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川鄂平定后的短短数月内,共和革命的浪潮席卷了长江南北十几个省份。
黄兴、宋教仁率先响应,在广州武装暴动,先是刺杀了广东提督龙济光,随后革命党人趁乱攻入总督府,夺取了政权。其后,同盟会员陈其美、丁怀瑾率敢死队攻破了上海制造局,驻泊吴淞的海军舰队继之宣布独立。接着云南的蔡锷、湖南的焦达峰等在南方各省相继起事,建立军政府,宣布独立。
沪军都督陈其美命蒋中正率军攻入杭州城,浙江大定。随后合兵一处,组成沪浙联军,直扑南京。驻扎在南京城郊的新军第九镇仓促应战,溃败。清廷委任的江南提督张勋潜逃,南京光复。至此,长江以南全部落入革命党手中。
1910年9月,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先生抵达南京,筹组临时国会。各省纷纷派出代表赶赴南京,共商国事。
任安平、秦长风、罗选青三人率各界代表三十余人组成川鄂两省代表团,由水路赴会。
各地代表相聚南京,临时国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了。
同盟会中央原先就拟定了一个国号:中华民国。任安平是有备而来,当即抛出一个新方案:既然革命的宗旨是消灭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社会,那么这种理念也应在国号中得到体现,把共和精神植根到人民思想深处。所以国名应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议一出,与会者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于“中华民国”是同盟会酝酿已久的称号,一些代表从感情上很难接受这个改变。另有一些思想比较活跃的代表则深表赞同,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宋教仁则认为国名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参照一些西欧国家例,也提出了一个新方案:中华共和国。
孙中山首先表示赞同宋教仁的这个折衷方案,认为不宜在国名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孙中山在革命党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各地代表对他的意见极为尊重,同时认为他的话合情合理,便再无异议,一致通过了“中华共和国”的提案。
国名既定,第二个议程就是选临时总统了。很自然,孙中山先生以无可争议的绝对多数当选中华共和国临时总统兼海陆大元帅。
接着孙中山提名陆少阳为中华共和国副总统。理由有二:一是共和革命由武昌方面首先发动,当居头功;二是为了表示同盟会和**亲密合作、共建中华的诚意。这项提名获得了通过。
进行到国旗议程时,同盟会提出了青天白日旗。**方面则指出青天白日旗只是同盟会的会旗,似乎不应用一党之旗来作一个国家的国旗,当场展示并讲解了早已预备好的一面五星红旗。
孙中山深以为然,同时考虑到两党合作的大方针,当即附议。绝大多数代表压根就没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自然拿不出更好的主张,也就随大流了。
国歌的情况更是如此,当全体**代表肃然起立,高声吟唱出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会场上人人心神激荡、掌声雷动。
黄兴抑制不住大喝道:“好,太好了!国歌非此曲莫属!”他哪里知道,这些细节都是**中央党组的精心安排。
黄兴突发奇想,建议将1910年定为共和国元年,以后的年份以此类推,以示纪念。遭到了**代表的激烈反对,秦长风认为这种年号法则带有浓烈的封建意味,新生的共和国不宜采用,况且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此举容易造成年份混乱,对国家的行政外交都是有弊无利的。
黄兴原是一时兴起,哪里想得到这么深远。对秦长风的话也颇觉有理,遂不再坚持。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次会议**方面收获甚丰,绝大多数提案获得了通过。同时也展示了我党对建国的各项方针都有独到见解,对各个细节问题也都抱着极负责任的态度。在国会中确立了威信。
二
正当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共和革命时,中国的北方形势又已大变。
由于中南各省相继爆发革命,共和党人夺取了政权。北上勤王的清军一下子成了孤军,后勤保障断绝、缺粮缺饷。军心士气一落千丈。
北洋军原本遭清廷的南北夹击,已渐渐陷入颓势。袁世凯遇上这天赐良机,大喜过望,立即下令驻守河南的冯国璋、驻守山东的段琪瑞发动全面进攻,势如破竹地连续攻占了清军十几座城。
袁世凯趁机施展出各种威逼利诱手段,收买劝降清军将领。这些身陷绝境的清军撤退无望,无奈之下只得归降。
所以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袁世凯就已经扫平了中原大地,控制了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
光绪皇帝眼见大势已去,忍痛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全军退守山海关以东,黯然离开了北京这座近三百年的清室都城、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袁世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后,野心又进一步膨胀了。对他来说,清廷已不足为虑,他真正的敌人是南方那些天天吵闹着要民权要自由的革命党,那才是他真正的绊脚石。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随便找了个三岁小孩来,对这娃娃顶礼膜拜。号称这就是前明崇祯皇帝的嫡传后裔,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并自任全国兵马大元帅。
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革命军限期解除武装,向他新任命的大明天子称臣。否则便被视为乱臣贼子,他这个大元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兴王师、讨逆贼了。
新华社立即发表社论,无情揭露了袁世凯这一系列拙劣表演的丑恶本质,号召全社会团结起来,打倒这个逆潮流而动的封建野心家。首次提出了“打倒袁世凯,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袁世凯之所以敢这样赤裸裸地向革命政权挑衅,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
首先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北洋集团中,储备的金钱军火物资不计其数。又从英德两国获得了大批军火和巨额贷款,原是预备和清廷打一场大战的,没想到战争一开始就结束了,不但北洋军的实力没有受损,反而缴获了大量装备,吸收了大批清军。再加上他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如今的北洋已经拥有五十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到八十多万人。
南京政府虽然基本控制了南方各省,可是各地的清军残部还在四处袭扰,遗老遗少们也在暗中破坏,所以地方上还极不稳定。
一些省份的督军原本是清廷的官员,只不过迫于形势,才摇身一变成了革命人物的。这些人骨子是地道的封建官僚,所谓参加革命不过是他们捞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对中央政府的服从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怀里揣着军阀割据的小算盘。说白了,这种纯粹的政客随时都有可能背叛革命。
再加上新政权的财政极其困难,政府的行政开支都有些困难,更别说养兵扩军了。
双方强弱悬殊,由此可见。
三
危难之际,**直属的峰青集团向政府提供了紧急经济援助,汉阳兵工厂的十几条军火生产线全负荷运转,源源不绝将军火运往各地。这种大公无私的举动赢得了政府内外一致好评,孙中山先生也深受感动。
这时,雪崩传来了北洋军的最新情报,袁世凯已决定分两路同时进军。
西路军于河南境内信阳附近集结了十个镇十三万兵力,冯国璋任总指挥,计划沿京汉线一路南下进攻武汉。
东路军十五个镇近二十万人以徐州为中心集结,总指挥段琪瑞。预备开赴镇江渡江,直扑南京。
袁世凯还征调大量人力物力,日夜抢工修建津浦铁路,以确保东路军的补给。企图一战平定江南。
南京政府急调南方各省共和军开赴长江沿岸构筑防线,并有针对性地划分了两大战区。
第一战区以京沪一线为中心布置江防,战区司令黄兴。
第二战区自然是以武汉为中心了,战区司令石铮。
石铮闻讯后,立即委任余英代理四川军管会事务,率领新整编的川军第八师星夜赶赴武汉。
湖北附近各省的督军虽然都派出了援军,可是各怀私心,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大多阳奉阴违,所以提供的兵力非常有限。加上武汉原有的一个混成旅,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七千多人。
长江沿岸阴云密布,一场规模浩大、决定中华民族前途的战役即将全面爆发。
四
石铮站在一只宽大的沙盘前久久沉思,空旷的作战指挥室内只有他一人。
“报告!”
“进来!”石铮随口应道,并没有抬起头来。
“云南蔡锷向石总司令报到!”
石铮猛地抬头,极度震惊地望着面前这位相貌英武的青年将官。“再说一遍,你叫什么?”
那人微笑道:“报告总司令!小将名叫蔡锷!”
;
(https://www.biquya.cc/id52689/282119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