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词
百里梁山,云绕奇峰,雾锁秀峦。看参天古木,涛声阵阵;悬崖飞瀑,涧水团团。瑞兽嘶威,锦翎翔集,古往今来人迹阑。逢盛世,任斯般绝境,游客潮观。春来百卉争妍,引万众欢腾出大山。恰青春时代,风华正茂;书生才俊,志气弥坚。努力求知,艰辛创业,一片痴情不畏难。回头处,忆坷坷坎坎,一路登攀。
——调寄《沁园春》
第一章春到梁山
三百里大梁山,千峰万壑,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飞瀑流泉,空谷传响,声震云天;山林里,虎啸猿啼,鸟飞蛇行,怪石嶙峋,泉水叮咚,古树参天,云蒸霞蔚,莫测高深。这里自古以来就住着些零散山民,他们亦农亦牧亦猎,虽然朝朝暮暮面临着艰难险阻,但山高皇帝远,谁也不管不问他们,倒也生活得自由自在。
大梁山里有个小村庄叫春风里,不到二十户人家,一色山石垒成的房子,山木为梁,山草苫顶,零零落落分布在一个狭长二三里的大山坳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劳自食,无怨无恨。家里饲养着牛、羊、猪、狗、鸡、兔,房梁上悬挂着从山上猎获来的獐、狍、麋鹿,山墙上钉着各色各样、大小不等的兽皮,院子的屋檐下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玉米棒子、棉花球子、稻谷穗子和山辣椒串子,地面上晒着从山林里采集来的各种药材、蕈类。从早到晚人声吆喝,牛哞羊咩,鸡鸣犬吠,声音不断;一日三餐,炊烟袅袅,野蔌山肴,饭菜飘香。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远远近近,来来往往,出出入入,彼此说笑着,招呼着,显得十分亲近友好。村子周围,群山叠翠,绿水潺湲,鸟语花香,风景十分幽美。
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世代以农耕牧猎为生。山坡上种着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山洼里借助泉水灌溉,种着些水稻、蒲苇、菱藕。深山里有飞禽走兽,遍地药材,所以农闲时他们就拿起猎枪,背起背篓,打猎采药。一年四季各有营生,劳碌不停。生活虽不算好,但也勉强可过。
由于大山阻隔,道路盘曲狭窄,出入艰险,这里人很少走出大山,因此也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偶尔来个收药材兽皮的商贩,他们才能从他嘴里听说一些外面的事情。所以人们的生活既艰苦单调,又愚昧少知。
这种情况世代延传,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了。即使解放后县里派来工作组,把分散在百里大山里的十几个小山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把所有山和林都收归公有,也没有多大改变;除了夏秋两季上头派个干部来催交公粮,其余时间也难得看到山外的人。所以,他们照样过着艰苦单调、自由自在的生活。照旧唱着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山歌民谣:
高山里有猛虎,深林里有麋鹿,
满山上长药材,山坡上种五谷。
太阳是阿公,月亮是阿母,
山神爷是咱山民的主。
四时多供奉,祈求常保佑。
四时多供奉,祈求常保佑。
在历史知识、文化生活上,除了知道唐宋元明清和汉满蒙回藏,再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泊梁山,其余也不知道多少,就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遍及全国,震惊世界,他们也只听说这两个名词,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直到新中国成立,村子里最大的喜事就是放过两场电影。放映机是三个村子派了二十多个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抬过来的。电影的名字,一场叫《上甘岭》,一场叫《南征北战》,都是打仗的。这可把百里大梁山里的百姓高兴坏了,足足议论了好几年。后来就不来放映了,因为放映机送回去的时候,不小心撞到山岩上,撞坏了。大家听说又惋惜又害怕:惋惜的是放映机撞坏了,他们看不到电影了;害怕的是叫他们赔放映机,不知一家要摊多少钱。——还好,政府爱民惜民,没有叫他们赔。还有一件喜事就是公社里办了一所小学校,干部来动员叫把孩子送去念书。念书虽然是件福及千秋的大好事,可是大家认为一辈子窝在山沟里,种地打猎采药材,认识锄头镰刀和猎枪药材就行了,识不识字没有多大关系,又嫌山高路远孩子小,怕上学路上出危险,所以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去。为了完成任务,村长只好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了,可是没读两年孩子把腿摔坏了,也就不去了。
生活就这么过下去,年复一年,平平淡淡。虽然艰苦,寂寞,单调,山民们也一天天吃饭、干活、睡觉;虽然愚昧、少知,青年人到时候也知道对山歌、谈恋爱,然后结婚、生子,繁衍后代。由于是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里的人口竟然翻了一番还多。人口多了,村子就大了,于是山洼里又多了一些石头房子。反正山上有打不完的石头,伐不完的树木,砍不完的山草,山民们有的是力气,高楼大厦盖不起,石头房还垒得起。
对于不断繁衍、越来越多的人口压力,山民们似乎都没有感觉到,有几家不能生育的,还花钱从山外人贩子手里买回来几个孩子。可是党中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感觉到了,于是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给育龄妇女上避孕环,施行绝育手术。有的人一时想不通,不同意,就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这样的计划生育对于春风里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一来那时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二来这里是深山老林,人们不同意,往山里一钻,谁也找不到。所以这里的人们照样生孩子,人口照样增长。人们似乎对目前的生活已经失望了,都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以为只有生育多,人口多,才能力量大,热气高,智慧多,才能征服深山老林,多收粮食,多打野兽,多采药材,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的生活才会好。但事实上由于人口越来越多,索取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倒是越来越贫困、艰难。
可是翻过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大变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他们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大山里的坡田、野兽和药材上,只关注盖石头房子,多生孩子,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的思想有生以来第一次飞出了大山,惊喜地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他们眼热了,动心了,开始学习外面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先进事物,以改变山里人的传统生活。由于向外面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眼界开阔了,懂得了保护山林和珍稀动物的重要意义,停止了乱开山地,乱伐林木,乱猎禽兽。进而学习名胜之地,开发景区,修筑山路,发展旅游业,为山村致富寻找新的门路。人们放弃旧的思想方法和生活习惯,广泛学科学,用科学,把各种时髦家电买回家,引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于是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走进村村户户,让深山老林有了新时代的气息。他们更从自己的愚昧无知中深切感受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条件好的,还送到山外读中学,甚至读大学,使山窝窝里也飞出了金龙玉凤,培养出时代精英。
什么原因使得深山老林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它像一股温暖强劲的春风,吹遍九州大地,吹进了三百里大梁山,和山洼中的这个小山村——春风里,极大鼓舞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旺盛的革命干劲,充分调动激发出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让山民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致富的道路。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地打破封闭,破旧创新,把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户,当年就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好收成。接着是向外发展。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出力出钱,修通山里到县城的公路。有了公路,他们就能把田里收获的粮食,山上采集的木材、药材、山货,家里喂养的家禽、家畜运到城里去卖,得了钱,再从城里购回化肥、农药、优良品种、新式农具和生活用品,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更大的进步是山里人开始走出去,到外面寻求生活和发展。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再满足于山里的生活和收获,把从特区传来的新闻互相传说着,商量着,接连不断地走出大山,到沿海和南方的开放城市求学、打工、创业,融入外部社会,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和科学进步,收入大有增加,眼界大大开阔,生活迅速改善并逐渐富裕起来,成为春风里新一代中的佼佼者和富豪。全村瞩目,啧啧称赞,传为佳话美谈。
(https://www.biquya.cc/id49206/265290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