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太多,一时难以凑齐,本章慢慢更新。
明末海上游魂一词,同见于荷兰人(如第7卷卷首语)和满清史料的记录。
——————
感言部分
首先感谢大家陪伴这本也许不是很好看的书走到现在。
匆匆开书,匆匆上架。某个周四问编辑上架需要什么条件,编辑看了一下说那周五上架吧。于是上架了,一般书里有的推荐感言,上架感言自然也都没有了。
写到一百万字,才敢写点感言。
自开书第一天起,就有很多读者担心这本书什么时候太监。恩,其实我也担心。所以从来不敢求票,从来不敢许诺不太监,只敢默默码字。中间有过艰难阶段,从未想过放弃,我写这本书有想表达的东西。
评论区曾有书友说不知本书要写什么,以前不好回答,现在写到100多万字,大约可以说一说了。
这本书我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写航海的游戏之作,顺带表明以戎克船绝无可能实现翻盘。明末航海首提郑成功,郑芝龙看得很清楚,失去大陆,海上是一场绝望的战斗,郑成功当然也知道这点。他动摇过吗?也许吧。但他于不可能中去争那一丝可能,英雄二字不外如是。
二、写尽量贴近现实的历史。其实历史来自无数顶尖人物的共同演绎,比小说更精彩。
航海需要考证水文和船,历史需要大堆大堆的资料。
虽然我原本历史就很好,但为尽力真实反应,我准备了几千块的实体书资料和相关电子论文、网络地方志等。
书中南方各地经济情况,赋税总额来自一位精通明史朋友的整理,他甚至为此请教了顾城的学生,一位明史教授。
极少上龙空,那里很多ID拿着他们所知但完全错误的历史常识来评价。今晚写感言前上龙空评论区找点灵感,至少那里反应了诸多问题。
评价我在建国后灌水让我无言,本书中短短几句话的历史章节可能都来自几十本资料,我需要从几万字中总结出几十个字,看似灌水的段落写起来很累的,1小时甚至敲不到100字。如被某龙空ID乱吐槽的城墙、棱堡形制,他居然认为我是在水文。写这些需要查阅大量繁体竖排文言文的地方志和论文。我将自己代入到战场,城墙城堡土方是战争中最关键的要素。不写城墙如何打仗?靠他脑子里转转,胡写一通吗?
本书有很多缺点,但绝不会水文。我只会尽力压缩篇幅,这本书一开始提交给编辑的大纲只计划了100万字,按计划现在应该完本了,呵呵。
超过计划,一方面是各位书友的支持,二是有些东西是在写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责任有必要加进去。
就像简介里写的那样,这本书到现在为止在写战史,经济主要是关于军事部分才会涉及。
每隔几章就出现新地图和一堆新人物。我写得累,我知道读者们看得也累。
为啥这么写?肯定不是为了钱,不是龙空某评论里说的“抄书收费,当然不累。”
说句不谦让的话,我写战史能单独出版,我是写给别人抄的。但这没什么意义,单纯战史的受众太小了。
借助小说的形式,写一点明朝亡国时奋斗在大时代中的悲剧人物,让更多人知晓那些快要湮没的名字是本书目的之一。我写了许多许多与主要剧情无关的人物。他们是中国屹立到现在的脊梁。文中他们的对话,很多也来自历史记录。也许我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翻阅那些资料,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的环境,我不止一次潸然泪下。
写出这些人和事,不可避免会造成剧情分散。是的,我了解这个问题。我曾想过以POV来解决视角分散的问题,试了一下,无笔力无精力控制。《冰与火之歌》尚且被很多中国读者吐槽视角混乱,登场人物太多死得又快,网络小说估计更不支持POV了。
写文目的和网络小说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难点。两厢选择下,我牺牲了阅读感。实际写作中我用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时间作为线索,按时间叙述各个战场,维持一点起码的连贯性。
网络小说是很多人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文中的一点线索和一个姓名让有心人看到了,也许他就会去查查相关资料,意味着又一个英雄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历史粉碎机》中,作者很随意地提到东江石城岛在甲申年依然有明军在坚守,东江镇并未全数损失。我为此查阅了很多档案,相关记载分散在诸如清实录、南明史、地方志中,浩如烟海,费了很多劲弄清这支最后东江军的下落。
希望《1640四海扬帆》也会有同样作用,最难的时候,我想过哪怕有十几个书友能更多了解那些尘封在故纸堆中名字,这本书也值了。
起点写明末,99%的书是在胡扯。其中最荒谬的是”明朝士绅,尤其江南士绅不缴税“”代表士绅利益的东林党上台,各项税收下滑,财政崩溃“”满清在江南对士绅收重税,所以他们反清。“这套荒谬逻辑延伸玩下去,就可以将八旗兵写成八路军了。
本书尽力反应一个真实的明朝。明朝是怎么灭亡的,他主要的军队又是如何一步步在战斗中消失的,导致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我梳理了南明自弘光年所有大镇番号,及其所处战线和主要兵力构成,在书中有所反应。不尽然全对,因为如山积的《明清档案》有待发掘,正史的描述基本都可以丢一边去。我有心写一本涉及南明历史的决定版,供其他作者参考,当然这个任务现在看来难以完成了。能给其他作者提供一点线索吧。
当然本文写历史,也有所取舍。像江阴之战熟悉的人很多,我就不写了。多铎渡江一战,中文互联网甚至学术界都少有详细考证,我详写了这一仗。顺军在李自成死后的境况,顾城《南明史》因成书年代太早,有一些错漏之处,我尽力做了修订。
写这篇感言的时候,剧情进展到广州之战,原属历史部分只剩下孙可望、李定国,这部分历史熟悉的人也很多,大约不会写太多了,后面会分析一下定国为什么失败。
这里顺便向报名本书龙套的书友说声抱歉,篇幅有限,历史人物太多,前面的章节难以安排太多剧情,让你们失望了。后面我尽力充实一些。
————————
第二部分,登场人物介绍。
(一)广州篇:
杜永和:李成栋部二把手,广州失守后泛海至海南,后在海南向耿继茂投降。此后未见记载,我在后来的福建郑成功战场发现一个叫杜永和的清军总兵,可能就是他。
张月:成栋大将。广州失守后,执李明忠,以高州降耿继茂。李定国进军广东,张月二次反正,后不知所踪。
张道瀛、吴文献:同上。
李建捷:成栋义子,最称骁勇。广州失守,去找李元胤。钦州难作,元胤被执,建捷已登船,他有机会跑去南洋。但他不忍义兄独死,弃舟登岸,与元胤一并被俘。
范承恩:原成栋旗鼓参将,接松江家属来广东,曾在金声桓的南昌城中滞留数月。广州战败断后掩护,被尚可喜俘虏。可悲的是,从明末清初时人记录开始,范承恩就被当成叛徒,被很多扣上因他投降广州才失守的黑锅,遗毒至今。
羽凤麒:回纥种,广州左卫世袭指挥使。守广州南门,日夜不息。城陷,诸军登舟,凤麒一门百人独不去。杜永和力邀同去,凤麒骂而不从。清兵入,戎服自尽死。
马承祖、撒三浮:世袭指挥使,战死。马承祖与两个儿子合称教门三忠。
施焜然:广州前卫世袭指挥使。守广州西门,城陷,巷战死,男妇十余人从之。
(https://www.biquya.cc/id59978/46156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