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帝国的政治版图无论怎么划分,都是皇帝李福寿手中的棋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1896年致公党的大分裂,若没有皇帝陛下私下授意,仅仅凭借在皇帝陛下身边十几年的皇室秘书长范仲斋,一个内臣,想要在政坛掀起偌大的风浪, 无异于痴人说梦。
谁能够上台执政取决于圣眷,而非劳什子民主竞选。
在大洋帝国
拥有全国性崇高声望的只能是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一人,其他无人敢于邀买人心,除非想作大死。
在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风暴席卷来的时候,皇室宣布建立全国性赈灾机构“皇室仁济总会”,并且对失去工作的底层群众展开大规模慈善赈济, 将在全国230多个城市雇用数十万妇女和义工, 为挨饿的家庭送去食物, 送去温暖。
这种事儿只能皇室出面去做,具有天然的合理合法性,别人即便腰缠万贯,也只能把相应的善款捐入皇室或其它慈善机构,由慈善机构代为发放。
直接搞,那是不行的。
在大洋帝国法律体系中,有一部叫做《帝国安全法》,专门惩治各种里通外国,造谣混乱,意图不轨谋反的叛国罪行。
一旦罪名成立,起刑就是流放阿拉斯加,严重者处以绞刑, 可以并处没收家族全部财产,剥夺贵族爵位,全家流放的附加刑,是重罪之一。
墨尔本距离帝都长安, 只有十来個小时的火车车程,距离非常近, 往来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也非常方便。
乘坐长安至墨尔本的飞机航班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这成为了商务人士的最爱,也是对国内热门航线之一,仅次于帝都长安至红河谷,至松江等黄金航线。
至于从帝都长安前往悉尼,由于驾车只需要4个小时,而且道路宽敞平坦,绝大多数人选择驾车前往,反而更加快捷方便。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大洋帝国立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政策,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始启动大规模基础建设,为越来越多的失业人群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数10项大型铁路工程,数以百计的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数以千计的桥梁,各种大型水电站,火电站以及大规模城市建设工程陆续展开。
这些大型基建工程以及其他针对性极强的政策陆续出台,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
强劲的需求重新启动了数以千计陷入濒临破产境地的大大小小钢铁厂,水泥厂,木材加工厂, 设备以及运输业, 海轮满载着货物离开港口,一队队的货车行驶在道路上,整体国民经济肉眼可见的迅速恢复生机。
重新开工的工厂里,熙熙攘攘的工人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各个建筑工地上,那些刚刚失去工作的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干活。
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保住房屋,让妻儿老小不至于流离失所。
只有失去了所有,才会更加珍惜现在。
为此,普通劳动者焕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帝国经济就像枯萎的树枝重新焕发生机,抽出代表着新希望的嫩芽。
相比较其他工业经济体
大洋帝国刚刚落入水中,差不多水淹了半截腰,便开始了强力的经济拯救工作,很快见到了成效。
大洋帝国面临的是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的严重冲击,外贸出口严重萎缩,投资者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整体经济陷入困境。
尤其是大宗出口产品羊毛纺织业,天然橡胶业,汽车,钢铁,煤炭和成套设备以及电子电器业,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中,先后遭受重创,产能大幅衰减。
所以,大洋帝国面临的是产量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开启国内大基建浪潮的同时,帝国以皇室和政府为主的慈善救助机构,利用雄厚的财力采购大量农副产品,用于赈济社会底层人士,并且慷慨的援助友邦。
这一行动
无形中却重创了俄国的粮食出口市场,毕竟免费的比花钱买的更香。
大洋帝国财大气粗,为了保证国内农牧业迅速恢复,不惜投入上亿金洋的巨额资金,将多余产能出口至越国,琉球王国,密歇根共和国,英法德等国,美其名曰经济援助。
这样一来
严重打击了苏俄的传统粮食出口市场,令其更难得到宝贵的金洋外汇,国内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可谓是一把把的辛酸泪。
对于刚刚实现独立自主的苏俄政权而言,国内百废待兴,整体工业基础经过世界大战,为期5年的残酷内战和俄波战争的摧残,基本上沙俄帝国那些残存不多的工业老底子,已经折腾的一穷二白。
唯一拿得出手的除了粮食就是石油,整个国家已经退化成农业国,财政方面极为困难。
遭到大洋帝国免费粮食援助冲击,苏俄数月以来的出口粮食数量节节下降,价格更是崩盘,已经降到了生产成本的7成左右。
这让苏俄全面重建工业体系的计划陷入困顿中,没钱还搞什么建设啊?
别忘了
法国人现在还在与苏俄打国际关系,俄国人并不承认沙俄时期200多亿法郎的巨额贷款债务,就更别提偿还了。
如此糟糕的信誉,有谁能站出来帮助苏俄?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
因为世界性大萧条的冲击,米国为了生产自救,曾经大规模的向苏俄提供金融贷款,数字高达17亿美元之巨,并且转移工厂和生产技术,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几乎渗透到工业体系的各个领域,等于手把手的帮助苏俄建立了先进的工业体系。
如今不可能了
米国已经被拆得支离破碎,8成以上的重工业都留在了密歇根共和国,在金融大萧条的环境下纷纷破产倒闭,没有机会转移出去。
当今世界上
也只有大洋帝国有能力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帮助苏俄重建整个工业体系,但这种可能性无限接近于0。
可怜英国,法国和德国整个掉进了深水区,在那里扑腾着呼喊“救命”,身上的力气渐渐消散。
若是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拯救措施,这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至少10余年才能缓过神来。
依照他们的小胳膊小腿,能扑腾出来的动静也不会大。
对比原来历史时空,苏俄是世界性大萧条唯一的受益者,只有详实的数据才能证明这一点。
苏俄于1928年10月开始实行第一个5年计划,工业化建设进入全面开展的阶段,几乎是从废墟上全面重建。
大批新的工程项目需要建设,“一五”时间恰好与大萧条撞车,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大萧条却恰恰成为了苏俄发展的助推器。
由于西方国家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又面临着大规模的失业通货膨胀的问题,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寻找市场成了当务之急。
资本是无国界的,为了赚钱,美欧资本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哪怕是资助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不共戴天的敌人苏俄,亦在所不惜。
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专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
29年底,苏俄同外国已签订了70多项技术援助和咨询协议,涉及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
到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涉及冶金、工农业、飞机、铁路等等,投资总价值超过了4000万美元。
在大萧条时期
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俄的工业建设中,而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建立的。
苏俄三大钢铁场、马格尼托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斯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米国的援助下建造的。
苏俄三大汽车厂,也都是在殴美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建设而成的企业。
四大拖拉机厂都是米国援建的新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在米国近80家工厂的帮助下建成的,在二战中演化成 T34坦克的滚滚洪流,成为击败德三帝国的关键性军事力量。
苏俄30年代的最大电站,第聂伯电站和其他大型电站都是依靠英、德、美提供设备建成的。
31年,苏俄向国外购买了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在32年上升到了一半左右。
苏俄在极短时间内工业飞速发展,获得了全面的重工业生产能力,还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一五计划期间,米国累计向苏俄贷款了17亿美元,为其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32年,在苏俄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2万人,其中6成以上都是米国人。
这些专家的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总工程师,总建筑师等要职,很多人还得到政府奖励,获得了苏俄最高技术奖列宁勋章,例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就是米国人。
西方经济大萧条中,出现了一大批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也被招聘到苏俄工作,几乎帮助苏俄重建了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培养出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
到1932年底第一个5年计划结束时,苏俄的工业产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并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这一迅猛势头在二五计划中得到了延续。
截止至二五计划结束,也就是37年,苏俄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产量1.28亿吨,发电量365亿度,建成包括钢铁、飞机、汽车、化工、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共6000多家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
与此产生鲜明对比
33年与28年相比,米国工业产值下降了44%,德国下降了45%,英国下降20%。
通过上述的经济表现可以看出,全力帮助苏俄实现工业化,并没有增强美欧等传统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力,缓解生产过剩的巨大压力,反而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对手。
真可谓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就是资本驱动政治决策,没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恶果。
而这种情况在大洋帝国不存在,但至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和机床设备制造业,其主要部分由帝国皇家和政府控股,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在短期的大规模裁员后,随着大规模基建的重新启动,既然国际市场糟糕透了,那么重点刺激帝国内需。
在消耗巨大钢铁和水泥产能的同时,促使设备加工业,运输业全面复苏,凭空增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而这些产业的复苏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人们有了工作就有了钱,能够按时偿还房屋贷款,可以大量消费,避免了大量银行多米诺骨牌一般的倒闭。
而银行的稳定,逐步恢复了居民信心,在日常消费力的带动下,食品加工,农牧业生产,服装业和海洋捕捞业,运输业也开始全面复苏,进一步增加就业人口。
到了30年底
经过一整年的努力,大洋帝国的经济已迅速反弹,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国家安全联盟17个国家为核心圈子的贸易圈,逐步恢复遭受重创的外贸往来,带动这些国家缓缓复苏。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洋帝国经济坚冰的融化,暂时只能辐射到贸易紧密联系国,扩散不到全球。
而此前,在国际贸易上对大洋帝国围追堵截的英国贸易圈,没有能够感受到这股温度。
这让以伦敦为首的欧洲经济中心复苏缓慢,依然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
面对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投射过来的嫉妒到发红的眼光,大洋帝国依然有条不紊的推行国内大基建开发热潮,进一步增强经济内需,减弱对外贸易极大萎缩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对欧洲来说
30年的寒冬,是彻骨的严寒……
大洋帝国表示对此爱莫能助,除了进一步加强对英国和德国的粮食援助以外,其他的只能祝他们好运。
(https://www.biquya.cc/id77957/70463079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