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小阁老 > 第三十七章 以邻为壑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

  船行吴淞江上,吴承恩向赵昊讲解道:

  “原先太湖出水流速很快,瓜泾口和吴淞江上游几乎没有泥沙淤积。但从开凿大运河之后,苏州生齿日繁,商贸发达,便又在下游水系修筑了很多长桥、长堤和挽道,大大减缓了太湖出水流速,于是泥沙淤积严重,地势低洼的南岸便成了滩涂。”

  “嗯。”赵昊点点头,听得十分认真。

  “后来人们把滩涂改造成了圩田。”吴承恩指着江堤

  “他们先在淤泥地上,开挖一条沟渠,然后在沟渠两岸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这样泥土里的水份透过竹木围篱渗入沟渠,也就是所谓的‘溇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边,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陆地便出现在了太湖南岸。”

  “这个法子好哇,围出来的地又肥沃无比,苏松一带人多地少,谁能不眼红?于是各县争相修筑圩田,大肆侵占滩涂。”徐渭冷笑接过话头道:

  “好比这南岸的吴江县,十几年前县城距离湖岸也就是二里许,如今却增加到三里了。这多出的一里地,就是被侵夺的河道啊。”

  “事实上,这瓜泾口也叫南太湖的,湖面浩浩汤汤直接与昆山的淀山湖、澄湖连成一边的。几百年淤积侵夺下来,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喇叭状的河湾,哪里还有什么蓄水功能?”徐渭拍打着栏杆,怒气冲冲道:

  “我要是林润,头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圩田全拆了。”

  “你也别太极端了。”吴承恩苦笑一声道:“其实溇港口都是有水闸的,整个吴江县十八条溇港就有十八个水闸。这会儿只要打开水闸,就有十八处泄洪口,下游来水的压力自然大减。”

  “只是这样一来,南岸的万顷圩田统统都要泡汤,吴江县当然不答应了。”吴承恩说着,指一指南面湖堤上,冒雨巡视的一行人道:

  “那是吴江县的护塘队,每到汛期便日夜巡逻,唯恐他们修的石塘出了意外,淹了自己的圩田。”

  “石塘?不是泥巴堆的吗?”赵二爷插嘴问道。

  “泥巴哪有石头结实?”徐渭闻言大笑道:“人家早就换成百里石塘了!”

  “百里,这么大手笔?”赵二爷吸了口冷气,难道某位吴江知县也像我儿一样有钞能力?

  “是前后数任知县,花了几十年时间修的。”便听徐渭哂笑道:“这可是保全县平安的大好事儿,要立功德碑,进乡贤祠的。还能名正言顺从里头捞钱,当然没人肯落下了。”

  “他们自己倒是不淹了,可太湖水全都跑到我们下游来了。”吴承恩叹口气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以邻为壑’啊。”

  “昆山县就看着他们以邻为壑?府里也不管吗?”赵守正气愤问道。

  “民间每年不知要为此事打多少次架,不然吴江县怎会组织护塘队?”吴承恩苦笑道:“昆山知县也到府里告过状,别说拆掉石塘了,就是求他们在汛期开闸泄洪都不同意。”

  “人家理由也很充分,修石塘就是为了防汛,哪有开闸泄洪淹了自己的道理?”吴承恩又两手一摊道:“还有个根本原因,两百年前夏元吉治理太湖时,圩田都是属于官府的。上头一声令下,就能直接开闸泄洪,淹了圩田进行分洪。”

  “但这一二百年间,官家的圩田早就被豪势之家瓜分私吞了。他们怎么可能为了别的县的百姓,牺牲自己的利益?”

  赵昊默默点头,湖畔圩田过多,又不能承担圩田本身的泄洪功能,下游自然深受其害。

  “吴江县的人还振振有词说,修堤御水天经地义,昆山也可以修堤啊,又没人拦着。”吴承恩轻叹一声道。

  “那为什么不修呢?”赵守正追问道。

  “没钱呗。”徐渭觉得自己的东家煞是可爱。“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修堤?何况吴江只需要修单堤即可,你昆山的情况有多复杂?吴淞江曲曲折折贯穿全境,头顶还悬着两个湖,下头还有条娄江。地势又低,还想修堤?做梦去吧。”

  “哎,我昆山为全府泄洪,邻县非但不感谢,反而还以邻为壑,百般嘲讽,真是世风日下啊。”赵二爷长叹一声,不禁为昆山百姓鸣不平。

  ~~

  说话间,官船进入了昆山县境。

  丈许高的石塘拱卫鱼米之乡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浩浩汤汤的黄泥汤。

  那是自数里外的澄湖中溢出的湖水,顺着地势缓缓淌向吴淞江。东南面还有个更大的淀山湖,两个湖里漫溢的湖水,可以覆盖四分之三的昆南。

  眼前大片的稻田、桑树、道路、村庄,全都被泡在了黄水里。

  漫天大雨中,成群结队的百姓挑着扁担,推着大车,携家带口,牵着耕牛,沿着田间地势较高的垄沟,艰难的在泥泞中跋涉。

  他们要赶在洪水到来之前,离开自己的家园,到昆北或者邻县去避难。

  垄沟边的黄泥汤中,漂浮着垃圾、杂草和木头,以及被淹死的小动物尸体。

  还有将其当成避难所的老鼠,在上头团团乱窜。

  乡民们虽然对此习以为常了,但这次逃难的气氛格外凝重。

  垄边田里,已经开始抽穗的稻子成片倒伏在黄水中……

  不用等洪水没顶,就这样倒在水里泡几天,今年的庄稼就要绝收了。

  百姓们欲哭无泪,麻木的跟着前面的人不断前行。

  只有坐在木桶里、大车上瑟瑟发抖的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

  那哭声传到官船上,众人只觉刺耳无比。

  之前把问题说的再严峻,都比不上这亲眼所见,让人感到心情沉重。

  从这一刻起,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便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这些百姓要去哪里?怎么去?为何不见官差引导?”赵守正手扶着栏杆,神情凝重的看着那些沿吴淞江逃难的百姓。

  “部分灾民往南,去苏州或者吴江,但大部分还是往北,前头有木桥可以到昆北去。”

  吴承恩稔熟地理,惨声答道:“毕竟在自己县里,还能被当成人看,出了昆山就是叫花子流民了……至于官差嘛,得到了县衙才能知道。”

  “嗯。”赵守正点点头,没再说话。

  ps.第四更,求月票~~~~

(https://www.biquya.cc/id70653/54872411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