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不热,一本道人
过了蔡京的府邸之后,客船沿着汴河继续东进,又从汴河北岸角门子入了内城。一路经过兴国寺,开封府衙,汴河州桥之后,接近了汴河码头。
河岸边是汴河街道,一排排的都是大小客店,挂着各式招牌、望旗,店小二站在店门口,招揽着过往的客人。
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骑马的、赶车的、抬轿的、买卖货物的,形形色色,甚是热闹。
一行人在大相国寺附近的汴河码头下了船,码头上的脚夫围过来招揽生意,要为西门庆等人抗抬重物。
西门大官人自然不会雇人,先不说他自己就带了家仆,就单单县衙里的那十几个差役就能将所有的东西都抬走了。
一行人雇了几辆马车,朝着天水巷而去。
天水巷南邻汴河码头,北接东京汴梁商业最繁华的樊楼街、旧曹门街和马行街,也是一条宽阔热闹的街道。
街道两旁都是一家家的脚店,供那些南来北往,自汴河码头上来的贩夫走卒们住宿。
大官人没有选择在这里住下,而是找了个高端大气的酒楼暂时住了下来,然后再去寻找宅子。
来到这鼎盛时期的大宋,怎么能够不感受一下大宋的繁华。
至于银子,大官人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住下之后,让一块来的县衙差役去交了赋税之后,大官人便和他们分开了。
毕竟大官人可是不准备再会阳谷县了。
晚上。
像往常一样,大官人在和吴月娘等人玩了几圈麻将之后,便要就寝。
吴月娘和大官人一起来到了房间,吴月娘就见大官人从怀里拿出了一本图画看了起来。
“……这是什么?快拿走,这等秽俗物件,怎生的绣出来的……”
吴月娘一阵娇羞。
西门庆也很纳闷。
已经是老夫老妻了,至于吗?
怎么还和小姑娘似的?
不得不说,这古代的小娘子,就是可爱!
这么可爱的小娘子,西门庆就更不能绕过她了。
“快看,娘子,过来看看,一会咱们就按照这上面的法门,来试一试这男**阳长生之术的法门……”大官人一脸的坏笑。
吴月娘红着脸,在自家官人的胁迫之下,坐在了大官人的腿上,羞红了脸看向了那册,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
下面还有几个小子,写着七十二解。
“官人,这也太羞人了吧,还是别看了……”
“老夫老妻了,还这么害羞做什么,来,咱们一起练功……”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尝试了多少上面的动作,终于,等到吴月娘回过神来的时候,是一脸的羞意:“官人,你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写这书的人也太坏了……”
大官人嘴角轻笑,就这还坏?
那你是没看过京都热不热或者一杯倒,和那些比起来,这七十二解算个毛线啊!
看了看怀里的小娘子,大官人笑着说道:“这有什么,你可别小看这些,这些可都是历代皇帝,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说道这里,大官人摸了摸下巴,沉思道:“你说,我要是将这些给刊印下来,会不会以有人买?”
“官人……你这是……”吴月娘一脸的吃惊。
这等污秽之物,也会有人买?
大官人坏笑着说道:“娘子,咱们又要发财了,明日我就开一个书局,将这些画刻成模板,然后再卖出去,娘子觉得怎样?”
这话一说,当下,吴月娘就震惊了。
卖这玩意?
这要是被人知道了,岂不是要被骂死?
不过出嫁从夫,吴月娘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说道:“官人,我也不懂这个,官人若是想做,那就去做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毕竟这等书画,恐怕会引起非议。”
大官人点了点头,自信的笑道:“娘子放心,我自有成算。”
……
卖书不是多么重要的事,也就是为了赚一笔银子罢了。
现在重要的是买宅子,然后去李师师所在的青楼去看一看。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大官人就外出去找宅院店铺。
昨日没有好好的感受汴梁城的繁华,今日一来到大街上,大官人瞬间就感受到了汴梁城的活力。
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两侧鳞次节比的屋舍,大官人不由的和红楼世界的京城做了个比较。
不得不说,红楼世界的京城不比这汴梁城小,但却丝毫比不上汴梁城的繁华和活力。
汴梁城的百姓,几乎都有一种乐观向往美好生活的感觉。
也是了,这大宋虽然对外很是窝囊,但是在内,特别是在经济上,那绝对是冠绝古今第一朝。
宋代城市商业发达,特别是这东京汴梁城,立国以来废弃了唐代的坊市制度,高高的坊墙被凿穿,许多民居都被改作了商肆,不论是城内的市场,还是城郊的集市,都是一派客商云集、交易红火的繁华景象。甚至于连皇帝经常出入的“御道”也出现了商业市场“侵街”现象。
皇城正门宣德楼向南大约百丈的一段街道,名为御街,本是皇帝赵官家出行的专属通道。
可是就是这条御街,只除了皇帝有事出行时临时戒严,禁止行人靠近外,平日里竟然摆满菜摊,俨然成了一个菜市场。
直到现在的官家宋徽宗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喜爱艺术的皇帝实在是忍受不了自己皇城大门外每天堵着一个菜市场,这才在政和三年下令禁止在御街上摆地摊,也不得有人马往来。
赶走卖菜小贩之后,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那御街两边植树种花,栽满莲荷桃李。一到春夏之间,御道两边姹紫嫣红,望之如绣。
官家宋徽宗依靠皇权让自己耳根清净,实现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追求,却也没有少被那过去摆菜摊之人暗骂。
饶是如此,贵为帝皇的宋徽宗也只能清理了这百余丈的街道,东京汴梁城其它街道无处不商,整个城市笼罩着浓厚的商业氛围。
在这东京汴梁城,商业发达已深入骨髓,最荒谬的是,就连和尚都卖起了猪肉。
东京最大的寺院相国寺,不仅每月开放三次寺院,出租场地任人经商做买卖,还组织了一帮和尚,办了一个专门经营猪肉生意的“烧猪院”。
那“烧猪院”领头的慧明大师,是汴梁城里公认的大宋肉食烹饪达人,做得一手好肉菜。
“烧猪院”慧明大师亮相就是活招牌,只要有他在,多少烧猪每天都会全被抢光。
和尚卖肉都卖成了招牌老店,大宋东京汴梁城的商业氛围可想而知。
此外,东京汴梁不仅白日里商业繁华,入夜之后也是热闹非常。
在宋代,因为民间商业发展,还取消了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放宽了商业经营时间。汴梁城的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方便人们在夜间营业游乐。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二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此诏的颁布,明确宣布三鼓以前的夜市开始合法化。于是,东京汴梁开始有了灯火辉煌的繁华夜市。
到了这徽宗朝,东京汴梁的商业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市更是盛况空前。
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又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东京汴梁成了不夜城。
这东京汴梁城中,有两处最著名的夜市,一处是州桥夜市。
北宋学者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以大量笔墨来描绘汴梁的夜市,并在卷二专列“州桥夜市”一节中说:“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直至三更。”
州桥夜市,跨御路、临汴河,位于东京水陆要冲,加上壮观的州桥,巍峨的明月楼,使得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夜市的繁华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州桥夜市还不是最繁华的夜市。东京汴梁最为热闹的当属马行街夜市。这条街长达十多里,街上遍布铺席商店,还夹杂官员宅舍。
《东京梦华录》中说,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
这里的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以至于在马行街的夜市上,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关于马行街夜市,还有一个趣闻,就是这条街上没有蚊子。
《铁围山丛谈》中说,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方罢,故永绝蚊蚋。
马行街位于旧封丘门里,南起潘楼街土市子,北抵外城的新封丘门。从土市子向北进入马行街不远,有一个叫“鹌儿市”的十字口,口北即是东京著名大酒楼——欣乐楼及和乐楼。和乐楼门前即“卖马市”,故此这条街名马行街。
马行街除了这一“卖马市”之外,更多的是医馆、药铺和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这个时代,要论最赚钱的生意,一是拦路抢劫,二就是开店卖药,都是挣的人命钱。
大官人自己在阳谷县只是开了生药铺,再加上几个生意,就成了阳谷县首屈一指的富豪,那在这马行街上开药铺的商家,背后有着汴梁城上百万人的生意,更是会赚的盆满钵满。
看着这满大街的小娘子小姑娘,大官人不由的感叹道,多么美好的年代,可惜了,十年之后,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为了保护这些娇嫩的小娘子,恐怕自己想不当皇帝都不行啊!
不当,对不起这些小娘子啊!
……
汴梁城是繁华的,这个从买宅院商铺就能看得出来。
宅院倒是还好说,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只要有钱,还是能买到不错的。
可是商铺就不行了,大官人在牙行里打听了一上午,才得知,整个汴梁城的繁华地段,现在出售的商铺也不过是五六家。
上百万人的都城里,只有五六家商铺在出售,这让大官人都有些咂舌。
最终,大官人还是买了一个宅院,和一个商铺。
宅院倒是不小,放到后世也有上千平,一家人搬进去之后。
至于商铺,是大官人用来做生意的地方。
至于做什么生意,西门庆也早就想好了,那就是做玻璃的生意。
玻璃的生意,大官人在红楼世界就做过,还将生意献给了景隆帝,也算是有了经验。
最重要的是,大官人自己的袖里乾坤中,就有几千件玻璃制品,另外还有上千件各式各样的镜子,所以,只要装修好商铺,立马便能将生意做起来。
毕竟,玻璃放到现在,那就是奢侈品,只能做富贵人家的生意。
取出来十几件玻璃制品之后,大官人便将玻璃生意交给了自家的老管家。
老管家乃是大官人家的老人了,无儿无女,所以,将生意交给他,大官人也比较放心。
琉璃铺子开业之后,很快便引起了汴梁城百姓们的注意和好奇心。
不乏一些有钱有势的人跑进来,另外还有不少的平民也进来凑热闹
“这是镜子?也太漂亮了吧!”
一名土财主,走过一张面盆大小的镜子,看见里面有一个人,穿着和自己一样的衣服,瞬间就好奇了起来,站在一旁不停的看着镜子里面的人。
他发现,里面的那个胖子很是可爱,虽然小眼睛,大鼻梁,下巴好几层,可不知怎么地,就是越看越觉得顺眼。
尤其是在看到里面的人和自己的动作一模一样之后,更是吃惊不已。
这才知道,这镜子里面的人,竟然是自己。
大宋时期,人们虽然愚昧,但却也不会觉得一个影子就是自己的魂魄,更何况他们家里就有着铜镜,只不过铜镜没有这梳妆镜照的那么清楚罢了。
实在忍不住的土财主,当即便大声问道:“掌柜的,这梳妆镜多少钱,本老爷要了!”
(https://www.biquya.cc/id78524/66428901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