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鹿鼎记 > 【0944 韦爵爷对大明的影响】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

    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

    最终世宗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1534年后,世宗即不视朝。

    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

    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

    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壬寅宫变。

    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

    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

    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

    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

    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

    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

    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

    1566年,明世宗去世,裕王朱载坖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明穆宗即位后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

    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

    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

    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

    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

    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

    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

    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

    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

    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

    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

    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

    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

    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

    万历一朝同样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并且是最大的一个转折时期。

    这回是彻底衰败了。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

    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

    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

    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重用。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

    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

    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

    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方面,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

    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驾崩。

    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

    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

    1622年,山东爆发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另外,各地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

    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人,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

    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这些事情当中,韦宝也出了一把力的。

    不过韦宝隐藏的挺好,东林党并没有特别恨韦宝。

    至少绝大多数东林党是没有恨韦宝的。

    因为韦宝的文字清查以及反腐,针对的是整个官僚集团,也包括阉党,并不只是专门针对东林党。

    韦宝对大明的政治影响不算大,也不算小,却只是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中的,没有超出历史范畴。

    基本上,原本的历史怎么样,在韦宝的这一世,依然是怎么样,没有什么改变。

    疆域也是这样。

    大明朝的疆域在韦宝的这一世,也没有什么改变。

    明初在外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包括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

    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

    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

    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

    明初于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卫、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明朝西北疆界涵盖今新疆。

    1472年,哈密卫被吐鲁番攻陷,后于1482年兴复。

    弘治年间三失三复,1528年后嘉峪关以西皆为吐鲁番所据。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

    在完成藏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刘昭、何铭等人前往藏区设置驿站,1414年,又遣中官杨三宝往藏区招谕各土官恢复驿站,经多年努力终使往来西番的驿道安全畅通。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设有三宣六慰,永乐年间増设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统治范围包括今缅甸、老挝大部及泰国西北部抵达孟加拉湾,明朝中后期这些地区多放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最南边达到日南州一带。

    次年明朝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府十五、州四十一、县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万人民。

    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

    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

    1540年,莫登庸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逐荷兰人,设承天府,辖天兴、万年二县。

    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

    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为南五省。

    共设置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湖广治郧阳卫、福建治建宁府、山西治大同府。

    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的兴都留守司。

    此外,在****的青藏地区设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东北女真部落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1卫,至万历年间增至384卫。

    另有置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西北八卫,以上均属羁縻卫所,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现在有一个蒙古的大部族完整的来投靠,这在大明王朝来说,已经是很多年没有发生的事情了。

    除了天启皇帝朱由校和魏忠贤,其实不管是阉党集团,还是东林党集团,对韦宝都是很佩服的,能让一个十多万人的部族来投靠,这能极大的提升大明的威信。

    甚至可以说韦宝将卫所制的威信都提高了。

    否则,朝臣们,以及大明上下,已经开始怀疑大明制度是不是不行了。

    卫所制是大明朝廷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https://www.biquya.cc/id58213/10725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