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宫之盛世悲歌 > 第二十八章 威逼大明宫

?李成器的离开,让太平公主的废除李隆基,立李成器为太子的计划落空。太平公主感到恼火的同时想起了上官婉儿。她觉得如果上官婉儿在她身边的话,除掉李隆基根本不在话下,何况是废他的太子之位呢?

  这时,太平公主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上官婉儿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她努力回忆上官婉儿死去的经过。她想起上官婉儿的死讯是李隆基告诉她的。李隆基告诉她上官婉儿的死讯时,给了她一张是崔日用亲笔写过的纸,上面阐述了韦氏打算杀死他以及想要称帝的各种计划。说这是上官婉儿给韦氏谋划的。太平公主瞬息间感到十分的奇怪,她想起在延英殿里崔日用明明是站在李隆基的阵营里说话。这就是说崔日用是李隆基的人。那么那张纸上的计划,就有可能是李隆基让崔日用拟定的。再者,就算那是上官婉儿给韦氏出的主意,上官婉儿是韦氏的人,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合理合情的。她又想到那天上官婉儿拜访她后,上官婉儿前脚走,李隆基后脚就来了。这说明,李隆基很有可能碰到了上官婉儿,猜到了上官婉儿投奔了自己。

  太平公主细细地把思绪梳理了一遍,终于理出了一些头绪。她想李隆基杀掉上官婉儿的原因很可能是,怕上官婉儿归附自己以后,给他造成巨大威胁。因而,故意杀死了她。那个纸上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了掩人耳目,一方面是想激怒自己,好让他撇清关系。想到这里,太平公主感到痛心疾首,也只怪当时她给纸上要杀她内容给气蒙了,没有仔细的斟酌,才让李隆基的诡计得逞。早知如此,她就坚决不支持李隆基做太子,李隆基当不上太子,哪儿会有今天的威风。

  太平公主觉得事已至此,已无可挽回。为了表示对上官婉儿的怀念,太平公主决定给上官婉儿修坟立碑。同时,她也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打压李隆基日益崛起的政治势力。

  于是,太平公主把为上官婉儿修坟立碑这件事呈报给李旦。李旦不明其意,觉得是个小事,就给批准了。李旦同意后,太平公主立刻拿出绢五百匹作为资金,给上官婉儿修坟立碑。

  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修坟立碑的事情,让李隆基很是不满。因为上官婉儿是他以“此女妖淫,渎乱宫闱,贪赃枉法”的名义杀掉的。可是,太平公主却给这样一个在他眼里罪大恶极的人修坟立碑,这不是明显的在打他的脸吗?

  “大公主给上官婉儿的碑文中都写了些什么?”李隆基对高力士说:

  “回太子殿下,奴才已经将碑文抄下了来,请太子殿下过目。”高力士说。

  “不用了,快念。”

  “是,太子殿下。昭容姓上官,陇西上邦人也。其先高阳氏……”

  “上官家族的事情,就不要念了,直接念写上官婉儿的。”

  “是,太子。昭容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

  “整天只知道贪图富贵,卖官敛财,争权夺势,一点人事儿不干,诗文做得再好,又有个屁用。做个诗文就能让人填饱肚子吗?她既然她那么会做诗,她怎么不去以卖诗文字画为生,却要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捞那么多钱呢?难道是怕没人买她的诗文吗?王八蛋。念她都做了些什么事儿?”

  “是,太子殿下。以韦氏侮弄国权,动摇黄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出蔓草……”

  “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上官婉儿是韦氏的亲信,怎么会反对韦氏做的事情?大公主怎么不写上官婉儿勾结韦氏、武三思残害“五王”,欺凌重俊太子,祸乱朝纲的勾当。当年,重俊太子起兵戡乱,杀死武三思父子以后,第一个想宰的人就是她。可见她的所作所为,已经令人厌恶到了何种程度。现在却把她写成一个忠君爱国的贤达人士,纯粹是枉口嚼舌,荒唐至极。”

  “回太子殿下,这后面写有关于先太子的事情。”

  李隆基从高力士手中夺过抄写着上官婉儿碑文的纸张,快速了看了一遍,然后将纸撕得粉碎,仍在了地上。

  李隆基觉得太平公主在给上官婉儿的碑文,尽为其歌功颂德,把上官婉儿写成一个忠君爱国之人,而昭示天下,为其“平反”。世人必然会对他除掉上官婉儿的举动有所怀疑。因为根据世人的习惯来看,人一旦死了,生前所做的事情,特别是所做的坏事,都会随着死亡了而消逝。况且上官婉儿生前确实文采斐然,诗文出众,结交了不少文人骚客。这些善于舞文弄墨的风雅文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满脑子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总是以个人喜好来进行是非评判,根本不在乎天下苍生的疾苦。他们为了怀念上官婉儿,肯定会为其写诗造词,以彰显她的才思敏捷,龙章凤姿,而忽略掉她所做的种种恶行,有甚者还可能还会牵强附会的为她鸣不平。这要是散播到坊间,天下人会觉得他杀掉上官婉儿的目的只为争权夺势。有甚者,在听信了碑文中的内容后,会不明就里的指责他是个故意残害忠良小人。如此一来,他的颜面何存?威信又何在?

  果不其然,就在太平公主高调的为上官婉儿修坟立碑不久。大量悼念上官婉儿的诗文,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太平公主也有意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出李隆基杀掉上官婉儿这一实情。自此,民间开始议论纷纷,揣测李隆基杀掉上官婉儿的背后意图。朝堂上也含沙射影的隐约出现了,要为上官婉儿昭雪平反的声音。这让李隆基身上背负的压力陡然间剧增,脸上的面子越发的挂不住。

  李隆基认为他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对太平公主进行反击。否则,这样下去,他将陷入很被动的境地。于是,他立刻找来姚崇和宋璟商议此事,姚崇说:“现在大公主把持朝政,威逼太子,实在让人感到气愤。若是长此以往下去,太子的地位必然不保,不如奏请圣上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等到她一走,我们再奏请圣上,将朝中依附她的奸佞小人一并逐出,到时她可就再也无法干涉朝政了。”

  宋璟说:“姚大人的主意不错,就这样吧。现在宋王已经去了洛阳,我觉得还应该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侍奉太子,彻底断了大公主的另立他人的念想。”

  李隆基说:“大公主是我的亲姑姑,岐王和薛王是我的亲兄弟。我要是这样做,父皇肯定不会答应的。”

  宋璟说:“太子你要承接天命,想有一番作为,大公主是你必须要面对的坎儿,她可不会让你顺利的登基的。”

  姚崇说:“是呀,当断则断,不断则乱,还请太子以江山社稷为重,切不可因私情,而辜负了天下万民对您的期待啊。”

  李隆基说:“二位大人所言让在下茅塞顿开。我支持两位大人的意见,不如两位大人先去跟我父皇去请示。然后,我再在父皇面前再耐心劝说,争取父皇同意。”

  姚崇说:“好的,那我们就先秘密地向圣上说这件事。先让圣上有个准备。”

  李隆基说:“那就麻烦两位大人了。”

  不久,姚崇和宋璟秘密的向皇帝李旦进言道:“太平公主在太子与诸皇子之间相互构陷,制造事端,将会使得东宫地位不稳。为了大唐的安危,请陛下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事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

  李旦说:“朕现在已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地安置到东都去呢!至于诸王则任凭你们安排。”

  于是先颁下制命说:“今后诸王、驸马一律不得统率禁军,现在任职的都必须改任其他官职。”

  太平公主通过安插在宫里的耳目,得知姚崇、宋璟的计谋后勃然大怒。她立刻派人把李鉴叫到跟前,说:“你去调集兵马到玄武门集合待命。”

  李鉴很惊讶地问道:“大公主,调集兵马到玄武门干什么?”

  太平公主说:“你去就行了,一切听我指令行事。”

  李鉴还是不放心地问道:“大公主,调集兵马这不是一件小事儿,是否有圣上或兵部的命令?您还是跟属下说清楚了为好。”

  太平公主声严厉色地说:“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哪儿来那么多话,赶快去!”

  李鉴迫于太平公主的威势,只好说:“是,大公主。属下这就去办。”

  李鉴回到南衙军营召集人马向玄武门开拔,但是他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在去玄武门的路上,他不断地在问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并且越问越心慌,手都不自觉地抖了起来。但是,当他想起在他面对太平公主的时候,却不知为什么自己的内心又不得不去遵从她的命令。

  李鉴调动兵马向玄武门集结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闻听后大惊失色,他马上召来亲信刘江玉让他率领万骑军抵御李鉴的军队。然后,他迅速跑去找父亲李旦。李鉴的军队外集结玄武门完毕,刘江玉的万骑军也做好了,在玄武门战斗的准备。两军在玄武门蓄势待发,呈对峙状态。

  李隆基见到李旦,神情慌乱地说:“父皇,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李旦问道:“你慌什么,发生什么事?”

  李隆基说:“不知为何李鉴率领宿卫府兵在玄武门集结了。”

  李旦也是吃了一惊,站起来大声问道:“谁给他的命令调动宿卫军队的?”

  李隆基说:“不用问肯定是姑姑。”

  李旦抱怨说:“这个太平想干嘛——你姑姑她现在人呢?”

  李隆基说:“不知道,可能是在家里。”

  李旦对身边的宦官,说:“你快去请大公主,让她即刻进宫见朕。”宦官领命后,急忙去请太平公主。

  宦官见到太平公主后,说:“禀报大公主,圣上召您进宫,要面见您。”

  太平公主说:“圣上身边还有谁?”

  宦官说:“太子也在。”

  太平公主说:“这就好。”然后,她坐着辇车来到大明宫。

  在玄武门前,万骑军将领陈玄礼、李仙凫等人骑在马上看见是李鉴带领着军队在玄武门前,忍不住惊呼道:“原来是李鉴?怎么是李鉴啊?”刘江玉斥责道:“慌什么?没见过李鉴?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不是他会是谁?”万骑军将领们遭到刘江玉的训斥后,都默不作声,只好紧紧地握着佩刀,鼓起勇气做好战斗的准备。

  刘江玉仔细看着李鉴,当他发现李鉴满脸愁容,心神不定的样子时,低头微微想了想便从马上下来。他摘掉头盔,解下佩刀交给身边的侍卫。万骑军将领们看见刘江玉的举动,大为不解地说:“刘将军,你这是干什么?”

  刘江玉说:“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轻举妄动。”身边的将领齐声允诺后,刘江玉迈着大步向李鉴走去。

  当李鉴看见刘江玉向他走来时,此刻他烦乱的思维情绪,登时变得非常疑惑。李鉴为了探个究竟也从马上下来,摘掉头盔,正要解下佩刀时,髙镇说:“大将军,你这是……”

  李鉴说:“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准向前一步。”

  髙镇不明其意,问道:“大将军……”

  李鉴喝令道:“听到没有。”将领们虽然很不理解,但还是听从李鉴的命令,不再做声。李鉴将头盔和佩剑交给身边的侍从,也向刘江玉走了过去。

  两人走到一起后,刘江玉抱拳行礼,说:“大将军,好久不见。”

  李鉴也抱拳还礼,说:“是啊。刘将军,别来无恙?”

  “一切都好。大将军,可否安好?”

  “并无他事。”

  两人寒暄完以后,刘江玉说:“大将军,还记得我们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情形吗?”

  “怎么会忘记,那是在剿灭韦氏的时候。”

  “想起那日的场景,可真是惊心动魄啊。要不是大将军及时赶到,我们万骑军恐怕早都成了韦氏的刀下鬼了。”

  “哪里。你们能以几千兵马抵挡住武延秀的数万军队,可真是勇气可嘉,战力非凡。不仅为我赢得了赶回长安的时间,也减轻了我军进入长安的阻力。否则,面对着武延秀手下五万多名军队,我真不知该如何取胜。”

  “大将军实谦虚了。”

  “哪里。”

  “我想问大将军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将军有什么话?请讲。”

  “大将军,你觉得我们都是大唐的将领吗?”

  “我们当然都是大唐的将领。”

  “可是,我怎么感觉我们好像是在各为其主呢?”

  刘江玉的话问到了李鉴的痛处,李鉴紧紧地咬着嘴唇,心里面是苦涩难言,他无奈地摇着头自生闷气地说:“刘将军何出此言?现在又不是三国混战,怎么能说是各为其主呢?”

  刘江玉说:“大将军果然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李鉴转了转身,叹了口气,遥望着眼前的长安城。刘江玉慢慢地走到李鉴的身边,也向着李鉴的看地方向看去。

  ;

(https://www.biquya.cc/id49793/282765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