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2034章 宫里宫外(圆七)岑凌与香料(7K)

荷兰人的第一次南洋之旅显然是失败的,但荷兰人并不气馁,他们如原历史上一样很快派出了第二拨船队奔赴南洋,这一次的舰队司令仍然如原历史一样是范·内克。

或许是由于霍特曼船队的人回去之后大肆宣扬南洋当地舰队的强大,内克此行基本没有抱着武力征服的念头,而是准备老老实实做生意。

只不过,内克没料到的是,因为对洋流和风向不熟悉,他没有抵达葡萄牙人口中的马六甲城,却一头扎进了兰无里——现在此处已经改名叫做凌云府,当地镇守使名叫岑凌。

没错,正是那位广西的岑七公子、安南的岑阎王。他现在的正式官方职务是旧港宣慰司宣慰副使、亚齐镇守使,辖区即为当初平定南洋时的亚齐王国领地。

该领地的大小暂时还没有经过京华勘定,所以没有准确数据,高务实大致估计可能为五万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和半个浙江省差不多大。当然,发展程度就差得远了。

在后世,亚齐是印尼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印尼最西部,苏门答腊岛北端,北临马六甲海峡、西临印度洋,面积5.539万平方公里,约为印尼国土总面积3%。不过后世的印尼没有全领整个南洋群岛,所以岑凌目前所领大概占南洋群岛面积的2%。

后世的亚齐是印尼天然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盛产石油、天然气、橡胶、金矿、银矿和木材。其中,天然气厂每年生产约1200万吨液化天然气,占印尼液化天然气出口的三成以上。

但是很可惜,石油、天然气现在无法开采,而橡胶……现在连种子都还没捞到。因此,当前的亚齐地区经济除了金银矿和木材之外,基本上就只剩香料了。

岑凌移镇亚齐,前提自然是亚齐王国被京华所灭,但根据传统,京华出兵也是需要师出有名的,那么当时京华对亚齐用兵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就要把时间倒拨回京华占领整个龙牙半岛的那段时间了。

彼时,随着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于英格兰的消息传至南亚印度半岛,葡萄牙果阿总督再无迟疑,全面接受了黄芷汀提出的马六甲城移交协议。

同时,在黄芷汀的主持下,双方签订了《暹罗、安南、柬埔寨、南掌、勃固、吕宋与葡萄牙王国贸易合作协定》,简称《七国协定》。

根据该协定,葡萄牙王国顺利得到“六国集团”允许其自由传教的承诺,而其所谓的天主教“保教权”,由于教宗在东方并无实际影响力,因此也被高务实授意“六国集团”承认。

这两条换回来的则是葡萄牙“理解并遵行《龙牙海峡通航制度》”的申明,并再次重申“尊重大明帝国对南洋各国、各地区之宗主权不容侵犯”的立场,还将这两句话都写进了《七国协定》当中。

然后黄芷汀亲率军队进驻马六甲城,当日便代表其夫君高务实宣布:马六甲城更名为龙牙城,所在半岛正式定名为龙牙半岛,所临海峡正式定名为龙牙海峡。

整个龙牙半岛在归属上被暹罗王国摘取,但暹罗王摩诃·坦马罗阇的诏书已经随军带来,诏书中宣布暹罗王国将整个龙牙半岛设为“代管领”,由京华集团全面代管,无论政治、军制及其他一切事物皆由京华自定。

紧接着,黄芷汀宣布高务实的任命状:高瑞雏任龙牙代管领首任巡阅使,木萨利任龙牙代管领首任镇守使。原龙牙半岛上存在的柔佛等苏丹国,苏洛鬲等城邦国要么是葡萄牙的傀儡国,要么是缓冲国,此刻随着京华的大军南下,自然尽数撤销,宣告灭亡。

由于高务实、黄芷汀夫妇成功的经济诱惑、政治胁迫、军事威胁三管齐下,京华集团完成了一次兵不血刃拿下约24万平方公里领地的壮举!

龙牙龙牙,巨龙之牙!
这颗牙,向南是后世的印尼群岛,向西便是印度半岛。

不过这里头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刚才提到,原龙牙半岛上存在的柔佛等苏丹国,苏洛鬲等城邦国随着京华的大军南下而被尽数撤销,宣告灭亡。这一来,亚齐王国顿时勃然大怒。

有人可能会问,亚齐王国是在苏门答腊岛北部,龙牙半岛与它隔着一个龙牙海峡呢。半岛这边的事无论如何发展,似乎也与它亚齐毫无干系,它勃然大怒什么呢?

这里就有点历史原因了:大概在13世纪末,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们将船只寄港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的蓝无理(兰无里),从此阿拉伯某教开始传入东南亚,亚齐人聚居地成为了东南亚的“麦加走廊”。

1500年,亚齐人阿里·穆哈亚·沙自立为苏丹,正式建立亚齐某教君主国,尊奉逊尼派教义,实行政教合一体制,以某经和圣训治国。

随后,亚齐征服了皮迪和须文答刺,独占了苏门答腊北部的商业区。因此,亚齐国成为东南亚的某教中心和商业贸易区。

到了1521年,亚齐开始连续发动“圣战”,赶走葡萄牙殖民者,独霸胡椒产地。1537年,亚齐开始对葡萄牙人控制的马六甲发动进攻。

到了阿拉乌丁·黎阿耶特·沙执政时,亚齐继续对外扩张,发展海上贸易、组建舰队,多次击败葡萄牙殖民者的进犯,并先后压制了阿鲁和柔佛两国。

1547年,亚齐对葡萄牙人发动凌厉攻势,击败了葡萄牙人。1564年,亚齐进攻柔佛王国,俘虏了柔佛王国的苏丹,毁灭了柔佛城。

1568年,亚齐攻打马六甲,但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惨败。1569年,不甘失败的亚齐计划突袭马六甲城,然而时也势也,此时的葡萄牙战船武备已经今非昔比。

此战之中,号称多达200艘的亚齐船队围攻一艘葡萄牙卡拉克帆船而不下,颜面大失、士气大跌,最后由于实力确实不足,亚齐只得被迫放弃突袭计划。

痛定思痛之后,到了伊斯坎达尔·穆达执政时期,亚齐国力达到鼎盛,遂再次与葡萄牙人斗争,多次进攻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马六甲城。

后虽然未能占领马六甲,但是却顺带征服了马六甲附近的彭亨岛、吉打岛、霹雳岛、尼亚斯岛及英达腊普腊,于是其版图除北苏门答腊外,还占据马来半岛的一些地区,直到京华大军自暹罗南下为止。(注:但原历史上亚齐还能存活很久。)
换句话说,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亚齐本与葡萄牙是宿敌,双方打了差不多八十年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可谓势不两立;其二,亚齐王国此时几乎出于鼎盛时期,以至于能拿下马六甲城周边的一些地区……由此就引出其三、其四。

其三,京华拿下这些地区的时候,是按照该地区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属性拿的,因为从某种“契约法理”而言,亚齐占领这些地区的时候与葡萄牙没有达成过和约,而之前葡萄牙拿下这些地方的时候,倒是逼迫其对手签字画押过的。

由此,京华通过与葡萄牙的协定拿下这些地区,在京华来看完全占理,而在亚齐来看,却认为是京华入侵他们了。

其四,京华与葡萄牙达成的协议除了通航换领土,还有贸易协定。比如说《协定》约定,缔约各方互为贸易最惠国,关税及海关税按照详细约定,维持在5%-15%之间,其中最高税率15%仅限于奢侈品关税。

考虑到“六国集团”方面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在做京华的白手套,而京华的货物之中来自于大明的丝绸与瓷器仍然占据相当份额。

这两类产品都是被归纳为奢侈品的,故葡萄牙方面理论上获利更大,因此双方另外约定,葡萄牙王国开放其在印度的诸据点准许京华船只使用,使用过程中一切权利按照葡萄牙王国本国船只计算。

这就意味着,京华与葡萄牙通过这一纸协定,居然从原本紧张到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关系,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弯,变成了贸易合作伙伴,化敌为友了属于是。

当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葡萄牙之所以乖乖认怂,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在南洋的对手太多,亚齐就是一例。不过对于这一点,连一贯谨慎的高务实都没当多大事,黄芷汀就更加不在乎了。

刚才说过,亚齐与葡萄牙是宿敌。京华既然与葡萄牙化敌为友,本着敌人的朋友是敌人这一浅显道理,亚齐自然也就认定京华是他们的敌人了。

由此,亚齐全国上下对京华“路转黑”,开始积极主动想要和京华碰一碰。当然,亚齐也知道,京华既然能逼迫葡萄牙主动让出被他们视为关键之地的马六甲城,那显然背后实力足够强大,仅凭亚齐一国恐怕不是对手。

于是,亚齐王国开始积极主动联络盟友,希望能搞出个反京华同盟来,然后再与京华决一死战。

可惜这个计划没能实现,或者说实现过程与预期出现了严重偏差。当南洋舰队以奉诏恢复旧港宣慰司为由对满剌加等国开启干涉时,亚齐以为机会来了,单方面宣布与满剌加联手。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作死的决定,以至于南洋舰队在得知消息之后大喜过望——真是刚一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亚齐这个决定在他们看来纯属送菜上门,妙不可言。

于是,后续自然就是京华的武装大游行,战斗过程实在也没什么好说的。

亚齐之所以能和葡萄牙对抗,所倚仗的实际上是人力优势,因为葡萄牙人力非常紧张,全国只有百余万人口,它殖民地能有多少兵?偌大一个马六甲城,地位至关重要,可城里正经的葡萄牙军队才六百多人。

六百多人的欧洲三流陆军,再加上几千仆从军,就这点力量,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亚齐王国还真可以靠着人力硬怼。

可是,轮到京华亲自下场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亚齐王国不仅装备没优势,训练没优势,战术没优势,组织没优势,甚至连兵力优势都不存在了。

不过,此时南洋舰队还是再找了个借口,以亚齐王国支持海盗势力抢劫大明商船为由悍然出兵,轻松全歼亚齐王国海军主力。

然后,南洋舰队无视亚齐王国已经派使臣前往定南城求见黄芷汀的举动,趁定南城方面还没有下达任何指令之机,派遣陆战队两个标,直接端了亚齐王国首都。

由于这次出兵过于迅速,完全是神兵天降,亚齐王国高层被一网打尽。正当亚齐王国高层幻想着南疆各王国的统治架构基本都被保留,自己这边应该也会被京华同样如此处置之时,坏消息来了。

原来黄芷汀早知道南洋舰队的计划,因此在定南城迟迟没有召见亚齐王国使臣,直到其首都被占领,这才好整以暇地下令南洋舰队在苏门答腊岛“恢复大明旧港宣慰司”。
黄芷汀这么做自然并非自作主张,而是高务实早就有过指示,所以很快她就主持了旧港宣慰司的复建,并且任命了一名叫做施希文的“施进卿后人”为“权宣慰使”,也就是代理宣慰使。同时,黄芷汀上奏大明朝廷,请求对此任命予以确认。

总而言之,京华在南洋诸多小国的用兵完全就是降维打击,各国的所谓正规军表现不值一提,用一句后世的通辽名言来形容就是:他们但凡有一点用,也不至于一点用都没有。

黄芷汀的上疏很快在京师掀起讨论。彼时正是李如松出兵平壤,刘綎调兵遣将包围播州的关键时刻。朝廷尤其是皇帝对于南疆传来旧港宣慰司得以重建的消息虽然开心,但显然并不可能真正投入多少关注。

要知道,彼时高务实刚刚大胜残元,逐察哈尔至西域。大明除了要应付朝鲜、播州两大战,派戚继光震慑江南漕军变乱之外,还要重新安排布置整个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因此对于万里之外的旧港宣慰司重建只有心情上的兴奋,绝无亲自插手的动力。

于是,黄芷汀很快得到大明朝廷复文,以圣旨形式明确承认了旧港宣慰司的重建合法,正式任命“旧港宣慰司原宣慰使施进卿后裔施希文为宣慰使”,同时明确宣布:鉴于该宣慰司新建,暂隶安南都统使司管辖。

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安南都统莫茂洽造反未遂,岑凌、莫玉麟在平叛过程中立下大功。莫茂洽被以“意图谋反”之罪被朱翊钧下旨赐死,但根据大明的习惯,仍然再立了他的儿子莫全为新任都统使。

至此,安南彻底被汉化,而岑凌、莫玉麟等人也都算是经过了最后的考验。于是有趣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安南被大明朝廷命令代管旧港宣慰司,因此黄芷汀以安南副都统身份推荐岑凌就任旧港宣慰司副宣慰使,推荐莫玉麟为旧港镇守使。

朝廷很快复文确认了这一推荐,而岑凌适时上疏,请求携岑氏移镇旧港,以为大明永镇南洋海隅。朱翊钧对此十分赞赏,亲自找高务实谈话,之后下令将兰无里大片土地划为岑氏土司永镇之地。

朱翊钧赐给岑氏的这片地区,实际上就是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有十五万平方公里(整个苏门答腊岛为47万平方公里),兰无里本身更是之前亚齐王国的首都。

当然,岑氏土司支系很多,这十五万平方公里并非都由岑凌自己控制,得按照亲疏、功绩来分给全族。于是岑凌最后自己直领的部分,就是前文说过的大概五万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总领。

随着土司们跟随高务实的时间越久,现在的土司们不仅是麾下武装力量鸟枪换炮,连带着他们的思想也鸟枪换炮了。以往的土司给人印象都是封闭自守,现在这些土司们却一个赛似一个的喜欢贸易。

比如说黄家,黄芷汀的直领安南海东府,不仅建成了南疆数一数二的大煤矿[注:此处也是后世越南最大煤矿,年产1800万吨],还积极发展贸易,其当地的木材、桂皮、八角、三七、渔业捕捞与养殖等产业与贸易都干得风生水起。

黄芷汀的发展模式显然是可以复制的,首先就是黄家内部积极学习,都按照这种思路来办。于是,有的干起了水产养殖,有的干起了林木加工,有的干起了海上捕捞。还有的自觉自己不太会做买卖,因此买入了一些京华新办的工厂原始股,提前进入躺赚时代……

黄家由此致富,其他别姓土司自然也不落人后。以岑家为例,他们家之前移镇时主要分配到安南西北的一些地方,这里不靠海,只能靠山吃饭。

于是,矿业就成了岑家当时的主攻方向,辅以陶器(不是瓷器)和木材加工。到岑凌带着岑家南下移镇苏门答腊前,岑家已经成为京华南疆部分第三大的铜矿提供方、第四大的铁矿提供方、第六大的船用木材提供方。不说赚得盆满钵满吧,至少小日子已经过得足够滋润了。

岑家移镇之后,以上这些产业并不会被白白收回,京华与岑家做了一些交易,过程很细碎复杂,就不仔细列出了。总之,岑家交出控股权,但依旧每年都能从中获得不少收益。

思想已经完成跃迁之后的岑家,在抵达亚齐之后立刻开始了经济改革。

之前说过,亚齐在后世盛产石油、天然气、金银矿、橡胶、香料和木材,这其中石油、天然气和橡胶暂时不必想了,但金银矿、香料和木材都是岑家能好好经营的项目。

尤其是金银矿和木材,一个属于矿业,一个是林木加工,都是岑家的“老本行”,属于不必过多培训,找到地方就能上手开工,自然发展不错。

岑凌的主要着力点因此被放在香料这一块。香料不同于植物叶片的香草,是从植物的树皮、根、花蕾、树胶与树脂、种子、果实或柱头获取的部分,具有稀有的油精和油脂体的高度挥发性化合物。因此,香料产业其实并不只是摘收果实那么简单,其中还是有一些技术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香料贸易可不仅仅是去和欧洲人做,阿拉伯人、印度人也是大客户,当然最大的客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其实是大明。

如果说哥伦布大航行开启了西方对东方香料的探索之旅,那么早在地理大发现的千年前,亚洲香料贸易已经开启了内循环。

中国自汉代时期便已有南海诸国的香料进口,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到明清时代,不过“香料”一词的记载直到南宋才出现。

在此之前,以及此后的若干年中,中国典籍将沉香、乳香、丁香、肉豆蔻、胡椒等带有香味的南洋进口植物统归于“香药”一类。

实际上,这与香料的药用价值不无相关。宋元以前,这些南洋进口香料多作药用。到宋元时期,香药应用于饮食的记载才逐渐增多,而直到明中叶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药,才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斥日常饮食。

因此后世有学者表明,“香料”与“香药”的涵义基本重合,其微弱的区别可能是,“香料”多具有调味功能,“香药”则更重在药用价值。故,古代中国香料贸易包括了“香料”与“香药”两大品类。

中国自身缺乏香料资源,依赖于与南洋国家的贸易。在香料、香药名目中,丁香、肉豆蔻、胡椒、檀香和龙脑香等,均产自古代南洋地区。

其中,丁香和肉豆蔻甚至在十七世纪以前仅在南洋的特定岛屿上生长。比如说,丁香采摘自丁香树,丁香树仅生长在摩鹿加群岛;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皮则产自肉豆蔻树,生长于班达诸岛。因此,丁香和肉豆蔻极为珍稀。

相比较而言,胡椒、檀香和龙脑香等较为普遍。苏门答腊和爪哇都有胡椒生产中心,产地多达25处左右。而檀香和现称天然冰片的龙脑香,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都有产出。

在中国古籍的记载中,产自古代南洋的香料品种更为丰富。

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便记录说,三佛齐“土地所产,玳瑁、脑子、沈速暂香、粗熟香、降真香、丁香、檀香、荳蔻”;
阇婆国“出象牙、犀角、真珠、龙脑、玳瑁、檀香、茴香、丁香、荳、荜澄茄、降真香、花簟、番剑、胡椒、槟榔、硫黄、红花、苏木、白鹦鹉……”

到了明代,亦有多处记录古代印尼所产香料品类。其中,《西洋朝贡典录》载,“(三佛齐)其土物多黄速香、黄蜡、降香、沉香”。

《瀛涯胜览》载爪哇国“土产苏木、金刚子、白檀香、肉豆蔲、荜拨、斑猫、镔铁、龟筒、玳瑁”;旧港则“土产鹤顶鸟、黄速香、降真香、沉香、金银香、黄蜡之类”。

古代商业比较简单,往往是需求产生市场,而现代商业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叫做创造需求、打开市场。

本书前文有述,大明早年的朝贡贸易,因为皇室垄断的原因导致天下官民怨声载道,此后随着海禁,大明国内对香料的“需求”急剧萎缩。这种萎缩其实根子上不是需求萎缩,而是由于不准进入而使得民间只好放弃。

随着高拱开海、高务实扩大贸易,大明民间对香料的需求在这些年快速回升。然而高务实尤嫌不够,因为他知道大明一贯的问题很明显,它是官府穷而民间富,事实上民间是有基础“提振消费”的。

于是,京华这些年在大明国内想方设法扩大香料销售,其中包括时不时来个“每月半价日”之类商业模式上的降维打击。于是,香料市场在大明国内日益扩大。

这就给岑凌创造了良好的“时代红利”,虽然苏门答腊没有最珍稀的丁香和肉豆蔻,但胡椒、檀香、龙脑香这些却可谓是产能充足。

于是在岑凌的亲自关切下,亚齐的香料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大幅扩张了对大明的出口,还因为地理优势行销印度、阿拉伯地区,甚至西班牙、葡萄牙人也是他的大客户。

二十年前还在玩自给自足那一套的岑氏土司,现在竟然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让粮食产量一时半会提升不上来的亚齐对于香料贸易十分重视。

香料贸易的出货地既然是南洋诸岛,那当然就得重视来来往往的船只、船队。但南洋各岛的船舶制造业却很拉胯,岑凌也不敢染指这个京华起家的主要行当,于是只好请南洋舰队在亚齐专门安排了一支分舰队作为海上警戒力量。

荷兰人第二次派往南洋的内克舰队,这次就是碰上了南洋舰队亚齐分舰队的拦截。

说拦截其实过分了点,因为亚齐分舰队当时本来只是例行检查,他们以为来的是西班牙人——尼德兰革命之前,荷兰与西班牙毕竟是一家嘛,所以此时荷兰舰队从某些细节上来看,还是带着浓浓的西班牙范。

这一检查才发现,来者不是西班牙人,而是一个自称从西班牙“残酷统治之下艰难独立而出”的小国荷兰人舰队,而他们的目的倒是简单:买胡椒。

然而目的简单不代表就能随便放行,因为之前的协定里有一条:京华将南疆与欧洲的香料贸易特权授予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主体,并独享海外经营权的一部分)与葡萄牙王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直接交易。

黄芷汀刚才所批复的正是南洋舰队因此上报的这一意外。而高务实之所以立刻做出扣押决定,也是出自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高务实为何如此守信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时移世易,高务实现在打算帮一帮西班牙人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这吃枣药丸”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昨晚3K还是没弄完就睡着了,今天白天摸鱼搞了下,又觉得没法断章,干脆凑整一起发了。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81636/4188848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