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理完一天的政务,秦武阳已经感觉有些累了。这还仅仅是一个五万人口的小国,等以后秦国定鼎中原一统天下,岂不是还要更累。
并不是秦武阳非要事事过问,实在手底下那些小族长、小国方伯们转化来的官员们聪明有余实干不足,实在没有正规的治国经验。就连秦武阳自己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个时代的国君显得游刃有余,也还是沾了后世演过那么多历史戏的光。
或许自己拿后世唐宋甚至明清的官员做事标准来要求他们有些过于苛责了。就这样想着,秦武阳来到了长信宫,今天的晚饭是安排到这里的。
因为已经早有宫女提前一步前去长信宫通报,所以秦武阳踏入长信宫的时候就见到重华身后站着两个宫女正等在正房的门外。看到秦武阳过来,三人连忙揖礼拜见。
秦武阳笑道:“免礼!”
在经过重华身边的时候,秦武阳很自然地抓起重华的手,牵着她一起往里走。
重华的身子本能地一僵,飞快地扫了秦武阳一眼,见他神色很是自然并没有一丝勉强,便立即放松了身体,低着头任由秦武阳牵着走了,那白皙地右脸带上了一抹绯红。
身后刚从杂役中提拔进长信宫伺候重华的两个宫女见状不由得相识一笑,早日间便听说新来的娘娘(此称呼源自宋代,大家千万不要被电视剧封神榜误导,本书权当此时已有)因为容貌丑陋,并不得大王欢喜,入宫第一夜便是独守空房。当时两人因为被提拔而兴奋的心立即就凉透了半边,等到真正见到重华娘娘容貌的时候更是整个都凉了,以为自此以后两人便只是陪着这个不受大王待见的娘娘困守冷宫,只待年龄到了二十五岁便早早出去嫁人了。
只是现在看来,传言还是不可信的。看大王与娘娘恩爱的样子,哪有丝毫的嫌隙?此时两人心中又充满了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经常在大王面前出现混个脸熟,就算不能被大王宠幸,以后出宫嫁人的时候也是能寻个好人家的。
两人方一落座,秦武阳便道:“昨晚重华睡的可好?”
重华微微一笑:“睡得很踏实,多谢大王关心。”
秦武阳点头道:“那就好,昨晚与你父亲宴饮结束已经过了子时,本王怕打扰你休息,便没到长信宫来,你可不许有什么误会。”
见秦武阳一来便向自己解释昨晚之事,显然是极为在乎自己的,重华心中不由得一阵甜蜜,说道:“怎么会呢,重华知道大王是怜惜我远路奔波的辛苦,这才让我好好休息一晚。”
“那就好。”秦武阳点头道,随机看到一旁案几上的小册子,拿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编著的汉语拼音和三千常用汉字表,于是问道:“能看懂吗?”
重华点点头,一脸敬佩地说道:“大王之才冠绝古今,不但创造出了汉字,还发明了这种精妙的注音符号,从此国人们只要学会了这些符号,就可以根据标音自行学习三千汉字,而不用一个一个的向别人请假。对于大王的才华,重华真是深感佩服。只是大王为什么把这些字叫做汉字呢?”
“啊?”秦武阳打了个哈哈,这可怎么解释,要知道自汉代以后才逐渐有了汉族、汉字一说呢。
咦,突然间秦武阳灵光一闪,想到了说词。只听他道:“只因当初我第一个创造出来的字便是个‘汉’字,所以就将这些字统称汉字咯。”
重华点头,接受了秦武阳的这个解释,因为这符合这个时候人们的命名习惯。
见重华不再追问,秦武阳立即岔开话题道:“你是什么时候学会这些拼音的呢?”
重华笑道:“前天我们到秦城的时候,由于您不在城里。于是风老便陪着我们在未央宫等你,期间闲谈起来说道大王创造文字的事情,风老便拿出这个小册子给我们看,当时我便请他教了我一遍这些拼音符号的用法。”
“风山只教了一遍,你便学会了?”秦武阳惊讶道。
“是呀!”重华眯起眼睛得意的笑道,“到现在我已经将三千个汉字都记住了呢,就是写的不好,不太像。”说着重华拿过来一张她练习写字的纸给秦武阳看。
嘶~~,这下秦武阳不淡定了,重华不仅仅是个过目不忘的才女,还是个天生的书法家啊,她写的字明显比自己好多了。至于她说的写的不太像,完全是因为那个小册子是工匠根据秦武阳的那一手臭字雕的版啊。
无语地看着重华那一脸的得意,秦武阳突然意识到她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在表达相反的内容。好像是在说,你看我写出来比你写的好多了吧。
“咦?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啊,重华快过来吃饭。”秦武阳赶紧放下那张打脸的纸,一边往饭桌旁走去一边说道。
看见秦武阳的样子,重华咯咯一笑,将自己写的字夹在小册子里放好,也跟着过去了。
秦武阳在方桌正北的方向坐下,重华则坐在方桌的东边。作为妻子她是有资格与夫君同坐一桌的。
秦武阳习惯性地便要招呼侍立在一旁的惜春、元春去自己她们的案几上吃饭,看到是两个陌生的宫女,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妻子,从此不再是孤家寡人了。于是秦武阳立刻端正了自己身为国君的思想,此后该有的排场该讲究起来了。
看着两人,秦武阳问道:“你二人看着面生,叫什么名字啊?”
两人连忙施礼,其中一个回道:“回大王,我叫大妹,她叫春花。我二人原先只是负责洒扫的普通宫女,今日才刚刚升为这长信宫的近侍,所以大王才会觉得我两人面生。”
“唔,这样啊。好好干,伺候好了你们娘娘本王有赏。不过大妹、春花这名字有些俗气,不好听,我给你们改一个吧。”
说着秦武阳指着大妹道:“以后你叫巧姐。”又指着春花道:“你便叫妙玉。”
两女对视一眼,皆都欣喜地大礼拜谢道:“谢大王赐名!”
那边重华见秦武阳给自己身边的两个宫女赐名也很是高兴,因为这说明了他真的很是在乎自己,所以通过抬高自己近侍的地位,来告诉人们自己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以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不影响本书剧情)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天下的姓氏仅有那么十几个,远没有达到后世“百家姓”的程度,所以这个时代各国都是将治下的民众称国人,而没有百姓一说。这十几个姓氏有资格继承的都是那些前代强大部落首领的嫡系后裔,比如黄帝的姬姓,周文王姬昌就是黄帝的嫡系后裔,伯益的嬴姓,秦始皇嬴政就是伯益的嫡系后裔。
嫡系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大老婆的后代娶的大老婆的后代,就这么循环下去,无论哪一个环节上的小老婆生育的后代,及这个后代的后代便不再是嫡系后裔,也叫庶出后裔,就失去了继承姓氏的资格。
那么这些失去了继承权的庶出后代用什么做姓呢?这里就说到两个获得姓氏的重要途径,封地和官职。比如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于是他便获得了卫姓,这个卫姓就又可以嫡系相传。然后卫康叔的一个小老婆生的儿子没有姓氏继承权,这个时候恰好他被周天子征召做官,官职为“凌人”就是专门为王室保存冰块的官,于是他获得了凌姓。伯益的后代有嬴姓的秦国和赵姓的赵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题又来了,那些既没有封地又不能做官的庶出子弟怎么获得姓氏呢?这里就有一个从出生之地或者生活之地获得姓氏的大众化方式。比如黄帝,他出生在姬水边所以姓姬,又因为他住在轩辕之丘就又可以姓轩辕,所以叫他姬黄帝、轩辕黄帝都是可以的。
这样的情况一致持续到秦汉时期,虽然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姓氏,但是却总显得那么不近人情。到了秦汉,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封建宗族势力的崛起,人们意识到剥夺庶出子弟姓氏继承权的做法很不仁道,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宗族势力的团结壮大,于是有一些宗族开始允许庶出子弟也可以继承先祖的姓氏。而这个时候华夏民族的姓氏早已超过百个了,“百姓”一词便应运而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了。
当然这个时候姓氏也就开始有了三六九等,最高贵的自然是上古贤君的姓氏,然后是诸侯王从封地获得的姓氏,接着是从官职的姓氏,最下等就是由生活居住地获得的姓氏。当然,上等姓随着后代的平庸其等级也是会逐渐降低的,比如姬姓、嬴姓,自汉以后便退出历史舞台而泯于众人。而下等姓若是一下子出了个高官甚至是国君,那么这人的后代姓氏等级就提升了,并且与其他同姓的人区分开。比如刘姓,自刘邦之后开始显赫,到了三国时刘备为了强调自己并不是普通的刘姓,往往一开口就是“备,乃中山靖王之后……”
除了以上几种获得姓氏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比较荣耀的得姓方式,就是国君赐姓。这种姓,对于那些只是拥有下等姓或者没落的下等姓的人来说,无疑比原先的姓氏高贵的多,于是他们会很高兴的扔掉原来的姓氏,欣然接受国君的赐姓。如果国君赐下的是自己的姓氏,就连那些拥有依然显赫的上等姓的人也会欣然接受。
到此,大家应该都明白巧姐和妙玉的喜悦之情了。她们从此不但有了“巧”、“妙”这样高贵的姓氏,而且还可以将这姓氏传于后代,因为在古时,子女们不仅可以从父姓,若是母姓显赫的话也是可以从母姓的。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一些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很深兴趣的朋友,看在秦武阳为了尽量把本书写的完美而翻阅大量典籍的辛苦份上,给几张推荐票吧!
(https://www.biquya.cc/id49017/263401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