,恐二女怪,要把儿女配你,恐三女怪,欲将三女配你又恐大女怪。”八戒就说干脆你三个都给我吧,完了用小手帕遮住他的眼睛让他抓媳妇,没抓住,就给老母亲说:“娘,既是他们不肯招我,你招了吧”。这次是真的老少统吃老母亲意味深长的说怕他肾不好,文中猪八戒毫不忌讳的说他活特别好,

  【“再多几个,你女婿难当也笑纳,我幼年间,也曾习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服侍得他欢喜。”】电视剧里面谁都没有见过这话,完全被和谐了,猪八戒的性格减弱了。

  第三,最心疼的是孙悟空。被压五百年,猴子猴孙被欺凌,无所依靠,被唐僧第一次驱赶回花果山,猴孙们的高兴和后来孙悟空要走的悲伤有多强烈,上次一走是五百年,这次是多少年?

  第四,金角大王那段,孙悟空哭了,掩面痛哭。他和唐僧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既敬他是师傅,也怨他愚昧。他被施法压在三座大山下,唐僧被掳走,他第一次哭了,一是自己又被压,更主要的心疼小龙马、沙僧他们被唐僧连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你没有见过这样的他。

  还有,为了就师傅,他扮成小妖去请老奶奶来吃唐僧肉,小辈肯定要行礼,他站在门口就哭起来了,老孙除了师傅,只拜过三人,西天佛祖、南海观音、唐僧,如今为了救他要给他人下跪,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跪了,唉,心凉凉的。

  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大家没见过的,反正祝守一是很心疼,以前很流行问《西游记》里你最喜欢哪一个,想成为哪一个,很多女孩子说唐僧,我是不会喜欢的,来事了就知道哭,你能不能想办法?猪八戒满脑子的分家不团结,你们是一个集体,说着如何爱高老庄的媳妇儿,一路上拈花惹草,沙僧看起来听好,不惹事但是也不担事好吗,我会选孙悟空,重情义,努力的维护集体,团结集体,他性子急,那么他取经路上做错过什么吗??

  所以祝守一是觉得真的搞不成的。

  那么结论就是祝守一觉得以今天的拍摄技术来看《西游记》完全可以拍,如果说不能拍,那就是不能够拍摄的地方。值得探讨的。

  第一个便是过不了审,不能拍的镜头太多。仅凭这一点绝对无法过审。

  但是相较于丧尸电影电视剧,比如《行尸走肉》系列里的各种逼真的干尸、内脏、骷髅等等,西游的程度还差得远,远不及世界级禁片的程度。因为《西游记》压根就没有把这些东西当做重点描述的对象,所以大家也不要反复纠结于此,这不是重点。

  第二点便是受众认知的不统一会导致反对声音过大

  虽说《西游记》是名著,但祝守一敢说华夏有很大一批人是没看过原著的,这里说的原著可不是现代人“美化”过的口水文,而指的是原版白话文《西游记》。包括回答问题的各位,真的都看过《西游记》原著吗?完整看完了吗?看过几遍?

  看一本书就如同认识一个人,看过一点的书只能算“在人群中多瞄了你一眼”,根本就不算初识。

  有人把书买回来陈列在书架上几十年都没翻过几次,这只能算对门的两家公司的员工,尽管离得很近,几十年里上下班只是互瞄一眼,仅此而已。

  有人说我虽然没看原著,但是我读了某某专家解读的某某书,比如吴某云的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感觉《西游记》太有意思了,我已经完全了解《西游》了,我也是专家了。

  这个就相当于你的同事在背后地跟你嘀咕对门公司里的那个人的各种小道消息,他说的再详细,那也是他自己主观的东西。你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必须亲自去交往才行。

  看过几眼的书就相当于两个不熟的人见面打打招呼,开开玩笑。关系根本没到找人帮忙办事情的程度。

  完整看过一遍的书才相当于两个人初识了,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

  只有反复读过数年的书,而且是时间跨度很长的一遍遍地读才算是彼此深知的多年老友。

  试问这种读书方式现在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你如果完全按照《西游记》原著拍摄将会有一大批人不认可,因为跟他们过往认知《西游记》差异太大。然而这些不认同你的人可能连原著都没翻过,他斩钉截铁、义愤填膺反对的依据可能仅仅只是自己小时候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或者浏览贴吧的时候看到别人说的一两句话。这背后的理由可能十分可笑,但是有的人就是敢用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当做他理直气壮的勇气!你说气不气。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前期宣传的时候尽快占领学术高地,让大家觉得,反对你就等于没看过原著,批评你就等于没文化。适当的采用“皇帝新衣”式的洗脑方式。然后再在电视画面的转场或者不容易让别人理解的地方加一些原著原文,这样会显得很有说服力。

  估计电视播出后弹幕就会一片“哇,好棒,这就是我看过的原著”,“哇,激动,很尊重原著,感恩”,其实发这两条的朋友压根就没看过原著,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被前期宣传洗脑了,毕竟没人愿意被人说没文化嘛。

  第三,你的认知已经被严重“污染”。有朋友看到上面第二条的后半段一定难以接受:怎么可以这样呢?咱们是正义的一方,是对的,他们通通都是错的。作为正义的一方就应该跟他们硬扛!爱看看,不爱看滚!

  ……

  其实适当用些小技巧把事办成才是最重要的,兵不厌诈嘛!如果受众都是吃瓜群众那还好说,最难办的就是那些了解一点西游的人。因为他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已经被错误的观念“污染”了,被带跑偏了。你想让他们相信自己这些年脑海中对西游的认知都是错的,这太难了。

  加之在此之前的各种西游电视剧形象和剧情已经在人们脑海中定型了。想让他们接受你甚至接受原著太难。

  所以这个很重要。

谷</span>  第四点,也就是名著跟传播度不成正比。

  祝守一发现一个现象,现如今关于《西游记》阴谋论的解读真的越来越多。而阴谋论的东西似乎天生地带有传播性,就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这些书往往打着“解密”的噱头吸引人看。

  说实话祝守一也爱看关于西游记阴谋论的解读,我看过的阴谋论至今不下十种了。但是好在我从一开始读的是原著,已经有了“抗体”,所以游走于各种烈性传播源之间不会被传染。那些没有“抗体”的小伙伴就没这么幸运喽,被某种阴谋论“病毒”传染之后人基本上就跟僵尸一般,六亲不认,脾气暴躁,见谁咬谁,唯一不咬的就是携带同样病毒的同类。

  阴谋论传播力度很大,但是很抱歉,名著天生高冷。传播性不是名著的特征,如果完全按照西游记拍摄,你要考虑用户粘度。恐怕观众看到一半就会弃剧。

  最好的拍摄手法就是把故事重新编辑一下,在保证原著内容的情况下让故事充满可看性。比如营造悬念,画面宏大等等吸引大家去看。

  那么祝守一这里说句题外话:

  为什么阴谋论会盯上西游记,并且乐此不疲。祝守一大概总结为以下几点:

  1、《西游记》主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祝守一读了这些年《西游记》始终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啥,也无法给这本书做一个概括,更不敢妄言这本书的主旨。

  不仅仅是祝守一,即便是“居庙堂之上”的学界对于《西游记》究竟写的是啥都没有统治性的定论。

  有的说是权利斗争,也就是通过佛道相争映射时局。

  可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天庭同时容许存在各种派系的人。太白金星是道教人士,受玉帝信任,但是他分明对取经团队帮助很大。

  取经团队出现困难后,佛道都会帮忙,如果是权利斗争,道派完全可以袖手旁观,实际并没有,并没有冰火不容的情况,至少明面上没有,所以这个说法不咋成立。

  有人说《西游记》是内丹修炼秘法。西游团队取经的过程就是人体修炼内丹时的不同阶段。

  这个说法历史很悠久了,可以说属于伴随这本书出现一直就有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有道理,但是也不讲理。

  你要知道古人都是博学多识的,不排除作者写书的时候为了灵感的需要或者让自己的书更具备内涵,特意参考了道教内丹的一些修炼过程,但并不能以此为根据就说这本书讲的是修炼。

  其实代入古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章回形式的小说就相当于如今的网络小说,是没办法登堂入室的。所以作者干脆都不署名,因为不好意思,要脸。以至于到底是谁写的西游记至今没有定论。

  如今最权威的说法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集体创作的。所以,这本书很难有什么统一的主旨。

  我在读书的时候很明显也能感觉到有的章节的写作手法跟其它章不同。比如收复老鼠精那几章,感觉就是后来硬塞进去的。那一章最为怪异的就是悟空水平水到无以复加,明明已经可以当场打死老鼠精偏偏不打死。还有托塔天王对悟空的态度也前后脱节,前几章还笑脸相应,这几章居然说他对悟空积怨很重,感觉前后脱节,十分牵强突兀。

  正是《西游记》这些“特点”,让那些对合理性有洁癖的人感到难以接受,为了找一个合理理由,他们才绞尽脑汁各种解释。最后越解释越黑,只能流于阴谋论。

  2、解读者的性格决定。

  通常一个爱写阴谋论的人对任何书都喜欢用阴谋论去解读。只是他恰巧也用阴谋论解读了西游记又恰巧被你看到了而已。

  不信大家可以找一个西游阴谋论解读者,看看他解读的除西游记以外的其他书是不是也是阴谋论。这是性格决定,本身无可厚非,只是不要去深信即可。要不然就陷入别人设计好的“诸罟镬陷阱中”了。切记切记!

  3、阴谋论看起来很有内涵。

  阴谋论就像成功学一样会给人一种满足感的错觉,会使人觉得很有内涵,“哇,原来书里蕴含这么多话外音啊,不愧是名著啊,古人真伟大”。如果一本书让你有这种感觉这多半不是名著。

  名著对人的影像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一开始你读名著一定会有一种“被骗了”的错觉。会让你有一种挫败感,“大家都觉得他是名著,为什么我读来无趣”?

  当你把书扔到一边,过几天你才会品出一丝书里的味道,可谓“后劲”十足。你产生一丝满足的快感

  当你满怀期待的再次拿起书,想证明自己之前是不是误解这本书了,觉得自己这次一定能看进去的时候会再次发现自己又被“骗了”,你再一次把书扔到一边,束之高阁……

  这个过程会反复重复。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你开始适应这本明代小说那种晦涩的白文跟现代话的那种差异之后。你发现自己完全可以顺畅的去读这本书了之后,你才真正体会到了这本书带给你真正的乐趣。

  那种诙谐的写作方式会让你忍俊不禁,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西游记》之所以是名著的乐趣。你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一种“我获得了一种别人不具备的认知”的兴奋感。此时的你又哪有工夫去在意《西游记》主旨到底是啥!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那根乐趣无关!

  名著之所以不具备传播性就是这个原因。他是一个虐人的过程,是相互适应的过程。

  那么题外话到此……接着题目说。

  上接第五点,小说跟影像无法直接对接。

  由于《西游记》属于小说,而要拍成电视剧的话原著的对话就会显得太少,尽管西游记原著已经属于“话唠”级别的小说了。要拍电视剧的话恐怕要额外的加入很多原著没有的对话。所以理论上说不可能拍的跟西游记原著丝毫不差。

  看过美剧的都知道,一部美剧最精彩的部分往往都在开头跟结局,中间所有的剧情都有“凑剧”之嫌,剧情推进缓慢,龟速。而且存在大量的对话,精彩部分少之又少,一推再推,吊足胃口。

  所以要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的话需要大量重新合理编辑,祝

(https://www.biquya.cc/id90356/72097374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