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虚海征程之另一种起源 > 第三节 战机不够就用玩具充当吧



  2012.11.09.0942

  ·

  在战场上是没有维修载具的时间的,如果哪架载具损坏了,也只有等一场战斗完结之后再行考虑。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样的。

  不过,人类总是善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而在建造方面,纳米机械突破了常规宏观建造技术的精度和速度的极限,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过去庞大地使用微观建造学理论的实用型生产线的小型化也成为了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切实地减小战损,两种产物诞生了:内置型自动修复组件和自律型战地速修机械体。

  前者作为载具的内部装置,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通常只是着重于载具的动力组件,在载具受到损害时用于控制损害规模,保证载具顺利返回基地的行动能力;而自律型战地速修机械体说是战地速修,也仍然属于缓慢的完全修理,工作方式与其说是修理其实更多的是更换,这就需要大量的备件,因此它们通常无法到达距离诸如野战重工之类的补给点太远的地方。

  不过世事并非那么绝对,如今已经在联邦军部中普及的雷格载具,拥有着较快速的机动力和短时间部署一座小型后勤基地的能力。维修作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功能,被设计者尤为看重。但原本就是轻巧化的载具,在携带大量作战物资的同时根本无法再承载一套完善的载具维修系统,最终确定的方案中,该系统被一种小型无人机械所替代了,相比于完整的机体修复装置来说,这种已更换为目的拼装机只需要机械臂就足够了,可以节省出大量的空间来装载其他更为紧要的物资。

  在这些维修机械的运动部分的设计上,开始的时候自然是简单而极为成熟的四轮底盘方案,然而经过进一步的论证之后,却将这个方案放弃掉了。最终选择的是一套相对复杂的二轴函道风扇升力系统。

  凭借函道风扇,这些飞行维修机器人拥有着卓越的地形通过能力,不管是沙漠沼泽还是沟壑水体,对飞行器来说全部不是问题;而小型晶体增压引擎的使用,不仅为机体提供了将近两吨的承载能力,而且补给方便,占用空间和质量更小,原本只有两个挂载位的雷格也因此得以额外多装载上一架,大大地提高了战地修复效率。

  在这之后,介于在雷格上的成功,飞行维修机器人很快便在联邦军中普及开来,在战车工厂和机场周边大展身手,甚至钢爪的修理APC也额外挂载了一台,使得军队的续战能力大大提高。

  既然是完全独立的实验部队,雷格载具自然是享受不到的,不过既然野战重工已经建起,这种使用涵道风扇驱动的小精灵也就随之出现在了基地中。

  随便找了点借口,像是机体故障啦,控制失误啦,战损啦等等,便以这些合理的名义补充到了全新的,见联邦军部对这种便宜的东西并不在意,于是,换下的“损坏”机体便出现在了设计师们的拆解工房里。

  作为垂直起降载具,气动外形并非像静不稳定型固定翼翼战机那样需要经过严格的风洞测试,只要推进器和重心之间布局合理,能够以足够小的消耗达成相应的指标,一般来说也就足够了,之后机体外观是使用气动布局抑或是隐形布局,也就权看届时的需求了。

  原本从NOD处俘获的毒液战机,便是作为当下函道矢量引擎载具的顶峰之作,论其能源利用率以及在空战中的中低速超机动能力,便是联邦军引以为豪的奥卡系列也只得自愧不如。就是这样灵活的空优战机,若想发挥其超常的灵活性优势,仅仅依靠人类驾驶员那糟糕的并行处理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部分组件的协调工作都得交由机载AI来完成,而为此,一套能够描述机体力学特性并实时调整的物理模拟器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使用了这套模拟系统,原本只是为了研发汽车而涉及过粗浅的空气动力学知识的设计师们才能这么快地将其摸透。

  试验部队,顾名思义是试验新型武器的部队,而在联邦,这些部队中通常还存在着一批特殊的部门,其成员完全由来自各大科技巨头的研究员和设计师组成,负责那些试验品的现场验证与改进。

  不管是试验品,还是那些科技精英,都是情报贩卖者眼中的美味佳肴,但是那种外人很难混入的地方,使用常规间谍行为并不合适,因此以各大财团为核心的行动机构只得使用军方的内部网络获取信息。

  尤莉丝莉茜这几天正在烦恼这事呢,作为重工类企业的S.M.S并没有向网络安全方面延伸过业务,自然,没有足够的技术的情况下网络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一旦己方的驻地确立下来,其它公司便随时能通过网络获知这里的情况。

  当然,所谓的获知并非是指基地设施像在民用电脑那样被他人完全控制——那样其实也得不到什么,毕竟研究机构的资料存贮系统通常是物理离线的,军方的系统又非常警觉,侵入到那种程度的话一定更马上就会暴露的——而是更加隐秘的通过观察基地的日常动向的信息推敲。

  这其中,自然是包括了维修机器人的。

  为了快速修理各种载具,维修机器人内部必须存储有相应载具的结构图谱,以便判断是修理目标到底哪个部件需要更换,以及如何更换。这些文件便可能会造成相当严重的信息泄露。

  不只是维修机器人,就连重工厂本身遭受入侵也是可能的,因此尤莉丝莉茜正在考虑将它们撤掉,换上来自S.M.S的生产线来,但最大的问题便是自己没有成熟的维修方案。在日常的拓印脑内晶体数据库中设计图的工作之余,所有的精力都转移到这件事情上面,以至于忘了给员工下发新的任务,此时见维修机器人已经逆向解析完成,在惊讶之余自然是满心欢喜。本来想着应该奖励一下这些勤奋的员工,然而通过读取他们的想法,尤莉丝莉茜忽然发现如果真去实现他们的愿望实在是太麻烦了,最后却是只得增加当月的奖金聊表鼓励了。

  或许是出于赚取更多销量的目的,之前几家军火商的产品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专用方案,不管是零件还是弹药几乎都不通用。然而那毕竟是和平时期的产品,对方又是在这一行业经营多年,各方面的优势断然不是刚入门的S.M.S能够相比的,而且现在是战争时期,即使是“积极”避战,但也仍然不可避免地被对方盯上,因此当下比起丰富产品线来,尽快形成一支完整的协同作战集团却是更为优先。

  以此为宗旨,便造成了第七特殊战验证部队的装备中,通用化平台占据了近乎全部的比例:恐惧散播者四足机动平台作为游击和暗杀的尖兵;犀牛重型履带平台则成为突破与攻坚的中流砥柱,二者相辅相成,继承并超越了百年前的步坦协同方针,在遭遇战中确实能给反应不及的敌方造成严重损失。然而……

  在尤莉丝莉茜的眼中,这样的混编中还缺了点什么……

  即使是再精妙的战术,也不过是立身于平面的地表,在面对来自更高维度的打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起来。

  是了,空中力量,即使没有真正的空军力量,便是陆航的加入也能够极为有效地扭转战场的局势。而自己的这支部队,如今所欠缺的便正是这部分。

  说到空中力量,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过是两架原产自NOD的“毒液”轻型矢量VTOL而已。虽然其飞控数据可以轻易从机载电脑中取得,但尤莉丝莉茜很清楚,那种大型航空器从材料到结构都不是一时半会能掌握的,更别提那早在数十年前便已从人类主流科技树上分离出的另一个枝桠——“拉萨路屈光系统”了。

  相对而言,仅仅数天便被业余设计师们复制出来的函道飞行机器人便显得太过简单了一些,升限不到两千米,速度还比不过跑车,承重能力最大的也只有两吨左右。不过,这正是自己现在所需要的,只要能带得动机枪和导弹,并且追上坦克部队的行进速度也就足够了。至于升限问题,对于敌方来说,从两千米或是两万米飞来的攻击并无多大区别,小巧的体型足以弥补置身于弹射武器射程内的劣势。

  至于武器的选择,机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于轻巧的机身所带来的稳定性问题则使得精准的火控系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维持简单易控的原则,尤莉丝莉茜只得狠心牺牲掉了精确性,放弃了狙击型的开发,直接将带有光学瞄准基座的加特林机炮搬了上去,以铺弹幕的形式弥补精准上的不足。而另一方面,携带有购自CELL的改良型单兵通用导弹的重火力机体却相当顺利。

  >P3.3.1.!<

  自从带有人工智能的战地数据链系统完成以来,漫长的锁定照准时间的省略,使得制导类武器的反应速度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比起过去那所谓的“发射后不管”来说,如今的“什么都不管直接发射”显然更为便捷,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发射器的复杂程度,载具的载弹量也因此增加了不少,以这种小型飞行器的载重能力,却是足以携带十六连装的弹鼓四只了呢。

  当然,即使通过战地数据链将探测资源的浪费降到了最低,雷达系统仍然无法完全省略。而之前的第七特殊战验证部队中,却完全没有合适的中远程雷达挂载平台。虽然之前仅有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并没有用到那种装备的机会,但可想而知,随着战争的逐渐升级,这些至关重要的“眼睛”很快便会需要到了呢。

  召集设计师们讨论了大半天,终于将这几种被命名为“晶蜂”的无人飞行载具大致确定了下来。

  事情一旦解决,整个人也变得神清气爽起来,尤莉丝莉茜从屋内走出来,漫步在被晶粉侵蚀得略显狼籍地草地上,享受着午后阳光温柔地抚摸。‘真想躺在草地上睡个午觉呢~’她这样想着,不过还是算了,连衣裙上可没有郊行鞋底那种声波防御手段,躺在晶粉上不动,要不了两个小时便会被那些贪婪的晶体植物啃成网子的吧。

  远远地,尤莉丝莉茜看见肯尼斯站在宅邸的楼上向这边招着手,似乎有什么事情的样子。

  心情不错的尤莉丝莉茜闭上眼睛,利用周围的晶粉试了一下强度,然后在身下发动了久违的念动排斥,随即漂浮着向管家的位置靠了过去。

  “嗯?怎么了?有什么突发状况么?”

  “格朗哥将军在第二外线上,似乎要下发作战任务。”

  “哦,不理她,照常回复‘我方正在全力建设基地后勤,暂时无……’嗯?等等,你说谁?!”

  ·

  2012.11.10.0101

  ·

  图图一并放出呢喵~不过米有时间画贴图了喵,于是材质上赋的只是天空的照片呢喵~~~

  ·

  ;

(https://www.biquya.cc/id52316/276075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