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益州牧刘璋之所以邀刘备入蜀共同抵抗汉中张鲁,可不是因为真的顾虑什么同宗之谊,更多的还是因为刘备的仁义之名天下皆知,是想靠着他的这种名声,来抵挡张鲁势力那边的侵袭,尤其是思想上的侵蚀。
为啥呢?因为张鲁还有另一重身份,这位可是第三代天师,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师君。
关键是张鲁张鲁袭取巴郡,正式割据于汉中后,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的政权。
也算是打破了旧的官僚体制,砸烂原有政治架构,类似于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
这边的制度也很有特点,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张鲁还在汉中的交通要道上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他的这套制度,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动荡的时候,使他的控制范围内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存环境,正击中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很有感召力。
中原闹起来后,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
但同时刘璋这边也怕手下人朝对手那边跑啊,叫刘备来就是为了对抗张鲁的这种感召力,毕竟刘备的民望让他的号召力也不差。
说起来张鲁能够做大,本就是有人刻意扶持的结果,只不过后来张鲁不听刘璋的话了,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恼羞成怒的刘璋干脆将张鲁母及其家室悉数诛杀,又派大将庞羲等人攻张鲁,但张鲁部多次击败庞羲,双方成对峙之势。
张鲁的军队多在巴地民间活动,刘璋于是以庞羲为巴郡太守。
两边这算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只不过人家的群众基础太好,加上有思想上的加持,又特别能打,刘璋虽然恼火,却一时奈何不了人家。
就只好请来刘备这个空有着好名声,手底下却没有多少兵员,又没有多大地盘的同宗相助。
毕竟刘备手底下有李祐,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天下闻名的猛将,还有诸葛亮这等顶级谋主,用来帮忙打头阵还是挺好的。
而刘备本身实力又不强,囿于他那仁义的名声,怎么也不至于再反手把他的益州给黑了。
大不了到时候多给点好处,也不至于再像那张鲁一样,请神容易送神难。
可惜,他想错了,刘备经过这么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好的名声也没有实实在在的自己的地盘好啊,落到手里的才是根本,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刘备当然想拿下巴蜀汉中,成就高祖之业。
可刘备还是有点顾虑的,一方面是他的实力不足,总共也就三万人马,全力对上刘璋的十万人马都没有胜算,更何况还是带着偏师前往,大部队肯定要留着守家的,免得被人端了老窝就彻底没有退路了。
另一方面刘备确实是被刘璋料准了的,他向来都以仁义为天下称道,另外有曹操大军压境,所以当初才有陶谦让徐州和刘表托孤,才有徐州士人与荆州士人归附自己。
如今看那刘璋身体好得很,而且两代经营益州近三十年,颇具人心,拥护者还是很多的。
现在虽然有了法正张松两个异类力邀他入川,但其他人到底怎么想的,刘备还不清楚。
听说为了阻止他入川,益州从事王累竟然在州府门口自杀了,还有益州主簿黄权也极力阻止,结果被刘璋贬为广汉县长。
所以,当庞统也劝刘备取益州的时候,刘备表示: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但这个时候,庞统说了一句改变刘备一生的话。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有了这句话,刘备算是彻底坚定了决心,也给自己找足了理由,甚至以后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大变样。
之后刘备就带着手底下最精锐的人马跑到了益州,热心的帮着刘璋对付起了张鲁。
当然老家肯定不能丢,所以刘备将赵云关羽张飞等老兄弟差不多全留了下来,徐庶这个谋主同样负责守家,维护好已经占有的四郡之地,还有从孙权那里借来,压根就没打算还的南郡。
刘备自己只带了李祐这么一号勇冠诸军的老班底,还有庞统魏延黄忠等一批新入伙的荆州人入川,诸葛亮这位最受器重和信任的军师,自然也随着刘备一同入蜀。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以后,刘备麾下的这些大将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分工。
对外的攻伐基本都是李关张三人负责,而赵云硬是被用成了一个守将,一直负责保护中军大营,也是刘备的老窝所在。
而两位谋主诸葛亮和徐庶也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深谙合纵连横之术,嘴皮子足够利索,也颇有手段,足以做到“以正合,以奇胜”,于军略上更是一把好手的诸葛亮,自然是负责在对外攻伐中出谋划策。
而徐庶处事手段更和煦一些,和刘备麾下的一众文武关系也都不错,显然更适合处理内部的大小事务。
当然这可能也和他的另一个习惯有关系,他是比较善于分权的那种人,不会事无巨细的全都自己抓起来,这样更容易让当老大的信任,也让下面的人更有干劲。
不像诸葛亮,这位是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结果就是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不仅手下人断层的厉害,没有培养出什么合适的接班人,还容易让大家心生怨意。
因为所有人都能感觉得出来,他之所以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来,归根结底还是不相信手下人,对这些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能看得上眼的。
久而久之,手下也就只能留下那些个只会听令行事的机械人,也让后来的蜀汉成了他的一言堂,变得后继无人。
下面人还会有一种这位嫉贤妒能,容不下人的感觉。
李祐这位如今已然是刘备麾下第一猛将的家伙可说威名赫赫,而诸葛亮也是一众文官之中的头把交椅,这次被刘备带在身边,显然是用来压阵的。
毕竟庞统和魏延黄忠等荆州人还没有证明自己,正需要这个机会来展现他们的本事,就冲着荆南四郡这个基本盘的面子,刘备也必须给这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法正和张松两个带路党的帮助下,刘备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也和手下人议定了取刘璋而代之的策略,带着手下的最强阵容,信心满满的投入到了边对抗张鲁边掏空刘璋家底的拼搏中。
而另一边一直将刘备视作最大对手,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曹操,这一年自然也没有闲着,同样也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契机。
这一年他终于打败了纠缠多年的西凉锦马超、还有和马超相爱相杀的韩遂。
没了这俩人拖后腿,曹操渐渐的成功占有了关中地区。
自此彻底稳固了曹魏的霸主地位,雄踞整个北方,对着南方仅剩的几个割据势力虎视眈眈。
而刘备如今在他眼里暂时就成了疥癞之疾,虽然在消化完了关中地区以后,曹操很快就把目光投入到了蜀中这块。
谁让他曾经在孙吴的地盘吃过大亏,对于水道纵横的南方难免有心理阴影。
况且拿下了蜀地,孙吴就变成了瓮中之鳖,顶多就是偏安一隅的时间长点,但是威胁就有限的很了。
本来刘备的想法挺好,他还真想过替刘璋干掉张鲁,然后以此高祖龙兴之地,与荆州互为犄角,最终成就大业。
这样他挟大胜之势回转益州,以他的威望还有在军事方面的强势,干掉不善战事的刘璋顺势取而代之,问题还是不大的。
这从二刘在涪城大会时互相推举的官职中也看得出来,刘璋推刘备为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全是中央官职,显然是撺掇刘备赶紧从汉中打去三辅,迎回汉帝。
而刘备推刘璋为代理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则是对刘璋对益州的统治权表示承认,并表明自己对其绝无觊觎之心。
但刘备很快发现,他这种想法也根本是行不通的。
张鲁在汉中,实行****的神权政治,其五斗米教众的凝聚力很强,再加上曹操在打败关中诸将后,马超、程银、侯选等关中军阀都率残兵逃到了张鲁处。
另外双方交战正激的时候,还有数万户的关中百姓从子午谷逃亡汉中,此时汉中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
张鲁的兵马至少在五万以上,还有战斗力极强的凉州铁骑助战。
刘备想用这靠着自己带来的不足一万班底,加上刘璋赞助的两万人马,勉强拼凑起来的三万多杂牌部队拿下汉中,简直痴人说梦。
就算是加上了李祐这个最大的变数也不行啊,他打仗是够猛,武艺也确实无人能敌,可手下不给力啊。
他就是个王者,还是开了挂的王者,也带不动啊。
况且人心这东西,又不是他能随意操控的。
人家汉中上下可以说是众志成城,军民一心,还摆明了打死不出去,就是窝在家里。
你就是骂他铁憨憨都没用,人家打定主意就要当铁乌龟,你还真就砸不开这龟壳。
那怎么办呢?按照刘备在徐州和荆州的惯用套路,那只有等曹操大军拿下汉中,然后攻打益州的时候,益州豪强走投无路,就只能抛弃军事能力差劲的刘璋,而投靠他刘备了。
但曹操似乎知道刘备打的什么鬼主意,所以明明已经拿下关中,却偏偏不打汉中,导致刘备在葭萌关一待就是一年多,进退两难。
毕竟汉中不只是对刘备来说,对曹操来说那也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与其便宜了刘备,还不如趁这功夫好好消化关中地区的软硬实力呢。
况且曹操可是双线开战,那边还和孙权干仗呢,就这么憋着刘备这个他心目中的强敌也挺好的。
汉中于他曹操而言也算是个屏障了,正方便他集中精力对付孙吴。
实在被憋急眼的刘备,于是叫人来重新商议政策。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干他丫的,但是这话却不是那么好开口的。
关键是就眼下这个实力,怎么稳妥的拿下益州,别被反过来吞了是个问题。
就他们眼下待这个地方,旁边还有杨怀、高沛等刘璋派给他的白水关将领,也是益州麾下的名将呆在旁边呢。
刘璋又怎么可能那么傻直接把两万人马白送刘备,当然是让自己的心腹大将统领着,名义上是协助刘备,实际上怎么可能少了监视他的意思。
这俩人带的兵力可比刘备自己的班底要多一倍,即便刘备这一年多时间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这俩将领都成了他的小迷弟了,可要是刘备真个反水,到时这俩人肯定也不会就这么给刘备帮忙的。
他们和手下兵将可都是益州人,不砍刘备才怪呢。
关键时刻,还是得庞统这位阴谋家给刘备出主意。
他和法正,贾诩这类人物差不多,更像是春秋战国时的策士,那是真的只讲利害,不管仁义,只讲成败,不讲立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主。
就算这是电影世界中,诸葛亮也是能轻易牺牲老将赵云的主,也没阴到这位人虽然丑但肚子里坏水足够多的家伙的程度。
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
简单的说,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干他一发意大利炮!
下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呼应,徐图益州。
这两策显然都不咋地,刘备入蜀的军队也就一万多,就算刘璋再没有防备,也不可能让刘备一举偷袭得手。
而且刘备一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必然动手,到时候南北夹击,刘备必定全军覆没。
而下策刘备自然也无法接受,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
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就算汉高祖这种老皇帝,在他这种年纪都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他还连个影子都没有,时间宝贵,徐图不起啊!
所以,关键还是中计。
庞统显然深谙和领导说话的艺术,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摆几个不靠谱的建议,这样领导就会选自己最靠谱的那个建议。
而这样的“上中下三策”病还不是国人领导独有的,老美那边秘密战线上都喜欢这么玩。
结果出了几个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破事,就是不懂行情的领导把本来用来凑数的不靠谱策略给用了,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层层下达后难免有点偏差,然后就出了诸如水门事件等丑闻。
不过好在这时候的刘备还是很清醒的,他选了庞统的中策。
(https://www.biquya.cc/id69489/92316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