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买宋 > 第二百五十章 画画也能考科举

?    也正是因此,作者菌才说宋朝其实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期,因为它不光靠儒家经典,还考诗词歌赋,甚至还有专门的画院,考画画,就相当于现在高考的艺体生,是专门为绘画开设的科举,只要你画画画的好,一样能出人头地。

    说到这,需要给大家简单的说明一下,在我国古代,画院是一级官署,画院的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类似今天的美术学院,培训美术人才;二是负责书画鉴定;三是有大量高水平的专业画师。

    中国古代画院最初形成于周朝,周朝供养着许多设色之工,所谓设色之工就是专门为设计青铜器画稿和其他画作填色、染色的工匠,这些人都是非业余的,但薪水怎么拿,没有记载。

    而中国古代画院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是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

    当时后周、西蜀、南唐都有这类朝庭设置的单位,叫“翰林画院”,设有待诏、祗侯、艺学、学生四个等级岗位,像当时的著名画家郭忠恕就在后周,黄居宷、高文进在西蜀,董羽在南唐,后来这些人都随着各自国家的灭亡,整体“转岗”到宋代的画院,重新上岗。

    所以说宋代画院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画院,它之所以最好,不仅受历任皇帝重视,而且在组织机构上更为完备,在福利待遇上也是历史上最好的。

    宋代画院虽然也沿承后周、西蜀、南唐的模式,但在岗位设置上要比之前多得多,有翰林画院待诏、应奉、画史、入阁。

    翰林画院相当于最高专业水平的画院,而这些岗位相当于专业画家、理论家、评论家和助理。

    有图画院待诏、候补、艺学、学生,相当于现在的教授、老师、研究生、本科生。

    图画院设置专门的分类,比如学画人物就专门画人物,一般不旁及。

    比如专门临摹的,分工也很细,有人专门临树,你就临树,不需要你学习其他,有人专门临水,你就临水。

    这种临摹制度一直沿续到晚清,每个人临每个人的东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民间大画坊会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流水作业,所以在古代仿制名画、销售假画早就存在,其水平也是现代人无法相比的。

    当然,有时古代专业画家也干私活,但干得都比较低调,比较偷偷摸摸,不像现在人那么大张旗鼓,甚至请名演员、名主持人站台呐喊。

    宋代画院从宋太祖得天下,至宋徽宗赵佶期间一直这样。

    宋徽宗大家都知道,是个书画皇帝,选错了行业,如果他不当皇帝,而只当个艺术家的话,无疑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下,可惜没有如果啊,也就是因为他不务正业,才导致了后面为所有人所诟病的靖康之耻。

    但不得不说,他在艺术方面,还是很有成就和贡献的,这其中就有他对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同时将书画列入科举,并升格了行政级别,相当于由原来的正处升至正厅。

    科举考取殿试叫进士,书画考取殿试叫博士,米芾就是书画两学博士。

    书画殿试在皇宫内的五岳观,每届考试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一二百人。

    宋徽宗会亲自审阅,亲自担任画院董事长兼招生办主任,入他法眼会被选中。

    像来自河南荥阳的宋子房,就是在殿试时刚画到一半被他一眼看中,后来宋子房也的确成为了宋代的大画家。

    苏东坡大宋子房不少岁,苏在宋的山水画上就曾题:“汉杰真士人画也!”(汉杰,宋子房的字。)

    而且宋朝的书画殿试还非常严格,比文举殿试轻松不了多少,十之八九都被淘汰,严重者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像是在宋太宗殿试期间就有一个特别的例子,有个叫李雄的考生参加考试,有人递给他一把团扇让他作画。他说:“我不擅长画团扇。”

    宋太宗就问他:“那你擅长画什么?”

    他说:“我擅长画鬼,三五十尺的,鬼越大,我画得越好。”

    宋太宗听后大怒,拔剑要杀他。

    过了好一会儿,宋太宗的气才平息,怒吼他滚蛋。

    而且宋代书画的科举考题大多含有文学意味,例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大部分考生都画“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边,或栖鸦于蓬背”。

    唯有一人不是这样,他独画一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结果获得了第一。

    又例如“竹锁桥边卖酒家”,大多数人都倾其功力画酒家,画各种各样好复杂的酒家,却有一人独画桥边竹外挂一酒帘,书有“酒”字,表示桥竹深处有酒家,结果此人又获第一。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采取一个巧胜的办法,并完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发人联想的绘画画面和文学意境,既能让读者联想翩翩,又可让读者玩味再三。

    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那就是不需要把什么东西都画得清清楚楚,按照生活中的样子照搬照抄。

    因为中国画的本质上讲究笔墨张力,讲究画面生动、含蓄和意味。

    中国画画的是人格、是情操、是价值观、是艺术趣味、是生命状态,中国画不具备长篇小说的功能,也不需要长篇小说的功能。

    而且宋代画院有另一种叫法——宣和画院,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因为画院在他的任期内发展到最高峰,所以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宣和画院,不过这都是后人冠以的叫法,实际上并没有这块牌子。

    因此怎么说呢,宋徽宗期间的画院已经和现在的高级美术学院差不多了,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也十分注重文化知识。

    专业上有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竹、屋木等科目,每日习画都是从御府藏画中取出,既不可触碰,也不可靠近大声说话,以防唾沫星乱溅。

    文化主要学习《说文》《释名》《尔雅》以及篆书、律考、音训,每日相互背诵,每学一篇新文熟读三百遍。

    宣和年间,宋徽宗也常来画院亲自指导,有一次让画家画孔雀开屏,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屏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都画成了右脚,可见宋徽宗还是很有生活常识的。

    所以许多人说,宋画、古希腊文明、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三件大事,也的确,宋画的伟大成就,其主要贡献就是来自于院体制之内的画家,当然也包括院体制之外的那些伟大画家,像董源、范宽等等。

    宋代画院的画风主要是青绿巧整和水墨苍劲两派,这两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宋太祖到宋代倒数第二个皇帝宋度宗,宋代的大画家一直源源不断,仅待诏一级的画家就有180人之多,像张择端、李唐、苏汉臣、刘松年、李嵩、马远、夏圭、梁楷等等,几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画院工作,并留下了极其灿烂辉煌的不朽之作。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其实挺开明的,科举制度方面,也的确最为完善,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

    当然,可能也有许多朋友不服,说什么明朝才是,其实不然,只能说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并不是最完善的时期。

    因为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就进入衰落时期,变成了只以四书试士,也就是路越走越窄了。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才重新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已经不完善了。

    虽然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但还是没有宋朝完善。

    这里可以给大家简略的说明一下明代的科举,要知道在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注意,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也就是说,即便你不去学校,在家自学成才,也是可以去参加科举的,这算是很开明了吧。

    可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是算是参加科举的唯一途径。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而监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

    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

    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

    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

    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

    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朝大才子唐寅乡试第一,所以被称为唐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

    ……

    ……

(https://www.biquya.cc/id63387/66579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