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13章 连敌人也引用你的经文

  三月二十八,雒阳城。

  闲置了多年的雒阳尚书令府邸,被重新匆匆装饰了起来,即将在数日后迎来它的新主人——袁术身边的大红人谋士阎象。

  在李傕郭汜作乱时期,朝廷在长安是设置了尚书令职务的,当时的尚书令是背叛王允投奔傕汜的士孙瑞。不过后来刘协逃回了雒阳,就再也没设置尚书令。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尚书令这个官员其实只是实权大、品秩低,掌握源自内廷的少府六曹尚书。既然刘协回到雒阳后,朝廷能实际掌管的事务很少,还设这个尚书令干嘛?礼仪类的门面官有三公就够了。

  另一方面,也是士孙瑞的折腾,让尚书令这个官职暂时有些贬值,名声不太好,朝中名士出生的官员都默认劝皇帝还是把这个位置空几年好,反正也没事儿干。

  没想到如今袁术倒是心大,他觉得自己跟刘协当然不一样,刘协是无权的虚君,他是掌握两京和帝乡的实君!尚书令必须重新配上,这才叫朝廷的牌面。

  反正都今朝有酒今朝醉了,怎么能跟那些升斗小民一样做梦都做得卑微、做梦都不敢畅所欲梦。

  另外,因为前司徒赵温是被袁术军杀害了的,袁术就准备封另一个重要谋士杨弘当司徒。而太尉他不打算换,虽然杨彪现在已经逃离雒阳,但考虑到杨彪跟袁家有联姻,袁术依然遥命杨彪继续当太尉。亏得这个消息还没传出去,不然恐怕也会把杨彪恶心得不行。

  因为还有三天工夫就要用了,所以尚书令府的后院其实已经修好,就算没修好也已经能住人了。阎象已经住了进去,只等门面再稍微拾掇两天,正式开府。

  不过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悲凉的,他知道主公这么干,下场是什么。

  袁术想轰轰烈烈,想体面。他却不想轰轰烈烈——他是被主公逼着一起体面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居然还有文人才智之士会投靠袁术军的将领、给袁军将领当幕僚,这是阎象挺没有想到的。

  以至于,昨天庞统风尘仆仆赶来、带着金银珠宝为张勋代表桥蕤活动门路、塞钱求一道放弃峣关撤退的许可时,阎象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对方傻,第二反应是觉得对方是别有用心的细作。

  没办法,这种时候,张勋身边已经拉不出几个可靠的文官,适合做这种跑关系的活儿了,派个口才好的新人也很正常。

  不过,阎象觉得其实细作不细作也无关紧要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这个破庙也没人来烧香了,居然还有人送金银重礼,让他很好奇。哪怕是为了这点好奇之心,他也接见了庞统。

  来都来了,是吧。

  一见之后,阎象第一反应也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不过靠好奇心忍住内心的不快,跟对方聊了几句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庞统确实是个人才。

  这种见识,不会是看走眼的,那就是细作了?

  阎象旁敲侧击地追问了一下庞统投奔桥蕤的目的,庞统也演技不错地故作忸怩,把他骗张勋的借口又说了一遍。

  阎象跟桥蕤一家还算熟,回忆了一下,又看了看庞统,叹了口气,相信了对方。

  然后,阎象就花了一天时间,找了个机会,为张勋弄到了撤退的调令。

  把密令交给庞统带回的时候,阎象居然还赏识地邀请:“三天后就是陛下的登基大典了,不再雒阳观礼再走么?本官可以给你谋个末席,不用跟寻常士庶那般远观。”

  庞统诚恳告辞:“多谢阎令君赏识,不过在下自知不登大雅之堂,这种隆重的大典就不去丢人了。我投效只为报销桥将军而已,还是早些回去复命,免得误事。”

  阎象提醒道:“陛下大典之后,还要大宴群臣三日,并大赦天下。四月初四之前,是绝对不许各州郡守将不战而弃任何城池的,这一点本官请得的调令里面虽然没有明写,但也暗示得很清楚了。可别赶时间导致张勋、荀正自找罪过。”

  庞统连忙表示他记得很清楚,一定会关照张勋、荀正四月初五之后才能收缩兵力、放弃一些城池,绝不给袁术的登基大典抹黑。

  登基大典后大赦天下、只能担保三天内不丢城,可见袁术的遮羞布已经薄到了什么程度了,他们早就知道四方岌岌可危。

  而且,不许地方上的部队提前撤退,也不一定只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袁术本人放弃西线领土、跟刘备军袁绍军脱离接触的过程中,需要争取时间让袁术本人和嫡系心腹逃跑。如果宛城和许县之间的通道被太早掐断,那他就是放弃雒阳,也撤不到东边的两淮去了。

  当然袁术肯定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的,他现在毕竟还有竭泽而渔弄起来的十几万兵马,要撤绝对是做得到的。刘备和袁绍还真没实力在个把月之内就把袁术本人堵死灭掉。

  ……

  庞统带着调令离开后第三天,四月初一,如期便是袁术的登基大典。

  雒阳北宫又被临时打扫了一番,装修不够好的地方就张灯结彩掩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南郊当年汉灵帝造的毕圭苑遗址,也被打扫出来,把那些可以用的建筑利用起来,高台稍微改改,装饰成改元建号时祭告天地的场所。

  历史上的毕圭苑,本该是完全被董卓烧毁了的,烧到只剩断垣残壁。不过这一世的历史有所改变,当初关羽赵云讨董攻打雒阳的时候,来得太快,这儿没有被全烧,时间仓促袁术修修补补还能用,也算是节约了一些民力。

  一大早卯时过半,典礼现场就围满了明晃晃的铁甲卫兵,怕是出动了数千之众的铁甲兵,旗帜鲜明,兵戈犀利,也算是把袁术的底子都凑上来装门面。

  不过总的来说,礼法还是比较混乱的,原本朝廷的太常卿管宁已经逃了,深谙礼法的华歆孔融也逃到袁绍那儿投奔。

  袁术临时任命自己人韩胤当太常卿,掌管礼法,但韩胤这方面的学问也不咋地,要他自己从经学礼仪里考证出这种另起炉灶的登基大典该怎么搞,那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搞得既不像秦始皇那种另起炉灶,又没法用王莽那种禅让代汉,搞得不伦不类每种凑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典礼还是磕磕绊绊地举行了,吉时一到,韩胤先硬着头皮宣读了祭天文告。

  文告大意无非是谴责了一顿汉朝皇帝从冲质桓灵以来外藩乱继、外戚宦官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四方扰攘海内鼎沸,人君失德至极,汉祚气数已终。

  然后又说袁氏出于陈,乃虞舜之后。自攻入雒阳以来,屡有祥瑞,皆兆土承火德。且公路者,本兆土德,又应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合当受命。

  遂立国号为仲,封冯氏为皇后,袁耀为太子,杨弘为司徒,阎象为尚书令,纪灵为大将军,刘勋、桥蕤等为四方将军。

  随后大赦天下,大宴群臣三日。

  ……

  袁术登基,当然导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应,不过好在邺城和长安距离雒阳都各有六七百里距离,所以刘备和袁绍分别在四月初三傍晚和初四早上才得到消息。等他们发声谴责、让前线加强攻势时,已经是四月初六以后了。

  而前线的讨袁军将领,倒也不至于在没得到主公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加强攻势力度。这让袁术好歹是安安生生过完了大宴群臣的三日,最后预演了一把风光大葬。

  刘备和袁绍的反应当然是很激烈的,各种勒令部队加快攻势,诛灭逆贼,这些也都在预料之中。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文斗方面的小插曲,后来挺让李素预想不到的——刘备、袁绍和曹操,都发布了各自的新一轮讨袁术檄文。

  檄文的内容,本来是大家身边的顶级文士自行发挥文采的好机会,内容辞藻不会雷同。袁绍当然是继续让陈琳写,曹操让他的文学掾刘桢写,刘备则是让王粲写。

  但谁知陈琳、刘桢、王粲的檄文论据部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李素的“殿兴有福”论,大段大段把李素当初书里的结论当孔孟经文一样引用,

  论证“袁术弑君篡汉,乃是当今首倡之恶。当年张角、董卓、傕汜皆不曾覆灭大汉,故而算不得首倡。建安三年来,天下重归太平,乃汉统未被前述诸贼断绝之明证。

  右将军李素所察治乱兴替之天道,乃万世不易之真理,故而袁术定然要应天谴,最终死得比张角董卓傕汜更惨。袁术军众文臣武将宜早做打算,跟着一个必亡必遭天谴的人出仕定然不得好死”。

  陈琳刘桢王粲的文笔当然要比上述大意概述的说辞好得多,各种华丽辞藻修饰,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拿天谴说来打击袁术阵营全部文官武将和士兵的忠诚度与士气,让他们精神上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促成他们遇到战斗的时候更容易攻心投降。

  谁让引用李素的理论,能让他们在收割的时候实打实得到更多好处、攻城略地收编劝降更快呢,没人跟实打实的地盘和利益过不去。

  甚至刘备和袁绍这两家,还在檄文当中顺势隐晦地表达了“这次袁术是真的貌似首倡成功了,吸走了全部的天谴”,所以刘备要存续汉统,登基称帝。袁绍也表示会尽快拥立刘和称帝,因为袁术的一切行径已经吸光了天谴。只不过这些话要说得愈发隐晦,不是经学高手一般看不出这层遮遮掩掩的潜台词。

  这个结果,是李素自己当初都不曾完全预料到的。

  以至于李素本人大约在四月中旬,才看到刘备和袁绍曹操三家的讨袁术檄文,然后瞠目结舌大呼袁曹不尊重知识产权:

  卧槽!老子写的《殿兴有福论》,不该是被自己人采纳引用的么?怎么连假想敌阵营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都这么无耻这么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哥的理论当真理当经文引用?袁绍曹操你们难道忘了哥不是你们阵营的了么?

  版权费给没给啊!

(https://www.biquya.cc/id76284/65584216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