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得功被斩杀的消息,苏天成很快就知道了,除开惋惜,他没有其他的感受,穿越这么多年了,很多的事情,苏天成的看法不一样了,譬如说针对黄得功这类人,按说是需要用尽全力来拉拢的,可有些时候,斩杀了这类人,也是成全他们的名声,更会令苏天成的统一大业尽快的实现。
大军依旧是兵分两路,苏天成、卢象升等人,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应天府,洪承畴率领大军进攻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接着展开对凤阳府的进攻,应该说剿灭了近二十万的明军之后,南直隶的守卫大为削弱,除开应天府和凤阳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战斗和厮杀,其余地方基本不存在成规模的战斗了。
命运最惨的还是原来驻扎在徽州府的明军,其中四万人进入浙江之后,早就被朱审烜和杨嗣昌等人侦查到踪迹了,江宁营将士在余杭设伏,等着这股明军进入到包围圈之后,仅仅用了三次的冲锋,就彻底打垮了这股明军,被俘的明军接近三万人,这些俘虏被杨嗣昌毫不客气的用起来了,秋收之后,需要对各地的水利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毕竟福建和浙江等地,基本没有维修过水利施舍,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估计这些被俘的明军,做梦都想不到,他们会成为苦力,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至于说驻扎在徽州府的剩余一万明军,真正能够撤到南京城的,不足两千人,其余人都被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剿灭了,或者是投降了。
苏天成将所有的俘虏,一律都遣送到浙江去了。交给了杨嗣昌,杨嗣昌需要大量的人手,浙江和福建的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全面铺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
进攻应天府的战斗,速度慢下来了。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是苏天成熟悉的,他在江宁县担任知县的时候,走过不少的州县,大致的情况是知道的。可洪承畴就不同了,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毕竟他要带领大军拿下镇江府、扬州府和淮安府等地方,不管是不是会遭遇到多少的抵抗,至少大军需要行军好几千里了。
秦三德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徽州府四万明军,在浙江的余杭被全部歼灭的消息,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聊以自豪的安排,成为了全面溃败的局面,二十五万大军,剩余的仅仅五万余人,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全部被剿灭了,总是从战斗力上面去分析。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作战的部署和安排,是有着致命缺陷的。
出现目前的局面,主要责任就在秦三德的身上。
必须要想办法了,否则秦三德死无葬身之地了。
前期的铺垫全部都做好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的落实。虽然后期的事情全部都是朱由菘直接负责发号施令了,可秦三德没有闲着,他正在努力卸掉自身的责任,而且这个事情的进展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压制战况的奏折,是朱由菘完全做主的。秦三德以身体不适的原因,让朱由菘负责所有的事宜,做出来所有的决定,这一点南直隶的官吏全部都清楚,所以压住奏折的事宜,怪不到他秦三德的身上,其次就是作战部署失误导致惨败的事宜,这一点想要直接推卸责任,难度肯定是不小的,可秦三德熟悉宫里的情况,瞒天过海不是不可能,皇上也不是第一次被欺骗,至于说那些御史和给事中,如果想要乱说,能够想办法对付,锦衣卫和东厂完全控制了京城的舆论,谁要是想着乱说,身为东厂厂公,秦三德岂能没有办法对付,这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内阁,好在内阁首辅周延儒与秦三德的关系不错。
最后就是朝廷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了,既然将责任全部都推到朱由菘的身上,那朱由菘的结局肯定是非常惨的,按说朝廷的圣旨,应该是太监来传达的,在这个过程中,秦三德当然可以想到办法,让朱由菘无法开口说话,甚至无法去见到皇上。
还有南直隶的部分官吏,譬如说南直隶的兵部尚书孙泰,这也是秦三德需要对付的人,南京一样有锦衣卫的暗线,孙泰种种不满的言行和举措,秦三德岂能不知道。
一切都在努力的过程之中。
宫里的消息已经有了,王承恩大骂了秦三德,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皇上之所以安排秦三德到南直隶,是处于对秦三德的信任,可惜秦三德没有抓住机会,关键时刻想着离开了,这肯定会令皇上失望的,说不定影响到皇上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信任,后果还是有些严重的,不过事已至此,从自身的位置和诸多人的利益考虑,王承恩选择支持秦三德。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王承恩是不会说出来的,皇上已经开始担心诸多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些皇亲国戚进入到朝廷,不是什么好的决定,特别是朱审烜的背叛,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很大,也直接改变了皇上以前无比信任皇亲国戚的思维。王承恩是完全拥护皇上的决定的,至于说他本人,也感觉到了,若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皇上一旦再次信任皇亲国戚,太监的地位同样要受到影响。
从王承恩的角度出发,朱由菘的结局当然很惨。
得知王承恩大骂自己,秦三德放心了,若是王承恩对这件事情不管不问,那才真的是危险了,既然王承恩开口了,就一定会从中周旋的。
周延儒那里的消息,还不是非常的明确,这大概是源于周延儒没有明确的表态。
秦三德是有些怨气的,你周延儒在这等关键的时刻,不明确表态,让他的一颗心不得安宁,上下摇摆,这是什么意思啊,可冷静下来之后,认真仔细分析之后,秦三德明白了,周延儒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其实也是支持他的,若是周延儒反对了,肯定会有话语透露出来的,这大概因为朱由菘是朝廷的官员,周延儒在这个时候,不能够明确的表态,否则表现出来对太监的关心,皇上会怎么看。
人着急的时候,一点点的小事情,都会弄得草木皆兵。更何况是关乎到自身的性命事宜了,秦三德想的很多,也按照自身的想法,一步步去落实了,到了现在,他只能够等候,改办的事情全部都办好了。
相比较起来,朱由菘的感觉要迟钝很多了。
孙泰提醒之后,朱由菘也引起了警觉,他本来是想着从京城打听一下消息的,但因为手头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接连惨败的消息传来之后,为了能够守卫南京和凤阳府,朱由菘可谓是呕心沥血,暂时顾及不到其他的事情了。
消息是先后传来的,进攻浙江的四万大军惨败,几乎被全部歼灭的消息以及黄得功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朱由菘已经知道了,秦三德当初做出来的所有安排,全部都失败了,可谓是断送了二十余万的明军,也丢失了大量的土地。
这里面的责任就很重大了,对于南京的守卫防御以及凤阳府的守卫做出来全面的部署之后,朱由菘开始思考这里面的责任大小了,要说他完全没有责任,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主帅,可先期的所有事宜,都是监军秦三德安排部署的,这也是不少官吏都知道的,特别是南直隶兵部尚书孙泰,更是清楚里面的缘由,如此情况下,朝廷就算是要处置,也是首先需要处置秦三德的。
秦三德称病,朱由菘认为是心病,其实就是想到朝廷马上就要追究责任了。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朱由菘才想起来,南直隶的战斗情况,他没有及时的禀报朝廷,朝廷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应该说第一个阶段的战斗全部都结束了,接下来战斗的重点转向了南京和凤阳府了。
奏折很快写好和补充好了,朱由菘犹豫是不是给秦三德看看,这里面都是实话实说的,没有掩盖矛盾,没有回避问题,这里面的主要矛盾也是秦三德承担的,朱由菘有着一部分的责任。
犹豫再三之后,朱由菘也做出来了一个自私的决定,奏折不给秦三德看,直接上奏朝廷,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秦三德一直都是称病不出,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也是需要承担前期失败的主要责任了。
从目前南直隶的稳定来说,朱由菘自我感觉不错,尽管局势很是紧张,可他几乎每天都要出面,布置大大小小的事宜,都是亲自参加的,这种频繁出面的方式,其实是告诉南直隶的诸多官吏,南直隶暂时不会出现什么大事情,所以诸多的官吏,也还能够勉强稳定。
至于说是不是能够继续稳住南直隶,能不能守住南京城,朱由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他觉得,南京城可是大明王朝的陪都,守住这里问题不是很大,再说了,厮杀开始之后,朝廷也一定会派出大量的援兵,前来增援,或者是对苏天成展开进攻的。(未完待续……)
(https://www.biquya.cc/id6486/462286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