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六十一章 文武之冠 赏无可赏

?    这一年的三月,注定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为了庆贺安史之乱平定,为了庆贺王忠嗣、封常清、高仙芝三将长驱直入,兵临地中海畔,攻取了西方阿拉伯帝国的国都大马士革城,创下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壮举。朝廷在源乾曜的提议下更改了年号。

    将原先的纯宝改为广德,取义为“广聚英才,德泽四海”。

    这一年也正式改为广德元年。

    现今唐王朝的疆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高宗时期,华夏王朝,创立至今,疆域最广的时代,便在此时。

    广德元年三月朔日大朝会。

    长安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参与平叛安史之乱与阿拉伯会战的将官一个个黎明时分出了家门。

    他们经过了皇城,祭过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一并汇聚在了太极殿内。

    裴旻看着太极殿内的一众文武大臣,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这些人在,现在的大唐只会蒸蒸日上,不会重蹈覆辙。

    主持这种大朝会的自然是李琰,裴旻并没有越俎代庖,但所有的一切皆是他安排妥当的。

    将官的功绩,文臣的校绩,如何提拔,怎么提拔,这一切他已经拟定了表格,早在五日前就上交到李琰的手上。

    李琰若有异议,他会根据表格的任命进行修改,然后通过中书省传到裴旻手上。

    当然裴旻并没有收到李琰修改的表格,显是完全同意他的安排。

    对此裴旻颇有些无奈,自己不是没有劝过李琰,但李琰依旧为自己造成的大动荡所影响。小事上还能有点主见,大事上根本不敢作任何决定。而且李琰才干就是如此,小事上的诸多决定不是很高明。

    这也就让裴旻很多时候很纠结,难得李琰自主一把,自己是听,还是不听呢?

    听,明显是个馊主意,公布下去不利于政策的通行,还有损李琰的威严。

    不听,又觉得会打消李琰的积极性。

    左右为难,莫过于此。

    索性对李琰也不抱希望了,反正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唐王朝的下一代。

    李琰在至尊之位上,显得有些提不起精神,面前云云琐事,让他心烦意乱,想着自己依旧无动于衷的小老二,原本的不自信变得有些自卑,看着拜服在自己面前的文武诸将,并没有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便如例行公事一样,带着几分敷衍的说道:“众卿平身吧!”

    见文武礼毕,李琰继续道:“此番我朝经历前所未有之磨难,西有强寇阿拉伯入侵,东有安禄山造反作乱。全赖诸公并兵力,得以西破阿拉伯,东诛安贼,创下亘古未有之伟业。朕今日于这太极殿中论功行赏,表诸公尽忠为国之心。”

    群臣再拜。

    李琰说着就闭嘴不言了。

    一旁的太监双手摊开长长的圣旨,高声道:“天地崩塌,内有贼寇,外有强虏,尚书令,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辅国大将军、光禄大夫、武威郡王裴旻,东西奔走万里,力挽狂澜,西破阿拉伯、东灭安贼。秉文武之姿,怀经济之器,匡宇宙之能,建兹大勋,成我王业,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师加太尉,以冠百寮。”

    这个封赏自不是裴旻厚着脸给自己请的。

    他的请功表几乎所有将校包含其中,唯独自己除外。

    但毫无疑问,身为真正的总指挥,不论是阿拉伯、安禄山都离不开他的调兵遣将。

    裴旻是表王忠嗣为西征第一功臣,郭子仪是平叛第一功臣,但世人皆知这两个第一,真正的人选是裴旻自己。

    太师加太尉,一个是文官的至高虚衔,一个是武臣的至高虚衔,到了这一步的他,真正算的上是赏无可赏了。

    裴旻这时也在第一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上表辞去了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职位,放开了河西、陇右的军政大权,只留下了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的职位。

    虽然满朝文武知道,裴旻在河西、陇右根深蒂固,所有将校官员皆是他一手提拔,即便交出节度使、按察使之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取代他的地位。但是见他这般痛快的交出兵权,也投以敬重的目光。

    封赏继续接下来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破阿拉伯莫斯雷马萨的时候,就立下了赫赫功绩,而后又领大军长驱直入,为王朝扩地万里,攻下大马士革城,如此功劳,无人可比。

    王忠嗣原本就功勋卓著,加上此番大功,直接受封为青海郡王,荣获王爵。

    不过他人还在路上,由他的部下带领。

    紧接着就是李光弼,他得裴旻亲眼,参加了东西战事,两功并举,排在了郭子仪的前面。

    随之是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李泌、颜真卿、仆固怀恩、李嗣业、雷万春、安重璋、南霁云等等一系列的立功文武,他们的功绩一笔一字皆算的一清二楚,无半点遗漏。

    足足一百多员将校,太监念得口干舌燥才得以念完。

    所有人都得到应有的嘉奖,自是皆大欢喜。

    对于诸多将官的封赏,满朝文武大多都没有异议。

    唯二受到质疑的就属李泌、颜真卿这两个人。

    相比其他人实打实的功绩,李泌、颜真卿却没有多少显著的功劳,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年纪不大,资历不足。

    尤其是李泌,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居然位居检校兵部侍郎,实在有些儿戏。

    当然大多都是眼红的。

    王维将自己听到的异议告诉了裴旻。

    裴旻不屑一顾的笑了笑,没有说话,不去在意这些。

    李泌的功劳是谋功,他没有自己的威望,却干成了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情:串连起了李光弼、哥舒翰、郭子仪三将的合作,困死了安禄山,这份谋功是不可忽视的。

    李泌的提升,是他应得的。

    反倒是颜真卿的功绩有些牵强,关中缺粮,颜真卿经营青海道,令得关中得到了青海湖、川蜀粮草的支援。

    可实际上关中是缺粮,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缺,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可就算破格提拔,那又如何?

    一切他说的算。

    “不去管这些,不用我出面,要不了多久,李泌、颜真卿就会让他们乖乖闭嘴。”

    裴旻对于自己看中的三杰其二,很有自信。

(https://www.biquya.cc/id55103/403485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