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汉之魂 > 第八百九十章:一身是胆

?    十几万满清军队在自己的主场遭遇英法联军万把人,被打得满地找牙,连首都都丢了的历史教训黄汉记忆深刻。

    这样的典型战例就是农业国遭遇工业国无情地碾压。

    深刻领悟装备、武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军队无论他们是不是具备敢战勇气,或者他们精神是否强大遭遇毁灭性打击乃是铁律。

    当武装到牙齿的“红旗军”席卷中原之时,高迎祥注定不堪一击。

    黄汉没有丝毫动摇,先按部就班完成平辽计划再说,高迎祥发展得好,用不着自己头疼,崇祯皇帝应该更加寝食难安。

    如果没有流寇跟崇祯闹腾,使得大明每况愈下,到了逼崇祯退位让贤之时,阻力肯定要大得多。

    “红旗军”离开曹州后放缓了行军速度,每天不超过一百五十里,骑兵根据旗卫收集的情报顺手剿灭零星土匪武装。

    每天晚上宿营,黄汉总要接见许多地方官,这些受到惊吓的大明官员无一例外感谢“汉江郡王”出兵相助,都主动送来粮食、猪养、美酒。

    有不少文官武将明显流露出从今往后以“汉江郡王”马首是瞻的意图。

    要图谋大事,当然尽可能不要与整个官僚集团为敌,分化瓦解为我所用才是必由之路。

    黄汉表现突出虚怀若谷,也显得宽宏大度,赢得了不少支持,使得沿途太多文官武将把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而此时朝堂上又起波澜。

    朱大典献俘后呈奏皇帝,由于担心“红旗军”打得太狠,导致穷凶极恶的流寇杀害大明藩王、郡王泄愤。

    “汉江郡王”建议朝廷派人跟高迎祥谈判,用俘获的流寇大头领匪号曹操的罗汝才、匪号闯塌天的刘国能交换被俘获的宗室皇亲。

    一石掀起千层浪,朝堂上众说纷纭。

    反对者拿英宗朱祁镇说事儿,言辞凿凿土木堡事变之时,正统皇帝被瓦剌俘获,京师被敌人包围,大明都没有妥协拒绝谈判,如今怎么可以跟流寇谈判?

    支持者认为交换俘虏有章可循,用留着无用的罗汝才、刘国能换回大明秦王、瑞王、襄王善莫大焉!

    本来就缺乏政治智慧的崇祯一个头两个大,他的内心里当然愿意善待家人和皇室宗亲,最后一锤定音,准了“汉江郡王”所奏,并且派朱大典主持此事。

    左良玉很坏,但是不表示他没有能力,恰恰相反,在明末,不谈人品,他有可能是最耀眼的大将,风头不亚于吴三桂。

    他嗅觉灵敏,闻报“红旗军”在曹州干掉了张献忠、罗汝才等等的六七万人马,立刻收缩兵力往许昌撤退。

    他在许昌经营多年,虽然这里被马世秀、杜应金两个判将祸害过,但是没有被铲城,底子还在。

    许昌城也不小,全部包转比较坚固,跟洛阳、开封两座大城正好形成三角,确实是个不错的屯兵之地,比荒僻寒冷的临洮府好多了。

    阿济格、济尔哈朗和范文程得知关外“红旗军”骑兵已经南渡黄河,而且是黄汉亲自领兵,兴奋之余又觉得胆战心惊。

    他们是因为圆满完成主子红歹是交代的任务感到兴奋,又因为担心被黄汉盯上了走不脱而担心。

    清军退到许昌后根本没有入城,而是继续撤退,他们目的明确,回家!

    成功遏制住了流寇往中都、南直隶蔓延,歼灭几万流寇,活捉诸多大头领,“汉江郡王”居功至伟。

    年底又有不少文官武将上奏朝廷,给予黄汉加官进爵,要求皇帝给“汉王”爵位的呼声喧嚣尘上。

    朱大典得到皇帝首肯后返回曹州布置换俘事宜,黄汉不去管这样的小事。

    罗汝才、刘国能被俘获后再放还,他们在流寇中的威望会荡然无存,即便他们还能够裹挟流民从贼,遭遇“红旗军”之时恐怕只有两种可能性。

    望风而逃应该是首选,发现情况不妙再次举手投降肯定是第二选择。

    是否能够换回大明藩王?换回谁?换几位?

    黄汉更加不上心,这些王爷就是大明的蛀虫而已,死活跟黄汉不相干,之所以摆出一副出手相救的嘴脸,目的还是千金市骨。

    但是朱大典却是无比认真,他从俘虏中挑选了三个能说会道的,扣下了他们的家眷,派遣他们去寻找高迎祥送上他写的书信。

    内容当然就是阐明用罗汝才、刘国能换大明藩王,约时间和地点,承诺他可以亲自前往流寇占领区跟高迎祥面谈。

    眼看着就要过年,接到高迎祥的回话也得是明年正月,朱大典在兴奋和忐忑中期待。

    他之所以决定亲自去跟高迎祥谈判,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他朱大典一身是胆。

    可以想象,如果他办成了这件大事,在士林肯定声名赫赫,说书人会把这段佳话广为流传。

    他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准备,流寇杀人不眨眼,以骗他去谈判为名拘禁或者杀害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黄汉在年底没有大的军事行动,流寇采取守势防备“红旗军”发动突袭,没几天就松懈了。

    因为哨马、暗桩传回探报,“红旗军”主力已经远在长江边的安庆府,果然没有在河南开战的意图。

    “红旗军”没有主动进攻,高迎祥也没敢再往东进兵攻城略地,双方貌似有了默契,暂时保持现状。

    清军撤退的消息,黄汉已经得知,奈何鞭长莫及,奈何不占天时地利。

    耐寒的六万左右的满蒙骑兵都做到了一人双马,隆冬季节,北方的河流都冰冻成了通途根本无法为阻敌加分。

    地冻三尺,临时挖壕堑阻敌工作量太大,根本不现实。

    况且“红旗军”骑兵人数还达不到清军的一半,展开追逐战之时根本不敢分路进兵,因为存在被清军掉头反包围吃掉一部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是大明腹地,清军骑兵被追得到处乱窜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杀戮黄汉不愿意看到。

    审时度势,黄汉干脆放弃了算计这彪清军,反正明年秋天发动平辽大战,届时战火在敌方燃烧,会避免内地军民大量伤亡。

(https://www.biquya.cc/id60083/113933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