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王承恩的话,崇祯皇帝微微有些愣神,没想到自己居然这么快就听到了这个名字,袁崇焕,多么大名鼎鼎的名字,但凡是知道一点大明历史的,绝对不会不知道这个人。
争议颇多,各种说法不一,专家学者的看法也不一,让袁崇焕成为了明末一个特殊的人物。
有的人说他是明末长城,如果崇祯皇帝不是自毁长城,大明尚有可为。有的人说他是明末最大的叛徒,是他出卖了大明。还有的人说他志大才疏,出了吹牛之外,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崇祯皇帝前世听多了这种争论,恐怕九千岁魏忠贤都没有袁崇焕的争论来的多。
低着头想了想,崇祯皇帝将奏折扔在了桌子上,笑着说道:“让他等着,朕现在没工夫见他,等朕想见他的时候,在召见他。”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王承恩有些发愣,弄不懂崇祯皇帝这是怎么了。
自从崇祯皇帝登基以来,一直在和魏忠贤做的斗争,局势稍有缓和,崇祯皇帝就召见了袁崇焕进京。召袁崇焕进京的目的也很简单,准备启用袁崇焕为辽东督师,主持收复辽东事宜。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显然非常的急迫,王承恩都能体会到崇祯皇帝的心情。
怎么现在却变了,袁崇焕赶到了京城,结果崇祯皇帝却不着急见他了。不过天心难测,王承恩也不敢猜想崇祯皇帝在想什么,只好躬身说道:“是,皇上,奴婢明白。”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吩咐王承恩道:“召太常寺少卿施邦曜,朕要见见这个人!”
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衙门,职级和地位都非常的高,但是没什么实权。比如六部之中的礼部,排名第一,想要入内阁,坐到礼部尚书是最后一步,当然也有特别擢升的特例。
只不过在现实中,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管着天下官员的官帽子,自然是实权最重的部门。
“奴婢这就去传旨!”王承恩对太常寺少卿施邦曜并不熟悉,不知道崇祯皇帝要见这位太常寺少卿所谓何事。心里虽然疑惑,脸上却没有丝毫的表现,行动也没有丝毫的迟缓。
崇祯皇帝看着王承恩的背影,心中有些怅然,伸手将袁崇焕的折子拿了起来,随手又扔到了桌子上。
毛文龙不能死,虽然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看法不定,但是有一点崇祯皇帝确信,那就是毛文龙不能死。基于这一点考虑的话,袁崇焕去辽东的路直接就被堵死了。
无论毛文龙是军阀也好,还是大明臣子也好,崇祯皇帝心里都不在乎。
只要他能够牵制住鞑子,为自己争取时间,哪怕是整个辽东都变成军阀,崇祯皇帝都不在乎。
历史上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
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文龙于崇祯二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
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崇焕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文龙,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
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先后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
如果袁崇焕不是叛变了的话,那他的军事素养可想而知。
身为辽东督师,连毛文龙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没搞清楚,居然直接把毛文龙给干掉了。
崇祯皇帝在原地来回的走,越想越觉得不能将袁崇焕派到辽东去。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争取时间,不让后金闹起来,为自己在国内稳定局势,编练新军争取时间。
伟人说的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点崇祯皇帝深以为然。
想要有所作为,必然要有军权,这个军权不单单是指挥权,而是要有一支听从自己,并且能征善战的军队。自己有超前的眼光,还有金手指,崇祯皇帝相信自己很快就能拉起一只队伍。
一旦有了这支队伍,自己在想做什么,那就没人拦得住。
袁崇焕不能去辽东,崇祯皇帝在这一刻给自己下了决心,那就要找一个人去接替袁崇焕,这个人找谁合适呢?
“两派论!”崇祯皇帝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点事情,这还是前世崇祯皇帝无聊的时候看到的。明末的党争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激烈的程度,双方在各种政策上为了反对而反对。
辽东如此大的局面,怎么可能会没有立场?双方或许因为立场不同,或许因为想法不同,在辽东的策略上就不同。
在明末对辽策略中,拥有整体战略思想的,共有两派,一类派别代表人物是熊廷弼、王在晋、高第、毛文龙等人,可以称之为保守派。。
另一类代表人是孙承宗、袁崇焕、袁可立、祖大寿等人,可以称之为激进派。
保守派的看法是退守山海关内,以骚扰牵制为主,尽量不要与敌军发生战争,注重保存实力。在保守派中,战略思想最完备,最成熟的人是王在晋,他曾经巡抚过辽东,也向朝廷陈述过自己的主张。
只不过王在晋的主张被激进派的孙承宗给驳斥了,孙承宗认为死守山海关,万一后金攻破了三海关,又当如何?置京城于何地?
崇祯皇帝开始也相信过这句话,可是后来琢磨了一下,这话其实有些想当然了。
在冷兵器的时代,攻破山海关?其实就是在开玩笑,根本不可能打进来。
当年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也没能攻下这里,就凭努尔哈赤?别忘了,他后面还有个毛文龙,两边还有林丹汗和朝鲜,努尔哈赤有什么资本攻破山海关?
按照袁崇焕的战略,干掉了毛文龙,后金反而一统蒙古和朝鲜,这才三番五次的进犯关内,直逼京城。
事实证明,即便到了最后,后金也没实力攻破山海关,如果不是吴三桂投降,皇太极想入关内,简直就是在做梦。那也就是说死守是一种可行的战略,虽然有些消极。
崇祯皇帝铺开一张纸,从笔架上拿起一直毛笔,蘸了蘸墨水,轻轻的在纸上写了起来。
“死守牵制,不丢蒙古和朝鲜!”写下这几个字之后,崇祯皇帝缓缓的舒了一口气:“维稳最重要,维持现状,什么都不变。”
大明亡于什么?崇祯皇帝问自己,有人会说是党争,有人会说天灾,有人会说农民起义,在崇祯皇帝看来,亡大明的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没了钱,没法练军,没法救灾,什么都没法做,国家怎么可能不亡?
钱在谁手里?在当官的手里,税收不上来,钱弄不到,整个事情陷入了死角。
崇祯皇帝喜欢保守派的策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钱,王在晋对辽策略,每年只花费九十六万两,激进派呢?每年花费四百万两,还将一个宁锦防线经营成了马奇诺防线。
后金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抢掠,直达京城。
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崇祯皇帝如何不怒?导致这些事情人是谁?就是给崇祯皇帝画了一大饼的袁崇焕,崇祯皇帝干掉袁崇焕也就有情可原了。
“王在晋!”崇祯皇帝再一次写下了一个名字,随后将毛笔挂了回去。
能够在这个时候认识到大明问题人不多,王在晋肯定是其中一个。从王在晋制定的军事策略就看的出来,他清楚的知道大明没钱了,没法支持辽东的大规模用兵,安稳守土才是关键。
王在晋的潜台词很清楚,大明现在的国力无法收复辽东。
暂时稳住辽东,尽快收拾内政,这才是大明的中兴之道。
只不过原本的崇祯皇帝相信了激进派,相信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誓言,结果从天启末年的好局势,搞得民不聊生,国库空的能跑老鼠。
“用王在晋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想了这么多,崇祯皇帝下定了决心,心里也想尽快的见一见王在晋,同时也好拿袁崇焕和王在晋对比一下,看看他们之间区别。
见王承恩回来了,崇祯皇帝沉声说道:“着内阁拟旨,六百里加急宣王在晋进京。”
“六百里?”王承恩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重复道。
“六百里怎么了?嫌快还是嫌慢?”崇祯皇帝瞪着眼睛看着王承恩。
(https://www.biquya.cc/id54741/303669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