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73章 周瑜:我有经验,李素:我有科学。

  周瑜回复了李素的战书,但最后却没有实践他的诺言,而是稍稍食言调整了一下。

  只不过,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结果。而李素在权衡之后,发现无伤大雅,甚至还便于他再偷偷多部署一些骚操作。所以他在回信痛骂周瑜失信、沾点道义上的便宜之后,也闷声发大财接受了这个变故、继续应战。

  中间只是相当于发生了一点小花絮。

  这个花絮的内容,说来也很简单——按照周瑜的计划,双方原本是会在八月初二这天,在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由周瑜让出一片战场让李素舰队进入湖区后,周瑜再冲上来双方搏杀。

  但实际上,决战的日期被拖到了八月初四,晚了两天。

  晚的原因,是周瑜的“天气预报”实在不准确,台风在登陆之前,多徘徊拖延了两天。

  没办法,台风的运行速度、时间,确实不好估计,误差几天很正常。

  李素不会白白等周瑜,所以拖延决战日期这种条件,需要周瑜自己去争取。具体的争取办法,就是在从牛渚到太湖、沿着中江败退的过程中,多节节抵抗扛两天。

  每一天的代价,都是周瑜军要多战死负伤数千人、而对面的李素军只要战死负伤数百人而已,双方在这种消耗中的战损比差距,至少是五倍以上!

  没办法,毕竟堵在小河里打水战,双方都是长蛇阵,都只有蛇头的部队可以投入战斗。后面的兵力要等前排的战友战死团灭、至少也是战船沉了,才能补位上来厮杀。

  这种交战环境下,李素的战船吨位大、尺寸也是居高临下,装甲防御强、火力也猛,加上没有大风影响。李素的水军把周瑜压着打出五倍以上战损比,实在是顺理成章。

  周瑜也是实在没办法了,他要是等不到大风,或者等不到太湖河口的堵口战地利,他是绝对没胜算的。

  事实上,他最后等到的也不是路径正好经过太湖的台风,他只是要有一个相当于后世六七级风力的大风天就够了。所以台风路径估计差上三四百里误差都没关系,反正还在热带低压风圈里。

  毕竟后世万吨的船也就在十级大风里航行,台风级得八万吨十万吨往上的才扛得住。几十米的铁皮船如果是在海上,八级大风也有可能沉的。太湖湖面上,六七级风就能吹翻楼船。

  李素的兵力人数不比他少,防火工作又做得那么好,周瑜多少次火攻尝试都被对面防住了,周瑜就是智穷才尽才这么来的。

  同时,李素也没有一直等着周瑜,他为了进一步施压,防止周瑜变卦,也分出了大约一万人的部队先对建业展开攻城准备,北上在秦淮河口设立营寨打造器械。

  这样就算周瑜变卦,李素也能把周瑜逼出来,或者先把嘴边的好处落袋为安。

  ……

  双方各有算计之下,最终的太湖大决战,终于是在八月初四展开了。

  李素带来江东前线的作战兵力,之前六月份进入休战期之前,是十万人左右——六万是李素年初歼灭孙策时就用过的老兵,还有四万人则包括两万改造的袁军战俘、两万高顺在宛城扩军后抽调置换出来的部队。

  后来,相持驻扎期间,李素又接收了高顺陆陆续续几波数千人的新练援军,还有从光复的江夏、柴桑二郡收拢战俘、溃兵,重新整顿改编,掺杂到减员的旧部队里。

  几番相加,李素此次用于决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人之巨,绝对是有优势的——他不但船比周瑜好、武器装备强太多,连人数都比周瑜多。难怪周瑜知道不出奇计就绝对没戏。

  相比之下,对面的周瑜,之前已经被多次削弱,六月份转入相持阶段时,因为黄盖的覆灭,周瑜在前线的兵力已经跌破到四万人了。好在于禁当时还有五六万曹操的水军,所以总兵力依然有九万多。

  这两个月里,周瑜也是趁着相持阶段,最后竭泽而渔扩军、疯狂训练新军、收拢残兵溃兵,各种回血,但也只勉强恢复到十一万多人,比李素还少了将近一万。

  然而,因为之前的败退战中,为了拖够时间、把李素引到周瑜心目中合适的战场,这里面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折损兵力。

  就说台风晚到导致的拖延额外战损,每天都要死战苦战,削弱数千。所以真到了八月初四这天时,周瑜的总兵力依然跌落到了九万人。

  好在,周瑜唯一的利好消息,是李素也没法把十二万人全部投入到正面战场。

  他需要在柴桑留人防止江北的曹仁万一脑抽来犯,也要分出一万人去建业城外秦淮河口做攻城准备工作,摆出逼迫敲打周瑜决战的姿态,防止周瑜反悔。

  最后,李素还分出一万多人给甘宁,绕后堵截周瑜万一战败后试图从太湖东岸那些河道逃到东海上。

  这些万全的准备工作,也占用了李素三万人,所以太湖正面战场上他跟周瑜的兵力是几乎相当的。

  九万人打九万人,非常公平。

  ……

  八月初四,一大早,周瑜如约把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让了出来。

  在瞭望注意到李素的舰队沿着中江往河口挺近时,周瑜就让他的前哨舰队注意保持距离,最后渐渐把控着节奏,退到距离河口十三四里远的位置。

  李素的舰队跟周瑜之间相隔了至少七八里地远,也就是地平线上远眺刚刚能看到对面人头露出地平线的距离。

  在湖面上,因为小船上站人比站在平地上还高一些,所以根据地球曲率,大约十里到十二里外站的人还能看见一个头(只有一个黑点,要视力很好的人),有经验的水手瞭望手都懂得如何估算和保持双方距离。

  在渐渐后退的过程中,周瑜也尝试过放慢后退的速度,但只要周瑜一放慢,对面的李素的舰队也会放慢、似乎随时做好了再退回到中江里的姿态,非常警觉。

  按照战前约定,周瑜该一直退到离开河口二十里远的地方,李素会跟他相隔七八里慢慢布好阵势,也就是拥有一片半径十二里的扇形水域部署他的舰队。

  然后两军再跟春秋时那样的骑士风范一样,堂堂正正打一杖。

  周瑜当然不甘心真的百分百执行君子约定,心中暗忖:“要是真的完全履约,按现在李素的警觉度,到时候他有从南到北宽二十里、从东到西深十二里、近似菱形的扇面来布阵。

  这么大的面积,容纳下十万水兵、大小船只上千条都很轻松,我想半渡而击的可能性也就没了。没办法,只好再稍微占点便宜做次小人,兵不厌诈嘛。提前个三到五里路就让舰队返身杀回。

  这样我军离河口最远不超过十五里,李素跟我们始终保持八里远,也就是他深入湖面也才七里,七里半径的扇面,面积不过三十余里见方,每一里见方要积几十条船,还要列阵,估计能趁到乱。

  而且李素前面已经有一半兵力驶出河口了,他就是想退回去也来不及,会拥堵在河口的。这样就逼得他得以先头一小半兵马迎战我全军,我九万人先吃掉他三四万人,他后续五六万人再冲到湖面上,我再各个击破。

  现在风力对我们也很有利,李素的部队驶入湖面前是一字长蛇阵,那么大的逆风,他要变阵成扇面阵,需要的时间也比预期的多得多。”

  如是顾虑之下,周瑜果断选择了稍稍占点小便宜、不完全信守诺言,在船队撤离到离河口只有十五里的时候,比原约定提前了五里路,就返身杀回。

  ……

  李素这边的瞭望手很快发现了问题,情报最后是由跟着李素坐镇中军舰队的周泰、汇报到李素面前的。

  周泰转达这个坏消息的时候,还有些忐忑,懊悔昨天不该听从李司空的要求,让司空亲自突出到中军最前部。以至于如今才三万多人的舰队驶入太湖,李素本人就已经跟着到了湖面上了。

  “司空!周瑜的舰队背信弃义!居然提前杀回来了!我们还有五万多人、六百条船没驶入湖面呢,前军也没列完船阵!要让先锋的太史将军应战么?还是暂时设法收缩退让?”

  今天的前军,只安排了两万人,由太史慈率领。中军有五万,但李素在这五万人的第一万船队里,所以第一个出来。

  中军将领方面,周泰跟李素是同船的,李素也知道水军将领里周泰打仗最稳,所以让他指挥旗舰所在的核心护卫舰群。另外中军还有黄忠,负责进攻追击作战,可以紧跟在太史慈身后扩大战果。

  后军还有两万人,以赵云为帅,不过也不光是水兵和战船了,还有一部分的骑兵部队,骑兵沿着中江两岸巡逻,负责保护李素的后路。

  如果敌军崩溃之后有追击的良机,那赵云也可以水陆并进包抄——因为要考虑到周瑜战败之后,部分两翼的水兵有可能弃船登岸,或者是船沉了之后指望走陆路撤回建业或者吴县、会稽乌程。

  赵云的骑兵在战局顺利时,沿着太湖两岸撒网包抄,也能抓到很多溃兵败兵。

  相比之下,对面的周瑜也算人才凋零,对应李素这边太史慈、黄忠、周泰、赵云的主要将领,分别是周瑜本人,外加韩当、于禁、陈武。

  剩下的什么贺齐、孙贲、孙河、宋谦、贾华都是杂鱼而已。而孙翊、张承、凌统这些历史上孙权阵营里的官二代,如今还没到出仕带兵的年纪。

  虽然要面对只靠三万多人先扛住对面九万人一段时间、给后军慢慢从河里开出来的时间,但李素心中却是丝毫不慌,直接笃定地吩咐:

  “别担心,一切按原计划实施。我们虽然先头部队人少,但今天也是先把五牙战舰和那些低矮的斗舰先派出来,我军船大敌军船小,就算敌军人数暂时是我们三倍,也攻不到船上来的。

  周瑜指望的,无非是大风吹翻了五牙战舰,但我们早有准备,把拍杆都卸了,还固定在底舱里作为压舱石,有什么好怕的?”

  周泰听李素那么怂的人都显得那么淡定,丝毫不怕今天的大风,这才彻底恢复了士气,有条不紊地传达了指挥要求。

  李素的状态,也给了身边所有人信心,所有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相信科学,不再迷信天威。

  汉末的造船工匠们,对于如何确保船舶的稳定性,当然是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总结的,但李素可以说,只要没有被李素本人或者诸葛亮点拨过,其他人肯定是不懂如何用物理常识来计算船舶的“重心、浮心、稳心”这些概念的。

  其实李素自己也不是很会算,但他见多识广,几年前教诸葛亮念书的时候,就知道教阿亮这些概念:

  “物体整体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船舶浮在水面上时受的全部浮力(水压力)的等效作用点就是浮心,如果船左右横向倾斜摇晃上下颠簸起来,浮心的轨迹平均下来就是稳心”。

  重心要尽量压在水线以下,这样才有可能跟浮心稳心接近甚至重合,一旦侧倾后浮力也能把偏离中轴线的重心压回来。

  船的重心如果在水面以上,斜了之后就很难靠浮力的左右压差自动回正,所以传统楼船太高就容易翻沉,因为被风浪吹斜靠自己的重量回不正。

  诸葛亮毕竟早在凉州的时候就跟着李素发明水陆两用大篷车了,所以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学习如何精确计算一个航行设计物的重心、浮心、稳心,确保三心尽量重合。

  一开始的大篷车体积小,长度不过三丈多,就几层木板,很适合诸葛亮练手。关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篷车上试手之后,诸葛亮发现“三心合一”这个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东西确实是最稳的,也就信心大增。

  从此知行合一,设计一切水上开的东西都坚持这条原则,这条原则如果通不过,首先就从底层把设计推倒、从头再来。这就跟其他诸侯那些造船工匠造船只是为了满足甲方的外行需求、要水面以上部分看起来战斗力强大防御强大,有着本职的区别。

  诸葛亮“毕业旅行”那一年的下半年,李素带他回荆南,去交州,诸葛亮这才接触到五牙战舰,乃至海里航行的大福船的设计。而已经被物理科学加持过的诸葛亮,当然是严谨而又一丝不苟地贯彻了李师教他的那些有用概念。

  所以,李素的五牙战舰,五根拍杆和撞角装在什么位置、重心如何配置,那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其实已经比历史上隋朝到南宋的五牙战舰都更稳一些。

  周瑜小觑五牙战舰的稳定性,以经验主义来揣度,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决战之前,李素把所有五牙战舰船侧的拍杆都拆了,拆下来之后还没扔,而是能装到船舱下层压舱就尽量压舱,不好搬运的就砍断了再压舱。

  压舱的位置也不是随便选的,是严格摆放在诸葛亮造船前设计测定的重心浮心位置附近,确保压舱后船的整体重心依然不偏离中轴,而且还在水线以下,可以被浮压回正。

  更重要的是,李素对压舱物的要求很严格,要求全部用长铁钉把带木头的压舱物跟船体钉在一起。如果是没法钉的压舱物,比如石头这些,也要确保把所在隔舱塞满、并且缝隙用稻草等填充物塞严实了,杜绝压舱物的晃动滚动。

  毕竟作为一个有物理常识的人,李素很清楚车船重心设计得再好,真到了用的时候未必能保持住,这里面最大的变动因素就是车船里的货物在倾斜的时候会倾倒滚落。

  压舱重货一旦滚起来,哪边倾斜后比较低、就滚到哪一边,只会加剧重心往倾斜的一侧转移,变本加厉愈发恶化,最后翻船。

  后世哪怕没有物理常识的人,只要看看抖音上那些车祸视频,都能理解其中物理原理:

  为什么板车拉钢卷要固定住,为什么不懂物理的人会吐槽油罐车清洗麻烦、油罐里面要做那么多隔离挡板而不是一整个直筒的罐子。

  不理解的人,刹个车,重新投胎,下辈子就理解了。

  所以,李素一个文科生懂这些,并不奇怪,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凡是个男人刷刷抖音都能懂。(女人的抖音估计刷不到物理常识……不是歧视,这个锅应该归张某鸣,给男女的初始推送算法就不一样)

  至于那些高深的部分,也不用李素操心,他把概念启发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自己去变高深就行了。

  君子坐而论道嘛,给个大概就行了。

  李素懂得了设计船的时候重浮稳三心合一,还知道使用的过程中压舱物要固定、拍杆要拆掉,让船倾斜的时候都不会乱滚。

  做到了这两点,扛个周瑜苦苦等待的六七级风力,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只能怪周瑜自己该死,连重心浮心这些物理学概念都没掌握透彻。

  海军是一项科学的兵种,拥有科学的一方杀没有科学的一方,天经地义。

(https://www.biquya.cc/id76284/6409937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