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准备打仗了!
“陛下英明神武、举世无双,此一战,大唐必胜无疑!”
“臣等提前恭贺陛下,一举扫平突厥各部,赫赫战功、彪炳史册!”
……
皇帝做出了决定,文武群臣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了,还要好好的歌功颂德一番,同时心中很是佩服。
佩服谁呢?
一是佩服这位大唐天子,好一招欲擒故纵之计,把文武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是大大的狡猾啊!
二是佩服两位丞相,竟然不为假消息干扰,一下子猜中了皇帝的心思,真是厉害!
同时有人疑惑,右相—李林甫一向狡猾、粘上毛比猴子都精,能猜中皇帝的心思并不奇怪,可左相—李适之性格粗矿,这次为何也猜中了呢?
难道说,左相是大智若愚,之前一直深藏不露?
文武群臣不知道答案,李林甫却是一清二楚,因为入宫议事之前,自己接到了‘蛀虫’送来的一份密报。
就在昨天晚上,李适之召集一众心腹人在自己的相府中饮酒,顺便商议突厥人即将入侵之事,以及是战是和……与会者大都认为,根据近日宫中传出的风声,皇帝是准备议和的,大家最好顺着皇帝的意思、在朝会上赞成议和。
李昭当时也在场,而且力排众议,认为皇帝准备议和是假,准备与突厥人决战才是真,并列举了一系列理由,众皆叹服。
还有十大胜算,也是李昭列举出来的,李适之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这个小子,真是聪明绝顶、文武双全,目光更是一等一的精准,仿佛能未卜先知一般,如果拉拢过来的话,肯定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惜啊,皇帝抢先下手了,自己的本事再大,总不能从皇帝手中夺人吧?’
想到这里,李林甫看了看大殿西北角,那里站着一个唇红齿白、英武非凡的少年郎,正是李昭。
自从当上承奉郎,无论是朝会、议事、游玩,皇帝都要把李昭带在身边,还经常和他讨论一些军国大事,栽培之意,显而易见!
可以想象,若干年之后,这大唐的朝堂之上,怕是又要出一位李宰相了!
闲言少叙,还是继续说和突厥人开战的事吧!
倾国之战,非同小可,不是说下个决心,再喊上几句热血沸腾的口号,就能打败敌人的。
要想打胜这一仗,必须精心谋划,考虑到各种因素,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齐心协力、精诚团结!
大唐内部团结吗?
不好意思了,一点也不团结!
别的不说,就说这朝堂之上吧,左相党和右相党勾心斗角、闹的是乌烟瘴气,这种状态又如何抵御外敌呢?
“右相国、左相国,如今大敌当前,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还望两位齐心协力、共同辅佐朕打败强敌!”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和李适之,说话的口气有些冰冷,甚至带着一丝杀气!
两相党争之事,自己并非不知道,只是一直没有出手干预罢了,原因很简单:大臣们争斗的越厉害,皇帝的位置就越稳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上,自己从不干预大臣之间的争斗,反而乐得坐在高处看热闹,只要这种争斗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不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就可以了。
可是现在不同了,面对突厥人这个强敌,大唐帝国内部必须团结起来,上下一心、如此才能取胜!
这个时候,谁再不顾全大局,继续的窝里斗,那自己只有拔出天子剑、大开杀戒了!
“陛下放心,我二人一定带领文武百官,精诚团结、共御外辱,以报陛下之浩荡天恩!”
李林甫和李适之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连忙拍着胸脯保证,左相党和右相党绝不会再争斗了,要互相团结、抵御外敌。
为此,两人还拉起手来,当着文武群臣的面,说了许多不计前嫌、精诚合作的话……那真是要多肉麻、就有多肉麻!
当然了,说归说,其实两人心中都清楚,党争永远不会结束的,只是暂时压制了而已。
早晚有一天,双方还得斗个你死我活!
……
暂时压制住了内部矛盾,接下来,就是如何对付外敌了,李隆基深思熟虑之后,连着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旨意:责令江南道、淮南道、江南西道的大小官员们,限期两个月之内,筹集到四百万担粮食。
有人肯定问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是一块重要的产粮区,为何不在关中一带筹措军粮,反而要千里迢迢的从南方运粮呢?
没办法,关中是个大粮仓不假,可也存在两大缺陷:
一则,关中平原的面积太过狭小了,又受到了秦岭、渭北山的阻隔,基本上没有扩展空间。
二则,周、秦、汉……隋、唐,共计十几个王朝先后定都关中,上千年毫无节制的开垦,致使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质量不断下降,粮食产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关中地区出产的粮食,就连养活本地人都很困难,更别说提供应西北几十万大军了。
好在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开发,兼之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日千里,筹集几百万担粮食不成问题。
第二道旨意:明年春耕结束之后,从各道、州、县征调一百五十万精壮民夫,专门负责为西北大军运输粮草辎重!
从江南到西北,行程长达数千里,如果是陆地运输的,沿途消耗之大足以让一个国家破产了。
幸好有大运河,可以把江南的粮食水运输到洛阳城,再由广通渠运输到长安城,最后陆路运送到西北前线,如此损耗就小的多了。
说到这,还得感谢一下隋炀帝!
这位暴君以国运为代价,硬是开凿出了一条大运河,才使得南方丰富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方,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可谓是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道旨意:加封王忠嗣为骠骑大将军,节制朔方、河西,河东,陇右四镇节度使,执掌黄钺白牦,拥有生杀大权,负责指挥这次对突厥人的战事!
王忠嗣,原名:王训,其父王海宾官至忠勇将军,善用一口六合大刀,全长一丈二尺、重五十四斤,携之马上,舞动如飞,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于陇右。
开元二年,吐蕃人进犯陇右地区,王海宾率领本部人马迎击,连战连胜、斩获极多,不想其他将领心生嫉妒,皆按兵观望、不予支援。
王海宾得不到支持,身陷重围当中,以寡敌众、死战不退,最终壮烈殉国了。
事后,李隆基怜惜王海宾,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并把他年仅九岁的儿子—王训接入宫中抚养,和皇子们一起习文练武,亲自赐名:忠嗣!
王忠嗣长大以后,文武双全,勇猛异常,后来从军入伍,在西北战场上屡立战功,并在开元二十五年,积功升任朔方节度使,专门负责防备突厥人。
王忠嗣在西北任职多年,非常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又深知突厥各部的虚实,让他负责指挥这场战事再合适不过了。
决策已定,李隆基不禁长出一口气,又见时近正午,于是准备在兴庆宫中设宴,好好犒劳一下文武群臣,再趁机鼓舞一下人心士气!
那知刚要下旨,一名小宦官躬身跑了进来,手中还托着一份奏折……高力士接过来一看,不禁脸色大变。
“力士,出什么事了?”
“回禀陛下,吐蕃使者—桑扎布已经抵达长安城内,上表请求觐见陛下!”
“哼,吐蕃使者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关键时刻来,只怕觐见朕是假,趁机刺探虚实、浑水摸鱼才是真吧!”
李隆基很郁闷,有一种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感觉。
突厥、吐蕃都是拥有几十万兵马的强大存在,一个位于西北,一个位于西南,恰好对大唐帝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而三方争夺的重点就是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多次厮杀,死伤无数。
从战略位置上说,大唐以一敌二,又是腹背受敌,自然是倍感吃力了。
幸好李昭献上了三条毒……不对,是三条妙计,束缚住了吐蕃人的手脚,大唐这才能在朔方、河西一线集结重兵,与突厥人来一场倾国之战!
只要打垮了突厥了,解决了西北的问题,大唐就能集中力量、再解决西南的问题了。
没想到,调兵遣将的关键时刻,吐蕃使者来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吐蕃人不想置身事外,而是要趁着大唐和突厥人开战之时,插上一手,捞点好处,他们会要什么呢?
和亲?
割地?
还是金银财物?
如果吐蕃人狮子大开口的话,自己是给还是不给呢……李隆基的眉头紧皱起来。
另一边,左相—李适之上前两步:“启禀陛下,吐蕃使者只怕是来者不善,陛下可以国事繁忙为由,推迟一下觐见时间,同时派人私下会见吐蕃使者,摸一摸他们的虚实如何?”
“不必了,朕为大唐天子,若是避而不见的话,岂不惹人笑话嘛……传旨:明日上午,在兴庆殿中设宴,朕要召见吐蕃使者!”
“遵旨!”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86051/5009203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