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大宋,既怂又不怂,既富强又软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结合体,很奇特的国家。
整个国家的军民都不喜欢打仗,喜欢做生意,爱用软刀子割肉,类似货币战争这种东西才是他们的最爱。
所以先后拖垮了大辽,西夏,后金,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一开始都比大宋要强,可最后却都在宋朝的金钱攻势下土奔瓦解,没一个撑了下去。
若非遇到不爱钱,就爱抢,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的蒙元帝国,说不定都还能撑下去。
所以不得不说,人民币玩家就是牛,从古至今都一样,谁有钱谁就是大爷。
除此之外,除了军事上让人有些诟病外,大宋朝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缺点,当然,开国的时候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不算。
因为那是一场几乎完美的政变,既没有流血牺牲,也没有引发文明的倒退,甚至还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比之其他朝代开国时的腥风血雨,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无疑要文明的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在公元九六零年,后周禁军最高指挥官之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然后率军折返,几乎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政权。
整个过程中,除了禁军二把手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及其妻女被杀之外,无人惨遭屠戮,这在古代改朝换代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不是改朝换代,就是一个王朝内部的权利更迭,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当年,正是新年正月伊始,汴梁的城门外静悄悄,城内市不易肆,依然喧嚣,可原来的后周显德七年年号,就已经被改为北宋建隆元年了,并没有照成多么大的波澜,对此大家就仿佛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并没有搞什么反对的游行示威,也没有什么人对此进行口诛笔伐。
虽然几乎无人相信太祖皇帝赵匡胤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手下的将领强行拥戴为帝,还接二连三的推辞了好几次。
几乎所有的学者专家,包括江湖写手,甚至是历史掮客,都一致认为这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精心谋划的一次政变,至少,是他授意鼓励手下的将领这样做的。
但是,大家并没有对这位篡位者有过多的指责,不管是成王败寇的畸形信仰也罢,亦或是铁肩担道义的准奏也好,历史对这位阴谋篡位者并没有过多的指责,反而充满了敬意和崇仰。
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复杂,柴荣不幸死的早,时年只有七岁的小屁孩柴宗训在灵柩前即位,由于年纪太小,导致人心浮动,政局不稳,谣言四起。
再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大家对于这样一个小屁孩根本就不感冒,唐末武将专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所以各地武将都蠢蠢欲动,有着跃跃欲试取而代之的冲动。
所以赵匡胤兵变一半是真心,一半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不取而代之,有的是人站出来取而代之。
这可不是作者菌胡说的,而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这样说的,他说道:
“如果赵匡胤不取,那很可能就被李重进、张永德或者什么王匡胤、周匡胤取走,无法想象他们建立的朝代是什么样子。”
“有可能更好,也极有可能是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代,并且还有可能开启第七、第后,同样非常高兴,他果然重重有赏,赏了他个“凌迟处死”。
要知道此时的朱慈焕已经一把年纪了,古稀之年,头发胡子花白,连路都走不动,居然还要被一刀刀割肉凌迟而亡,可见清朝鞑子多么假仁假义,与之相比赵匡胤则又多么的宽宏大量。
当然,赵匡胤自己就比较惨了,莫名其妙的突然死亡,而且死后竟然传弟不传子,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事情是这样的,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然后赵光义继位,由此引发了千百年关于“斧声烛影”等有关赵匡胤死因的诸多争论。
这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谜题,作为一个皇帝,临死之前、死亡之后,御医与大臣必定会入朝问疾,但离奇的是,关于太祖之死,记载他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里竟然完全略过,一字不提。
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寥寥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此外,《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九个字提起了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
这就问题大了啊,堂堂大宋朝开国皇帝,唐宗宋祖的宋祖,突然间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并且史书记述非常诡异、完全不合常理。
且皇位的继承,也并非由赵匡胤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继承,而是诡异地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抢占,所以1000多年来,无数人都提出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赵匡胤之死,凶手就是赵光义!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菌也不知道,只是很怀疑,可能这里边真有猫腻。
包括当时的宋人对于太祖皇帝的离奇死因,就隐约的感觉到了不对劲,所以不久之后,就有关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开始在朝野之间秘密且广泛地流传,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斧声烛影”的传说。
真想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只知道“斧声烛影”这个说法,最早来自宋神宗时期,与欧阳修等朝廷重臣交游甚广的僧人释文莹,在其根据政坛秘闻所撰写的《续湘山野录》中,释文莹记载说:
赵匡胤在死前几个小时,召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将太监、宫女、妃嫔全部叫退,外围的人,“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这段话,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最早由来,意思是说,当时外围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很奇怪的走来走去,“有不可胜之状”,后来赵匡胤拿出“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然后几个小时后,已经睡下的赵匡胤就在宫中“暴毙”了。
释文莹的这段说法,在南宋宋孝宗时,也被历史学家李焘,写进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史书中,对于当时的情境,李焘写道:
“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日:‘好为之!’”
对于这段记载,李焘将赵匡胤用“柱斧”戳雪,改成了“戳地”,显得更合乎情理,因此当时人的说法是,赵匡胤当时一直在室内;赵匡胤对赵光义大声说的话,从“好做!好做!”改成了“好为之!”
这相当于是对北宋口语,在南宋时代的一种翻译。
对于赵匡胤临死前的这段情景,作为历史学家的李焘,特地指出释文莹的记载,不一定可靠,但他仍然将这段记述引用进了史书,由此可见,李焘心中也存在疑惑。
由此,后人开始推断,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给砍死了。
但争相到底如何,不为人知。
……
……
……
(https://www.biquya.cc/id63387/54726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