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医馆

?李鸿基走的地方很多了,包括西安府都去过好几次,他对宁夏镇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在这里生活和效力了一年多,对各般事情和城中的情形都是熟悉和习惯了而已。

    在他面前有一队队的逃民百姓行走着,多半都是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壮年男子在这些老幼中间,尽量的帮助家人继续行走。

    如果光是一个壮年男子出来逃荒是要受到鄙视的,很难讨到吃食,甚至会被地痞无赖殴打。

    只有男子照料着家人出来逃荒,在乞讨时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并且会得到应有的帮助。

    李鸿基看到这些人衣衫破烂,神色枯槁,他忧心忡忡的叹口气。

    李鸿基的家乡米脂也是重灾区之一,年成一年比一年差,也有相当多的人逃荒出去了,除了往关中跑的人之外,还有不少人跑到了大同,李鸿基知道,跑到和区那边的人有不少都没有回来,大同那边的日子过的比较舒服,很多人留下来当了佃农,也有人在那边做工,甚至是当了兵。李鸿基不太能理解,乡土难离,是什么东西叫那些出去逃荒的人留了下来。

    在进入向北端的一条大道后,里许外就是高大的鼓楼,这时人流更稠密了,难民和本城的居民混杂在一起,几家大户在街市口的粥棚附近挤满了人,一些本城的贫民和无赖子也拿着碗跑过来混粥喝,被维持秩序的铺兵撵走,双方发生口角,差点打了起来。

    李鸿基皱眉而过,他最讨厌的就是这些不守规矩的孬货,如果是他处断这事,恨不得把这些坏东西都拿下来打板子,总得叫他们知道些厉害才好。

    可惜自己只是一个驿卒,年轻的驿卒在马上自嘲的一笑,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完全抛出脑海之外。

    这时李鸿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一个新的铺子刚刚挂起了招牌幌子。

    原本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但招牌上的两个字相当的不平常,立刻引起了街市上大多数人的注意。

    “和记,我没看错吧,真的是和记。”

    “哪个大人给他们挂的牌?”

    “人家是正经商行,又没有扯旗造反,皇上也没有不准人家开业吧?”

    “嘿嘿,还真是皇上不准。和记的商团军太强了,皇上早和张东主有言在先,和记只能守着现在的地盘,不准再开设分行,有些要紧地方,比如辽西,还有别的军镇的地盘,和记都不准进来了。”

    “你听谁说的?皇上还用金锄头下田吧?”

    “小子你别狂,这是我去年在京师游历时,听京师那边的官儿亲口说的。”

    一句话噎的质疑的人说不出话来,那个已经接近真相的人洋洋得意的道:“看看吧,这些年和记除了往南卖他们的保险,还开了什么分号商行没有?咱们这里,还有固原,甘州,和记过来没有?榆林那是老早就有了,所以没撤走,但规模也是一直没有扩大过,这还不能证明本人的话?”

    对这个人的话李鸿基也很注意的听着,并且也相当的赞同。

    “皇上有点小心眼啊……”这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冒出来,李鸿基本人都吓了一跳。他赶紧看看四周,见不少人都不说话了,显然是相当可能大伙儿都有差不多的想法。

    和记并没有造反,事实上一直在有利于桑梓,打北虏,造福地方,多行仁义,从来没有不法之事。

    当然张瀚当年斗韩畦前后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和过往,当然是被彻底的抹去了,就好象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在普通人的眼里,张瀚就是一个传奇般的大东主,一手创造了一个财富帝国不说,还打造了自己的武力,用商人的手腕和胸襟打下了草原上诺大的地盘,做成了朝廷和九边重镇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的人已经注定是一个传奇,人们会嫉妒自己身边的人,比如一个无赖子在晚上玩扑满时赚了几千大钱,一个要破产的倒霉蛋继承了一笔远房亲戚的产业,身边的邻居家里的地多收了三五斗,这些事才会叫人眼红,甚至嫉妒,怨恨。

    但那些做成了自己难以想象事业的强者,普通人对他们的心理反而是只有崇敬,没有人会嫉妒比自己强太多的人,不是一个世界的话嫉妒也无从谈起。

    况且张瀚的能力也太强了,他的很多事迹被编成话本和皮影戏,在陕北和甘肃宁夏一带,人们很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有关张瀚的戏剧和评书相当走红,有一些新戏一出来就是场场爆满。

    比如最新的远征却图汗部的戏剧,在宁夏镇一带就相当的受欢迎。

    人们围在这家挂着和记招牌的店铺面前,充满好奇,连李鸿基也暂时不走了,他身上没有紧急文书,没有限期赶到,而且由于在路上走的快,他的时间还相当的富余。

    这时有人打开正门,所有人都拥向门前。

    “医馆,是医馆啊。”

    有人大叫起来,更多的人都跟着一起喊。

    所有人脸上都显露出相当兴奋的神色,甚至有人已经大笑起来。

    高兴过度的肯定是家里有病人的,已经有人不再围观,而是飞奔跑走了,想必是往家里去,设法将家里的病人给带过来。

    和记的医馆也是张瀚好名声底下重要的一块基石,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块。

    在连续多年对好医生的搜寻,另外给医生互相讨论和促进医术的空间和时间,当然还有大量的金钱支撑,包括给医生丰厚的收入,还有各地买来的优质的药材,有了这些之后,和记医馆的医生已经是站在了这个时代的巅峰。

    和记的医馆不仅医生的医术精湛,诊疗费还收的低,关键是药费相当的低,并且对赤贫之家有一定的补助额度,排队的话就可以轮到几个疗程的免费药,这对贫苦家庭来说不吝于是最强的福音。

    不仅是大同本地人会跑到和记挂名排队,后来晋南和陕北,乃至关中,宣府一带,都有人跑到大同的和记医馆看病了。

    在榆林和张家口等地,和记也有分号和分出去的医馆,也是和李庄医馆一样的政策,这当然也是造福一方的善举。

    由于控制人数和挂号排队政策,加上医生和药材的开销一年不超过五万两,在和记来说与庞大的军费相比根本不足一提,但对很多百姓来说就是拯救了整个家庭,和记医院或医馆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部门,远远超过了和记商行和其军队。

    一看到医馆在镇城开业,整个宁夏镇的人都轰动了,人们甚至来不及打听详细的情形,就急着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了。

    这个年头的资讯是不怎么发达,但和记的医院已经成立好几年,信息总会慢慢传过来,并且越来越详细。

    可能也有军情司文宣部门的推波助澜,但一切还是得益于和记医院相当扎实的实际业绩。

    事实上固原和宁夏也有病家赶至大同,同样他们也获得了医治,并且减免了相当多的医疗费用。

    用事实说话更容易感染别人,和记医院的形象也造成了眼前的局面,满街都是欢迎鼓舞的人群。

    就算是李鸿基也感觉高兴,他也有亲人和朋友,同样也很贫苦,穷人哪有敢生病的权力,一旦得了小病就是自己熬着,熬过去就活下来,熬不过去就死。得了重病就干脆直接准备后事,病人自己和其亲属都会面对现实,这就是穷人的生存之道。

    有了眼前这座医馆,最少穷人们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指望,虽然一座医馆的力量其实相当有限,根本拯救不了太多的人。

    “咱们这是医馆,就不请各位进来喝茶了。”李贵站在门口,笑容可掬的对门外众人道:“倒是家里有病人的,咱们这欢迎来看诊。与别处和记医馆的规矩一样,诊金分等打折,没钱可以减免,但一旦叫咱们知道是骗人,这辈子都不能再来看病。另外药材也一样,分等算钱,贫苦人家可以不收,也是一样的规矩。”

    听到这样的话,欢呼声就更强烈了。

    医馆面积不小,原本是关中一个府的会馆,后来那边的商人普遍往晋北发展,这里的商人数量不足撑起一个会馆的规模,就倒手卖给了和记。

    买下房子和谋建医馆已经是两个月半的事了,人员和资金,当然包括医生和药材都早就到位,这是整个计划链条的一部份,当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份。

    重要的部份是张瀚出兵套部之后,李贵等人带着大量的银两从边境地方潜入……想潜入大明的边墙简直太容易了。

    和记在两年前就把宁夏和榆林两镇的边墙驻守人员收买的差不多了,李贵等人虽然三百多人几百匹马,还是相当顺利的进入了边墙,进入边墙之后大股人员被分散安置在军情司的几个秘密的据点,李贵等人则进入宁夏镇城,同时医馆开业,给了李贵等人堂而皇之进入镇城的公开身份。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55424/381365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