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从酋长到球长 > 第九十四章 为自己(上)

?    上层官员们可以在陈健定下的规则下玩权利的过家家,慢慢熟悉国家这个新概念下的政体运作。

    基层的小吏们却不能过家家,他们要面对的就是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过家家,也就是最底层的生活。孩子们愿意过家家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家,而等到真正开始过生活的时候面对的每一天都是真实的过家家的时候,难免会愁眉哭脸。

    等到国人大会真正大致结束的时候,石泉已经成为管辖四里二百户人家的农吏,这种愁眉苦脸便开始映照在每天清晨洗漱时的陶盆中。

    他被安排在了夏东县,那里一片荒芜从头开始,按说是最容易出成绩已让自己的年终评定十分好看的地方。

    只是按照夏郡镇守红鱼和王的命令,需要想办法在三月份春耕之前让夏东县的每一里都有五个熟悉夏城之前生活方式的新老国人。

    给了很多承诺、福利和好处,但具体怎么办什么都没说,这也算是石泉面对的第一道难题。

    以往不管做什么,都有计划统计司明确地告诉石泉,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至少也会告诉大致的方向。但这次什么都没说,只有硬性的规定,如果不能弄去足够的人手,第一次评定就会得一个下等。

    如果只是种田,石泉根本不怕。在学堂学了那么久,又在农庄干了一两年,不论是耕地、酿酒、牧羊他都略懂,而且扶起犁铧就能走的笔直、放养耕牛就能保证吃饱。

    然而要弄出二十个人跟着自己前往夏东,这却让他为难。

    习惯了在夏城生活的人谁也不愿意去还没有开垦的夏东县,都知道开垦好的土地好种,谁也不傻。

    上面倒是给了一些优惠、好处以作鼓励,但是又没有强制执行,农吏又没有强制让人搬去夏东县的权利。石泉甚至怀疑他十分信任的姬夏会不会是准备把责任都推给他们这些基层——一旦干的不好民怨沸腾,那就惩治几个基层以让众人安心,把这些黑锅都让基层背上。王是对的,政策是好的,只是执行的人不好……

    这种念头一闪而逝,急忙摇摇头,心说应该不会,自己肯定是想多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马上三月份就要来了,愿意主动去夏东县的人只有两户。

    那两户是姬夏的死忠,别说只是去夏东县,就是让他们舍了土地跟着出征草原那也是二话不说。用他们的话说,自己做啥都是在为夏国更好,将来老了可以告诉子孙们这夏国可是有自己的一份力。

    只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不是没有,但肯定不多。

    两户人家,相对于要求的二十户只有十分之一。石泉觉得自己用的很准确,这是不久前刚刚学会的一种形容数字的办法,二是二十的十分之一。

    夏国懂十分之一的人不太多,这是值得骄傲的,可是这种骄傲并不能让自己办好夏郡镇守安排的第一件事,石泉心中一直觉得自己就是那种十分之一的人,和自己的哥哥姐姐一样为夏国更好而努力,因而压在心中的压力就不仅仅是一个年终评定为下等的事了。

    二月二十六,距离怀子节没几天了,石泉来到了夏城中的一间房子里,这是他用来动员人前往夏东县的地方。

    这间房子的主人原本是这一片国人的里司,在去年的动乱中女人病死男人自杀,孩子交由抚育院抚养。如今房子暂时成为了公产,等到孩子长大后据说会还给他们。

    屋里的炕上坐了十几个人,十几个人里有一对很特别的存在,男女两个结婚了但是都姓李。

    按照夏城之前的规矩,同姓不婚,不过这两个人都不是最早的老夏城人,而是后来才成为国人的。

    两个人之前不是一个氏族,不过从山林里迁出后在村社里生活,村社附近有好大一片李子树林,久而久之这个村社的人都姓了李,李子那种水果的李。

    两个人走到一起,既是为了彼此间的需求,也是上面政策逼的。

    当初有个政策,服劳役之类的事是要按户执行的,一男自己单过是一户,一女自己单过又是一户。

    于是为了逃避这种政策,聪明的人们学会了一种古怪的办法:搭伙过日子,两户合一,去里司那里举行个昏礼,一年省下不少的赋税和劳役。

    可是过日子这东西就是这样,就算养条狗养个几年都有了感情,莫说是一起吃睡的人,到头来觉得这样也不错,便真的成了一户。

    如今这样的戏码还在夏郡别的地方上演着,上面没有逼着婚配,也没说不婚配就杀头,但是各种乱七八糟的规矩和政策都在逼着男女婚配结为家庭。

    如今男人耕种才是生存的大头,女人采集的那点东西啥也不是,有本事的可以去学成当稳婆、织工之类,没那能力的只好依附男人生存,因而称呼也就逐渐变了。

    那一户的男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李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妈妈死的早,这个哥哥便给弟弟们也取了名字,二三四地排列下去,如今都已成年。而李大的妻,名字已经很少被人提起,只叫做李大家的,自己仿佛和犁铧耕牛一样在称呼上成了一种附庸品。

    此时李大和女人坐在屋中炕头上,忍不住地暗骂了几句。

    他表现的一直挺好,因此也就成了石泉动员的对象之一。李大是打定了主意,心说我反正是不去,在夏郡多好啊,我可不去那蛮荒的地方重新开垦。要是姬夏下了命令逼着自己去,那就还真得去,不过命令没下,想来石泉这小子也没权利逼着我去。

    因此早晨来的时候,心里是抱定了不去的想法。如今天气还有些春寒,一大早来到木麻家的老房子等着石泉的时候,便选了炕头寻思暖和暖和,心说反正任凭石泉把天说破了我也不动弹,混过这几天就到怀子节了,到时候分里司的时候自己就能在夏郡了,因为那时候不耕种可就晚了。

    然而没想到石泉这坏小子不知道跟谁学的坏招,将火炕烧的烫人,一开始炕头还是好地方,如今却仿佛屁股都被烤熟了。

    可他还不能动,屋子挤得满满当当的,又加上热,大家都闷着头不说话,这时候谁也不敢有大的动作,以免被石泉抓住机会单独和自己说——刚才有个人估计是烫的受不了了,于是站了起来寻思缓一缓,没想到刚站起来石泉就啪啪地鼓掌喊道:“看看,看看,这才是王说的真正夏国人,去苦的地方建好夏国……”

    一边说着,外面几个人已经吹起了笛子,又送来一个铜奖章挂在了那人的胸前,石泉又赶紧拿起笔在木简上写了几个字,大赞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好云云,又来了几个学堂里的小孩子,请这位叔伯讲讲自己的光荣想法之类。

    李大可是记得那个人脸上通红,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羞愧的、还是说气的。

    问题是这时候谁也扯不下来脸说自己就是不想去:那么大的荣誉,动静又这么大,再说也不是去死这样的事,只是受两三年苦。

    很多事就像是跷跷板,荣誉脸面再加上去夏东爵等升半级、国家还提供一笔钱投在了王直辖的新华城的一些产业,据说年年都有分润,而且还不是全民公产。

    本来就是留下来稍微占了上风,这时候忽然倾斜下去,谁也拉不下这脸面当着一群孩子说自己就是不想去之类。也有真的铁了心拉下脸说不去的,那也不违背规矩,并不会罚钱或是劳役,只是夏国一直以来的不同别处的道德压在头上便有些不舒服。

    有了这么个开头,李大心说我今天就算是屁股烫出来燎泡,我也不起来,憋到中午吃饭自去吃饭。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石泉的眼睛转了一圈后转到了他的身上,笑眯眯地说道:“李大,别人要是不去也就罢了,你们一家子可都是在夏国年轻人里的最好的那些。你二弟和我一起上的学堂,那是姬夏亲自选出的七个人能喊姬夏为先生的,今后据说还要在太学里学习呢。你家三弟如今在冶炼班学习,我在榆城也常听他的名字,还在表扬的木板上见过他哩;四弟前些天又被选进了新建的雷火卫,那可是和羽林、黑衣一样的咱夏国最好的士兵了。”

    “你看看你这三个弟弟,那都是在为夏国做大事呢,怎地你这个当哥哥的反倒不如他们了?等着人家将来一个个披红挂绿或是名字被写在书上,日后还被人记起来,你就不想?将来你家孩子问你,说叔叔的名字怎么在课本里出现了,你这当爹的可咋说?”

    说起前面,李大这脸上还是容光焕发的,自己母亲死的早,氏族又都散了,就这三个弟弟可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了。前年说二弟以后可以喊姬夏先生的时候,可是让他弟弟成了一里中不少当妈的教育孩子的话。

    然而说道后面,李大忍不住道:“石泉,你这话说的不对。姬夏可是说了,在哪好好干,都是在为夏国变得更好。不是说我种地就比我二弟低了些,你这话说的可是有……呃,那个……呃,对,劳心高劳力一等的想法,这可不对。再说了,我在夏郡又不是不干活,等我的娃长大了,我也可以指着他在学堂里吃的馍馍说这里面还有当爹的种的麦子的,咋就没什么可说的?”

    他回忆着前几天国人大会上的一句话,不失时机地顶了石泉一句。

(https://www.biquya.cc/id55278/326500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