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逆流诸天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军出塞!

  崇祯三年六月初,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大同镇,终于开始出兵了。

  历来大明和草原蒙古人作战,最大的难题不是实力间的差距,而是蒙古人的游走能力太强了。

  你大军这边前脚开拔,人家草原那边后脚就开始带着部落迁徙了,等你明朝大军退了,人家再迁徙回来,继续骚扰你。

  所以这一次,陆凡并没有等到秋收后粮草充足出兵,而是选择了在夏季出塞。

  草原人和中原百姓的劳作时间是不一样的。

  对于中原百姓来说,他们最忙的丰收时节在秋季,而草原人则不同,他们最繁忙的时期,则是在夏季。

  夏季,是草原水草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最适合放牧的时节,能不能拥有充足的羊马渡过今年寒冬,全指望夏天这一个季度。

  哪怕是一些大部落的首领已经得知陆凡发出了檄文,极有可能会对草原用兵,但他们依然不敢在这个时期选择迁徙部落。

  没办法,这个时候选择迁徙逃离,错过了放牧的最佳时期,无需等到陆凡出兵,他们部落中大部分人恐怕就得死在今年的冬季结束前。

  大同镇,永昌侯府。

  陆凡左手握着娇妻李若若的羊脂玉手,右手则是放在了她的小腹上,轻轻抚摸着。

  “夫君,我听说塞外是茫茫草原,一眼望不到尽头,没有方向,没有地标,极易迷失,这次出征,真的没有问题吗?”

  李若若那令人惊艳的容颜上,带着几分忧虑。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对于草原的战略便从攻势变成了守势,近百年来,除了当年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出塞将草原人打了一顿外,大明几乎再也不敢出塞主动与草原人正面交战。

  就算是强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受限与后勤、地图等方面的原因,也只是出塞推进了不远的距离便不得不回防,不敢深入太远。

  “放心吧,为夫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等出征回来,应该可以听到咱们孩子的心跳声了!”

  笑着安慰了妻子几句,在府外殷澄等一众亲信的簇拥下,向着城外走去,那里,早已有大军集结等候。

  来到这个世界三年多了,种田暴兵势力已成,也是时候,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下一片万里江山了!

  .......

  大同城外,密密麻麻的铁甲大军如同钢铁洪流,早已整装待发。

  此次出征,陆凡颇为重视,亲率两万精锐骑兵,甚至还带了一万拥有战马的火铳兵以及一万长枪步兵,就连火炮营,都被征集了一半人马。

  当然,草原作战,正常情况下,长枪兵用处不大,此次他们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押送粮草等物资。

  除此之外,大军后面,还跟着由数十个商会组成的武装商团,数不清的车马在宽阔的平地上排列着,看起来不像是出去打仗,更像是出去捡钱的。

  而在武装商团不远处,则是队伍有些散乱的归化籍仆从军,一个个骑乘着战马,身背弓箭,腰挎弯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看起来比之那些商人还要激动。

  对于草原人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国家观念,也没有什么民族自豪感,并不觉得跟随大同军出征攻打其他部落有什么问题。

  依附强者征伐弱者,在他们看来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三日后,大军北出靖掳堡,越过了一处山谷,进入了茫茫大草原。

  下一刻,映入陆凡眼前的,是一副极美的画卷。

  疏林、柳丛、草地,还有河水蜿蜒,湖泊处处,一片片的桦树,枫树,那绿油油的叶子在随风招展,宛如在欢迎故乡之人归来!

  “真不错!”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世,这都是陆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入草原地界,那放眼望去全是绿色的海洋,真的是令人在刹那间感觉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这里的温度,比大同镇低了一些,如今明明已是夏季,但却并不感到燥热,颇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大人,这片区域,本来是一些小部落的放牧之地,后来归顺咱们大同镇后,这里,变成了咱们的牧场!”杨万里开口介绍道。

  陆凡点了点头,大军开拔,前行了十数里后,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大同镇设立在此地的屯堡与草场。

  不少从大明各地逃难道大同镇的流民,有不少人被民政司迁移到了这里劳作,种植小麦、大豆、甜菜等物。

  而在一些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场里,还有众多畜场设立,皮毛、肉食等加工厂,也一个个设立。

  沿途过去,密集的屯民正在干活,这些新屯堡,主要是采取营田制,类似一个个大农场,屯民们,就象雇工,每月获得口粮衣食,工钱盐茶等。

  “他们如今,可有分到田地?”陆凡问道。

  “回大人,他们如今还只是外来籍,在没有通过民政司审核成为汉籍前,暂时还不会被分配土地!”

  杨万里道:“不过土地对咱们大明百姓的诱惑力太大了,所以民政司那边也会不时奖励一些表现优异的屯民,赐予他们一些土地,以此来激励众人!”

  对此,陆凡点了点头。

  他也不是专门做慈善的大善人,如今大明各地,百姓连生存都困难,而来到他大同镇后,只需要辛勤劳作,便可以吃喝不愁,甚至还能得到工钱,这已经是整个大明独一份了。

  明朝初立时,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的便是营田制,数年之内,粮米满仓,养百万军不费国库一文。

  但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营田制,说白了就是一种集体制度,屯民开垦的田地以及所生产的物资全部入官,干多干少都只能拿些衣食、工钱。

  所以这种制度不能持久,时间久了,渐渐地,懈怠懒惰偷奸耍滑之风便会急速蔓延起来。

  所以,分田到户是必然,否则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的积极性,早晚都会被消磨殆尽。

  只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几年之内,营田制还是很有市场的,暂时无需更改。

  

(https://www.biquya.cc/id78498/6752953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