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武阳吩咐完毕,便走去东侧的偏殿书房里。
秦国将每月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的最后两天为官员们的休沐日。每到旬休日,大臣们便不用再上朝奏事,除了官署内留下必要的值守人员,其他人都可以在家休息。而这时秦武阳便会出宫,先去工坊视察一下生产情况,再出城到田间地头看一下国人们庄稼的长势,顺便散散心。
其余的时间秦武阳基本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这几年,秦武阳总是想趁着自己还年轻,记忆力还没衰退的时候,尽量的将前世书本上学过的知识记录下来,好传授给国人。
可以说,在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一点上,秦武阳是不遗余力的。此时秦武阳便是正坐在书房的椅子里皱眉苦思,而他面前的桌案上摊开着几张草纸,上面写着(a+b)?、(a-b)?什么的,后面是一串问号。
实在没办法,秦武阳当初上学的时候本来就偏科严重,数理化这些科目基本上是一上课就睡觉那种,对于这几门课程他仅有的模糊记忆也就是几个死记硬背的公式了。到底这两个公式怎么展开来着?秦武阳痛苦地柔柔太阳穴,他不禁后悔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数学了。
至于a、b等数学替代符,秦武阳沿用了后世书本上的用法,你说这是英语字母?错!这明明是古秦帝国太祖皇帝秦武阳所发明,最先用来给国人识字启蒙然后才应用于物理化等多学科公式中的汉语拼音!这个时代的欧洲大陆连盎格鲁、撒克逊这两个日耳曼人的分支都还没有出现呢,就更别说语言文字了。
未央宫,烛光摇曳。书房里,秦武阳在苦苦思索。正殿里,两个宫女正小声地说笑着布置案几,准备开饭。她们的快乐从那满足的笑靥中显露无疑,民以食为天,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她们是幸运的,能够被选中进入秦宫做宫女。这不仅意味着她们从此不用再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便可以吃上饱饭,而且还能得到每月发放的月例钱补贴家用。
由于秦武阳经常在未央宫设宴款待众臣及他国使者,所以要布置起来也不麻烦,西侧的偏殿里就放置有一应器具。很快王座之前便布置好了一条案几,上面还铺着一块已经浆洗地有些发白的麻布。
忙完这些,其中一人从西侧偏殿的后门出去传唤厨娘提来为大王提来饭食。而另一个则拿了矮几,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一边放了一个。秦武阳这三年来几乎一刻不停的忙碌,一直未曾娶妻,所以到现在还是单身。每当吃饭的时候他都会叫上随侍的宫女一起,以免显得冷清。
刚开始宫女们还颇为紧张畏惧,每次都要秦武阳下令才肯跟他同坐一殿吃饭。不过几个月下来发现原来他们的君王如此和善,慢慢地倒也习惯了,现在根本就不用秦武阳吩咐,她们自己就会摆好自己的案几等着开饭。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宫人都有这样的待遇,有幸能陪国君就食的只有随侍未央宫的迎春、探春以及随侍君王寝宫——长乐宫(秦武阳以未央、长乐两个宫名分别作为两个殿名,算是对后世强汉的纪念)的惜春、元春四人而已。秦武阳若是在未央宫用膳,就是迎春、探春相陪,若是在长乐宫用膳则是惜春、元春相陪。
至于演武场的熙凤、后花园的可卿(好吧,秦武阳承认他对金陵十二衩情有独钟)就没有这个福分了,更不用说负责洒扫、杂役的十二个宫女以及四个厨娘了。
对于秦武阳的终身大事一直不曾解决这个问题,包括风山在内的几位长老都颇有意见,无奈几位长老每次提出时秦武阳都哼哼哈哈表示自己会认真考虑,可是转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了消息。如此几次后,几位长老一合计,只以为是国君眼光高,目前国人中还未有中意者,便不再在秦武阳提这个话茬,只是在私下里四处打听哪个方国有女容姿秀丽可为王妻者。
要知道国君的子嗣延绵可是事关国祚传承的重要事情。大夏以前的禅让制也仅仅是推举部落联盟的盟主而已,每个部落内部首领的位子一般还是父子相传的继承制。及至大夏王朝开国(君主国)并允许各部族自行建立方国(诸侯国)后,君(伯)世代家传已经深入人心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部落都会建立自己的方国,因为方国是要向君主国称臣并且根据“五服”的规定体系缴纳贡赋的。实力不济的部落如果建国,到时候缴纳不齐规定的贡赋,将会面临君主国的征讨,闹不好就是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就像是大风氏的这一支小部落,若非寒浞篡位,天下烽烟四起,中央王朝忙着扑灭叛乱而无法他顾,风山也是不敢撺掇秦武阳建国的。
很快,迎春便回转来了未央宫,身后还跟着两个提着食盒的厨娘。两个厨娘先是将国君的案几上摆好饭菜,接着又满脸堆笑的给迎春、探春的矮几摆上饭菜。迎春和探春站在一旁双手拢起搁在腹间,看着厨娘布置饭菜,感受着她们那羡慕、谄媚的目光,顿觉自豪无比。随着文明的进化,阶级分立自然孕育而生,作为国君近侍的迎春、探春二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阶级分立,但是她们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地位上与他人的不同。
挥手让厨娘退下,探春款步走向书房,去请国君用膳。显然,与迎春相比探春又更得秦武阳喜爱一些。得到探春提醒,秦武阳长叹一声放下手里的炭笔,走出书房。接过探春手里的湿毛巾(麻布制)擦了擦手,便向王座走去。
今天的晚饭依然是一碗黍(黄米,以后不再注释)饭、一个馒头、一只烤鸡、一只烤兔、一份腌渍的嫩葫芦,边上搁着一壶水酒,还有一小陶罐白盐。
此时已有小麦种植,只是产量远低于黍、稷(小米,以后不再注释),加上人们不知道小麦可以磨面做成馒头食用,直接蒸煮口感也不比黍、稷好到哪里去,所以种植很少,大多是贵族阶级种少量种一些放着,黍饭、稷饭吃腻了就用来调换一下口味。
等秦武阳搞出石磨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小麦还可以这样吃,只是因为产量太少,种植的人依然不多,所以馒头成为了新晋的贵族食物之一。
至于蔬菜,秦武阳已经无法压抑自己吐槽的冲动。此时种植的蔬菜有二十余种,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随着外来蔬菜的不断引进,这些华夏本地蔬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相比较而言本地蔬菜口感实在太差,吃起来如同野草,于是不断有本地蔬菜被弃种,失去了改良进化的机会,成了真正的野草。
这二十余种蔬菜,秦武阳在后世见到过的就只有葫芦、韭菜、冬苋菜了。可悲的是就连这三种菜,后世的华夏大地知道的人也很少了,秦武阳之所以能够吃到过还是因为天南地北的拍戏走过的地方比较多的缘故。这不能不说是华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种悲哀。
就是这些被后世国人抛弃的“野草”,在秦历三年的三月,依然是属于普通国人难得吃上的贵族食物。因为他们不舍得用宝贵的土地去种这些无法充饥的东西,如果想吃菜了,他们就到野地里随便挖几颗能吃的野菜煮一煮,然后伴着黍饭、稷饭就吃下去了。
至于冬天,他们煮的是夏天晒干的野菜,像国君秦武阳这样吃着需要大量食盐才能腌渍的咸菜,他们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对于吃一口饭,舔一口带着咸味的石头的普通人来说,食盐实在是太珍贵了,其程度从盐罐里那只比后世挖耳勺大不了多少的青铜勺就可见一斑了。也许在铸造匠师看来,即使身为国君,这么大的勺子用来取食盐也已经够用了。
秦武阳食用的盐,乃是来自河东解池(此时人们已经在解池晒盐)。解池此时还被牢牢地控制在夏后寒浞的手上,他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晒盐的事物,并且遣人带着食盐行走四方以便交易。秦国就是与中央政权伊洛水沿线的“外贸专员”进行交易的,在垄断产品的交锋中,秦国显然并没有占到便宜,最后议定的原则是一斤上等蜡烛只能换五斤上等白盐。
对于这个结果,很显然秦武阳并不满意。自家的蜡烛乃是世界性的垄断产品,而对方的食盐仅仅是地区性的垄断而已,就产品的稀缺性来说,显然自家蜡烛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不过对此秦武阳毫无办法,蜡烛并非不可替代品,没有蜡烛可以点油灯甚至是生一堆火来照明。
而食盐却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天然就带有垄断性上的优势。虽然现在秦国的国人们一般都会去山上找一种带着咸味的石头来补充盐分,但是钠离子的摄入量依然不足,人们干起活来精神头依然不足。而且秦武阳偿过那种石头,味道不仅咸还很苦,绝对是钾、镁等其他金属离子含量过高,长期舔食这种石头绝对会给国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
解决食盐的问题,这也是秦武阳想要拿下有扈氏的原因之一。只要拿下有扈氏占据了西安地区,到时候无论是北上榆林还是西进甘、青地区,又或者南出汉中入巴蜀,都能得到丰富的食盐资源。
(https://www.biquya.cc/id49017/263399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